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苷酸多态】相关文献(156)
  • 采用二代测序对脊髓性肌萎缩家系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2019年3期

    目的 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家系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 选取1对于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就诊的SMA基因携带者夫妇,经家系调查后,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分析,明确基因突变位点.针对突变位点涉及基因及基因的上下游区域内选择高密度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作为遗传标记.二代测序(NGS)后,选择若干有效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最后使用单体型连锁分析技术进行单基因PGD. 结果 此对夫妇的SMN1基因exon7均为单拷贝,而先证者为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通过单体型连锁分析之后进行单基因病PGD周期,形成4枚囊胚,NGS PGD检测结果为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囊胚、单拷贝携带的整倍体囊胚、单拷贝携带但为非整倍体囊胚和致病的整倍体囊胚各1枚.将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囊胚行冻融胚胎移植后获得临床妊娠,产前诊断结果显示未见异常,足月剖宫产分娩一正常男婴,体重3 150 g,健康状况良好. 结论 采用NGS对SMA家系行PGD可以阻断此单基因病在该家系中的再发风险,还可以避免选择非整倍体胚胎而导致的流产问题.

    二代测序 脊髓性肌萎缩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单核苷酸多态 单体型连锁分析
  • MPO、NQO1、GSTP1和UGT1A6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关系

    《卫生研究》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7年1期

    目的 探讨MPO、NQO1、GSTP1和UGT1A6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68名苯中毒工人为病例组,268名接触苯而没有中毒表现的工人为对照组.应用TaqManPCR分析技术判定MPO(rs7208693),NQO1(rs1800566),GSTP1(rs947894)和UGT1A6(rs6759892,rs1105879,rs4124874,rs3755319,rs887829和rs4148323)基因型.结果 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 G等位基因个体患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比AA基因型个体降低0.657倍(95% CI 0.434~0.994,P=0.046);携带MPO基因rs7208693 A等位基因人群中,UGT1A6 rs6759892 G等位基因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TT基因型的2.702倍(P=0.024),UGT1A6 rx1105879 C等位基因个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TT型的2.619倍(P=0.035).在饮酒人群中,携带NQO1基因rs1800566 TT基因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较携带CC和CT基因型个体增加9.000倍(95% CI 1.460~55.478,P=0.021);在吸烟人群中,带NQO1基因rs1800566 TT基因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较携带CC和CT基因型个体增加7.000倍(95% CI 1.555~31.575,P=0.012).单倍型分析显示,本人群携带UGT1A6基因TACGGG单倍型个体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是携带TAATGG单倍型个体的1.446倍(OR=1.446,95% CI 1.005~2.080,P=0.046).结论 同时携带MPO基因rs7208693 A和UGT1A6基因rs6759892 G或rs1105879 C等位基因型个体对苯中毒易感;携带NQO1基因rs1800566 TT基因型且同时吸烟或饮酒的个体对苯中毒易感;携带UGT1A6基因TAATGG单倍型个体可增加慢性苯中毒的发病风险;GSTP1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苯中毒 单核苷酸多态 代谢酶 基因
  • 补体因子CD55启动子区多态影响食管癌发病的相关性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8年8期

    目的 探讨补体因子CD55启动子遗传变异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0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健康对照来自同期健康体检个体,以无肿瘤病史和体征者作为对照组,共700名.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700例食管癌患者和70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D55 rs2564978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CD55 rs2564978变异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分别为(60.04±9.19)、(59.21±9.98)岁.与CD55 rs2564978 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C基因型携带者患食管癌OR(95%CI)为1.94(1.42~2.66);不同性别分析显示,携带CC基因型的男、女性与食管癌发病的OR(95%CI)分别为1.92(1.37~2.70)、2.34(1.04~5.27);不同年龄组中,≤60、>60岁CC基因型携带者与食管癌发病的OR(95%CI)分别为1.79(1.19~2.68)、2.32(1.41~3.83).同时,在调整了其他变量后,饮酒、不饮酒的CC基因型携带者与食管癌发病的OR(95%CI)分别为1.93(1.03~3.63)、1.95(1.36~2.80).吸烟状况分层分析显示,与CD55 rs2564978 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中的非吸烟人群、累计吸烟量≤30包/年、累计吸烟量>30包/年的人群食管癌发病的OR(95%CI)分别为1.79(1.13~2.83)、1.86(1.31~2.64)和2.67(1.28~5.57).吸烟和CD55 rs2564978通过交互作用影响食管癌发病风险(P=0.001).结论 CD55启动子区rs2564978遗传变异可能与食管癌发病相关.

