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愈发干冷,球结膜下出血的患者时有发生,其中多是40岁以上的患者.年过五旬的刘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刘女士觉得眼睛有点胀,时常揉搓双眼.家人发现,刘女士眼白上有一大片红色斑点,赶忙让她来到医院求诊.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王秀英副主任说,刘女士眼白出现红色斑点是眼白出血的表现,由眼部小血管破裂导致,医学上称为"球结膜下出血".此病在两侧眼睛都可发生,出血范围和程度轻重不同,大多数为深红色斑块,从眼裂内侧开始,逐渐蔓延到整个白眼球,角膜黑眼球的四周往往也出现深红色,症状较轻者出血斑仅出现在眼裂内侧.
例1,男性,29岁,因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咽痛5 d,高热,腹痛、腹泻,关节、肌肉酸痛,伴全身弥漫性红斑疹2 d入院.查体:精神差,体温39℃,血压曾由130/75mm Hg(1mm Hg=0.133kPa)降至90/50 mm Hg,面部、躯干、上肢密集充血性斑丘疹,双眼球结膜下出血,口腔黏膜多处溃疡,咽峡部明显,部分上面覆盖有白膜样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心率120次/min,肝、脾稍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104 U/L,谷草转氨酶(AST):78 U/L,谷氨酰转太酶(GGT):256 U/L,乳酸脱氢酶(LDH):387 U/L,羟丁酸脱氢酶(HBDH):329 U/L;末梢血白细胞:16.1×109/L,中性粒细胞:0.91,血小板:96×109/L;动脉血气分析:pH 7.46,PCO2:28mm Hg,PaO2:63mm Hg,SaO2:92%;多次痰涂片、培养,血培养均未见真菌或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5~7个白细胞/高倍视野,潜血试验(+);胸片未见异常.麻疹、风疹抗体检测阴性.两次肥达氏反应、外裴氏反应均阴性.经用头孢他啶1.0静滴,每日两次,万古霉素200 mg,口服,每日3次治疗2周,体温渐下降,血压正常,症状消失.1~2周开始全身皮疹脱屑,面部及手足部位明显,未留色素沉着.各项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9个月,身体健康.例2 男性青年23岁,因腹痛、腹泻、发热6 h来诊,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23.9×109/L,中性粒细胞:0.92,血小板:80×109/L;急诊室给予静滴尼泰欣0.1,补液1 000 ml结束后,继续留观中,患者突然寒战、高热,体温达40℃.随即血压降至60/40 mm Hg,口唇发绀.考虑输液反应,给予抗休克、对症处理,血压回升并收入院治疗.入院查体:精神差,直立性头晕、低血压,结膜充血,咽峡部严重充血,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不大.多次血培养、所输液体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热源检测阴性.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142 U/L,尿素氮48.35mmol/L,肌酐:269.4mmol/L,肌酸激酶442U/L.动脉血气分析:pH7.50,PaCO2:36 mm Hg,PaCO2:64 mm Hg,SaO2:93.9%胸部X线片示心、肺、膈正常.胸部CT扫描未见异常.纤维蛋白原3.49 g/L,凝血酶原时间13.5 s.诊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给予罗氏芬2.0静滴,每日一次,3 d后改1.0每日一次共2周,治愈.肝、肾功、肌酶、血象、血小板恢复正常.
我院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创伤性窒息2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7岁~10岁,平均8岁.25例均为乱中踩踏挤压跌撞致伤.全部病例均有上胸、颈、面皮肤青紫、点状出血、眼睑肿胀、球结膜下出血.5例鼻粘膜少量出血,口腔粘膜点状出血.6例呼吸困难和休克.2例颅脑损伤头皮血肿.1例额骨轻度凹陷性骨折,严重脑挫裂伤,脑内散在点状出血,视乳头水肿.伤后就诊时间最早20分钟,最迟4小时,平均2小时.住院时间最短7天,最长6月,平均15天.
