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味觉技术是将仿生学、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集合而成的仿生传感器,具有模拟人体味觉器官的作用,能够对物质进行科学有效的识别。与传统检测方法不同的是,人工味觉技术分析出的不是食品样品中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结果,而是被检测样品的整体味觉信息。其次被检测的样品,不用经过预处理,就可以直接通过人工味觉进行检验,对于减少检测环节、简化检测分析步骤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与感官评价专家组相比,人工味觉技术更加客观,分析也更加精确。
对十年期间流动注射分析(Flow Injection Analysis,FIA)技术在食品分析领域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FIA的基本原理、存在的问题、FIA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Fasco-300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是重庆大学维多生物工程研究所采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制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器.该仪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人体流体力学原理,以独特的动力学系统作为测量单元,实现了对非牛顿流体和牛顿流体的直接、快速、准确的自动检测.能实时显示覆盖人体循环切变率范围的血液非牛顿特性曲线,真实、全面地反映人体血液流变特性,为临床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判断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检测手段.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医疗费用较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健康需要的增加.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借助可穿戴医疗设备实现人体各项健康生理指标的实时监测,为用户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随着可穿戴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专门用于慢病管理和其他临床应用的临床级可穿戴设备逐渐呈现主流趋势.本研究介绍了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关键技术、存在不足及发展机遇,对可穿戴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新的需求、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各种不同的先进技术被融合在一起实现医疗电子的创新.飞思卡尔半导体长期致力于传感器技术、MCU 技术、RF 技术等诸多先进技术研究与应用,使其在当今复杂而苛刻的医疗电子市场中,拥有先天优势.特别是医疗电子应用的MCU,不仅要求高集度和低功耗,而且还要承担起与各种技术、设备、接口互联互通的重任,应用在医疗电子的新型MCU 器件被寄予厚望.
随着微制造工艺和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传感器不断被研制出来,人工嗅觉系统(电子鼻)和人工味觉系统(电子舌)的研制近年来发展也很快[1~4].目前电子鼻已在医学、食品工业、环境保护和军事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5~11].笔者综述了电子鼻中各种类型传感器技术研制的最新进展.
大家知道,外科机器人技术与系统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技术、生物制造与临床医学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多学科交叉技术,可以有效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定位和手术操作,提高临床手术的精确性、灵活性和稳定性,实现微创手术和数字化手术.
1智能假手的特点目前人们对于智能假手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对智能假手的明确定义.概括地说,所谓智能手,就是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融合在一起,制作出的能够模仿人手的感觉和动作的仿生手.
随着电子科技、微成形制造技术、材料学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准确、连续、长时程、微创、无创血糖监测技术不断问世,血液也不再是血糖监测的唯一介质。为更好地服务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本文介绍了血糖监测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概述
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从英文字面意思来看,包含两方面含义:从空间上理解可翻译为“床旁检验”;从时间上理解可翻译为“即时检验”。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科学院在其制定的“POCT循证文件”草案中,将POCT定义为“在接近患者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学科训练的临床人员或者患者(自我检测)进行的临床检验。POCT是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POCT常用的分析技术为:①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②免疫层析技术。③免疫斑点渗滤技术。④干化学技术。⑤生物和化学传感器技术。⑥生物芯片技术。POCT检测仪器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目前POCT涵盖的检测项目包括:尿液分析、血糖检测、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测、凝血功能检测、血生化检测(包括酶和脂质)、药物滥用检测、妊娠试验、感染性疾病病原与炎症指标检测、心肌标记物检测、心功能标记物检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检测[1]。POCT最大的优点是省去了标本的复杂预处理过程,能够在采样现场即刻进行分析,快速得到检验结果,因此适用于急诊科。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急诊科均面临患者过多、就诊等待时间过长、治疗延迟、危急重症患者无法及时给予足够的关注等问题,不仅增加了死亡率,也导致了医患矛盾,因此急诊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及安全的大事[2]。如何解决拥挤问题,加快急诊运行效率无疑是一个好办法,POCT多数在15分钟内即可得出结果,比中心实验室平均快46分钟[3],能够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病情分级,给予危急重症患者及时的处治,病情平稳患者延后处治,这样可以保证急诊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传感器是借助于检测元件接受一种形式的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将它转换成另一种信息的装置.它获取的信息,可以是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而转换后的信息也有各种形式.目前大多数的传感器将获取的信息转换为电信号.
