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颅内肿瘤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希望大家对脑瘤增加了解,当发现相关症状时能够做到不漏、不错、不慌、不怯,从容面对,合理就医.脑瘤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和局灶症状两大类.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简称高颅压三主征.除此之外,还可出现视力减退、眼前发黑、视物重影、头晕、突然摔倒、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血压增高等征象.脑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呈进行性加重.当脑肿瘤内部出血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2011年11月,65岁的王大妈因双眼视力减退,被诊断出惠有"脑垂体瘤",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前的检查中,医生发现她患有丙型肝炎、肝硬化、脾脏功能亢进、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重度异常等疾病,根本无法承受手术.为了手术,在一个月内,王大妈输入了昂贵而且紧缺的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和凝血因子,但由于肝功能严重衰退,一直没能使身体状过切除功能亢进的脾脏来缓解;而凝血功能异常只能通过医源性补充来解决.医生决定,先切除功能亢进的脾脏.术后,王大妈的贫血和血小板很快恢复到了正常值范围.
老年人最常见的意外事故有跌倒、坠床、呛噎、服错药、交叉感染等,因此,提醒人们应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老年人的安全.预防跌倒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退化、脑组织萎缩、身体控制平衡能力下降、听力和视力减退、直立性低血压等内在原因或其他原因,如穿着不合体、地面打滑不平、光线不足等外部原因,易跌倒.因此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以防跌倒,具体措施如下——
葡萄膜是营养眼球的重要组织,有分泌房水的作用,如果发炎则影响眼球的营养供给,因虹膜和睫状体靠近前房角,发炎时不但有大量渗出物进入前房、后房或玻璃体内产生混浊使视力减退,同时影响房水的循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视力更严重的受到损害,甚至失明[1].所以葡萄膜炎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皮质类固醇药物的更新发展,我院近年来用点必舒点眼治疗葡萄膜炎,发现继发性青光眼病人5例,现报告如下.
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病率较低,但却是进行性恶化的病变,一旦形成黄斑裂孔自愈及保持视力稳定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病例黄斑裂孔逐渐扩大、视力减退,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黄斑裂孔的内界膜表面的细胞增殖成分可能向肌纤维母细胞样分化;它们的收缩造成了黄斑裂孔扩大。病理状态下的内界膜可以成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 )、M üller细胞和星形细胞增生的支架,说明ILM 参与了黄斑裂孔的发展扩大过程。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手术中从黄斑裂孔边界剥离膜状组织的组织结构。
目的:通过对初中各年级学生体格检查,了解其生长发育及疾病情况,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体检初中学生中随机抽取4962名,按照不同年级阶段对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血压、脉搏、听力、视力、沙眼、色觉、龋齿、内外科、胸透等项目进行检查;并对不同性别学生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近视及沙眼发病率进行观察.结果:不同年级男性学生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检查指标均高于女性学生;较低体重检出率随年级上升而增高,超重和肥胖随年级上升而下降,70%学生体重在正常范围;各年级身高上等和身高下等均为9%~10%,体重上等和下等检出率也较高,分别为10.5%~11%和9.5%~9.7%;沙眼、近视发生率随年级上升而增加,且视力减退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沙眼发生率男生多于女生;龋齿发生率以低年级多见,龋齿填充率不到20%.结论:宜昌市初中学生生长发育偏离现象仍较明显,视力减退、沙眼和龋齿发生率仍较高.因此,在学生中加强营养知识宣传和健康卫生教育应引起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高度重视.注重合理营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体育锻炼是促进生长发育、降低近视发生率、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措施.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中,所以称老年性白内障[1].年龄50~70岁居多,目前在就诊患者中,白内障的发病率占到眼科疾病的30%.其病因较多且复杂,可能是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前阴影和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通常采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近年来,通过上级医院专家临床指教,对数百位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因此,通过数百例手术病例总结了关于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任何原因造成透明的晶状体变成浑浊称为白内障.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白内障已成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县认真执行党的惠民政策分布给予五保户、低保户免费、新农合患者只交药费的优惠政策.现已连续10年开展该项活动、大约有2000人以上的患者重见光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手术集中,患者具有年老体弱伴有多种疾病、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等特点:护理工作繁锁,各方面要求比护理其他患者更仔细、全面,现将在此活动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以反复的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结缔组织增生,视力锐减为其特征,严重出血时视力减退到光感,反复出血则可形成增值性视网膜炎和视网膜脱离,终至失明.该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其发病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是结核.有认为其出血现象是视神经或功能性的出血,故又名青年反复性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2001年10月~2009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60例,效果比较满意,现作如下分析.