    抗原 遗传变异 食管癌 单核苷酸多态 补体因子
  • ALI/ARDS易感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 jury,ALI)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症,由多种肺外致病危险因子导致的以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部炎症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ALI的最严重病理过程.在美国,每年约有19万人患ALI/ARDS,死亡率高达35%[1].引起ALI/ARDS的原因很多,包括直接因素如淹溺、毒性或腐蚀性物质的吸入、肺损伤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肺炎等;间接因素如败血症、多发性创伤、烧伤、输血、急性胰腺炎及一些药物毒性反应等[2,3].

    ALI/ARDS 遗传易感性 单核苷酸多态
  • P2Y12基因T744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抵抗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P2Y12基因T744C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中国北方汉族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重测序法对经冠脉造影证实的615例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根据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分别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one-C1opidogrel Resistance,NCR),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5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大于70%,分析P2Y12基因T744C多态位点在两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P2Y12基因T744C多态位点三种基因型(TT、C/T、CC)在氯吡格雷抵抗组与非抵抗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3.69%,34.93%和1.38%,62.05%,35.18%和2.77%,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22).P2Y12基因T744C多态位点在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Logistic回归校正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后,P2Y12基因T744C单核苷酸多态仍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P2Y12基因T744C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无相关关系.

    冠心病 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 氯吡格雷抵抗
  • 东北地区汉族人群DNA修复基因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6年32期

    目的: 研究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风险倒叵?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了238例胃癌患者标本XPD基因Asp312Asn和Lys751Gln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胃癌风险的关系.结果: Lys751Gln多态在胃癌患者中的分布和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与胃癌风险无关.胃癌患者中Asp/Asn和Asn/Asn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41);与携带312 Asp/Asp基因型者比较,携带至少1个312 Asn等位基因者(即Asp/Asn和Asn/Asn基因型)罹患胃癌的风险增加1.901倍(95%CI:1.119-3.229).结论: XPD基因Asp312Asn多态是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传易感因素.

    胃癌 XPD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
  • APE1 D148E、PARP1 V762A、XRCC1 R399Q的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患性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10年12期

    目的:探讨APE1 D148E、PARP1 V762A及XRCC1 R399Q的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修饰作用.方法:选取158例健康对照与123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技术对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在各混杂因素配比下,采用X2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SNP的基因型分布差异以及多SNP的联合基因型分布差异,从而分析他们对结直肠癌风险的修饰程度OR值.结果:3个SNP在本研究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其中只有XRCC1 R399Q的GA/AA变异(V)型与结直肠癌发病有正相关性,OR值为1.633(95%CI:1.011-2.640.P=0.045);而APE1 D148E、PARP1 V762A的SNP变异单独对结直肠癌风险未见明显影响(P>0.05).联合基因型在两组比较显示,携带APE1(V)-PARP1(W)-XRCC1(V)者,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是其他联合基因型携带者的2.604倍(95%CI:1.066-6.361,P=0.031);而其他联合基因型对结直肠癌风险的修饰作用则不明显.结论:XRCC1 rs25487的GA/AA变异型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BER和SNP存在交互作用;携带联合基因型APE1(V)-PARP1(W)-XRCC1(V)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能较高.

    DNA 修复基因 结直肠癌 单核苷酸多态 碱基切除修复
  • 结肠癌组织中CASP9的表达及其多态性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8年21期

    目的:探讨CASP9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SNP多态位点在结肠癌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170例结肠癌患者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CASP9的表达情况;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结合测序,分析结肠癌患者及100例正常人CPSP9基因2个SNP位点基因型;应用列联表法统计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各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47%(80/170)的结肠癌组织CASP9基因表达明显下调,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CASP9基因第5外显子的SNP位点rs1052576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99,P=0.001);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x2=15.8,P=0.003).结论:CASP9基因在结肠癌中低表达,rs1052576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和结肠癌的发生相关.