无创、非侵入性呼吸模式监测,由于可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躯体负担,不要求受试者主动配合,因而在重症监护和睡眠呼吸障碍(SDB)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呼吸电感等传感器技术的体表胸腹呼吸模式分析,由于具有非侵入性、可定量容积、呼吸频率和时相、判断胸腹呼吸运动的协调程度等优点,业已被引入临床.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泡单位的炎症以及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类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呼吸困难、体检可闻及吸气时爆裂音为主要表现[1].其病因各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 目前研究发现肺功能检测在ILD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的评价、对治疗的反应及评估预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使肺功能检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肺功能检查在间质性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技术.前者实现信号的转换,后者完成信息的提取与处理.有人把计算机比作大脑,传感器比作感觉器官.如果没有完美的感官,纵有再好的大脑也无法发挥作用."没有传感器技术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已被大家所接受.目前国内外都将传感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技术.
3月11日,"宁波云医院"启动运营.作为宁波云医院的"操盘者",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王仁元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它将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传感器技术,建设集健康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网上诊疗、康复、养老照护为一体的医疗服务与协同平台.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一种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自1894年日本学者北里和法国学者耶尔森发现鼠疫菌以来,世界许多学者对鼠疫菌的形态结构、生化特征、毒力、毒力因子以及免疫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研究人员已将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物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生物学技术运用到鼠疫的诊断、鉴定等防治、监测和科研工作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十年来,鼠疫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了有效控制鼠疫的传播和流行,需要建立适应不同情况的检测技术,本文将对此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CBME'07)于2007年4月20-2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信息与控制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器技术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
本文介绍了被动式采样器的类型与工作原理、基本结构、评价指标、应用与发展.被动式采样器体积小、重量轻、不需电源、无噪声,随着它的采样速率的提高和智能化学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必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与一般心 脏负荷试验不同,它强调运动时心肺功能的相互作用和气体交换作用,是综合心与肺,在一 定负荷下测出摄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等代谢、通气指标及心电图变化,反映了细胞呼 吸功能的变化,强调外呼吸和细胞呼吸耦联,即肺-心-活动肌群的联系,特别强调心肺功 能的联合测定.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提高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研究呼吸生理学的重要手段是肺功能检测,而这些检查应用至今已经历了近三 个世纪.17世纪的生理学家Borelli最早采用的是简单测定一次吸气容量,18世纪初Humphre y Davy采用氢稀释法测定残气,随后Hutchinson确立了肺容量的各个功能组成部分,并在1 800名健 康人肺活量的数据基础上按身高、体重、年龄建立了正常值.20世纪中叶至今近50年间,呼 吸生理学家充分利用了飞速发展的电学、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使肺功能检查技术飞跃 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常规肺功能检查的自动控制、弥散功能 检查技术的革新、心肺运动试验及其各项数据图表快速实时分析、体描仪测定肺容量和气 道阻力方面的标准化应用等.还有一些技术虽然尚处于起步应用阶段,但已有不少方法有独 到的临床应用价值,甚至比传统的技术项目更有优势.这些技术包括:(1)应用运动时潮气 流速-容量环(extFVL)鉴别通气受限程度;(2)利用呼气负压技术检测呼气流速受限;(3)应 用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技术评估气道炎症;(4)强迫震荡技术测定气道阻力等.
传感器技术已被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在脉诊、闻诊、辨证、疾病诊断、中药鉴别、四气五味、中西药汇通、中西医结合等方面显现出优势,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