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沉淀】相关文献(384)
  • 来之不易的手术

    《大众健康》 2013年4期

    2011年11月,65岁的王大妈因双眼视力减退,被诊断出惠有"脑垂体瘤",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前的检查中,医生发现她患有丙型肝炎、肝硬化、脾脏功能亢进、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重度异常等疾病,根本无法承受手术.为了手术,在一个月内,王大妈输入了昂贵而且紧缺的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和凝血因子,但由于肝功能严重衰退,一直没能使身体状过切除功能亢进的脾脏来缓解;而凝血功能异常只能通过医源性补充来解决.医生决定,先切除功能亢进的脾脏.术后,王大妈的贫血和血小板很快恢复到了正常值范围.

    功能亢进 血小板 凝血功能异常 新鲜冰冻血浆 手术治疗 脾脏 正常值范围 医生 视力减退 切除 贫血 凝血因子 丙型肝炎 医源性 冷沉淀 肝硬化 肝功能 垂体瘤 重度 诊断
  • 冷沉淀制备辅助装置的研制

    《中国医疗设备》 CSTPCD 2018年7期

    目的 研制一台冷沉淀制备辅助装置,缩短冷沉淀制备的时间,保证冷沉淀中有效成分的活性.方法 采用ALIENTEK MiniSTM32单片机作为控制模块,采用步进电机作为执行模块,通过Keil编写开发板程序,五位按键控制四挡制备速度及正反转.结果 将机械力作用于血袋管路,加速融化血浆排出,大大缩短冷沉淀制备时间.结论 该装置改变只依靠虹吸原理制备的现状,解决了冷沉淀制备时间长的问题,保证制品的质量,操作简单,推广前景广阔.

    ALIENTEK MiniSTM32单片机 冷沉淀 水浴融化虹吸法 冷沉淀制备辅助装置
  • 冰冻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治疗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临床观察

    《健康大视野》 2013年5期

    目的 探讨冰冻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治疗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6例休克指数均≥1.5的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使用冰冻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治疗,并与36例休克指数均≥1.5的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单纯使用冰冻单采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小时,凝血时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3小时观察组患者PT、TT以及APTT时间均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基本处于延长,观察组以上3个指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小时两组患者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肢大血管出血患者,使用冷冻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后,具有更好的改善患者凝血时间的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冰冻单采血小板 冷沉淀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大血管 出血
  • 联合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及机采血小板治疗产科DIC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及机采新鲜血小板在治疗产科DIC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辽源市妇产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产科DIC患者40例,所有患者在保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及机采血小板联合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后24h内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x2=6.732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t =6.921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及机采新鲜血小板联合应用在治疗产科DIC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明显,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 机采新鲜血小板 产科DIC
  • 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临床出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临床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牧治的180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血小板组、冷沉淀组、联合组.血小板组采用输入新鲜单采血小板止血,冷沉淀组采用输入冷沉淀进行止血,联合组采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加冷沉淀进行止血,观察3组患者输入2h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联合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组与冷沉淀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入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虽能起到止血的效果,但不如新鲜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止血效果明显.

    新鲜血小板 冷沉淀 临床出血
  • 冷沉淀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冷沉淀在产科DI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总结9例产科DIC病人应用冷沉淀治疗的资料.结果9例病人均获治愈.结论冷沉淀内含纤维蛋白原,能纠正DIC病人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用于治疗产科DIC具有效果好、价廉、方便的优点.

