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房里经常会遇见因饮酒无度而遭健康"背叛"的人,长期、大量、无节制的喝酒,是导致其遭到"背叛"的原因,他们说为了应酬不得不喝,其实他们有所不知,饮酒也是有学问的.喝酒前吃点东西有句话叫"空腹盛怒,切勿饮酒",因为酒进入胃中,浓度超过10%就直接损伤胃黏膜,此外,胃肠中空无食物,酒精易被迅速吸收,而酒精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的解酒负担加重则会引起肝脏受损,每次喝酒前吃些东西,不但可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而且能使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降低它的浓度,延缓其吸收;还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比如说喝酸奶,酸奶的质黏稠,可保护胃壁,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不但稀释酒精,而且还可以延缓酒精的吸收;也可以吃富含果胶的水果和蔬菜.像苹果、菜花之类,其中的果胶也有延缓食物酒精吸收的作用;还可以吃些主食及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这是因为主食中的淀粉类大分子能和酒精发生结合,也能延缓酒精的吸收,而酒精的代谢需要B族维生素的帮助,像粗粮、奶类、蛋黄,菇类等含较为丰富的B族.必要时可以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对喝酒的身体是有益的.
食管、贲门癌切除利用机械吻合被认为具有安全、省时、操作简便的优点,特别是在胸腔内高位吻合时较传统手工吻合优点更为显著.作者在应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的经历中,1995年6月以前采用胃壁围套吻合口的方式,吻合口狭窄占2.9%(5/172),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占3.49%(6/172)[1].1995年6月至1999年2月我们采用吻合器吻合,带蒂大网膜包裹吻合口的术式治疗食管、贲门癌131例,未发生吻合口瘘和明显吻合口狭窄.作者认为该术式有良好的预防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收集食管癌术后3个月以内行上消化道造影病例186例,年龄45~73岁,男118例,女68例.均为食管癌术后,胸腔胃位于纵隔左旁,食管与胃做端端吻合.此类病例根据病情不同吻合口可位于主动脉弓上或膈肌上主动脉弓下,或者颈部.为防止反流常将食管一端种植在胃腔内或者胃壁内翻形成防止反流的瓣膜.
中医药防治胃癌前期病变,初步显示出防癌抗变的优势,并已成为目前胃癌防治学研究的热点。兹就健脾法防治胃癌前病变机理研究进展述评如下,期能有益于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的研究。 1 胃癌前病变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胃壁屏障 1.1 胃癌前病变与细胞增殖和凋亡 胃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胃黏膜的异型增生(AH)和肠上皮化生(IM),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研究表明,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细胞增殖过度[1]。通过3H-Tdr标记技术发现,胃癌前病变的细胞增殖周期缩短,增殖区扩大,认为不典型增生属于细胞分化异常和增殖的结果。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其机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治疗的诸多方法之中,益气健脾是最基本的方法,临床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就健脾法防治胃癌癌前病变与保护胃壁屏障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我们通过复习文献,并结合临床体会,现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则探讨如下.1 升清降浊,开胃为先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固有腺体萎缩,胃黏膜萎缩变薄,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胃壁的张力及蠕动能力均大为减弱.中医表现为脾胃两虚,纳化无权,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临床可见食欲不振,或知饥不食,纳谷不馨,食后脘腹饱胀,或痞满作痛,甚则大便不通等症.本病属中医"胃痞"范畴.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其病理变化是以胃黏膜退化、胃壁变薄、胃腺萎缩为特征.症状持续,病程长,可以发生胃黏膜肠化及胃黏膜腺管上皮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患者女,44岁.体检B超发现左上腹部肿物,边界清晰,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CT示:左上腹脾前胃外侧有一5cm×4cm×3cm阴影,边界清.手术探查见肿物位于胃大弯浆膜层,与胃壁关系密切,但可分离,单纯切除肿物送检.
患儿男性,4个月.因黑便20天,腹部肿块15天,以肠套叠收住院.病程中无发热,呕吐数次.查体:左侧腹部可触及肿块约5 cm×2 cm.术中见肿物与肝左叶粘连,亦与腹壁粘连,且与胃壁关系密切,在胃内可及肿块,呈哑铃型.
