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种植义齿已经发展成为修复缺牙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口腔种植学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型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出现,已经成为了推动种植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锥形束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将患者接受检查的时间显著缩短,而且其分辨率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高.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促使医师能够直接评估种植区的骨密度,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计划.本研究主要针对锥形束CT在口腔种植学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目的 探讨在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应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评价牙槽骨密度变化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处于正畸治疗排齐整平阶段的牙周病患者24例进行研究,并应用CBCT对治疗前后牙槽骨密度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经正畸治疗后牙槽骨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高度变化并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用CBCT测定和评价牙周病患者牙槽骨密度变化,采用定点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且信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总结上颌埋伏牙的临床特点,探索拔除的有效方法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儿童上颌埋伏牙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的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56例患者共计62颗埋伏牙,均位于上颌骨,年龄6~14岁,男女比例为3.67:1;其中腭侧发病率为92%,远高于唇侧发病率11.2%.所有患者均在CBCT精确定位下于局麻下拔除埋伏牙,术后Ⅰ期愈合,恢复良好.结论 埋伏牙的拔除,术前CBCT的准确定位,术前,术中对患者的心理诱导,行为管理,良好的局麻效果,合理的手术切口设计及轻柔精准的操作技巧为必备条件.
目的 研究年轻恒牙的自体牙移植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选择2012~2013年在寿光王增刚口腔诊所完成的自体牙移植患者26名,皆为单颗牙移植,都是牙根未发育完成的年轻恒牙,共26颗.我们将正畸需要拔除的牙,埋伏牙,智齿完整拔出,移植到患者缺牙区,按患者植牙区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固定方法,固定4周.所有的牙都没做根管处理.结果 经过3年随访,26颗牙均未松动,无疼痛,咀嚼功能正常;电测牙髓活力正常;根尖片未见牙周膜异常,根尖区异常,根尖有继续发育;CBCT显示3个月后移植区成骨正常,日后未见明显骨异常吸收情况.结论 年轻恒牙的自体牙移植远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移植牙没必要做根管处理,自体牙移植是治疗青少年牙体缺失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目的 利用kV级CBCT和金球投影位置自动跟踪算法,计算模体中标记物最小识别角度.方法 使用CBCT扫描内植标记物的模体,获得球管于0°到359.96°所拍摄图像集合;使用金球投影位置自动跟踪算法,分析计算图像集合中任意两张获得准确定位标记物三维空间坐标所需的最小角度间隔.结果 通过任意两张图像确定模体内标记物三维空间坐标所需最小角度间隔为4.16°.结论 该算法对CBCT扫描图像处理结果可行,不过仍需提高软硬件水平从而获得更精确结果.
对32例牙周病患者行CBCT摄影,处理后图像与未处理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CBCT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牙周病诊断中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利用锥形束CT (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中颈部的摆位误差.方法: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并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共12例.患者采用颈肩面罩加个体化真空垫头枕固定,所有患者均行CT模拟.每周治疗前拍1次CBCT图像,每位患者接受6次CBCT.相对于计划CT,分别分析整个靶区和颈部在头脚、垂直、左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整体的摆位误分别为0.58±1.82mm(头脚方向),1.85±1.76mm(垂直方向),0.76±2.13mm(左右方向);颈部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8±1.93mm(头脚方向);2.23±1.89mm(垂直方向);1.03±2.34mm(左右方向).结论:颈部摆位误差与整体摆位误差不同.
目的:CBCT技术对肺癌肺不张放疗一例的其应用价值.方法:于患者放疗前每次采用CBCT进行图像采集,将CBCT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若肺体积有明显变化,则改变放射治疗计划.结果:在放疗期间,因肿瘤体积缩小肺叶张开而致放疗靶区位移,3次改变治疗计划.因由肿瘤体积变化致使在治疗中3次改变治疗计划.结论: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扫描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精度,因肿瘤体积变小、肺叶张开靶区移位而及时改变放疗计划,实现精确放疗.
牙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型病变,常伴有不同程度阻生牙及先天缺牙,以往通过传统影像学手段可初步得出诊断,但术前评估缺乏全面性,手术治疗缺乏精确性及微创性。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我院通过锥束CT(CBCT)术前诊断及评估指导手术摘除上颌组合性牙瘤病例2例,分析CBCT在牙瘤的诊疗过程中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手段所具有的诸多优势,日后针对此类疾病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
CBCT辅助诊断根管再治疗患牙,可以明确诊断病变根管的位置.本病例利用CBCT影像检查对一例上颌第一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病例,明确病变根管,采用选择性根管再治疗技术,仅针对有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术后症状减退,并经过6年的长期观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显微镜超声技术联合CBCT检查对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显微根管治疗未疏通的MB2根管40名进行研究,利用显微超声技术联合CBCT技术辅助检查,确定手术的方式,寻找根管的入手.结果 本次研究的40名患者的均采用显微超声技术联合CBCT治疗,共疏通34名,疏通率为85.0%.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管壁侧穿、器械分离等不良现象,再治疗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疏通的34例根管钙化均位于根管的中上段,CBCT测量除去钙化物的厚度与术中磨除的深度基本相同.结论 CBCT联合显微超声技术能够为根管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提高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现率和治疗的成功率.