    冷沉淀 产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输血治疗在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在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接治的96例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的有效止血率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连续用量均少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少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在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血小板 冷沉淀 凝血因子 大出血
  • 冷沉淀制备过程质控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系统医学》 2016年11期

    目的 探讨冷沉淀制备全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及在严格质控条件下去冷沉淀血浆可达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站2014年全年2062份冷沉淀制备成功率,并总结出一套冷沉淀全程质控方案,将实施后2015年全年2271份冷沉淀制备成功率与实施前2014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质控方案效果.采取同一血样分为3份,分别制备为新鲜冷冻血浆、普通冷冻血浆以及去冷沉淀血浆;分别测定3样本中的凝血因子FV、FⅦ、FⅧ、FⅨ,纤维蛋白原及总蛋白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质控组冷沉淀制备合格率为99.91%,对照组冷沉淀制备合格率为75.02%,质控组冷沉淀制备合格率为99.9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新鲜冷冻血浆中FⅧ(64.3±11.2)%、FⅨ(83.9±9.6)%、纤维蛋白原(2.8±0.9)g/L及总蛋白(59.8±5.7)g/L均明显高于去冷沉淀血浆,P<0.05,普通冷冻血浆中FⅧ(59.6±15.2)%、FⅨ(80.3±11.5)%纤维蛋白原(2.6±0.7)g/L及总蛋白(58.6±4.8)g/L均明显高于去冷沉淀血浆,P<0.05.结论 冷沉淀制备过程全程严格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制备合格率,去冷沉淀血浆与新鲜冷冻血浆、普通冷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FV、FⅦ、FⅧ、FⅨ,纤维蛋白原及总蛋白数值差异较大,因此去冷沉淀血浆在临床应用中无法达到新鲜冷冻血浆、普通冷冻血浆的临床效果,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冷沉淀 全程质控 去冷沉淀血浆
  • 冷沉淀与血浆在3例术中出血的疗效对比

    外科手术大出血的应用如何有效的处理,术中输注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都是常见的方式.但哪一种血液成份更加快速、有效.选取3例典型心脏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冷沉淀 新鲜冷冻血浆 术中出血 手术大出血 回顾性分析 血液成份 心脏手术 术中输注 血小板 外科 典型 处理 病例
  • 冷沉淀用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冷沉淀用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2年的冷沉淀应用于上消化道出现的输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止血效果.结果 2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用冷沉淀有19例抢救成功,3例由于出血量过快,抢救失败,抢救成功率为86%.

    冷沉淀 上消化道大出血 临床 抢救 止血 评价
  • 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比较

    目的:以新鲜冰冻血浆(FFP)使用两种方法制备冷沉淀结果对凝血因子Ⅷ因子、Fbg(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比较。方法用离心法和虹吸法各30袋、200mLFFP制备的冷沉淀结果进行检测,对主要成分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Fbg含量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用虹吸法制备的冷沉淀质量指标均优于离心法。水浴虹吸法步骤精简,人为因素影响小,所需仪器少操作简单。因此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将逐步取代离心方法,过程更规范,产品质量更高。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Fbg) 冷沉淀
  • 2013—2017年血站冷沉淀用量的比较与分析

    目的 对2013—2017年血站冷沉淀的用量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 利用现代血站信息管理系统SHINOE9.0来统计该站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出库信息,对2013—2017年该站各医疗机构冷沉淀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总结出其发展趋势及特点.结果 各年份临床上对冷沉淀产品的用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医院对冷沉淀产品的用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冷沉淀的用量必将日益增多,血站除了不断提升冷沉淀产品的质量及服务外,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临床上冷沉淀产品的应用状况,为临床上冷沉淀产品的合理使用、减少输血风险提供可靠的保障.

    血站 冷沉淀 用量
  • 浅谈冷沉淀制备有效性的质量保证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STPCD 2009年8期

    通过冷沉淀制备过程中关键要素包括冷沉淀制备过程的人员、原料血液、方法、环境、最终监测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差距分析,为提高冷沉淀的有效性寻找相应对策,结果人员的意义,原料血液、方法、环境的控制与相应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加强过程控制是保证冷沉淀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冷沉淀 制备 有效性 质量保证
  • 冷沉淀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毒蛇咬伤7例

    《光明中医》 2019年1期

    目的 观察冷沉淀联合中西医治疗重度毒蛇咬伤的效果以及对凝血功能的改善.方法 12例出血性毒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中成药季德胜蛇药,静脉注射抗蛇毒血清,同时应用中医针灸学"八邪"或"八风"穴切开减压,糜蛋白酶以蛇齿痕迹周围作浸润注射治疗出血性毒蛇蛟伤.治疗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冷沉淀治疗,观察2组疗法的止血效果和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7例应用冷沉淀后48 h、72 h止血良好;出血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凝血功能生化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增加.结论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冷沉淀治疗出血性毒蛇咬伤安全、快速、准确、高效.