青光眼,就是眼内压间断或持续性升高超出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使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受到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眼病.尽早地进行青光眼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是防止视神经损害和失明的关键.而误诊和漏诊又是青光眼致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发生误诊.我院2005~2007年共收治150例青光眼患者,现将首诊被误诊漏诊的青光眼4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案例背景1991年10月,患者孙某自觉右侧鼻堵,两个月后出现右侧面麻伴同侧视力减退、耳鸣,在当地医院CT检查怀疑"鼻咽癌".1992年3月6日,孙某于北京市某医院就诊,当日门诊行鼻咽部活检,3月10日病理诊断"右鼻腔炎性肉芽组织",但结合影像学检查,医生初步诊断:"鼻咽癌?侵及右鼻腔,左颈淋巴结转移".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是以突然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和视野以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缺损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笔者自1999年10月-2005年11月采取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视神经萎缩是严重的视网膜和视神经各种疾病的最终结局,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缩小,严重者患眼全盲.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此病多无良效.笔者用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视神经萎缩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今报道如下.
彭××,男,30岁,于1999年7月13日以视神经脊髓炎收住内科.现病史:腰背持续钝痛11天,伴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及呃逆,双下肢乏力.最初为左大腿内侧针刺样疼痛,后迅速发展为左下肢疼痛过敏,右眼视力减退.
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是指排除外伤、垂体手术或放疗后发生的鞍上蛛网膜通过扩大的鞍隔孔或鞍隔缺损疝入鞘内,使鞍腔全部或部分充满脑脊液,正常垂体组织受压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见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良性颅内压增高等,该病临床症状不特异而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临床内分泌学及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头颅核磁共振(MRI)的广泛应用,确诊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的患者逐渐增多,部分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垂体功能减退,甚至垂体危象,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诊治本病十分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3例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患者男,26岁。因头晕、头痛半年,加重伴视力减退1个月于2001年2月2日入院。体检:神志清楚,耳鼻无异常分泌物流出,双眼视力粗测正常,眼球活动好,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口角无歪斜,听力正常,深浅反射正常,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患者男性,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减退3年,于2008年8月24日入院.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1年前视力减退加重,阅读时看字不清,自行配镜矫正效果欠佳,同时患者体重短时间内减轻8 kg,性欲低下,无溢乳.
病例介绍患儿,男,10岁,因双眼视力减退3 d,发热,双下肢无力,尿潴留1 d入院.查体:T38.5℃,P102次/min,R26次/min,血压120/70 mm Hg,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双眼视物模糊,转头不灵活,颈抵抗阳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四肢关节无肿痛,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跟膝腱反射消失,双侧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双侧乳头连线平面以下4 cm痛、温觉丧失,外周血常规: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9,单核细胞0.01,头颅、脊髓磁共振示:多发性硬化.
视网膜脱离为眼科常见疾病,此病发病急,病程长,并且合并有闪光感、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等并发症状.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可由于强酸、强碱溅入眼部而造成眼部灼伤,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可使病人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我科自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收治眼部灼伤病人8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患者女,40岁.因左眼胀痛伴视力减退1周,于2002年4月16日就诊.患者曾于1984年9月因左眼出现胀痛来就诊.眼科检查:双眼视力5.1,眼前节无异常,眼底:左眼颞侧视盘边缘约3点处见一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色白,呈珍珠状,约1/4PD大小,可见黄斑中心凹反光,初步诊断左眼视乳头玻璃膜疣.1993年复查结果同前.
