住院病历医护记录不一致影响了病历质量,关键时间点的差异是医护记录不一致最突出的问题.明确关键时间点,加强质控流程中的多次核查,确保住院病历医护记录一致.
左河水节气诗《立冬》:“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时间点是阳历每年的11月7~8日之间,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立冬之后,正午太阳的高度继续降低,日照时间也将持续缩短.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立,建始也.”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也就是说,冬季从立冬这一天开始,秋季作物收割、晾晒完毕,此时该全部收藏入库了;很多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立冬时,我国北方地区已是“水结冰、地始冻”,降水显著减少,大地封冻;而在南方还是小阳春的天气,正是抢种冬麦的最佳时期.
动态应血压监测(ABPM)自1962年SOKOIO W发明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动态血压监测不仅真实、全面、详细反映了各时间点的血压差状况,而且揭示高血压波动特点和昼夜的变化规律.较诊室血压有诸多优点,有助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青春性高血压"、"孤立收缩性高血压"、"孤立舒张性高血压"等.预测靶器官的损害程度,评价药物的疗效,根据谷峰值的时段,确定给药时间,指导合理的降压,避免治疗过度和不及,更好地保护靶器官.ABPM目前在欧洲和美国已经被认为是高血压诊治的理想选择.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一年了,四季又完成了一次循环.无论2012年年初许下的各种愿望是否实现,2012年都已经画上了休止符,而2013年也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2013年这个新的时间点上,广大医务人员又有什么新期待?是对家人健康的企盼,对职称晋升、待遇提升的期待,亦或是对执业环境改善的渴求……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中国卫生人才>杂志联合丁香园网络平台,通过收集众多医务人员言语朴实、饱含热度的留言,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对2013年希望与梦想的憧憬.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如果已知或预知药物的疗效,药物实际上是被选择性地给予特定严重程度的病人,因而药物的使用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很强的关联,同时疾病的严重程度还与研究的结局,如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研究中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结果就会出现指示性混杂(confounding by the indication)[1].指示性混杂对非实验性研究会产生致命的影响.为此,1995年Suissa[2]提出了病例-时间-对照设计.该设计的应用条件是药物暴露随时间发生变化,暴露在两个或多个时间点进行了测量.
近年来,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将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测评作为健康结果测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比较前后2个时间点上的生命质量的变化,来评价疾病的影响或干预的效果.但生命质量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生命质量的含义会发生变化[1].反应转移(response shift,RS)就是指生命质量含义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指由于个人内在标准、价值观取向和对构想定义的改变而引起的对构想的自我评价的改变[2].
亡羊补牢永远比不上未雨绸缪,现在大部分办公室一族都有或多或少的颈椎问题,应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控制在最低点.保养好颈椎,一天要注意以下四个时间点.早晨 主动调温无论冬夏,都要给自己的颈椎以舒适的温度.即使是为了美丽,也要在办公室准备一件披肩,以保护好颈背部.偶然有受寒现象,给自己煎一碗驱寒汤:红糖2汤匙、生姜7片,水煎10分钟,饮用1~2次就可以驱走寒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数据库从无到有,至现在的数据膨胀,从当初明智地选择了SQL Server数据库,到现在每一天都在"如履薄冰"地维护着数据库,问题在于当数据库发生灾难性事故时我们无法恢复数据至任意时间点.我院通过调整备份机制,在原有每天对数据库做一次完全备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整套事务日志备份和恢复的方案,做到了恢复数据至任意时间点,跟踪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目的 观察生理性肾虚过程中尿液代谢物的特征性变化,以及补肾中药淫羊藿总黄酮(EF)的干预作用.方法 收集4、10、18、24月龄组和EF干预组SD大鼠的尿液进行1H核磁共振检测,分别采用T2检验和趋势过滤法筛选生理性肾虚证的特征性代谢物,同时观察EF对这些代谢物的影响.结果 筛选了34个与生理性肾虚证密切相关的谱峰,并鉴定了13个代谢物;发现生理性肾虚进程中存在明显的代谢差异,EF能明显地改变生理性肾虚进程中的代谢物轨迹.结论 生理性肾虚证是和多个代谢途径相关,补肾可能改善了部分代谢途径,代谢组学技术为生理性肾虚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网站(2013-08-15)报道,1天3餐中早餐尤其重要,近日一项由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所做的研究指出,不论是想要瘦身或者是维持健康,与吃什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新陈代谢会受到身体的生理时钟所影响,所以我们吃东西的时间点会影响身体如何消化食物。该研究发现,1天中,早餐吃的多者能减轻体质量,同时心血管疾病风险也较低。
谷氨酰胺合成酶是谷氨酸的降解酶,在神经系统主要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内.为了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早期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用雄性SD大鼠35只,体重230~270g,利用圆柱型尼龙线栓塞一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可再灌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脑缺血后15min至24h之间不同时间点缺血区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变化情况.
