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00例慢性贫血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成分输血治疗.结果 两组慢性贫血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输血量、每次输血相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RBC平均值、Hb平均数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分输血对治疗慢性贫血的效果显著.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慢性贫血的治疗效果,研究和探讨成分输血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抽取57例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的患者均实施成分输血,比较输血前后患者化验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统计研究发现,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65±3.5)g/L、(0.287±0.21)%、(1.39±0.16) g/L,输血后分别为(106±5.9)g/L、(0.426±0.35)%、(2.89±0.56)g/L,输血前后明显改善.结论:对慢性贫血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成分输血,既有利于节约血制品,而且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医疗文书是患者住院期间对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记录,是医疗行为的唯一载体,有极其重要的法律意义[1]。临床输血是纠正慢性贫血、急性失血等疾病常见的治疗手段,其文书记录是病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输血医疗文书的合格率是衡量医疗质量及临床输血质量的重要指标,也直接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责任心[3-5]。我院对2011年6~7月输血病案的输血医疗文书完整性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了持续改进方案,并运用监测手段对2012年6~10月的输血医疗文书完整性进行了跟踪统计分析,不断完善改进方案,持续性提高输血文书合格率。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所引起的贫血,阳和汤合当归补血汤具有温肾暖脾,益气补血功效,具有增强凝血功能,促进血液再生作用,运用阳和汤合当归补血汤治疗虚寒型缺铁性贫血,效果显著.
近年来,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检出人微小病毒B19(HPVB19)的报道日益增多,已有报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免疫损害或缺陷者的慢性贫血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可能与HPVB19感染有关.这至少提示骨髓中三系前体细胞均可成为HPVB19感染的靶细胞,而且HPVB19感染导致骨髓造血细胞破坏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13例再障患儿骨髓细胞学涂片进行了凋亡细胞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骨髓细胞涂片中Bcl-2、Bax及Fas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凋亡在HPVB19感染致病机理中的作用.
患者,女,49岁.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恶心,偶有呕吐伴头晕,乏力.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无明显腹痛.既往有反复鼻衄史,进行性加重,出血量多.查体:体温36.8 ℃、脉搏74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40/80 mmHg.慢性贫血面容、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腹部膨隆,皮肤较紧张,腹壁可见浅表静脉显露.全腹无压痛、反跳痛.
目的 对妇科良性出血性疾病并慢性贫血的腹腔镜治疗的应用性研究.方法 708例妇科良性出血性疾病并慢性贫血的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应用腹腔镜手术者450例作为观察组,另258例行剖腹手术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少,术后输血少,术后发热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抗生素应用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整体恢复快.结论 当施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良性出血性疾病并贫血的患者时,较常规开腹手术有明显的优越性.
合理输血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组织灌注和提高机体凝血能力,从而救治由于创伤、手术等引起的致命性的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及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美国每年输红细胞1200~1400万单位[1-2],在我国据文献资料统计,北京市2008年输血量约70万单位[3],上海市每年输血量合计约34万单位[4],广州市2006至2007年两年输血量约56万单位[5],可见我国输血量之大.
目的:分析49例老年慢性贫血( CA)住院患者各种负性情绪表现。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0月前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贫血住院患者49例,他们在治疗前分别接受了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问卷( SAS)和抑郁自评问卷( SDS)评估,并与52例同期参与我院体检、结论健康老年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老年慢性贫血组的SAS、SDS患病例数及平均SAS、SDS标准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老年慢性贫血患者住院期间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护理计划中应该包括心理干预内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学改变,涉及大小气道(慢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肺实质(肺气肿)及肺血管.除肺脏本身的病理改变外,COPD还可导致显著的肺外效应(systemic effects),如体重减低、骨骼肌萎缩、骨质疏松、抑郁、慢性贫血等~([1]).