目的 本研究应用CBCT对内蒙古地区蒙汉族正常成人下颌升支区进行CBCT扫描.方法 选取牙合正常蒙汉族成年人各30名,采用CBCT进行下颌骨升支区扫描,利用应用软件Invivo-dental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孔的位置.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各项测量值经统计学处理,获得蒙汉族正常成年人相关测量值.(2)蒙汉族左右两侧各项对应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颌孔的位置蒙古族男女、汉族男女、蒙汉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汉族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利用应用软件Invivo-dental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图像清晰,数据准确.(2)总结了内蒙古地区蒙汉族正常成人下颌孔位置的解剖特点.
目的 研究分析CBCT在口腔外科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口腔外科行阻生牙拔除术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应用锥形束CT辅助进行阻生牙拔除,对照组应用传统影像辅助进行阻生牙拔除,比较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在口腔外科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医师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患者口腔内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已被用于学术研究,扫描牙齿的牙髓和根管形态进行三维重建和评估.通过准确测量上颌切牙的数据比较用Protaper和Race进行根管预备后再行1#-6#P钻桩核预备,计算剩余根管壁厚度(MRRT)的分析,作为量化根部侧穿手段.CBCT的评估可以减少桩核冠修复治疗的风险.结论研究初步为设计符合国人牙根形态的成品桩提供了牙根形态和结构的理论参考.
目的C B C T和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在临床联合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本院行上颌窦内提升的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30例,剩余骨高度(6>RBH>4 mm),行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49颗种植体,加BIO-OSS骨粉,行临床效果及CBCT评测,评价上颌窦提升效果.结果CBCT显示无粘膜穿孔,骨平均增加高度7.3 mm(4.9~9.2 mm),六个月后二期修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液压法上颌窦内提升术效果肯定,精确,微创,安全可靠.
目的 研究口腔CBCT受检者在两种不同的辐射防护方法 下,其紧邻的敏感器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的差别.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3月~2018年7月收治的200例口腔CBCT受检患者,按随机量表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100例患者,采用同一款CBCT中视野标准分辨率扫描.传统组按辐射防护一般要求穿戴防护围脖和防护眼镜;改良组在紧邻患者的射线源方向安装特制的防护布帘.对比两组患者的右眼眶部的辐射剂量.结果 CBCT传法组和改良组图像合格率为100%,改良组患者的的ED为(22.01±0.17)μSv,传统组患者的ED为(31.01±0.26)μSv,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改良辐射防护方法对患者的入射体表辐射剂量优于传统方法,且改良防护不需穿戴,易于被技术员和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对比基于常规三维CT (3DCT)和kV级锥形束CT (CBCT)定义的周围型孤立性肺癌的内靶体积(ITV3DCT和ITVCBCT)大小、相似度的差异性研究.方法:纳入12例周围型孤立肺腺癌,治疗前行常规3DCT定位扫描勾画形成大体肿瘤靶区(GTV),定义GTV前后、左右、头足向分别均匀外扩5mm、5mm、10mm形成内靶体积ITV3DCT.放疗第一天行CBCT扫描并直接勾画获取ITVCBCT,对比ITV3DCT和ITVCBCT大小,配对t检验对比ITV3DCT和ITVCBCT的差异性.同时将CT及CBCT图像融合配准调整并进行不同扫描坐标坐标系转换,使得两幅图像在同一坐标系上,用DICE相似法(DSC)计算出重叠度.结果:ITV3DCT较ITVCBCT明显偏大,体积平均增加35.4cm3(范围9.0 ~92.8cm3),且P =0.0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平均体积相似度仅为0.49(范围0.26 ~0.67).结论:常规3DCT不能用于确定运动肿瘤内靶体积,临床实践中可以参考CBCT来确定肿瘤运动的大小和空间位置,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维头影测量是临床上错颌畸形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但是二维头影测量存在着某些缺陷.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BCT逐渐应用于口腔领域,基于CBCT的三维头影测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标志点的定位和三维头影测量系统的建立做一简要综述.