为探讨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的卵黄免疫球蛋白(anti-SEA IgY)作为抗血吸虫治疗性疫苗的可行性,将实验鼠分为5组,每组8只小鼠,分别在感染后2 h、4天、7天和15天进行 IgY 口服被动免疫,并以PBS作为对照.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感染后6周剖杀小鼠,从门脉中收集成虫和记数肝组织中的虫卵数,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并做肝脏连续病理切片观察病变程度,测量并比较各组平均虫卵肉芽肿的体积大小.结果表明,感染后2 h、4天、7天和15天IgY被动免疫组的减虫率分别为19.59%、18.19%、32.58%和6.31%;减卵率分别为58.33%、49.56%、82.46%和5.26%.感染后7天IgY被动免疫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后2 h、4天、7天和15天IgY被动免疫组的平均单卵肉芽肿体积分别为(38.04±20.97)×10-3、(30.05±15.42)×10-3、(21.55±13.35)×10-3、(39.67±13.87)×10-3和(40.12±24.13)×10-3 mm3,血清中血吸虫特异性IgG滴度分别为0.16±0.10、0.30±0.15、0.58±0.15、0.38±0.16.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相比,感染后7天IgY被动免疫组的肝脏平均单卵肉芽肿体积明显减小,血清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研究结果提示,特异性IgY被动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水平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但以感染后第7天的免疫效果最好,其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既往研究单相抑郁症复发率时,只是对某一个或数个时间点进行调查,未曾用曲线方程去描述复发率的数学规律,本文拟对这方面做一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模型建立:按文献[1]的方法制作放射性肾病动物模型.6周雄性Wistar大鼠(日本SLC公司,n=32)被随机分成对照组(n=12)和照射组(n=20),全麻后开腹将右肾切除,暴露左肾,给予X线25 Gy单次照射.照射后1、3、6、9个月4个时间点分别处死各组动物.
百草枯是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对人畜具有高毒性。目前无特效的解毒药物。口服中毒为其主要中毒途径,文献对于人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报道很多,采用血液灌流的方式、次数均有不同,治疗效果报道也不尽一致[1],且没有准确的评定灌流效果的客观指标,本研究通过最直观的检测血中百草枯浓度,即动态监测入院后72 h内采用不同方式的血液灌流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血中百草枯浓度,从而客观对比出哪种灌流方式在清除毒物上更占有优势,进而用以指导临床应用及治疗。
本研究通过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浆NO和ET-1含量的变化,探讨血浆NO和ET-1对脑出血后继发性在脑损伤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临床护理工作因繁忙而琐碎,护士需要记住的时间点非常多,常常会担心忘记为病人实施相关护理,为此,我们将家用定时器应用到护理工作中,现介绍如下.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病人的不断增多,微量血糖监测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血糖监测时间点多、病人生活习惯不一致、个体测量时间不固定等原因,护理人员常常漏测血糖,不能提供连续、有效的数据.针对此现象,我们研制了动态微量血糖监测提醒牌,自2008年起应用于临床,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口服葡萄糖后肝门部门静脉血流量的变化率对评估肝硬化肝功能的意义.方法:60名受试者,30例为正常成人,30名为乙肝型肝硬化患者,均无糖尿病史.口服30%浓度250ml的葡萄糖溶液后,采用二维超声及脉冲多普勒分别于口服前,口服后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0分钟、50分钟、60分钟测量肝门部门静脉主干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并计算出肝门部门静脉血流量及其与口服前肝门部血流量的比值.结果:正常成人及肝硬化患者在口服葡萄糖后,肝门部门静脉血流量均明显升高,其血流量均值均在口服葡萄糖后20分钟达最高,相应地此时间点(口服后20分钟)的门静脉血流量与口服前门静脉血流量的比值(PVFR20)最高;正常人组PVFR20=1.88,肝硬化组PVFR20=1.30,肝硬化组明显低于正常人组.结论:口服葡萄糖后PVFR20的值可以作为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一项简易指标.