我科自1999年11月~2002年2月收治10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9例伴明显颧面畸形,张口受限,均经发际径路施行骨折复位,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0例中,男8例,女2例;年龄21岁~69岁,病程1~7天,其中左侧7例,右侧3例.颧弓骨折3例(2例呈"M"形骨折,1例塌陷不明显);颧骨骨折2例;颧弓颧骨骨折5例.10例均有肿胀、疼痛,颧面塌陷畸形8例,颧面外凸畸形1例,张口受限8例,皮肤轻度裂伤2例,伴结膜下出血 5例,无复视.
患者男,22岁.因右眼溅入铁条致视力急剧下降6 h于2005年1月24日急诊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光感,定位不准,上睑肿胀,下睑淤血,鼻侧球结膜下出血,角膜水肿,角巩缘4~6点见一长约4 mm的伤口,深达全层,虹膜脱出,前房消失,晶体浑浊,瞳孔呈不规则形,眼底窥不清.
患者男性,50岁,农民.因硬物砸伤后头面部、胸部疼痛伴胸闷2小时于2011年4月22日来我院外科就诊.入院诊断为双侧气胸,双侧肺挫伤,右侧第1肋骨,左侧第1~3肋骨骨折.4天后,因双眼视物模糊来眼科会诊.检查:矫正视力:右眼眼前指数,左眼0.1.左眼眼睑轻度淤血肿胀,球结膜下出血.双眼角膜清亮,前房中深,房闪阴性,瞳孔圆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视盘边界清楚,色淡红,视网膜静脉迂曲,后极部町见大量棉绒斑,黄斑区出血、水肿,中心凹反射消失.
目的 研究欧斯啉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对结膜下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近视140例(280眼),同一术者的左、右眼做对照,术前半小时,用药组连续滴欧斯啉滴眼液3次,对照组不用药.结果 应用欧斯啉滴眼液组10眼发生结扭下出血,占7.14%,对照组有28眼发生结膜下出血,占20.00%(P<0.01).结论 在LASIK术前滴用欧斯啉滴眼液,能明显降低术中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率.
患者,男,26岁,农民,因右眼被飞溅的铁屑击中3天,伴视力下降2天收入住院.入院查体:视力右0.05不能矫正,左1.2右眼球结膜充血(+),3点位距角膜缘5mm处有一裂伤约2.5mm长,局部结膜下出血、水肿.
患者男性,60岁,退休工人,因左眼拳击伤后视物不见1月来诊.患者于1999年7月8日被拳击伤左眼,当时伤眼胀痛,视力为手动,外院给予止血治疗.患者自述有手术史,具体不详.7月28日来我院门诊,检查左眼视力眼前手动,1米光感,定位差,眼压50.62mmHg(1 mmHg=0.133 kPa),下方结膜下出血,球结膜弥漫色素沉着(图1),巩膜看不清,角膜水肿,房水闪光(+),无虹膜,晶状体半脱位、浑浊,眼底窥不入.
眼科血证是指以眼部发生出血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各种血证的总称.见于眼睑出血、结膜下出血、前房、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出血等出血性眼病[1].各种出血性眼病在症状、体征和病理改变等方面各有其形态特征.尽管出血部位不同,但具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具有从出血到吸收,消散或遗留病灶的相同发展过程,具有出血灶颜色由红→紫→黄→白改变的一般规律.为探讨眼科血证的共同治疗原则,根据出血性眼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我们提出将眼科血证划分为出血期、瘀血期、死血期和干血期的研究思路,以供眼科同道参考.