    结肠癌 CASP9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 聚合酶链反应
  • 胃癌组织中caspase 9的表达及其多态性变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7年30期

    目的:探讨胃癌中caspase 9基因的表达及其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分布.方法: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70例胃癌患者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caspase 9的表达情况.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结合测序,分析70例胃患者及100例正常人caspase 9基因rs1052576位点基因型.应用列联表法统计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51.4%(36/70)的胃癌组织caspase 9基因表达明显下调,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caspase 9基因第5外显子的SNP位点rs1052576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9% vs 13.0%,P<0.05),AG基因型频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caspase 9基因在胃癌中低表达,rs1052576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和胃癌的发生相关,AG基因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胃癌 Caspase 9 单核苷酸多态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 关联性研究中的单体型分析

    对人类基因组上的连锁不平衡的了解将会对我们进行复杂性疾病的基因定位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研究多人群中的单体型结构的HapMap计划正在进行中.本文综述了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的概念,并探讨了其在关联性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单核苷酸多态 连锁不平衡 单体型 单体型块
  • IC53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研究我们实验室从人主动脉cDNA文库克隆的新基因IC53单核苷酸多态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利用序列测定方法对IC53基因在基因组水平对96例正常人及9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小规模SNP筛选的结果为基础,确定IC53基因Exon14终止密码子下游第213个碱基的10586位点作为大规模筛查的对象,应用PCR-RFLP方法对1461例脑卒中患者(脑卒中患者按照CT诊断标准又分为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三组)和1056例非脑卒中患者(即对照组,入选标准为年龄差别不超过5岁未患脑卒中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疾病无关的其他病人)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组三组病人中仅血栓性脑梗塞组与对照组之间基因型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TT基因型比CT基因型、CC基因型具有更高的致病危险,CT基因型的OR值为1.361(95%CI 1.029-1.800)、TT型为1.553(95%CI 1.056-2.085).同时,血栓性脑梗塞组分别与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基因型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IC 53基因1058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血栓性脑梗塞病有关,TT基因型增加了血栓性脑梗塞的发生.

    IC53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 脑卒中
  • SNP与遗传流行病学的发展

    在本篇综述中,我们对现今单核苷酸多态(SNP)研究所蕴之动机进行了分析.许多此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于大样本、群体水平之上的,在此,着重探讨它在遗传流行病研究中的应用.首先回顾遗传性多态用于减数分裂绘图分析疾病易感基因的历史,继而讨论SNP的一些独特之处,以及它在人群研究中的利弊.以下就SNP技术在六方面的应用作一描述和评价.

    单核苷酸多态 流行病研究 应用 易感基因 遗传性 人群研究 群体水平 减数分裂 独特之处 图分析 大样本 评价 描述 历史 技术 疾病
  • 酪氨酸激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中国糖尿病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06年5期

    目的 通过对酪氨酸激酶(TEK)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SNP)的检测,并对该基因外显子的SNP进行基因分型,研究TEK基因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 方法 使用PCR方法对TEK基因的外显子及临近的内含子进行测序以确定该基因的SNP,对外显子的高频SNP,在华东地区汉族T2DM人群与正常人群中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共发现TEK基因有23个SNP,高频19个,低频4个.其中TEK E14(A775A)、TEK E23/129两个SNP在T2DM人群与正常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K基因SNP可能与华东地区T2DM的发病有关.

    酪氨酸激酶 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 糖尿病 2型
  • SOCS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3年z1期

    目的:研究SOCS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糖代谢异常的关系。
      方法:将研究对象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居民1232人根据其不同血糖水平分为2型糖尿病患者252例(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患者451例(糖尿病前期组)和血糖正常者529例(正常对照组)。在HapMap数据库中挑选了三种SOCS3基因的标签单核苷酸多态(rs 12953258,rs 4969168,rs 9914220),分析其在糖尿病前期组,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及与维吾尔族人群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

    基因多态性 新疆 维吾尔族人 糖代谢异常 型糖尿病 对照组 单核苷酸多态 糖尿病患者 研究对象 血糖水平 人群 频率分布 和田地区 等位基因 相关性 数据库 基因型 居民 方法 标签
  • 中国汉族人群中NEURL基因和TBX5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5年z1期