患者女,55岁.因右眼视力减退,渐重,失明10个月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右眼直接光反射消失.CT诊断为鞍区占位病变;脑血管造影(DSA)示右颈内动脉末端床突上动脉瘤.颈内动脉Crutchfild血管钳夹闭术前超声检查,使用Sequoia 512超声仪,探头频率2.0 MHz.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常在瘤体或其渗液波及黄斑区引起视力减退时就诊,临床上对早期病例漏误诊率高[1].现将我院从1995年10月~2001年1月间,通过B超检查对21例患者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31岁.因左眼视力减退20天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30,左眼0.12,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清,前房(-).扩瞳见左眼玻璃体混浊,视乳头边清,下方视网膜大片隆起,呈青灰色,周边可见一椭圆形裂孔,约1PD,上方网膜平坦.右眼前房(-),眼底网膜平坦.
背景与目的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58%位于中央凹下,32%位于中央凹旁.CNV常发生于30~49岁的成年人且预后不良常可导致严重的视力减退.以前的研究表明,激光光凝中央凹旁CNV可以保持视力稳定,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e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的中央凹下CNV可以减少视力下降,估计也有提高视力的可能性.而中央凹旁和中央凹无血管区附近的CNV未曾进行过试验.本文目的旨在评估维替泊芬PDT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的中央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分离,按病因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眼前固定黑影、眼前运动闪光、环视等.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病因多由高度近视、外伤、白内障手术史引起,也可由于炎症、血管病变或肿瘤造成的渗出液积聚于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或者其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所以不被人们所重视或延误治疗.本文对来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症状、病因、治疗予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2010年住院或门诊确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25 ~55岁.1.2 临床表现 ①神经兴奋性增强,如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等.②心慌、气短、心率增加.③全身乏力、手脚无力、手握物无力、指尖纤颤.④食欲增加,反见消瘦.⑤甲状腺肿大:弥漫性肿大8例,结节性肿大4例.⑥眼球突出、两眼直瞪、瞬眼减少、畏光流泪、复视、视力减退.
患者男,24岁,头痛数月,近来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视力减退,步态不稳,语言障碍.CT检查:平扫发现前额正中隐约可见一约1.0 cm×1.5 cm大小之等密度影,边界较清,周围明显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变小,右移,第三脑室及双侧室均扩大,积水,中线无移位.增强扫描见前额正中之病灶强化.CT诊断:前额正中占位病变,以胶质瘤可能性大,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梗阻性脑积水,不能排除左小脑病变,建议做MRI进一步确诊.
例1,患者女,42 岁,因乳腺单纯癌术后伴骨转移口服阿那曲唑(1 mg/d)内分泌治疗12 个月时,于2006年8 月13 日因左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眼前黑影5 d 就诊,行眼科检查后确诊为视网膜出血.
视网膜(retina):位于眼球壁的内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正常眼底呈橘红色,是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颜色。视网膜后界位于视乳头周围,前界位于锯齿缘,其外面紧邻脉络膜,内面紧贴玻璃体。组织学上视网膜分为10层,由外向内分别为: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颗粒层,外丛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视网膜结构精细,功能复杂,易受自身血管性疾病和全身血管性疾病的影响。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2 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区,称为黄斑,这是由于该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而得名。其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无血管,但因色素上皮细胞中含有较多色素,因此在检眼镜下颜色较暗,中心凹处可见反光点,称为中心凹反射,因此处只有大量的视锥细胞,故它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视网膜病是一类眼部疾病,其症状主要为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如黄斑区病变可致中心暗点,中心视力减退和色觉障碍等,该区如有出血、渗出物或水肿,可出现视物变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