患者男性,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恶心20余天.查体:上腹部有深压痛,未触及肿块,行上消化道造影示胃部有占位病变.行胃镜检查示胃底体交界处黏膜下肿物,性质待查,取活检.临床诊断:胃壁间质瘤(平滑肌瘤).手术见胃底后壁可见腔内型肿物,约4cm×4cm×3cm大小,未侵及浆膜,质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锐性切除肿物及周边胃壁.
患者男性,76岁.食后胃脘胀满不适1月余.纤维胃镜示:胃窦小弯侧前壁见一2cm×2cm大小椭圆形淡黄色隆起,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未见溃疡及出血,蠕动正常.以胃窦新生物性质待定手术.术中见胃窦部前壁黏膜下一约2cm×2cm大小肿物,包膜完整,光滑,质中,周围胃壁柔软,未见溃疡及肿物.临床诊断:黏膜下脂肪瘤.病理检查巨检:肿物大小1.7cm× 1.5cm×1.1cm,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切面淡黄色,质软.镜检:肿物包膜完整,主要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其中掺杂少量成熟平滑肌组织束(图1)及大小不一的血管(图2).免疫组化:肿瘤组织中平滑肌SMA(+)、desmin(+)、S-100(-),CD34(-).
患者,男,74岁,湖北随州市安居镇人,农民.患者营养状况欠佳,贫血面容,近3年来,自觉胃部不适,常有恶心.1999年在本镇卫生院做过1次钡餐检查,显示胃壁充盈缺损,按胃病治疗未见好转.2000年3月28日~4月16日,先后呕吐10余次,吐出的虫体收集于一瓶中,共96条.4月18日患者带虫来到市卫生防疫站寄生虫病防治科就诊,建议患者到市一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未发现食道、胃有明显病理改变.
患者男,36岁.因上腹痛2个月于2007年12月13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胃镜见胃体大弯侧一黏膜下肿块,表面光滑活检钳可推动,皱襞完整(图1).术中见胃大弯侧一2 cm×2 cm×1 cm大小包块突出,边界清楚.行部分胃壁切除术.术后2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死者男,44岁。死者因胃部不适就诊,服用中药汤剂及庆大霉素等药物约0.5h后于2008年3月15日死亡,于3月19日行尸检。尸检主要发现:鼻腔有咖啡色物附着。打开腹腔时未见胃、横结肠及脾。见左侧膈肌有10.0 cm×10.0 cm裂隙,可容纳3个手指,胃、部分横结肠、部分大网膜等穿过膈肌裂孔(图1)。胃、部分横结肠、部分大网膜、脾脏均纳入左侧胸腔。胃高度膨胀(图2),胃壁菲薄,胃内充满咖啡色中草药样糊状物质;胃底、胃前壁紫红色,胃黏膜平坦,皱壁消失,后壁点状出血,胃小弯近幽门处胃壁稍增厚,幽门口周径7 cm。
患者男,5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同时稍感上腹部不适,进食后尤其明显,食欲减退,于2005年6月19日入院.入院前于外院CT检查示:胃壁平滑肌瘤可能性大,胃腔变小,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癌、右侧胸膜肥厚.外科查体: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上腹可触及一8 cm×9 cm×15 cm大小的肿块,无触痛,双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白蛋白25 g/L.
患者男,74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2d,于2011年1月以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患者曾于2010年12月因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内镜所见:胃底近贲门部有一大小约0.8 cm×0.8 cm隆起性新生物,表面黏膜糜烂.2个月后复查内镜显示胃体小弯上部见一巨大黏膜隆起,局部表面脐样凹陷,1个月后第3次复查内镜显示:胃体中上段前壁见一直径约6 cm半球形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局部见溃疡、凹陷,触之质地偏软.超声影像显示病灶来源于黏膜下层,内部呈中等偏高回声,不均匀,见多发局灶液化暗区,包膜较完整,大小约6.2 cm ×3.0 cm.CT显示胃体小弯侧见约9.0 cm×5.4 cm×9.0 cm混杂密度肿块影,沿胃壁向两侧生长,并向胃内及腔外突出,边界尚清,胃腔狭窄,局部胃壁可见缺损区(图1).