    目的:最近一项联合基因关联研究、基因表达数量分析性状定位分析技术(cis-eQTL)以及生物功能学方法的研究在欧洲和日本人群中证实了6个单核苷酸多态是心房颤动的易感位点。另外,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与Brugada综合征或PR间期相关的多态性位点与心房颤动也有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位点与我国汉族人群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中国 汉族人群 基因变异 心房颤动 相关性 多态性位点 单核苷酸多态 易感位点 数量分析 能学方法 联合基因 基因表达 关联研究 定位分析 性状 生物 日本 欧洲 技术
  • 中国汉族人群PITX2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5年z1期

    目的: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明确几个变异基因与心房颤动相关,其中包括最靠近染色体4q25的变异基因PITX2,其编码的同源结构域转录因子2,是一种在心脏和左右不对称发育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在中国汉族人群中PITX2基因上单核苷酸多态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中国 汉族人群 基因多态性 心房颤动 转录因子 变异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 全基因组 关联研究 相关性 染色体 结构域 不对称 心脏 同源 发育 编码
  • -1195G》A多态对胰腺癌细胞COX-2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09年3期

    目的 观察-1195G>A单核苷酸多态对胰腺癌细胞中COX-2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RFLP对COX-2基因-1195位点各基因型进行分型;构建COX-2基因启动子区pA-1195和pG-119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转染胰腺癌细胞系Asp-1;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1195AA和-1195GG基因型对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含-1195GG基因型的COX-2启动子相比,含-1195AA基因型的COX-2启动子,在胰腺癌细胞Aspc-1具有较高的报告基因表达水平.重组质粒pA1195驱动的报告基因表达水平为pG1195驱动的报告基因表达水平的17.83倍.结论 COX-2基因启动子区的-1195G>A单核苷酸多态-1195位点G→A改变明显增加胰腺癌细胞COX-2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胰腺肿瘤 环氧化酶-2 单核苷酸多态
  • 单核苷酸多态与乳腺癌治疗反应相关研究进展

    《癌症进展》 CSTPCD 2006年5期

    单核苷酸多态(SNP)指基因组DNA序列中频率大于1%的单核苷酸变异.这种变异有时导致其编码不同的蛋白从而引起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在乳腺癌的治疗上表现为不同患者出现不同的治疗反应和毒性.研究不同基因的SNP与乳腺癌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可以为实现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单核苷酸多态 乳腺癌 疗效 副作用
  • 单核苷酸多态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癌症进展》 CSTPCD 2007年3期

    单核苷酸基因多态(SNP)是指在基因组DNA序列中频率大于1%的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这种基因组DNA的微小变化(基因型)有时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在乳腺癌患者中,不同SNP基因型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预后不同.通过研究发现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SNP,有助于实现治疗和随访的个体化,并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单核苷酸多态 乳腺癌 预后
  • ERCC2/XPD基因31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与肺癌发病关联的Meta分析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16年3期

    目的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2/人类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2/D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D,ERCC2/XPD)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肺癌发病相关联.本研究通过对近15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ERCC2/XPD Asp312Asn位点SNP与肺癌发病的关联.方法 检索2000-01-2014-05年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网(cqVIP)和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关于ERCC2/XPD基因312位点SNP与肺癌发病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按拟定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4.2软件计算合并相对危险度(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同时绘制漏斗图,估计发表偏倚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国内外文献20篇,累计病例组7 525例,对照组8 570例.Asp/Asn versusAsp/Asp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x2=19.97,P=0.4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OR=1.02,95%CI为0.94~1.10,P=0.65.Asn/Asn versus Asp/Asp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x2=20.99,P=0.2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OR=1.22,95%CI为1.07~1.40,P=0.004.根据种族分组后,结果显示,无论在高加索人群,还是亚洲人群中携带Asn/Asn基因型个体与肺癌发病升高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2/XPD基因312位点多态与肺癌发病风险相关联,携带312位点Asn/Asn基因型的个体,其肺癌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携带Asp/Asp基因型的个体,按种族进行分层分析后,此关联仍然存在.

