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课程设置也更加全面、具体、科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作为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中西医结合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将中医学理论与相关知识与西方医学理论和相关知识进行结合,探讨两种医学模式的内在联系,相互汲取各自的优点,发展成为新型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最关键一点就在于结合二字上,如何结合、达到怎样的结合效果是当前中西医结合学科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以中西医学科的特色为出发点,探讨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治未病"思想,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是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中医学以"治未病"构建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其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让人类看到了希望和感到振奋.
根据<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建设规划纲要>精神,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针灸标准体系分为以标准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和以标准实施为目的的推行体系(见图1).针灸标准基本体系包括:针灸基础标准、针灸技术标准、针灸器具标准、针灸管理标准;针灸标准推行体系包括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推广体系、服务保障体系.针灸标准基本体系的建立是以针灸学科理论体系为纲,以实际运用发展为目,围绕着继承与创新,充分体现出针灸学科特色.在具体标准研制中要本着从实际需要出发、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
运动创伤外科近年发展很快,从运动创伤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断、治疗等都取得长足的进展.运动损伤的外科治疗目标已从损伤组织的愈合发展为肢体功能的恢复:关节切开手术已被微创手术替代;术后肢体制动由单纯石膏固定发展为支具固定为主,并由此逐渐采用以早期功能活动为特点的康复训练.以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为治疗目的的现代运动创伤的发展,促使微创外科技术和康复技术,这两个21世纪具有各自学科特色的新型技术交融发展.
医学美容学是医学、美学和美容技艺三者的结合产物,由多门临床学科与某些非临床学科相互交织组成,是以应用为特征的医学新学科[1].作为临床医学的一部分,医学美容学要完成以医学、美学为理论基础的临床实践,满足学科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形式的实践活动中.符合学科特色的艺术性医疗实践才是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医学的思想是科学的,医学的方法是艺术的.医学美学的建设与发展会把传统的"医学科学"升华为一门"医学艺术"[2].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57年,到现在已经整整50个春秋.50年来,在以郭增藩、刘学礼、孙之洞、李守绒、郝解贺教授等为代表的五代人的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学科特色显著、专业人才荟萃、诊疗设备先进齐全、整体实力雄厚、医疗水平在本地区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的专科中心.
青岛市市立医疗集团由市立医院、市立医院东院、市人民医院、市皮肤病防治院和市北九水疗养院5个单位组成,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疗养于一体的大型医疗集团.集团本部--青岛市市立医院始建于1916年,为市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青岛市红十字医院,青岛市临床医学研究所.
1965年出生的李伟彦, 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同龄.2005年, 李伟彦以40岁的"年轻之姿"执掌"科印". 面对"南总麻醉科" 享誉业界的辉煌历史,如何延续李德馨、徐建国两位前辈开创的有利局面, 李伟彦上下求索, 呕心沥血,"掌印"10年来,使科室医教研全面发展,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品牌优势突出,在各项军事卫勤保障任务中表现出色,受到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的多次表扬, 并于2012年升级为南京军区麻醉医学研究所……
在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中,“第二课堂”科研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重要辅助形式,对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传统的“第一课堂”不同的是,“第二课堂”通常是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之外,利用一定的教学资源,组织一定的学生群体,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强化“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着重进行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基本培训,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总体要求.因此,如何构建有效可行的“第二课堂”科研实践与教学体系,已成为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
现代中医是一门融合了传统医学知识与现代医学技术的学科,儿科学是其重要分支。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结合教学要求,立足学科特色,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对中医儿科学的学科特色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石家庄市中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十家、《中医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之一,是50家电子病历试点单位之一。医院在立足中医特色的建院过程中,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院校机构知识库是整合中医药领域特色资源、促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挖掘特色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科知识的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文立足于学科特色,探讨了中医药院校机构知识库构建的必要性、特色定位、统筹协同、平台包容性、功能开发等内容,以期推动中医药院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调查分析了中医药院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现状,从开放存取机制与知识产权保护、特色资源建设与珍贵资料保护、成果类型多元化与精细化分析、服务功能多样化与特色化分析4方面分析总结了当前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具有学科领域特色的中医药院校机构知识库的方法策略.
本文就《全国外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东北地区14所高等学校收藏1991~1994年外文期刊数据进行了统计.4年中,14所高校共收藏西文期刊1293种,4451份;日文期刊401种,1152份.收订期刊较多的单位依次为中国医大(1086种)、白医大(918种)、大医(771种)和哈医(465种).文中对地区内各馆收藏的外文期刊文种及学科特色进行了报告,并就提高期刊选订水平、加强协作意识、注意与医院及相关学科图书馆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人才是强军兴院之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我院根据上级关于人才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疗养区的实际和学科特色,制定了"十五"期间人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人才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坚持科技兴院,狠抓人才建设,有力地推进了疗养区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
本文对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我校中药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弘扬了我校中药学学科建设的特色,在历史机遇面前,剖析了提升我校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优势。
急诊严重创伤伤员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创伤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和/或心脏压塞而导致病人迅速死亡.快速输血、补液、合理应用升压药可使80%~90%病人获救[1,2].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我院急诊科2001年6月在多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强化了院前急救和院内程序化抢救、重症监护、中心静脉压测定、动脉断裂出血介入治疗、手术等,抢救成功率显著升高,现报告如下.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侧重于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具有特殊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地位.在病理学的教学中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特色,做到基础与临床、形态与功能的密切联系,并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其学科特色进行教学工作,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结合自身学科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将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教学,控制全课程中使用PBL教学次数,所使用的案例不涉及过于专业的临床知识,同时紧密结合本课程知识内容,将本课程理论知识串联和整合成一定知识体系,形成一种具有医学细胞生物学自身学科特色的PBL教学模式.