    冷沉淀 中西医结合疗法 出血性毒蛇咬伤 凝血功能
  • 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血液成分冷沉淀的制备研究,开发新的血液品种,确保临床用血的需要.方法:用新鲜冰冻血浆通过解冻、融化、分离、离心、冰冻等工序制备冷沉淀;随机抽取20份已制备好的冷沉淀采用血凝仪检测FⅧ和Fg的含量.结果:新鲜冰冻血浆通过解冻、融化、分离、离心、冰冻等工序制备的冷沉淀容量27±2ml,FⅧ141.32±35IU/袋,Fg210±20mg/袋.结论:我们制备的冷沉淀技术方法先进,产品符合国家<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为合格的血液品种,是临床治疗中常用血液成分,为临床治疗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患者的的治疗提供了保障,值得推广运用.

    冷沉淀 凝血因子Ⅷ 纤维蛋白原 制备 成分血
  • 冷沉淀在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应用疗效

    目的 探讨冷沉淀等成分血在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院应用冷沉淀等成分血成功抢救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结果 患者出血停止,康复出院.结论 在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输入冷沉淀凝血因子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水平,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值得临床推广.

    成分血 冷沉淀 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病例分析
  • 冷沉淀在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冷沉淀即是新鲜冰冻血浆通过Poll,虹吸,快速融化离心等方法分离产生的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其中含有大量的Ⅷ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以及Ⅻ因子,在机体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临床合理用血作为一项新的输血实践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认可,冷沉淀及其制剂也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应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中,效果显著[2].

    冷沉淀 凝血功能异常 肝硬化 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 治疗
  • 冷沉淀在直肠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恶性肿瘤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造血功能低下,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切除恶性肿瘤的手术创面大,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术中输血、输液易导致稀释性凝血病,使凝血障碍加重.申法奎等[1]把冷沉淀应用于血友病患者术中取得良好止血效果.为减轻和防止术中出血,促进伤口愈合,我科对直肠癌患者术中输注冷沉淀,并与输注全血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冷沉淀 止血
  • 血浆冷沉淀用于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血浆冷沉淀应用于包皮环切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用在门诊治疗的150例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切除过长包皮后,将血浆冷沉淀用于切口创面后再缝合,B组常规缝合,对比两组术后疼痛、切口出血、术后水肿、愈合情况.结果 A组优于B组,在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水肿方面有显著效果.结论 血浆冷沉淀用于包皮环切术的疗效突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冷沉淀 包皮环切术
  • 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7期

    大量输血是临床抢救严重创伤性失血、消化道出血、产后大出血和开展较大的疑难复杂手术的根本保证,但输入大量库存血不仅不能改善受血者凝血功能甚至会引起患者凝血功能异常[1,2].为了有效地控制出血,在抢救大出血患者输血时,往往需要同时输入血小板及补充其他凝血因子.为此我们采用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

