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4岁,头痛数月,近来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视力减退,步态不稳,语言障碍.CT检查:平扫发现前额正中隐约可见一约1.0 cm×1.5 cm大小之等密度影,边界较清,周围明显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变小,右移,第三脑室及双侧室均扩大,积水,中线无移位.增强扫描见前额正中之病灶强化.CT诊断:前额正中占位病变,以胶质瘤可能性大,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梗阻性脑积水,不能排除左小脑病变,建议做MRI进一步确诊.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以CT表现为等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56~85岁,平均68.8岁.其中年龄>70岁31例,病程30~72 d,平均40.4 d.有明确外伤史27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反应迟钝29例,头痛、头晕、恶心、视物不清18例,行走不稳或偏瘫14例,吐字不清或失语6例.
患者,女,35岁.因腰部酸胀不适B超发现左肾占位于2006年3月2日入院.无明显腰腹部外伤史,查体左肾区叩击痛(士).彩超检查左肾皮质探及4.8 cm×4.9 cm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向外凸起,包膜光滑完整;CT示左肾前缘皮质圆形等密度影,直径约5 cm,边界清,向肾外突出,密度均匀,强化后病灶呈均匀中度强化,延迟后强化更明显,不均匀,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
患者男性,40岁,于2008年4月因"腹部外伤后疼痛1 h"来院就诊.查体见腹前壁(脐下5 cm)膨隆,见15 cm×10 cm突出包块并广泛皮下组织瘀斑,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CT检查示中下腹腹壁软组织内等密度影,夹杂气体密度影,腹直肌部分中断,大网膜自腹壁疝出.急症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侧腹直肌完全断裂、左侧部分断裂、腹直肌前鞘部分中断、腹膜破裂、肠管、大网膜自缺损处突出于皮下,肠管及系膜广泛挫伤并散在出血点.
神经束膜囊肿临床少见.现结合我们的6例病例和有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加以讨论,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自1990年4月~2001年4月,共收治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5~61岁.所有患者均有骶神经痛表现,体位改变时疼痛加重3例,咳嗽、打喷嚏及排便时加重3例,持续烧灼样疼痛1例,且药物难以控制.3例有排尿困难.囊肿大小约为0.5~3.0 cm,单发者5例,多发者1例;其中位于S1,2者2例,S3者3例,S2,3者1例.术前肌电图检查4例,均为周围神经性病变.X线平片检查5例,见骶板受压变薄、骶管扩张3例;CT检查3例,均显示骶管内与脑脊液等密度影;MRI检查6例,4例表现为等T1长T2,2例表现为略长T1长T2椭圆形占位,其中2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例合并腰4硬脊膜动静脉瘘.
室管膜瘤是源自脑室系统、脉络膜丛、终丝或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的少见神经外胚层肿瘤。我们诊断3例室管膜瘤,均为MRI或CT提示占位性病变而入院,均行完整的手术切除,发生部位分别在幕上脑实质、幕下第四脑室及腰脊髓椎管内。例1男性,5岁,主因“逐渐加重性头痛半年,明显加重伴恶心、呕吐近20 d”于2009年6月2日入院。患者头颅CT显示右侧额颞叶脐实质内不规则囊实性异常密度灶,最大直径约5.0 cm,病灶境界欠清,密度不均,以囊性密度为主,可见不规则等密度影及斑点状高密度影。
患者 男,58岁.因头晕、右侧肢体乏力、右手执物不灵活、跛行、语言含糊不清入院.查体:右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稍右偏.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左侧上下肢肌力Ⅴ级.CT平扫示左颞顶叶大片状低密度灶,界限不清,其中可见一环形等密度影.
患儿男性,5岁.出生后发现前囟门处一肿物,随年龄渐生长.以脑膜瘤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额顶中部一3cm×4cm大的肿物,质韧、边界清楚、较固定、无压痛.脊柱左侧弯曲,以胸椎明显.CT检查示:矢状窦左旁一约2cm×2cm×3cm等密度影,局部无骨质破坏.
患者男性,58岁.因左眼眶颞侧拳击伤后皮肤下出现肿物并逐渐增大5年,于2003年3月21日来我院就诊.全身体检无异常.眼部检查:左眼矫正远视力为0.8,近视力为J4;左眼眶颞侧皮肤下可扪及体积约为5 cm×5 cm肿块,质偏硬,与眶骨相连,不活动,表面不规则,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局部无红肿热痛等表现;无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障碍,无复视(图1).CT检查:左眼外侧眶骨皮肤下边界清晰均质中等密度影,伴局部骨质吸收破坏(图2).入院诊断:左眼眶肿瘤(胆固醇肉芽肿待查).于2003年3月2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眶肿瘤摘除术,术中见左眼颞侧皮肤下肿块来源于外上方眶骨,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局部眶骨呈蚕蚀状破坏,取出肿物体积约为2 cm×2 cm×3 cm,切面呈鱼肉状.