胆道外科疾病合并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肝硬化导致肝脏萎缩,使胆囊床移位,造成胆囊和肝外胆管的解剖和暴露困难;术中胆囊床一旦发生出血,因门静脉压力高,常导致出血难以控制,而且肝十二指肠韧带处存在大量曲张静脉,肝门区广泛充血,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患者容易发生腹腔出血及曲张静脉破裂、腹水加重、腹腔感染等,可加重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另一方面肝硬化患者胆汁酸分泌减少,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明显增高,脾功能亢进引起慢性贫血,胆囊排空障碍等因素容易引起胆道的感染和发生胆石病,使胆道外科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所以对胆道外科疾病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前病情做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估,可以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应当引起普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患者女,9岁,因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2年入院.查体:慢性贫血貌,营养差,右侧颈前下颌下区可见一肿块,大小约4cm×3.5cm×3cm,无红肿及波动感,质中等,边界清,活动度较好.实验室检查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T平扫纵隔及腹部未见包块.手术中见包块约鸽蛋大小,包膜完整,将包块完整摘除.病理报告示增生的淋巴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滤泡,滤泡周围淋巴细胞呈葱皮样排列,滤泡中心小血管明显增生,血管壁纤维化伴有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示滤泡中心bcl-2(-)、LCA(+)、小血管CD34(+)、PAS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颈部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
病例介绍患儿,女,9岁,以“面色苍白6年,间断呕吐3个月,胸痛5h”为主诉入院,患儿面色苍白大约持续6年,伴有夜内盗汗、乏力症状,近3年患儿乏力症状较前加重,活动耐力明显减低,口服芪血颗粒2个月,面色苍白及乏力未见明显好转,近3个月患儿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每月出现1~2次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持续2d左右口服藿香正气液好转,入院当日患儿自述胸痛,主要为右侧胸部疼痛。
贫血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广泛应用,大部分患者贫血得以纠正,但亦有不少维持性血液透析(Chronic haemodialysis,CHD)的贫血患者对EPO治疗无反应或疗效差,其主要原因是铁缺乏[1,2],笔者采用静脉注射蔗糖铁治疗肾性缺铁性贫血56例,取得较好疗效.
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常见并发症.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s)可增加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减少输血,已成为CKD贫血的常用药物.但ESAs存在心血管事件和血管血栓形成等安全问题.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hypoxia-inducible factor-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HIF-PHD)抑制剂是治疗CKD贫血的新药,可稳定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二聚体,刺激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产生,改善铁状态.维持相同Hb水平,HIF-PHD抑制剂诱导产生的血浆EPO水平可维持在生理范围内,明显低于ESAs,降低了死亡、卒中、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病风险.本文将重点对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HIF-PHD抑制剂及其治疗CKD贫血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内科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内科输血指征是: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Hb<60 g/L可考虑输注.但是此指征针对人群较广泛,没有根据儿童和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单独阐述.因此针对本院老年患者居多,老年内科患者往往一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特点,总结2年病历资料,对符合条件的39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红细胞输注效果分析,探讨老年内科患者红细胞输注的效果及是否应对老年人严格控制输血,报告如下.
患者女,58岁,因行走不稳2个月,于2003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10月3日出现行走不稳,伴反应迟钝和言语含糊,无头痛、呕吐、发热、抽搐,病情进行性加重,在当地医院查头颅和脊髓MRI未见异常.12月7日在外院检查维生素B12极低(22.14pmol/L),以共济失调原因待查收住院.既往史:长期素食,有慢性贫血史20年.2003年6月13日在当地医院行卵巢囊肿切除术同时发现克隆病并切除.入院查体:意识清楚,构音不清,智力检查不满意.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4~5-级;深感觉减退,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颈抵抗(-).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轻度大细胞性贫血.腰穿脑脊液正常.脑电图示左颞慢波稍多.复查头颅MRI正常.入院后立即给予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治疗,但病情不断加重.入院第3天出现言语错乱和双手不自主摸索等精神症状,伴大小便失禁.入院第6天患者处于亚木僵状态.入院第7天出现双手不自主运动和肌阵挛.因病情进展迅速,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随访:患者病情曾一度加重,但坚持服用维生素B12.出院2周后病情逐渐好转,出院2个月后完全康复,复查各项体征消失,生活恢复正常.
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俗称"西瓜胃",在临床中并非常见病,常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引起慢性贫血.临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现报道内镜下氩气刀联合激光光动力(PDT)疗法,成功治疗"西瓜胃"长期出血患者1例.
新生儿贫血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去除病因: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对贫血病因未明的应积极寻找病因.②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注意保证液量和热卡.③药物治疗:针对贫血病因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④输血疗法:当贫血引起心功能不全时,输血是抢救措施,慢性贫血者,若代偿功能良好,可不必输血.⑤治疗并发症.
例1女,48岁,慢性腹泻2年半,恶心纳差1个月.慢性贫血史20年.体格检查发现脾脏肋下二指,无腹痛和肝大.血红蛋白:94 g/L,铁蛋白:4.9 μg/L;腹部B超发现肝左叶中高回声结节;螺旋CT示胃大弯侧胃壁不规则增厚及左肝小结节,两者均在动脉期增强;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变态反应和病灶坏死组织的生成,患者常有长期的低热,盗汗,疲乏,消瘦,慢性贫血等症状,称之为结核中毒症状,实质上亦是一种营养不良的表现.加上在结核病的治疗中,药物必须被充分吸收才能起到最佳疗效,如果饮食不当,则可能使病情恶化或影响患者痊愈.所以,针对肺结核的治疗,不仅要重视正规、系统的治疗,还应注重饮食调养.