    血小板 冷沉淀 输注 出血治疗 凝血功能异常 消化道出血 抢救大出血 产后大出血 大量输血 输入 凝血因子 临床抢救 控制出血 患者 受血者 库存血 创伤性 手术 失血
  • 经动脉栓塞治疗内痔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性,61岁,因“肾移植术后14年,反复咳嗽咳痰17个月”于2013年8月30日入院。入院前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51×109/L,血红蛋白浓度76 g/L,血小板计数55×109/L。入院后根据病情变化先后予以素比伏抗病毒、保肝、调节电解质平衡、规律血液透析治疗,补充白蛋白、冷沉淀、血小板及输红细胞血液,肝素抗凝以及克倍宁、舒普深、米开民、万古霉素等抗感染,多索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气道雾化、兰苏化痰等治疗。2013年9月29日晨6:00该患者出现血便,为暗红色鲜血便,量约400 ml,生命体征较平稳,考虑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立即停止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予输注400 ml红细胞悬液以及万汶针扩容、输注冷沉淀6U、凝血酶原冻干粉8000 U以及微泵注入鱼精蛋白50 mg止血并中和肝素。予凝血酶原冻干粉12000 U 肠内注射局部止血,去甲肾上腺素8 mg维持血压。基本止血血压回升后,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静脉滴注止血芳酸、邦亭针、思他宁等药物止血治疗。次日早晨患者便血约2000 ml,暗红色,内含血凝块。急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07×109/L,血红蛋白浓度65 g/L,血小板计数35×109/L。继续输注红细胞悬液及血浆纠正血容量,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及纤维蛋白原,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静脉滴注止血药物。下午再次出现血便350 ml,考虑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床旁急诊肠镜所见: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以及升结肠内均有血液,但未见明显出血点及肠壁黏膜糜烂破溃,提示患者出血在结肠以上部位。即行床旁胃镜检查但胃内未见出血;夜间再次便血,量约500 ml,遂行急诊造影检查,术中行肠系膜上动脉及胃十二指动脉造影,因患者配合差,图像欠佳,但反复造影观察未见明显出血点,另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动态图1),未见异常,导管留置于肠系膜上动脉行垂体后叶素(剂量0.9 U/h)持续灌注。次日早晨再次便血而再行急诊造影检查,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动态图2)显示直肠末端(肛门口)肠腔内造影剂外溢(此次造影覆盖的范围至肛门以下,回放前日的造影见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时覆盖范围不足,虽当时造影剂外溢更明显,但因观察重点在小肠而误以为是肠腔气体伪影),微导管超选直肠上动脉,用300~500μ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后血流明显缓慢。栓塞后患者未再出现血便,次日复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60×109/L,血红蛋白浓度79 g/L,血小板计数34×109/L。10 d后复查血红蛋白浓度111 g/L。

    动脉栓塞治疗 内痔 动脉造影 血红蛋白浓度 患者 红细胞计数 肠系膜上动脉 血小板计数 止血 出血 结肠 红细胞悬液 血常规 冷沉淀 造影检查 血液 血便 输注 凝血酶原 静脉滴注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血友病甲合并尖锐湿疣1例

    《感染、炎症、修复》 CSTPCD 2013年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7岁,在外院诊断为血友病甲,多次输注凝血因子Ⅷ、冷沉淀、冰冻血浆等.近2周发现尿道口赘生物,生长迅速,于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尿道口赘生物呈菜花状生长,醋酸白试验阳性,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分型为6型,白细胞(WBC)8.07×109/L,红细胞(RBC)5.43×1012/L,血红蛋白(Hb)95 g/L,血细胞比容(HCT)33.6%,平均红细胞体积(MCV)61.9 μm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17.5 pg,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21.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283 g/L,血小板(PLT)303×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0.7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S)78.2 s.结合临床病史确诊血友病甲、尿道口内尖锐湿疣.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治疗 血友病甲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血红蛋白浓度 尿道口内 平均红细胞体积 赘生物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活酶时间 血细胞比容 乳头瘤病毒 凝血因子Ⅷ 醋酸白试验 临床病史 尖锐湿疣 患者 冰冻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
  • 冷沉淀对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纠正作用

    目的:观察冷沉淀输注对新生儿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对92例出现凝血异常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在输注冷沉淀前后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2例患儿输注冷沉淀前后对比,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 )均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显著增加。结论:冷沉淀的输注对纠正新生儿凝血异常有显著的疗效。

    冷沉淀 新生儿 凝血异常
  • 冷沉淀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冷沉淀作为血液制品用途非常广泛,它是无偿献血全过程的终端制品,符合国家推广成分用血,达到科学、合理、有效、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冷沉淀是从全血分出血浆,再从血浆中分离出来的,含有大量凝血因子(F),主要是FⅧ、FXIII、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Fn)等许多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较多.可用于内、外、妇、儿、眼科等多个领域,并可静脉应用,局部应用,应用方便,其制备简单,以物理的方法得到,各种成分的回收率达原血浆内的50%[1].