患者男性,38岁。因鼻内镜术后左眼眼突、双眼复视两年半,于2012年3月8日至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2009年10月因左侧筛窦炎于当地医院行鼻内镜手术,术后次日发现左眼浮肿、结膜下出血,而后渐进性眼球突出,伴双眼视物重影,眼部检查:左右眼视力均为1.0。右眼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睑浮肿,眼球突出(图1),突出度测量:右眼21 mm,左眼25 mm,眶距110 mm。眶下部触及肿物,中等硬度,无压痛,稍可推动,眶压+2,结膜充血,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的常见病,多以高热、乏力、无汗和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引起肝脏严重损伤者未见报道.作者报道重症中暑引起的肝脏损伤2例.1 临床资料2例均为青年男性,无肝炎病史,在38 ℃高温下行5 km 越野后昏迷6~8 h,抽搐、频繁呕吐,有1例呕吐咖啡色液体,解柏油样大便.体温40℃,血压分别为12/9 kPa、5/3 kPa,脉搏140/min,皮肤干热无汗,心、肺、腹检查无异常.1 d 后尿色渐加深,呈浓茶色,巩膜及皮肤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呕血者见双眼球结膜下出血.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分别为3 183 U/L、2 112 U/L,总胆红素分别为34.8 μmol/L、107.1 μmol/L,肌酐分别为405 μmol/L、140 μmol/L.呕血者血清白蛋白31 g/L,血常规:白细胞15.9×109/L,红细胞5.07×1012/L,血红蛋白127 g/L,中性87%,大便潜血().2例乙肝三系、抗-HAV、抗-HCV、抗-HEV 均阴性.呕血者肝活检病理示:肝细胞大量坏死、塌陷,残余肝细胞浊肿变性,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轻度淤胆.胃镜检查示:胃粘膜弥漫性条纹状出血斑.另1例肝活检病理示:肝细胞弥漫浊肿变性,部分细胞淤胆及胆栓形成,点状坏死多见,汇管区轻度扩大,少量炎细胞浸润.以上两例经保肝、降酶、退黄、支持及对症治疗2~3个月后,痊愈出院.
胺碘酮(可达龙),自1961年问世以来,开始用于治疗心绞痛,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普罗帕酮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冠心病、高血压所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2药致眼结膜下出血1例如下.
患儿男,2岁.因发热、颈部肿胀2天,皮疹1天入院.2天前出现发热、左颈部疼痛肿大.在当地静点青霉素治疗2天无好转,出现全身皮疹并茶色尿,遂入住我院.查体:,T38.7℃,躯干部见充血性皮疹,部分融合成片,无明显黄疸.左颈部触及一个3×4cm淋巴结,触痛.唇无皲裂.双侧结膜充血明显.肝剑下1.5cm,触痛.人院第2天血常规WBC 3.3×109/L,RBC 3.44×1012/L.PLT 112×109/L.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成年人在非同一日连续测量血压3次以上,结果均高于140/90毫米汞柱者就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查不到病因的高血压,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都属于这种类型;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已知其他疾病引起的,又称症状性高血压.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较高,且易引起心、脑、肾的并发症.高血压患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也有的出现头晕、头痛、头胀、眼花、耳鸣、烦躁、乏力、心悸、失眠、健忘、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及四肢麻木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鼻出血及眼结膜下出血等.后期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增高,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结膜下出血是眼科门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结膜下毛细血管破裂所引起.由于球结膜下组织疏松,出血后易积聚成片状.按常规治疗,一般需7~16d.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理论,使用复方血栓通治疗球结膜下出血患者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血栓通是三七提取物制成的灭菌水溶液,药理作用为活血祛淤、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常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脑血管病后遗症、眼前房出血等.而应用血栓通后出现荨麻疹较少见.现报告一例:1 病历简介患者,男,36岁,左眼及面部被拳脚击伤,视物不清,无恶心呕吐.门诊以“黄斑出血及球结膜下出血”即收入院.入院后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血栓通210mg静脉点滴10d,为无不良反应.10d后,患者出现全身瘙痒,难以忍受,面颈部弥漫性发红,躯干、四肢散在红斑,风团部分融合成片,高出皮肤,压之褪色,诊断为“荨麻疹”,立即停用血栓通,并给予10%葡萄糖250ml,加葡萄糖酸钙20mg、氟美松5mg、VitC2g静脉点滴,口服敏迪一片(一日三次)并用异极石洗剂涂抹局部.经过以上处理,症状得以控制,继续使用抗过敏药物.