2011年7月13日,第五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承办,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从事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与研究的近60位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第三军医大学王云贵副校长、训练部黄建军副部长、基础医学部王中强主任和郭忠诚政委及肖文刚副主任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向会议表示祝贺.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詹希美教授,第三军医大学黄复生教授(少将级),南京医科大学章子豪教授等资深寄生虫学家也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吴忠道教授代表会议发起单位致辞,向第三军医大学领导及具体负责会议筹备和组织工作的张锡林教授、徐文岳主任及其工作团队表示感谢.
2010年,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出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妇科、产科双双入选.回顾当年的抉择,院长乔杰表示,"很多人都认为我走了一步险棋,但借助生殖医学的力量,确实带动了医院妇科和产科的发展,两个专科也都获得了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北医三院的妇产科由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于1958年建立.乔杰告诉记者,在选择妇产科学科特色时,张丽珠费了一番苦功."我们医院的妇产科与20世纪初就建立妇产科的医院相比,起步较晚.但张丽珠教授通过研究其他医院的学科方向,结合当年由于困难时期造成大量妇女闭经的现实情况,最终选择了生殖内分泌作为我院妇产科发展的切入点."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由医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多专业协调合作团队,针对某个特定的疾病诊断或某项临床症状,制定顺序性和时间性最适当的临床服务计划,以减少延迟康复和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品质.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具有规范诊疗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和国家的医疗负担的作用,同时有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医疗资源等优势,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1].临床路径在我院我科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中存在着对路径不熟悉、对实施效果不确定等抵触心理,通过对比临床路径开展前后的变化有利于我们建立开展临床路径的信心,发现存在的问题,逐渐掌握和修订适合本学科特色的临床路径,切实发挥其优越性.
概述多种资料有关教学数字平台的定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基本上是:利用课件库、积件库、电子作品集等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数字技术手段,利用优化绩效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大量的的教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条理化,再根据学习者特点和学科特色,形成以方便人的阅读、学习和使用的知识型服务站或资源库.
目的结合药理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发挥药理学科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方法对现有的药理课堂教学进行一些创新改革.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取得较好效果.结论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不论大中专教学都应注重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岭南中医骨伤科学是我国中医骨伤科的一大流派,是岭南中医药学中的一枝奇葩.现代岭南中医骨伤科集大成者--何竹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学家,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在广州西关(现荔湾区)行医,活人无数,誉满粤港.本文主要通过探讨何竹林论治骨伤的学术思想来认识岭南中医骨伤科的学科特色.
瑶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简单、便捷而又灵验的诊疗方法和丰富而功效确切的野生药用资源,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为传承和发扬瑶族医药,培养高层次的瑶医药人才,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13年组织专家编写了本科专用高等学校瑶医学专业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包括《瑶医药学概论》《瑶族医学史》《瑶医医道纲纪》《瑶医生道》《瑶医诊道》《瑶医病道》《瑶医药道》《瑶医方道》《瑶医治道》《瑶医打道》《瑶医神气道》,共11本.在11本教材中,除《瑶医药学概论》是为选修课程而设,其余10本教材均拟为必修课教材.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建设项目之一,而且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1 ],《瑶族医学史》教材建设,在瑶医学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从《瑶族医学史》教材编写的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建设《瑶族医学史》教材.
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如何结合学科特色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效果,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关注.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之间的纽带.
高等医学院校学科网户窗口代表着该校的一个学科、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一面旗帜,也是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中的一个互动平台。怎样从学科角度建好网户钥中心围绕着学科自身特点,使其网络信息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提炼学科亮点、信息真实可靠、内容科学严谨、信息内容新颖”,充分展现出学科团队正能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采。由校园网站监控、学科负责人监管、网户管理员把关,三点一线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模式,既为学科网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又为网络信息提供了安全保障作用。
结合中专卫校物理教学实践,就如何发挥物理学科特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谈了几点看法,认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提高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前提;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抓好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临床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生培养的关键,临床实习课教学是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前,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教学效果各不相同.众所周知,中医内科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内科学自身经历了经验的积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临床治疗方法的建立与完善等过程,并受到所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中医学整体发展及西医外科学等外部打环境的影响,其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