患者男,59岁.主因尿频、尿急、尿痛伴下腹部间断疼痛半年就诊.患者无血尿及恶心呕吐.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各项实验室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影像表现:腹部超声提示右肾实质性占位病变.CT扫描,右肾实质内可见一圆形等密度影,直径为1.7 cm,边界清楚.平扫时CT值为39 HU,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CT值分别为102、100及78 HU.
1临床资料患者,男,12岁.突发抽搐,神志不清.数分钟后昏睡,遂申请CT检查.CT平扫发现右侧额顶叶有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影,前方可见直径5 mm的结节状等密度影(图1),CT增强扫描后均无明显强化.CT初诊为星形细胞瘤.
患者,女,60岁.反复尿频、尿痛8月余,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5d入院.查体:双肾区未触及明显包块,叩痛阴性.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CT平扫右肾下级可见一类圆形等密度影,大小约3.2cm×4cm,增强右肾下极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肾癌可能性大.于2005年3月15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肾下极,约3cm×4cm大小,突出肾被膜.切面组织呈淡黄色,无明显坏死及出血灶,包膜完整.术后经抗炎、对症处理,11d后出院.病理诊断右肾良性肿瘤,考虑为嗜酸细胞性腺瘤.
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CT表面常为高密度影.等密度影的ASDH鲜见报道,在临床上易被忽视、漏诊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本文报告一例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患者女,16岁,反复咳嗽伴呼吸困难4个多月于2003年4月23日入院.曾在外院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查体:吸气性呼吸困难,可见胸骨上窝吸气性凹陷.胸部螺旋CT示:气管下段分叉水平以上约2cm处左侧壁上一类圆形等密度影,直径约1.5cm.纤支镜检查示:下段气管腔内肿物,占据管腔85%.肺功能示:重度混合性肺功能损害.2003年4月29日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左侧卧位,右后外侧切口,第五肋间隙进胸,切断右第五后肋.结扎切断奇静脉,分离右下肺韧带,切开纵隔胸膜,游离松解右肺门.
患者,女,45岁.因右耳间断性流脓伴听力下降5年余入院.入院专科检查: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及肉芽组织,鼓膜无法窥及;左耳无异常.纯音听阈测定示右耳中度混合性聋(语言频率均值50dB HL).查颢骨CT示:右侧乳突蜂房密度部均匀增加,蜂房内、鼓室内可见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邻近骨质吸收、破坏.最大约1.2cm×2.0cm,同侧颈静脉孔亦扩大,乳突腔内缘骨质破坏;同侧外耳道内亦充满等密度影,双侧内耳形态、结构对称.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s of the liver,CHL)是成人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早为人们熟知,例如:动态CT增强扫描显示从瘤灶边缘结节状强化开始的向心性增强和延迟扫描瘤灶变为等密度影,MRI多回波T2WI显示瘤灶信号强度的渐次增高以及肝动脉DSA显示瘤灶边缘簇集的"早出晚归"血管湖影等.CHL介入治疗的文献报道也不少,多是对出现临床症状的巨大瘤灶进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果,对CHL的病变性质、血供和血液动力学、影像表现和诊断以及介入治疗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现综述如下,供参考讨论.
肾内副肾上腺少见,我们曾遇2例,一例为正常肾上腺组织,另一例为非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均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例1女,32岁.因急性胰腺炎住院,B超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患者平素健康,无腰痛及血尿史.查肾区无叩击痛.BP12.0/8.0kPa.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静脉肾盂造影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平扫右肾上极前方见一等密度影向前突出,增强扫描见该影呈三角形,密度明显低于强化的肾实质,病变区CT值与平扫无明显变化.平扫及增强病变区均密度均匀,最大径约2.4cm×2.8cm,前缘呈弧形向前突出(图1).CT诊断为右肾上极良性占位.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右肾上极,约2cm×2cm×2.2cm大小,嵌于肾实质内,表面被覆肾筋膜,包膜完整,与周围脏器无粘连.