球后注射是眼科常用的一种局部给药方法,是将药物注射到眼球后部或视神经处达到治疗浓度,多用于眼球后部炎症、眼底血管病变及内眼手术的麻醉等[1].球后注射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加之眼球是敏感器官,病人常因精神高度紧张,较难配合注射,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如下眼睑及结膜下出血肿胀、球后出血、眼球穿通伤等.为此,对球后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进,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2岁。10 a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颧弓下有一肿物,质软,无痛,用手按压时 有搏动感,当时未引起患者注意。10 a来肿物逐渐长大,面部明显不对称,故来我院就诊, 经彩色多普勒及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左侧面部动脉血管瘤,体积达8.0 cm×5.7 cm×4 .2 cm,建议行手术治疗。由于患者不同意手术,故未继续治疗。3个月后,因打喷嚏致瘤 体突然破裂而急诊入院,当时患者神志清楚,呼吸困难,血压为12/8 kPa。左面部、颌下、 颏下、左半侧头皮及枕部明显隆起,体积达30 cm×26 cm×15 cm,左鼻腔内出血,开口受 限,左侧眼睑重度水肿,结膜下出血。 抢救过程:在急诊行气管切开,同时抗休克治疗,在全麻下行左颈外动脉结扎术,但效果不 理想,肿胀还在继续加重,既而采取瘤体周围多入路切口阻断交通支,全部切除瘤体及病变 组织,清除淤血约1 500 mL,由于出血过多,给输新鲜血5 400 mL,同时抗休克、保护肾功 能,全身抗感染,止血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得到平稳,1周后痊愈出院。
目的:分析结膜下出血的中医治疗效果,并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60例结膜下出血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痊愈,治疗3~7d,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医治疗结膜下出血效果显著显,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亦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 70型肠道病毒 (偶由 24型柯萨奇病毒 )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自限性眼部传染病,传染性极强. 1969年首先在非洲加纳发现此病. 1971年在我国首次暴发流行.世界各洲和大部分岛屿都多次发生过此病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节.其特点为起病急剧、刺激症状重,可伴有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损害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常迅速蔓延流行.为丙类传染病.
患者女,27岁,清晨空腹头晕,饥饿感2年,左结膜下出血10余天.于2003年3月7日入院.
李××女27岁于2000年4月11日在本中心行双眼IASIK术,于2004年11月16日晚10时,因饮酒后不慎右眼撞击在桌边,当时感觉视物模糊和明显的异物感.于11月17日曾在某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右眼钝挫伤,右眼球结膜下出血,右视网膜震荡?曾用0.3%泰利必妥眼液和0.1%爱丽滴眼液点眼.于11月21日下午4时到本中心就诊,右眼0.15,左眼1.0.右角膜瓣上部向下垂直移位,中央皱褶隆起位于瞳孔的上1/3.角膜瓣上方、下方及颞侧瓣缘处上皮完整,未见裂开.当时在手术室内重新掀开角膜瓣,充分展平皱褶和复位角膜瓣.术中在用显微虹膜恢复器钝性分离角膜瓣时,未遇到太大阻力,分离瓣膜顺利,术毕.
例1男28岁煤矿工人住院号55760 2002年7月5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5月在工作中右眼被铁屑打伤,当时伤眼发红、微疼痛,视力未下降,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眼结膜下出血,给消炎眼液点眼,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2002年4月,右眼视力下降,逐渐加重.右眼视力手动/30cm,矫正不应,球结膜轻度充血,以鼻侧下方明显.鼻侧下方角巩膜缘外3mm处见可疑陈旧外伤性瘢痕,呈圆形,直径约2mm,角膜透明,KP(++),前房稍浅,房水内可见较多点状棕色颗粒飘动,房闪(卅),虹膜色棕黄,轻度向前膨隆,无萎缩和前后粘连,瞳孔形圆,直径3mm,光反射迟钝.晶体呈黄白色重度混浊,可见晶体皮质和囊膜上有较多的深棕色斑,眼底未能窥入.眼压正常.左眼检查无异常.X线报告:右眼球内异物.入院诊断:右眼球内异物、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铁锈沉着症.经行CT检查,明确异物位于鼻下方睫状体部,经行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睫状体部异物取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取除2mm3大小的铁质异物.术前和术后用0.5%依地酸二钠眼液点眼治疗,2002年7月31日出院,出院时视力0.6.
