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自1997年起采用"牙周病综合治疗+固定义齿修复"保存牙周病松动牙,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一、对象和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门诊就诊患者,采用"牙周病综合治疗+固定义齿修复"方法治疗91例,并对其中78例进行追踪调查.78例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从34岁到68岁不等,平均年龄53.2岁.所选病例均为牙周病晚期致多数牙松动的患者,牙松动度均在Ⅱ度以上,曲面断层片显示牙槽骨均有水平或垂直吸收,牙槽骨吸收根长1/3者35例,吸收根长1/2者43例.78例患者156牙列中伴有缺牙者64例,缺牙数目从1颗到6颗不等.
本文总结了自1995年以来20例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的临床治疗,对其所产生的病因、治疗方法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标准:①牙周炎病史在5年以上;②牙周病的程度为中、重度牙周病 ;③全口无牙齿缺失;④均有逆行性牙髓炎,患牙无龋;⑤全身无系统性疾病.20例病例均选自本院牙周科,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37岁~55岁.全部病例牙周袋深5mm以上,牙齿松动Ⅱ以上,牙龈指数(GI)2~3,牙周指数(PI)6~8,牙周治疗需要指数(CPTNI)4.20 例患者共有87颗牙患有逆行性牙髓炎,前牙13颗,后牙74颗,其中9颗有根尖炎症状.颌骨X 线曲面断层显示牙槽骨明显吸收1/2以上,以水平吸收为主,伴有垂直吸收,9例有根尖炎病例根尖有密度减低阴影.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因镶牙而就诊.口腔检查:上颌牙除3 外全部缺失,牙槽嵴形态基本正常;下颌为无牙合,前牙区牙槽嵴正常,两侧双尖牙区、磨牙区牙槽嵴可见颊舌向垂直吸收,呈高约8mm、厚约2~3mm的刀刃状,粘膜下组织较薄,触之有轻度压痛.这种牙槽嵴较少见,承受合力小,义齿修复后易出现压痛,甚至不能咀嚼食物.该患者曾制作过2副义齿,均不能使用而废弃.
牙周炎累及牙用正畸进行治疗时,其移动特征与常规正畸牙移动有较大区别[1].这类病人的治疗方案,必须由牙周病、正畸及口腔修复科医师共同参与制定.
目的:观察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炎大鼠垂直吸收的牙槽骨改建,为牙周炎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5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加力对照组( A)、牙周炎垂直骨吸收对照组( B)、牙周炎垂直骨吸收加力实验组( C),每组各2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加力后8 h,1、7、14、21 d处死,取动物模型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牙槽骨进行组织学及免疫学检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畸加力至7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膜纤维排列紊乱,出现无细胞结构,结缔组织可见少量炎症细胞,牙槽骨表面还可见功能活跃的多核破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GF?1表达达到峰值,光密度值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加力至14 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组织中RUNX2的表达达到峰值,其光密度值最高,明显高于正常加力对照组,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牙周炎症和消除咬合创伤后,正畸力能刺激牙周炎大鼠垂直缺损牙槽骨区域的RUNX2和IGF?1的表达增强,合成骨胶原和骨基质的能力增强,从而促进牙槽骨的改建。
种植体周围炎指发生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持续的骨吸收和种植体—骨界面的脱整合,最终使种植体松动、脱落。1 病因1.1 微生物牙菌斑是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始动因子。种植体周健康部位的菌斑内主要含G+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当软/硬组织存在炎症时,种植体周菌斑主要由G-厌氧菌组成。部分缺牙患者口内残留的天然牙牙周袋可作为致病菌的贮库,使致病菌传播定植于种植体周,引发炎症反应,故施行种植义齿前必须彻底治疗口腔中天然牙的牙周炎。1.2 生物力学负载过重牙合负载过重是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重要促发因素,其可导致种植体—骨界面产生微小骨折,形成垂直骨吸收,继而上皮和结缔组织根方增殖移行,包绕种植体。