文献顺查法:一种以检索课题的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而近地查找文献的方法。比如某种疾病从首次报道为起点,往后逐年查找直到所设定的截止时间点。
文献倒查法:与文献顺查法相反,是一种逆时间顺序由近而远查找文献的方法,适合新兴学科相关文献的查找。
文献抽查法:针对学科专业发展特点,选择学科发展迅速而且发表论文较集中的时间,前后逐年检索,直到基本掌握相关课题情况为止。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矽肺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活化的影响,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矽肺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3-5周龄SD大鼠,获取BMSCs原代,培养至3代。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n=20):对照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组。采用非暴露气管灌注法建立大鼠矽肺病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2 h给予BMSCs干预治疗(3x106/ml)。分别于1 d、7 d、14 d及28 d处死各组大鼠,应用原位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获取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lveolar macrophages, AM)。使用细胞流式仪鉴定BMSCs;HE染色观察AM形态学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与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LC-3、Beclin-1分布、定位和定量。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AM 体积较大,胞质丰富,部分细胞内可见矽尘吞噬颗粒;模型组大鼠肺组织LC-3、Beclin-1在各时间点的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多(P<0.05),1 d 即开始增多,至14 d 时达高峰,28d 时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BMSCs 治疗组大鼠肺组织较模型组病理改变有明显的缓解,各时间点LC-3、Beclin-1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在矽肺大鼠AM 中存在自噬的激活,BMSCs 可有效抑制自噬的激活,进而缓解矽肺的病理进程。
晚期肝硬化尤其是伴肝功能衰竭时,往往出现肝脏微环境的严重破坏,此时使用干细胞移植通常效果欠佳.王帅等[1-2]在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的生化指标的影响时发现:移植组中,Child-Pugh A级及B级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提高程度较C级显著,其中Child-Pugh A级及B级患者血清CHE、ALB在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比较均明显升高,而C级患者血清CHE仅在移植后第8周时与移植前有统计学差异;C级患者血清ALB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认为前者肝内微环境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分化增殖,而后者肝功能损害严重、微环境恶劣不利于干细胞存活.何金秋等[3]也发现使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时,对于Child-Turcotte-Pugh C级和(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35分以上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基础实验方面,骆莉莉等[4]分别用含5%、10%、15%肝损伤血清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进行诱导,发现5%肝损伤血清诱导h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作用不明显;10%肝损伤血清作用hMSCs后,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现象,随着换液次数增加,凋亡细胞也逐渐增加;15%肝损伤血清作用hMSCs后最多经过2次换液,细胞就会完全丢失.