例1 女,65岁.因进食不畅伴恶心、呕吐3个月,于2004年12月30日入院.胸外科体检: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检查无异常.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差,体重减轻10 kg.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胃镜检查:近贲门处见浅表溃疡性占位,浸及整个胃壁全周,胃镜刚可通过;胃底及鞍部黏膜皱襞粗大,扩张及收缩受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印戒细胞癌及低分化腺癌伴坏死,部分黏膜腺体肠化.行贲门癌根治术,手术见肿物位于贲门部,约10 cm×10 cm×8 cm,侵透胃壁.
患者男,62岁.因CT发现胃壁包块3年多于2004年6月1日入院.3年多前患者常规体检时CT示胃小弯后方、脾脏右侧软组织块影,直径约4 cm,性质待定.因患者自觉良好,无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故未及时就医.患者2个月前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治疗,2周后缓解出院.体检:无阳性发现.血常规:红细胞4.53×1012/L,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104×109/L;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和CA125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B超示:左上腹脾脏前方内侧可见大小约5.2 cm×3.5 cm的无回声团.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哀竭.依病因不同常分为以下两大类①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NVYGIB):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的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②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指由于肝硬化等病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致使食管和(或)胃壁静脉曲张,在压力升高或静脉壁发生损伤时,曲张静脉发生破裂出血,其特征足起病突然,出血量大且易反复,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胃壁脓肿极为罕见,1952年以来国内外报道不超过20例.我院自建院以来住院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胃部疾病患者中仅1例是胃壁脓肿.病例报告:患者女,54岁.自述平素健康,近1周上腹隐痛不适,伴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1 d前上腹部无明显诱因出现刀割样剧痛,无牵涉痛,后逐渐加重至全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半天前排黑便1次,无鲜血便,无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外院治疗未见好转,来我院.患者呈痛苦面容,近1 d不能进食.
患者男,54岁.因突发上腹痛,呈持续性绞痛难忍加重来我院做超声检查.查体:患者表情痛苦,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板样"强直,尤以右上腹最明显.超声所见:十二指肠球前壁区域局部胃壁连续性中断,见直径0.4 cm的孔洞,实时下观察见有胃内容物向腹腔外溢现象(图1),肝肾间隙、十二指肠球与肝脏脏面间可见少量游离积液.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球穿孔.手术所见:剖腹探查胆囊窝可见少量渗液及部分胃内容物,于十二指肠球前壁可见直径0.5 cm左右的圆形穿孔,其周围质韧水肿.术后诊断:十二指肠球穿孔.
患者男,42岁.常规体检时超声发现:胰腺显示清,胰管无扩张,胰腺体尾部与胃之间可见一大小约6.8 cm×7.0 cm×5.2 cm包块回声(图1、2),边界清,内回声尚均质,与胃壁分界清.CDFI:周边及内部可探及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胰腺体尾部与胃之间实性包块来源于胰腺,良性可能性大.CT:胰腺体尾部肿物(胰腺腺瘤?胰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手术显示:胰腺体尾部与胃之间见一7.0 cm×8.0 cm×6.0 cm大小实性包块,与胰腺、胃、脾关系密切.手术行胰腺体尾部、脾切除.病理诊断:胰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患者女,58岁.因间歇性上腹部隐痛6月余,渐重并发现上腹部包块1个月入院.查体:左上腹饱满,可触及一150 mm×100 mm大小的椭圆形包块,质软,活动差.无腹壁静脉曲张,肠鸣音存在,剑突下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入院诊断:上腹部包块性质待定.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黏膜隆起,性质待定.超声检查:左上腹腔探及大小约180 mm×110 mm×150mm的中低回声为主的肿物,其边界尚清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心部见范围约150 mm×100 mm的不规则无回声区,CDFI显示肿物中低回声内有较丰富的条状彩色血流信号.未见其他异常.