例1 女 23岁学生主因弯腰时不慎将左眼撞于课桌角,致左眼疼痛、流泪、异物感、视物模糊不清5h,于2005年12月7日来诊.伤后半小时曾在外院诊为角膜上皮擦伤,并于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包扎.之后患者自觉症状无好转,又来我院就诊.视力:右眼1.0,左眼0.02.左眼结膜混合性充血、水肿,并有少量结膜下出血.裂隙灯下见到边缘整齐的角膜瓣向鼻上方移位,多条皱褶,前房、瞳孔正常,遂追问病史23个月前曾行双眼LASIK手术.诊断:左眼钝挫伤性角膜瓣移位;双眼LASIK后.治疗:常规消毒,0.4%倍诺喜滴眼液表面麻醉,用吸水海棉棒清除基质床边缘的新生角膜上皮,自鼻侧向外放射状轻推角膜瓣,令角膜瓣边缘良好复位,BBS溶液瓣下冲洗,再确认角膜瓣平整复位,瓣下无残留异物及上皮碎屑后,滴泰利必妥、氟米龙滴眼液加压包扎.48小时后,左眼视力0.8,角膜瓣透明无皱褶,瓣边缘愈合良好.随访3个月,左眼视力0.8,角膜瓣透明无上皮植入.
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是眼科常见的外眼病.是除外伤(挫伤、裂伤)以外,无明显直接原因所致的球结膜下大片出血.
晚上9点多,吴伯挂了眼科急诊号,匆匆来到我的值班室,神情焦急,眼睛都红了——左眼角边呈现一片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白金鱼上的一块红斑,夜里看到也挺吓人.凭经验,应该是结膜下出血."晚上吃饭时,老伴发现我的眼睛红了,是不是红眼病?""眼睛分泌物多吗?有没有感到不适?""没有什么分泌物,也没有不舒服."没有异常分泌物,没有不适,这基本可以排除红眼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在裂隙灯下仔细检查后,确定是结膜下出血,大小为1厘米x1厘米左右.由于出血量较多,结膜稍稍隆起."眼睛里出血了?我会不会瞎?要怎么治?"得知是结膜下出血后,吴伯更加紧张,问了一连串这类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季节性眼病高发,当心致盲进入冬季,受寒冷干燥气候影响,裸露在外的眼睛,容易罹患多种眼疾.很多中老年人容易感到眼部不适,眼干,眼痛、眼胀、眼花,视力衰退,并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人的眼睛是一个有高度精密构造的器官,容易遭受气候环境影响,加重眼部问题.冬季是干眼症、青光眼、白内障、雪盲症、过敏性结膜炎、结膜下出血、糖尿病眼病的高发季节,护眼不及时可致盲,护眼问题刻不容缓!
维生素E由于其对机体的广泛生理方面的有利作用,在很多疾病中特别是肝病中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其副作用显得不甚严重,一些药学专著中也只是指出:长期大量使用,可以引起出血倾向,而对具体细节却谈得很少.最近我们遇到一例较长期使用维生素E后,出现胃肠道出血及眼结膜下出血的病人.对此,我们在本院条件下对该患者及30例慢性迁延型肝炎患者进行了一些观察,今报告如下.
刘女士今年65岁,身体状况一直不错.入冬以来,随着气候变得干冷,她突然出现了眼球胀痛的症状,往往需长时间揉搓双眼才能缓解.半个月前,刘女士的家人发现她的眼白上出现了一大片红色的斑点,连忙带她到医院进行诊治.医生在为刘女士进行眼科检查后,发现其眼白上的红色斑点是因小血管破裂导致的,因此确诊她患的是"球结膜下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