在血液系统的疾病中,均可见到不同程度及不同形式的眼底改变.而眼底改变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病情的推测及颅内高压与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预测、诊断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多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观察研究工作.1 血液系统疾病的眼底改变1.1 贫血的眼底改变: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扩张,色变浅、变暗,接近视乳头端更为明显,在视网膜上所见的动静脉不易区分.慢性贫血患者视网膜呈苍黄色,黄斑处可出现水肿.急性失血性贫血者,除有贫血患者的眼底改变外,可有大片状视网膜水肿,患者视力减退.1~2 d后水肿可逐渐吸收,但视力仍不能完全恢复,常遗留中心暗点.视网膜出血可在四周或视乳头附近,浅层为火焰状,深层为圆点状,若出血发生在黄斑部则视力立即减弱,而且吸收较慢,恶性贫血则可出现带白芯样出血.出血还可突出于视网膜,达视网膜与玻璃体之间,呈视网膜前出血;出血也可进入玻璃体内造成玻璃体积血,可影响视力.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浅,甚至近于苍白,更甚时有视乳头边界模糊,呈水肿样表现.
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症状.由于多种疾病都可以伴有贫血症状,因此慢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各不相同,患者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不同.贫血症状的有无和轻重,与疾病的性质有关,更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发展速度,同时也与病人的年龄、有无心肺疾患和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多数慢性贫血患者能耐受缓慢的缺氧状态,许多患者HGB即使在80g/L时,仍可不出现症状.有时HGB低于60g/L,才伴有轻度症状.自身溶血性贫血病人的HGB有时会更低,而病人自主症状不明显.这就使慢性贫血的输血治疗较为复杂,因此,为慢性贫血病人制定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案显得很重要.
目的:探讨风湿性贫血临床特征及分析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患风湿病伴发贫血病人52例临床资料.结果:52病例占诊治风湿病人28%.就诊前病程均为1年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其中7例MCV>100f1,非巨幼细胞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中5例是铁剂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中4例出现溶血变化.在治疗风湿病基础上,纠正贫血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免疫因素导致贫血,风湿性贫血是否有病态造血存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的:比较多糖铁复合物(PIC)与硫酸亚铁两种铁剂对纠正CRF透析合并缺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的肾性贫血的慢性肾衰透析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多糖铁复合物组)与对照组(硫酸亚铁组),3个月为1疗程.观察疗效及治疗期间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PIC组总有效率达91.7%,优于硫酸亚铁组87.5%(P<0.01),并且其副作用发生率远远低于硫酸亚铁.结论:口服PIC对纠正缺铁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毒副反应小的药物.
B19病毒是在1975年筛查健康献血员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时偶尔发现的.它的全称应为"人类细小病毒B19".B19可引起许多临床表现,因感染个体的年龄和免疫状态而不同,从无症状感染到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均可发生.B19所引起的疾病种类较多,在儿童中可引起传染性红斑;在成年妇女可引起短暂的多关节炎或关节痛;孕期感染B19可引起自然流产和胎儿水肿或死产;在潜在红细胞缺陷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病人,B19可引起严重的再生障碍危象;持续细小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骨髓障碍,在免疫缺陷病人导致慢性贫血.B19病毒与肝炎的关系报道还很少,现综述如下.
恶性肿瘤直接影响人体正常代谢,随着瘤体增大,肿瘤逐渐浸润周围脏器,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如消化系统的肿瘤),进而出现消瘦、乏力、面色苍白、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症状.
1 病历摘要患者,女,66岁,主因"慢性贫血16年,反复呕血黑便7个月余,加重2 d"于2008年3月1日入院.患者缘于1992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纳差、腹胀,于外院诊断为"营养不良性贫血",给予加强营养、抗贫血药物治疗,症状好转.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贫血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贫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治疗期间行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前 SF,Hb,HCT,RBC 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 Hb,HCT,RBC 及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治疗后 S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配以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贫血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组遗传性慢性溶血性贫血,共同特征为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部分的肽链合成障碍,以致合成血红蛋白的结构成分发生改变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而引起慢性溶血,慢性贫血貌.脾栓塞能达到阻止溶血及减轻脾功能亢进和治疗地贫的目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