    ERCC2/XPD 单核苷酸多态 肺肿瘤 Asp312Asn Meta分析
  • 散发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及BRCA2基因突变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 ,对83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与86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标本,针对BRCA1和BRCA2基因,选择4个突变发生率较高的外显子[BRCA1中的第5、11(11A、11B)、18外显子, BRCA2中的第11外显子]共5对引物进行突变检测,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 对具有单核苷酸多态的碱基位点作单核苷酸多态性定性分析.成组设计的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结果 部分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人BRCA1基因第5外显子的cDNA 273和287(C→G和A→T),第11外显子的2430、2532、2630、2685、3191、3232和3667、3876(T→C、T→C、T→G、T→C、C→G、A→G、A→G和C→A)以及第18外显子的5206和5214(T→A和C→T)碱基位点处存在单个碱基的变化, 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率高于健康人(14.5%比2.3%,P<0.05);应用RFLP方法 证实cDNA 2430、2630(T→C、T→G) 碱基位点的变化为单核苷酸多态(SNP); 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与健康人2430 (T→C) 碱基位点等位基因频数分布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较常见,而BRCA2的突变十分罕见.

    散发性乳腺癌 BRCA1基因 BRCA2基因 单链构象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 DNA测序 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 ADD1磷酸化位点错义突变与非贲门胃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中华肿瘤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4期

    目的 探讨ADD1磷酸化位点错义突变与中国人群非贲门胃癌的易感性.方法 结合蛋白磷酸化位点数据库(PhosphoSitePlus)和SNP数据库(dbSNP),筛选出ADD1基因磷酸化位点错义突变,通过TaqMan分型方法检测1998例非贲门胃癌病例和2008例正常对照中错义突变的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基因型患者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结果 找到了位于ADD1第586位磷酸化位点密码子上的错义突变rs4963.对照组中CC、C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2%、50.4%和24.4%,病例组分别为20.1%、50.6%和2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rs4963 CC基因型相比,CG基因型和GG基因型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OR=1.24,95% CI为1.06 ~ 1.46,P=0.008;OR=1.49,95% CI为1.25~ 1.78,P<0.001).结论 ADD1基因的磷酸化位点错义突变rs4963可能是非贲门胃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胃肿瘤 基因 ADD1 单核苷酸多态 易感性 磷酸化
  • 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rs266729、rs2241766、rs822396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相关性研究

    《中国卒中杂志》 CSTPCD 2014年7期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入组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小动脉闭塞性(smal artery occlusion,SAO)两种亚型患者,其中LAA 144例, SAO 221例;402例同期查体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比两组的ADIPOQ基因多态性。结果 rs266729(-11377C/G)的基因型分布在LAA组、SAO组与对照组3组中有显著差异(P=0.036)。3组中两两比较显示,SAO组中rs266729(-11377C/G)GG基因型分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9);在隐性[P=0.004,比值比(odds ratio,OR)=2.4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1~4.70]、累加模式(P=0.003,OR 2.680,95%CI 1.39~5.15)下,rs266729(-11377C/G)基因型分布在SAO组与对照组中也有显著差异,G等位基因能增加SAO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但在显性模式下差异无显著性。rs822396(-3964A/G)、rs2241766(-45T/G)的基因型分布在LAA组、SAO组与对照组3组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rs266729(-11377C/G)G等位基因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相关,其G等位基因变异可增加老年患者SAO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脂联素 单核苷酸多态
  • 尾加压素Ⅱ基因多态与脑卒中

    《中华神经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8年3期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神经肽及血管活性肽[1],最新证据表明,UⅡ与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多种主要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2]、高血压[3]、糖尿病[4]、高血脂[5]等相关.UⅡ基因S89N(即3836 C/T)位点的多态亦被发现与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6-7],然而UⅡ基因多态与脑卒中遗传易患性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我们对UⅡ基因S89N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与脑卒中的关系进行分析,为脑血管病防治提供思路.

    尾加压素Ⅱ 基因多态 脑血管病 原发性高血压 型糖尿病 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苷酸多态 遗传易患性 血管活性肽 位点 危险因素 神经肽 高血脂 证据 思路 国内 防治
  • Usher综合征Ⅱ型家系临床表型特征及USH2A基因突变分析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TPCD 2008年3期

    目的 对收集到的一个Ush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USH2A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 通过填写问卷式调查表对家系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绘制家系遗传图谱:依据详细的全身和专科检查结果对家系进行分型诊断,对家系耳聋患者进行USH2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该家系双耳听力下降出现在3~4岁,非渐进性,30~50岁听力学检测表现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前庭功能正常.该家族耳聋患者10~13岁时出现夜盲,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视野逐渐缩窄至管状视野,伴视力下降.USH2A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9种单核苷酸多态,其中c.504A>G(T168T)、c.879T>G(L293L)、IVS15+35G>A、IVS18-8 T>G、c.4457G>A(R1486K)为已知单核苷酸多态,c.573A>G(V191V)、c.1276A>T(N426Y)、IVS19-44G>A、IVS19-66A>C为本研究首次报道.结论 本文报导的Ⅱ型Usher综合征家系具有独特的临床表型特征,对该家系USH2A基因突变分析未发现最常见的2299delG突变及其他明确与疾病相关的新突变,提示Usher综合征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Usher综合征 突变分析 USH2A 单核苷酸多态
  • SMAD5 基因在中国耳聋患者中的突变筛查研究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TPCD 2006年3期