目的 协调和平衡错(合)畸形,根据Ⅱ类错(合)患者中的影像学研究发现,下颌骨远端发育不全是安氏Ⅰ类、Ⅱ类错(合)畸形的主要原因.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2017年入院治疗的正畸患者档案.对20例青少年和成人患者、13~16岁青少年组、25~33岁成人组均为CBCT,年龄(29.23±3.54)岁.结果 本研究以青少年和成人Ⅱ类错(合)分为研究对象,髁突在下颌窝中的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关节前间隙、后间隙的位置关系无法准确评估,存在较多骨质重叠.分析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成人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等进行对比观察,探索不同前后矢状向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空间特征.结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青少年组双侧髁突对称,咬合紊乱会妨碍颌骨正常发育,而成人组双侧髁突不对称咬合状态具有差异性,咬合力无法正常形式,从而增加TMJ负荷的难度,CBCT在关节检查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变化,从而探索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空间特征,可能会造成髁突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探讨CBCT确定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位置关系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在全景片的提示之下,下颌第三磨牙影像与下牙的槽神经管相互重叠的150颗第三磨牙展开研究.之后行CBCT扫描之后分析确定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位置关系.结果 经过全景片显示,两者之间互相发生重叠的150颗牙中,CBCT的影像学显示,患者存在70颗牙根并无接触下压槽神经管,剩余80颗则相互接触.结论 通过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位置关系,应用CBCT扫描影像学方法加以确定,可以有效的为当前临床医学中,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前,做出更加正确的风险评估影像参考依据,可以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目的 分析面部三维影像测量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41例口腔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对患者进行诊断,统计诊断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CBCT检查,均得以确诊,其中,17例为尖矛易位阻生,10例为中切牙埋伏阻生,14例为上颌赛下坠.结论 采用CBCT技术,能够对X线难以确诊的口腔畸形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具有突出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总结分析CBCT在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牵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完成治疗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19例共21颗患牙,所有患牙术前CBCT精确定位患牙位置,均接受外科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治疗,根据埋伏尖牙长轴与牙合平面成角和距牙合平面的距离,分别采用环切导萌术和翻瓣导萌术.结果 经过平均17个月的牵引治疗,其中显效17颗、有效3颗,无效1颗,总有效率95.24%.结论 CBCT在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牵引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前期CBCT检查能够为牵引治疗提供更多信息,从而保证牵引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对CBCT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应用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将102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从1号到102号进行随机排序,并将序号为单数的患者划分为研究组,将序号为双数的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等,各51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检查,对研究组患者采用CBCT进行诊断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出率.结果 采用CBCT进行诊断检查的研究组患者阻生牙、埋伏牙、骨开窗骨开裂诊出率为100%,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检查的对照组患者诊出率为52.94%,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可以显著提高口腔正畸诊断的准确性,并为后期治疗提供更加精确、清晰、科学的治疗依据,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实践.
目的 探究CBCT在检测成人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口腔科收治的需要进行正畸拔牙治疗的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BCT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拍片,分别测量与比较治疗前后上颌双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根长度,并计算出牙根的吸收数值.结果 治疗后牙根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按照吸收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上颌侧切牙、上颌双侧中切牙、上颌双侧尖牙.结论 对于成人正畸拔牙治疗中采用CBCT进行牙根吸收的评价是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数值的精确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锥束CT(CBCT)对采用不同附件的正畸-牙周联合治疗牙周病的评价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74例,根据第一磨牙采用附件不同分为A组(正畸颊面管组)和B组(传统带环组),各37例。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CBCT拍摄,对第一磨牙区牙槽间隔骨密度进行测量。结果正畸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牙槽骨密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后,两组患者牙槽骨密度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对正畸-牙周联合治疗的评价效果可靠,正畸颊面管用于正畸-牙周联合治疗更为安全。
目的 观察并分析在口腔种植术中应用CBCT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接收并治疗的行口腔种植术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CBCT影像诊断技术进行检查,获得三维立体影像扫描图,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CT治疗,得到二维扫描图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6.92%,同期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80.00%,观察组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等一般手术资料的比较中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种植术中应用CBCT影像诊断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并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该检查技术适合应用于口腔种植术的临床诊断中并加以推广.
目的 探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对于青少年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分型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患儿80例(113颗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BCT技术进行定位分型.结果 患儿80例(113颗牙)中,49例(61.3%)为1枚多生牙,29例(36.3%)2枚,2例(2.5%)3枚;临床分型中16颗Ⅰ型(14.2%),83颗(73.5%)Ⅱ型,14颗(12.4%)Ⅲ型.结论 CBCT能够准确定位青少年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便于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经普通X线检查确定存在埋伏多生牙但无法准确定位者34例,再以CB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准确定位后选择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共59颗上前牙区埋伏牙,其中23颗(39.0%)位于唇侧,29颗(49.2%)位于腭侧,6颗(10.2%)位于牙槽骨中部,1颗(1.7%)位于鼻底,术前CBCT定位与术中所见一致,定位准确率为100%.均经手术拔除,且切口Ⅰ期愈合.结论 CBCT可客观、立体、全面呈现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形态、位置、数量、方向、大小以及周边关系等,定位准确,对临床手术入路以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研究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第一前磨牙腭侧骨厚度,为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作为分组标准,将病例分为高、中、低角3类,其中高角组30例,均角组32例,低角组28例.CBCT进行扫描,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水平腭部5个常用种植位点的骨厚度.结果 腭部第一前磨牙水平垂直向骨厚度>6 mm,且腭侧区明显大于腭中缝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垂直骨面型腭侧区同一位点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小于低角组.结论 腭侧区骨厚度优于腭部正中,适于微种植体植入.高角组腭侧区骨厚度显著小于低角组,高角患者应选用稍短的种植钉.
牙齿缺损给患者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比如:影响面形、营养不良、发音不准等,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水平.牙体保存是每一位口腔医生的最终目标.根管治疗术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国内和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治的疗方法,很好的保留了患牙.CBCT在口腔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以明确诊断、提高治疗的质量,对患牙进行准确的诊断在保存牙齿方面有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实现牙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