目的:探讨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发生YMDD变异与治疗期间血清IL-12和IL-4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口服拉米夫定治疗1 a时发生YMDD变异和未发生YMDD变异各选择40例,测定拉米夫定治疗后3、6、12 mo血清IL-12、IL-4水平、乙肝两对半、肝功能和HBV DNA.结果:在无YMDD变异组患者中,血清IL-12和IL-4水平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IL-12治疗后3,6,12 mo vs治疗前,t=2.691,2.351,2.158,P=0.02,0.03,0.04;IL-4治疗后3,6,12 mo vs治疗前,t=2.653,2.107,2.234,P=0.02,0.04,0.03),表现为IL-12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在YMDD变异组患者中,血清IL-12和IL-4水平仅治疗后3 mo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104,2.142,P=0.04,0.04),表现为IL-12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YMDD变异组治疗后3mo和无变异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相比,其变化幅度小,且有统计学差异(IL-12:t=2.029,P=0.04;IL-4:t=2.028,P=0.04).结论:发生YMDD变异与治疗期间血清IL-12和IL-4水平变化有关,治疗期间其水平变化小而短暂者有更大的机会发生YMDD变异,动态检测血清IL-12和IL-4水平可以作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发生YMDD变异的预测指标之一.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finbrin sealant,FS)在氩氦刀冷冻治疗(argon super-cryosurgery system,ASCS)肝癌时的止血作用.方法:将45例行术中ASCS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用明胶海绵填塞)和治疗组(FS封闭),分别测定术后3、6、12、24、48 h腹腔引流液总量及相应时间点引流液中Hb含量.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3、6、12、24、48 h腹腔引流液总量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41.9±99.8 vs 118.9±72.3、216.1±142.2 vs 172.1±74.2、254.3±145.7 vs 224.8±91.8、301.2±156.3 vs 273.8±101.6、349.6±202.2 vs 330.5±137.4 mL);相应时间点引流液中Hb含量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50.7±17.4 vs 39.1±12.3g/L、49.9±13.8 vs 38.5±8.5g/L、45.1±12.6 vs 31.9±7.8 g/L、26.5±8.9 vs 14.1±5.0 g/L、11.0±3.9 vs 5.0±3.1 g/L,P<0.05).结论:纤维蛋白胶有很好的止血功能,可作为ASCS治疗肝癌的创面止血材料.
目的:观察肝部分切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动态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假手术组(SO)和肝大部切除组(PH),测定NC组及SO,PH组术后6,12,24,36,48,72,120,168 h血浆ET浓度,同时动态观察残余肝组织的再生情况.结果:PH组大鼠血浆ET浓度在PH后6-72h升高,期间出现2次峰值,第1次在PH后12h,第2次在PH后48h,明显高于NC组及SO组对应时间点(P<0.01),72 h后迅速下降至NC组水平.PH后残余肝质量、肝再生率均出现明显的动态变化,但分别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P>0.05),-0.167(P>0.05);PH后再生肝组织DNA合成S期肝细胞的数量、PCNA的标记指数均出现显著动态改变,但分别与血浆ET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0.062(P>0.05),0.058(P>0.05).NC,SO肝组织中上述反映肝再生的指标改变不明显.结论:PH后残余肝再生全程中IETM的变化与肝再生程度的变化无关,提示IETM对肝再生程度没有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否定因IETM所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导致对肝再生的影响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肝坏死动物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改变.方法:将280只6 Balb/c小鼠分为4组,应用内毒素(LPS,10 μg/kg)和D-氨基半乳糖(GalN,800 mg/kg)联合ip,建立急性肝坏死小鼠模型.并检测血清ALT,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利用伊文思蓝研究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情况.结果:单独应用LPS或GaIN仅使血清ALT轻度升高,动物无死亡.而联合应用后ALT则从6 h开始明显升高(41.89±14.57 μkat/L),到12h达高峰(170.30±16.13 μkat/L),较其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物从6 h开始死亡,9 h达高峰,总死亡率达66.6%.肝脏HE染色可见大块或亚大块出血性坏死,而其他组仅见单个或灶状肝细胞坏死,部分细胞脂肪变性.并且脑组织EB含量在各时间点均较其他组明显升高.结论:在急性肝坏死动物中存在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增加的改变,可能是引起脑水肿发生的重要机制.