    目的 探讨SMAD5基因与中国耳聋人群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听力诊断中心143名耳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听力正常的对照组149人.应用Primer3在线引物设计软件在SMAD5基因的编码区及其毗邻的内含子区域设计6对引物进行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结果 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统计处理应用STATA 8.0软件.结果 143名耳聋患者中含有8种听力损失表型,其中感音神经性聋及先天性聋患者达到32名.PCR扩增SMAD5基因,在内含子中发现5种SNP,进行基于群体资料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这5种SNP与致病基因不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在本研究选择的各种耳聋表型患者中未发现SMAD5基因与其关联,说明SMAD5在本组研究中尚未显示其与耳聋相关的直接证据,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在人类听觉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作用(如与耳聋疾病位点处在连锁平衡状态或不与耳聋疾病位点连锁).

    SMAD5基因 耳聋 突变检测 单核苷酸多态 候选基因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基因G1357A多态位点作为举重运动员选材用分子标记可行性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4年4期

    目的:解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G1357A多态位点,分析其作为我国北方汉族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材用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方法:提取94名中国北方汉族优秀举重运动员全血DNA,应用PCR-RFLP方法解析G1357A多态位点,通过x2检验分析优秀举重运动员组和普通人群对照组该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员组CNTF基因G1357A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举重运动员组GG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女性普通人群对照组(86%∶68%;P=0.012,P< 0.05).结论:CNTF基因G1357A多态位点不能作为中国北方汉族举重运动员的选材用分子遗传学标记,该多态位点GG基因型可以作为中国女性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材用候选分子遗传学标记.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力量素质 单核苷酸多态 基因型
  • 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放疗近期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9年6期

    目的 探讨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联性.方法 放疗前采鼻咽癌患者静脉血,用多聚链酶反应-高温连接酶反应(PCR-LDR)进行XRCC1Arg399GIn基因的分型,观察各型放疗中及放疗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 放疗中期G1n/G1n基因型的肿瘤退缩率为0.855±0.026,显著高于Are/G1n基因型的0.386±0.183和Arg/Arg基因型的0.377±0.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6,P=0.0003);XRCCI Codon399G1n/G1n型放疗后3个月CR达100%,Arg/G1n型为76.2%,Are,/Arg型为66.7%.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RCC1Codon399基因型可以预测鼻咽癌放疗中期的局部疗效.

    XRCC1 单核苷酸多态 鼻咽癌 放射治疗
  • VEGF基因多态性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外医疗》 2014年1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1154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1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研究组)及10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的VEDG基因-1154G/A多态性位点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在110例PCOS患者及100例对照组中,VEGF-1154G/A的SNP的AA、GA、GG3种基因频率在PCOS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2.6%、26.4%、71.0%和5.0%、30.0%、65.0%。G、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PCOS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2.3%、17.7%和78.0%、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1154G/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与PCOS的发生、发展相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渊VEGF冤 单核苷酸多态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东北地区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目的 明确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PT)基因在中国人种有影响CEPT活性、血清HDL水平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SNP,rs708272、rs5882、rs2303790)与中国东北地区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发病的关系.方法 184例来自中国东北地区无AD家族史的AD患者组成SAD组,205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组成对照组.PCR扩增包含前述位点的基因片段,应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这些SNP,并分析两组间分布的差别.结果 SAD组的rs2303790G碱基及AG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二者P = 0.015及P = 0.001);用ApoEε4分层后,发现有ApoEε4的SAD组rs2303790G碱基、AG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而无ApoEε4的分组中,rs2303790G碱基、AG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无差异.结论 rs2303790G碱基、AG基因型可能在SAD的发病中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只在拥有ApoEε4等位基因的人群中存在.

    单核苷酸多态 基因测序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