患者女,60岁.主诉:进行性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10d,加重2d就诊.查体: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胃镜检查示:(1)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窦部胃壁局限性增厚.行胃窗超声造影检查.患者禁食8h,服速溶胃肠助显剂约500 ml进行检查.患者取平卧位、右侧卧位为主,辅以左侧卧位、坐位.超声所见:胃壁层次清晰,黏膜层变薄,皱襞稀少,以胃窦部改变明显,于胃窦部前壁可见一个大小为1.1 cm×0.9 cm的低回声,形状不规整,内部回声欠均匀,CDFI示:低回声内血流较丰富,该处胃壁黏膜层尚光滑.
患者男,45岁.自觉进行性咽下困难,伴阵发性胸骨后灼痛半年,近来呕吐黏液样物伴宿食,餐后有饱胀感,随进食过冷和辛辣等食物而加重,胸骨后灼痛转为持续性.体重进行性下降前来就诊.查体:体质量61 kg,贫血貌,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超声检查:空腹状态发现膈肌上、下段的食管腔扩张,管壁光滑,连续性好,腔内见点状强回声潴留,内径达3.0 cm(图1)并可见逆蠕动,食管下端近贲门处管腔呈"萝卜根"状变细,局部食管-贲门壁回声正常,厚度小于0.5 cm,连续观察10 min未见贲门开放.空腹状态见胃腔内少许潴留液,胃壁无局限性增厚(图2).超声提示:贲门失弛缓症.
患者男,56岁.误吞牙签,左上腹疼痛半月,未经特殊治疗.超声检查:肝左外叶见一长56.0 mm细条状强回声,上下贯通肝左叶及胃壁,其上端至肝脏膈面,下端仍位于胃腔内,胃内段长10.0 mm(图1).肝包膜下细条状强回声周围见一40.0 mm×28.0 mm高回声团围绕,形态欠规则,边界清楚,边缘尚光整,内回声均匀,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胃内异物(牙签)贯穿胃壁刺入肝左叶;肝左叶实性高回声,考虑为陈旧性出血,不排除血管瘤.经手术证实为胃内异物(牙签)贯穿胃壁刺入肝左叶,致肝左叶陈旧性出血.
患者男,23岁.因上腹部反复疼痛3年余来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病史.超声检查所见:口服胃超声显像液后,胃及球部显示清楚,胃体上段小弯侧局部胃壁层次不清,可见宽约5.4cm局部增厚区,隆起形成梭形稍低回声肿块,表面不光整,并见一约1.0 cm×2.0 cm不规则凹陷,表面被覆高回声斑.CDFI:肿块内部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图1).腹主动脉旁近胃壁增厚处及第一肝门部见多个大小不等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大者约2.0 cm×1.9 cm.CDFI:结节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胃体部肿物伴表面糜烂、周围淋巴结肿大(考虑胃癌?胃结核?).
患者男,50岁.因"饥饿性疼痛半月加重7天"在当地治疗无效后到我院检查.既往有肝炎病史.超声检查见:肝脏大小尚正常,肝肋缘角变纯,回声增强、粗、欠均匀;胆囊壁增厚、毛糙;脾脏轻度增大;门脉内径约1.3 cm.患者取半卧位偏右侧位,饮水约600 ml,于胃窦部后壁处见一约0.35 cm×4.5 cm大小条状增强回声,后方伴浅淡声影,其贯穿整个胃壁,前端约0.5 cm突出于胃壁外,紧靠胰头,后端悬于胃腔内(图1),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患儿男,11个月.以间断呕吐2个月,加重5 d入院.超声所见:胃腔扩张明显,胃壁变薄,胃腔内可见大量液性无回声区,内可见较多细小强回声团块漂浮,胃窦部前壁可见胃壁肌层内有一大小约32 mm×25 mm×25 mm液性无回声区,壁光滑,内透声好,按压不变形,未见有通道与胃腔相通,胃窦及幽门部受压局部胃腔狭窄,幽门开启受限,胃腔内容物通过困难(图1).
患者男,53岁.因间断便血1个月就诊.超声检查:上腹部(肠系膜上动脉下方、腹主动脉前方、肾动脉水平上方)可见6.6 cm×10.6 cm混合性包块(图1),形态不规则,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静脉样血流频谱.其内可见2.3 cm×4.8 cm液性无回声区,液性区周边较光滑.饮水后充盈胃腔,胃壁各层结构清晰,未见占位回声.该包块与十二指肠水平部关系密切,与胰头部分界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