目的:测定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在犬胆汁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犬胆总管造瘘,留置引留管,分别静脉注射被观察的药物,按规定的时间留取胆汁,测定各不同时间点药物在胆汁中的含量,用3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有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三种药物相比,头孢哌酮在胆汁中的峰值浓度最高,头孢曲松钠不仅峰值浓度较高,而且半衰期最长;头孢他啶在胆汁中的浓度与半衰期均为最低值.结论:本组三种药物中,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是治疗胆系感染较为理想的药物,而头孢他啶与前二者相比不宜用于治疗胆系感染性疾病.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3(trefoilfactor 3,TFF3)基因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肠黏膜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n=15),观察大鼠腹泻、便血情况,评价疾病活动性指数(DAI)并记录体重改变,分别于制模后1,7及14 d处死大鼠.生理盐水灌肠作为正常对照组.大体及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及组织学变化,并进行评分.生化法检测MPO活性.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FF3基因表达.结果:结肠炎组1,7及14 d时间点DAI(3.8±0.5 ys 0,3.3±0.5 vs 0,2.3±0.5 vs 0)、体质量(-3.2±0.7 vs 4.7±2.2,-7.2±2.0 ys 10.9±0.2,2.9±0.4 vs30.5±2.9)、大体评分(7.2±0.9 vs 0,6.2±1.3 vs0,4.6±0.5 vs 0)和组织学评分(8.2±1.2 vs 0,10.4±0.5vs0,8.4±0.5 vs0)以及MPO活性(1 745±55 vs 303±21,1 789±77 vs315±20,1 736±127vs313±35)较正常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TFF3在结肠组织炎症的各个时间点均有表达,致炎后1 d组较正常对照组减少,7和14 d组明显升高(0.63±0.05vs0.72±0.02,0.94±0.19 vs0.72±0.02,1.25±0.74 vs0.72±0.02,P<0.05).结论: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有TFF3基因的表达,提示TFF3在结肠炎黏膜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s,pHGF)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组织Ki-67表达的影响,探讨肝细胞再生的规律.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组和D-GalN+pHGF组,以D-GalN 1.2 g/kg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2 h后D-GalN+pHGF组大鼠每24 h腹腔注射pHGF 2 mg/kg,并分别于第1、3、5、7、9、11、13、15 d处死各组大鼠6只.如果该时间点前每组有濒死大鼠则提前处死,使每组各时间点处死大鼠总数为6只.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的表达.结果:D-GalN组大鼠肝组织Ki-67标记指数(Ki-67 labeling index,Ki-67-LI)在模型建立成功后第5 d达峰值,以后急剧下降,在第15 d时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但DGalN+pHGF组大鼠Ki-67-LI峰值于第3 d出现,比D-GalN组早,持续时间长,且各时间点的Ki-67-LI均明显高于D-GalN组,在第15 d时仍未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与之相比,明显升高(P<0.01).D-GalN组及D-GalN+pHGF组肝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但除第1 d外,D-GalN+pHGF组各时间点肝细胞数量明显高于D-GalN组(P<0.01).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残存的肝细胞仍有再生能力,但其再生过程受到抑制.pHGF可以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组织Ki-67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但其再生程度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目的:探讨bFGF是否通过PI3K/PKB途径调节p21WAP1的表达.方法:32P掺入法检测PKB酶活性,RT-PCR、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组Bel-7402细胞的p21WAF1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结果:25 μg/LbFGF刺激细胞10 min,就可使胞液和膜性PKB酶活性达高峰.p21WAF1mRNA表达水平在1 h达高峰,比对照升高了5.5倍.p21WAF1蛋白表达在2 h达高峰,比对照升高了2.2倍.wortmannin预处理后,PKB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p21WAF1mRNA表达及p21WAF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bFGF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减少(0.65±0.01→0.49±0.02,P<0.01),S期细胞增多(0.14±0.01→0.28±0.01,P<0.01),worrtmannin能抑制此促增生作用(G1:0.58±0.01;S:0.22±0.01,P<0.01).结论:PI3K/PKB途径可介导bFGF对Bel-7402细胞的促增生作用,但是bFGF对p21WAF1表达的调节作用不依赖PI3K/PKB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