患者,男,48岁。因持续头部胀痛伴恶心呕吐7天,于2000年7月27日入院。无寒战及发热,无抽搐及意识障碍,既往无鼻窦炎史。检查:神志清晰,一般状况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接、间接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活动自如,粗测视野无缺损,双侧眼底检查未见异常,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未触及肿大表浅淋巴结。辅助检查:头部CT示鞍上池内大小约2.5 cm×1.5 cm等密度影,增强后瘤壁有一结节强化并突入瘤体内,边界清晰,脑室系统未见异常;头部MRI示鞍上池内大小约2.5 cm×1.5 cm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异常信号影,注射Gd-DTPA增强后瘤体呈环形强化。
患者男,76岁,反复肉眼血尿2个月余.B超:膀胱充盈好,后壁增厚,增厚处约0.7 cm,右后壁探及一偏强回声团,大小约1.4 cm×1.0 cm,向膀胱腔内隆起,边界清.CT:膀胱右后壁见一圆形中等密度影,表面光滑.膀胱镜下于膀胱右侧壁见一1.4 cm×1.0 cm带蒂肿块,表面光滑,灶性区域有污秽出血.浸润至浅肌层.巨检:膀胱镜活检标本:碎组织一堆共2 cm×2 cm×0.6 cm.灰白灰红色息肉状.镜检: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成实性片状或成团状排列,部分肿瘤细胞黏附性差、呈散在分布,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CK、CK19、CD138、Ki67及P53均阳性;Vim、HMB45、LCA均阴性.
本院收治1例合并胰腺囊肿胆囊腺鳞癌患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以"右上腹疼痛4个月"为主诉于近日入院.4个月前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隐痛,在当地医院静脉滴注青霉素、环丙沙星等治疗后有所好转.1个月前腹痛再发加重,伴食欲不振、饭后恶心呕吐,体质量明显下降.于本院门诊行彩超检查提示"胆囊占位性病变;胰头明显肿大",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查体:慢性消耗病容,右肋下可触及肿大包块,约6 cm×5 cm,质地较硬,有压痛,移动性差.化验:WBC 17.7×109/L,Hb 95 g/L,ALP 324 U/L;CT检查示:胆囊增大,其中可见软组织肿块,与邻近肝脏分界不清,肝实质内未见确切异常密度影;胰头上方有一大小约6.2 cm×6.3 cm×5.6 cm类圆形肿块,中间低密度、周围环样等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界欠清晰,胰头显示不清.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2岁.胸痛,胸闷,咳嗽,气喘,发热1月余入院.查体:身体消瘦,精神萎糜,贫血貌.右下肺听诊有湿啰音,左肺呼吸音减低.实验室检查:血WBC13.0×109/L,N 0.84,RBC 3.0×1012/L,Hb 70g/L.X线表现:胸廓不对称,左胸变窄,胸膜增厚.左肺野见散在多个大小不等之类圆形块影,密度中等,均匀,边缘光滑.左侧肋隔角变钝模糊.膈肌升高,气管、纵隔、心影无明显左移.左侧胸腔未见积液改变.右心缘模糊,见一大片状类似三角形影,尖端向外,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左侧位片,块影无特殊改变.右肺中叶呈三角形致密影.X线诊断:(1)左肺转移性肿瘤,建议进一步检查.(2)右肺中叶肺炎.CT表现:左侧胸膜广泛增厚,左肺有数个大小不一之椭圆形块影,呈等密度影,边缘光整,肿块紧贴于胸壁,难于胸壁分开.CT诊断:左肺肿瘤性病变,胸膜间皮瘤有可能,建议穿刺活检.反复行胸腔穿刺送检.病理诊断:胸膜间皮瘤.患者于3个月后死亡.
患者 男,40岁。20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间断性,无肩背部放射痛,可忍受,改变体位疼痛不缓解,无腹胀腹痛,无反酸嗳气。查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 氏征阴性。CT 检查:平扫示肝Ⅵ段见类圆形等密度影,周围见环状略低密度影(图1)。动态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周围见供血动脉影(图2);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周围环状低密度影显示清晰,内部见未强化区(图3);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程度高于门脉期,且高于肝实质,环状低密度影显示不清,内部未强化区显示清晰(图4),邻近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浑浊,腹膜增厚(图5),病变大小约59.0 mm×50.4 mm×56.7 mm。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1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3.0%。生化:谷丙转氨酶(ALT)67.6 U/L,谷草转氨酶(AST)40.7 U/L。甲胎蛋白(AFP)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