    冷沉淀 制备 血浆 纤维结合蛋白 纤维蛋白原 终端制品 血液资源 血液制品 无偿献血 凝血因子 临床应用 局部应用 静脉应用 活性成分 全过程 回收率 用途 眼科 物理 全血
  • 成人Kasabach-Merritt综合征1例报道

    1患者资料
      患者,女,45岁,2012年1月起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左大腿皮下肿物,伴瘀斑形成,影响活动。2012年8月外院就诊,PT:13.4 s,APTT:40.3 s,Fbg:3.26 g/L,左大腿MRI提示血管瘤可能(图1),行“左大腿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大腿)肌间血管瘤伴变性改变。此后患者相继出现右大腿、右肘关节、双侧臀部皮下肿物,伴瘀斑形成,再次外院就诊,HGB:60 g/L,PLT:80×109/L,RET%:15.77%,PT:16.9 s,Fbg:1.1 g/L, D-二聚体:>20μg/ml,CD55/CD59细胞(-),Coombs试验(-),PML/RARα融合基因(-),骨髓涂片示增生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考虑“溶血性贫血”,予氨甲环酸、甲强龙治疗,患者感症状好转,后予丹参川穹嗪输液治疗,患者感皮下肿物增大,肿痛加重,查PT、APTT、Fbg无法测出,PT、APTT纠正后可正常,立即停用丹参,予冷沉淀10个单位输注,感肌肉肿痛好转。

    患者 大腿 肌间血管瘤 溶血性贫血 皮下 α融合基因 肿痛 输液治疗 瘀斑 术后病理 骨髓涂片 丹参 氨甲环酸 肘关节 血小板 切除术 冷沉淀 甲强龙 二聚体 川穹嗪
  • 3例严重下腔静脉损伤救治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07年3期

    2003至2004年我们成功救治了3例严重下腔静脉损伤的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例1女,28岁.上腹部被刺2刀10 min.2003年9月入院,迅速手术,发现下腔静脉大量涌血,立即控制出血.仔细探查发现肾静脉下方下腔静脉为贯通伤口,肾静脉上方下腔静脉前壁2 cm裂口,控制出血后,修补裂口.胃体前后壁贯穿,肝左内叶下缘、十二指肠球部各有裂口,左椎旁3处动脉断裂,均予缝扎止血及修补破裂口.术中回输自体血液500 ml、大量输血及血浆代用品,伤口及创面广泛渗血,呈低凝状态.术后输新鲜血浆200 ml冷沉淀10U并综合治疗,伤者康复出院.

    下腔静脉损伤 裂口 控制出血 十二指肠球部 肾静脉 血浆代用品 综合治疗 自体血液 新鲜血浆 伤口 缝扎止血 动脉断裂 低凝状态 大量输血 成功救治 上腹部 冷沉淀 术后 手术 渗血
  • 髂外静脉自发性破裂1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09年2期

    病人女,45岁.无诱因出现腹痛、腹胀、恶心、乏力1 h.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查体:血压:80/50mm Hg(0.7/6.7 la'a),脚备膨隆,中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红细胞压积0.29.B超示左中下腹部不均质低回声,范围14.5 cm×5.4cm×6.7cm.cr示左肾下方腹腔内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团块影,最大层面径线7.5锄×9.8cm,Cr值28.0-59.4 Hn,密度不均匀.2 h后血压降至0,腹高度膨隆,穿出不凝血.2007年1月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淡血性渗液400Ⅱll,后腹膜高度隆起,切开.有加00nd血液及凝血块涌出,左髂外静脉前壁有长约4 cfn纵行裂口,缝合后见创面广泛渗血,考虑为重度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所致,共出血6900ml ,术中输全血加00ml、浓缩红细胞6单位、血浆200Dml、血小板200硇nl、冷沉淀4单位.术后18d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溶栓治疗半月后痊愈,出院.