可导致种植体生物力学过载的因素有:①义齿牙合接触关系异常;②义齿上部结构固位差;③单端桥体长度过大;④种植体排列位置异常;⑤上、下牙合骨关系异常;⑥种植体周围无牙周膜。2 临床表现2.1 口腔卫生状况因种植体周围炎主要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菌斑刺激所致,因此,口内残留天然牙、种植体及基台表面常会有菌斑和牙石堆积。2.2 种植体周粘膜炎一般类似牙龈炎的表现,如粘膜红肿,探诊出血,甚至溢脓。亦可表现为软组织增生性炎症,即增生性粘膜炎。2.3 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病变可能已突破粘膜屏障及骨组织,可有附着丧失及骨吸收,形成种植体周袋。根据X线片显示的骨组织破坏的严重程度,种植体周围炎可分为四期。Ⅰ期:轻度骨吸收;Ⅱ期:中度骨吸收伴个别垂直吸收;Ⅲ期:中至重度骨吸收并有广泛的环状骨缺损;Ⅳ期:垂直骨吸收,种植体周各壁垂直吸收,骨壁破坏。晚期种植体周围炎的X线片示种植体—骨界面出现透射影,说明有纤维组织介入,常伴有种植体松动,而一旦出现临床可见的松动,表明炎症已完全破坏骨整合,只能拔除失败的种植体。3 治疗 与牙周炎的治疗方法相似,包括初期的保守治疗和二期手术治疗。其基本原则是去除菌斑,控制感染,消除种植体周袋,制止骨丧失,诱导骨再生。3.1 初期治疗①去除病因:包括机械清除天然牙面及种植义齿上的菌斑、牙石,并打磨光滑;调牙合去除不利的过重咬合负荷。②抗菌药物:包括用氯已定含漱或龈下冲洗;局部放置甲硝唑等缓释剂;全身应用甲硝唑或替硝唑等。3.2 手术治疗初期治疗控制炎症后,部分病例可进一步作手术治疗。3.2.1 切除性手术即翻瓣术。翻起组织瓣,清除袋壁肉芽,使袋变浅;修整骨外形,清除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牙石使之光滑,恢复其生物相容性。3.2.2 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生物学机制是将生物膜覆盖在骨缺损区的骨组织表面,作为一屏障将软组织与骨组织隔开,防止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长入缺损区,保证生长较慢的骨细胞顺利增生并充满整个骨缺损间隙。可在4~8周取出膜,此时间隙已充满新生骨样组织,经过咬牙合负载的功能调整,可刺激其成为成熟骨组织。4 预防和防止复发 为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和维护种植后牙周的健康,应做到:①选好适应症,术前应常规治疗口内天然牙牙周炎。②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的设计应有利于菌斑控制及均匀分散牙合力。③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④术后应定期复诊,定期洁治,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目的:观察正畸治疗对牙周炎垂直型骨吸收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37例伴垂直骨吸收牙周炎的错牙合患者,对比正畸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牙槽嵴高度、骨缺损量及牙槽骨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完成时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垂直吸收位点检出率明显减低,牙周探诊深度( probing depth, 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Ⅰ度松动牙数增多,而Ⅱ度松动牙数则减少。但在治疗完成时探诊出血指数( bleeding on probing,BOP)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后比较,垂直吸收位点检出率和BOP、PD明显降低,Ⅱ度松动牙数明显减少( P<0.05)。釉牙骨质界至骨缺损间的距离( CEJ?BD)、骨缺损深度( bone destruction depth,BDD)在治疗完成时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而缺损区域的牙槽骨密度则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摩擦及轻力的正畸治疗,能迅速排齐牙列、消除咬合创伤,并促进垂直吸收的牙槽骨进行改建,重建咬合平衡,改善牙周健康状况。
19 例垂直吸收的牙周炎错患者,利用CBCT 于正畸治疗前、后进行扫描,作牙槽骨线距和骨密度测量,发现治疗后牙槽骨缺损区域减小而骨密度明显增大.提示CBCT 可用于评价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垂直吸收区域的改建状况.
患者男,55岁,主诉左侧下唇麻木逐渐加剧半年,患者有牙周病和高血压病史.查:颌面部对称,开口度、开口形均正常,上、下唇形态正常,37松动Ⅲ度,探诊牙周袋深达根尖区,为四壁骨下袋.X线片示:近中远中牙槽骨垂直吸收达根尖,并与下牙槽神经管相通.因血压较高暂缓拔牙,给予抗炎治疗,2 d后复诊,诉下唇麻木好转.经降压等治疗,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后拔除患牙,1个月后下唇麻木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