    髂外静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腹腔内 剖腹探查术 浓缩红细胞 密度不均匀 红细胞压积 组织密度 血压 溶栓治疗 左肾下 血小板 下腹部 输全血 凝血块 冷沉淀 肌紧张 后腹膜 低回声
  • 冷沉淀在小鼠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应用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6年19期

    目的:建立小鼠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探讨冷沉淀联合磺胺嘧啶银对烧伤创面感染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小鼠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40份,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常规清创、消毒后,治疗组创面均匀涂以冷沉淀,外敷磺胺嘧啶银油纱布,对照组仅外敷磺胺嘧啶银油纱布,建模后24 h观察创面菌落情况,并统计小鼠7 d生存率,ELISA方法检测各时间点炎性因子IL‐4、IL‐10、T N F‐α表达水平。结果两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均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的荧光强度,治疗组小鼠菌落平荧光强度(2.72±0.68)明显低于对照组(4.0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创面组织菌落计数(2.79 ± 0.75)×106 CFU/ml ,明显低于对照组(1.84 ± 0.93)×109 CF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建模7 d治疗组小鼠累计生存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小鼠炎性因子IL‐4、IL‐10、T N F‐α表达水平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各因子表达的时间曲线更趋于平稳。结论冷沉淀制剂对改善烧伤创面感染的作用显著,且能够明显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冷沉淀 烧伤 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
  • 感染及出血患者冷沉淀疗法应用的临床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4年19期

    目的:探究感染及出血患者采用冷沉淀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7月感染及出血患者各21例,均采用冷沉淀治疗方法;出血患者监测其血压、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等指标,感染患者监测其纤维蛋白(Fn)、脉搏、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冷沉淀疗法患者出血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由(31.47±11.65)s降低至(14.98±4.1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计数稍有增加,引流物量由(168±45)m l/h降低至(81±27)m l/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体温由(38.10±0.70)℃降至(37.50±0.40)℃,纤维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且脉搏恢复平稳。结论冷沉淀应用于感染及出血患者治疗中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少输血量和抗菌药物使用量。

    冷沉淀 感染 出血 临床疗效
  • 急性骨髓坏死并慢性硬膜下血肿二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2年4期

    例1女,53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并进行性昏迷.CT示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图1).入院时GCS评分7~8分,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右侧Ⅰ级.全身皮下可见散在青紫、瘀斑.白细胞7.5×109/L,红细胞3.26×1012/L,血红蛋白96 g/L,血小板33.0×109/L.出凝血功能正常.行钻孔冲洗引流术,引流大量酱油样不凝血液.术后血小板15.0×109/L,血红蛋白78 g/L,均呈进行性下降.给予输血小板和浓缩红细胞、冷沉淀,并激素治疗等.术后1d清醒.复查CT示血肿已清除,无继发出血.请血液科会诊并做骨穿两次均行骨髓和周围血涂片:骨髓内细胞模糊不清,胞质缺失,胞核溶解肿胀,结构不清,部分细胞无胞质,呈裸核状,可见核仁,骨髓基质染红色(图2).血涂片:可见大量中、晚幼稚阶段红细胞,血小板少见.考虑骨髓坏死.追问病史,1个月前有腰背部疼痛史.诊治1d后血小板仍进行性下降,遂自动出院,随诊死亡.

    骨髓坏死 血小板 浓缩红细胞 血红蛋白 钻孔冲洗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血涂片 腰背部疼痛 出凝血功能 肢体肌力 血液科 术后 继发出血 激素治疗 骨髓基质 胞质 染红色 冷沉淀 骨髓内 白细胞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