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门诊的3个镜头镜头1:天津63岁的赵女士,患"心绞痛"8年,每逢低头劳作时,常有突发性心前区疼痛,且伴有压榨感和窒息感.经心电图、心负荷试验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无异常,发作却日渐频繁.最后经颈椎X线片发现,颈曲反弓,环枢椎半脱位.拟诊颈心综合征、颈性心绞痛.按颈椎病采用中药内外合治3个疗程,彻底摆脱困扰8年的痛苦.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成人雌马酚代谢表型及雌马酚的生理范围,分析雌马酚表型与膳食等生活方式的关系.方法 应用现况调查方法,筛选出200名在北京市区居住5年以上、20~72岁成年人,男女各100人.填写问卷获得人口学特征及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用两天膳食记录法获得膳食营养素摄入量,采用HPLC法分析负荷大豆异黄酮前后尿中雌马酚等大豆异黄酮24h排泄量,计算产雌马酚者比例及其与膳食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负荷前雌马酚生理范围0~76.56μmol/24h,产雌马酚者比例为26.8%,负荷后比例提高到60.4%.产雌马酚者与非产生者之间大豆类食品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豆异黄酮摄入量与排泄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9~0.58,P<0.01).结论 在日常膳食条件下,大约有1/4北京成人尿液中能检测到雌马酚,但潜在的产生雌马酚的能力很大.
心绞痛是冠心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由于本病发作时间很短,仅2~5分钟,缓解后症状全部消失,宛如健康人.因此,病人多次到医院求诊很难碰到正在发病的机会.特别是在缓解期,病人一般心电图检查也是正常的,即使做特殊的负荷试验,也有一部分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给确诊造成困难.
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9年9月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6例,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4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48~72岁,平均64岁.所有病例诊断均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资料.患者入院后即限制其活动、减少诱发因素等措施,并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凝抗栓药物.
目的 评价饮入速度不同的液体营养负荷试验(LNLT)对近端胃功能的影响. 方法 40名健康受试者在不连续的2 d中,分别以快速(100 mL/min)和慢速(15 mL/min)模式饮入热量密度为1 kcal/mL的液体营养餐.记录阈值饮入量(TVDRI)、最大饮入量(MVDRI),同时B超测定相应的近端胃容积(TVPS和MVPS). 结果 ①两种模式的饮入量与近端胃容积间均存在正相关性;②慢速模式中的TVDRI及MVPS均小于快速模式、而慢速模式的MVDRI明显大于快速模式;③慢速模式中TVDRI与TVPS较快速模式更加接近,而快速模式中MVDRI与MVPS较慢速模式中更接近. 结论 两种速度模式的液体营养负荷试验测定的参数可反映近端胃感觉和胃适应性功能;胃感觉和胃适应性具有相关关系.慢速模式的阈值饮入量更敏感地反映近端胃感觉功能,而快速模式的最大饮入量更能反映近端胃适应性调节功能.
目的 探讨与“金标准”恒压器相比,灌注法液体营养负荷试验(PNLT)结合胃内压(IGP)测定在健康志愿者(HS)近端胃功能中的意义.方法 30例HS在不连续的2d中,分别行PNLT结合IGP测定和恒压器检查.通过VAS评分,分别记录HS不同饱感即初始饱感、轻度饱感、中度饱感、明显饱感、最大饱感时的压力和容积.结果 不同饱感时的压力和容积在两种方法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PNLT结合IGP最大饱感时胃内压与恒压器试餐后胃容受性、容受性舒张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P<0.05),最大饱感时灌注量与恒压器试餐后平均胃内容积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P<0.05).结论 PNLT结合IGP测定与恒压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用于评价近端胃功能.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于冠心病的研究,可检测梗死心肌、心肌缺血后的存活心肌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其图像分析采用半定量目测法,结果的分析判断需要一定的经验,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组织多普勒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定量分析室壁运动的超声新技术,用于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可弥补其半定量目测法的不足.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多巴酚丁胺对正常人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的影响.方法 对1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狭窄<50%的正常人,进行大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分别在静息状态、5、10、20、30和40 μg/ (kg·min)测定左室各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静息状态下及各级负荷状态下左室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从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增加.在心尖段,后间隔和下壁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大于其他节段;在中间段,下壁和前间隔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大于其他节段;在基底段,前壁和后壁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大于其他节段.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中,心肌各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随着多巴酚丁胺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节段在多巴酚丁胺剂量20 μg/ (kg·min)时达到峰值,个别节段多巴酚丁胺剂量30 μg/ (kg· min)时达到峰值,峰值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与同组静息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酚丁胺剂量40 μg/ (kg·min)时,大多数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与静息状态比较轻度下降,个别节段稍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心肌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随着多巴酚丁胺负荷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剂量达到40 μg/ (kg·min)时,开始恢复到静息水平或有所降低.
近年来许多作者的研究证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LDSE)可用于识别冠心病患者的存活心肌[1],而正确识别这些存活心肌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应变率技术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检测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2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大剂量DSE,测量收缩期最大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和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结果 冠心病组SRs随着Dob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SRe 20、30、40 μg·kg-1·min-1时较静息显著减低.SRs 30、40 μg·kg-1·min-1时低于同一注药速度正常组;SRe在各阶段均低于正常组.结论 DSE与应变率结合定量评价局部心肌运动变化,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目的了解负荷DTI二尖瓣环舒张期波形改变对心肌缺血的提示意义.方法利用DTI观测104例冠状动脉造影(CA)患者的二尖瓣环舒张期4个位点的e波与a波的比值在多巴酚丁胺应用前后的变化,并与C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础状态下DTI二尖瓣环4个取样点的e/a均<1.0时,冠心病的检出率较高,而二尖瓣环4个取样点的e/a均≥1.0时的冠脉病变率最低(P<0.01);负荷条件下原本各点e/aann≥1.0的一些病例中出现部分取样点的e/aann<1.0改变,其冠脉病变率增高或有增高的趋势(P<0.05),而试验前后维持e/aann≥1.0波形的病例的冠脉病变率有下降的趋势.结论负荷剂量下不同位点的e/aann发生变化使得DTI以e/aannn<1.0为指标提示冠心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和以e/aann≥1.0为指标排除冠心病的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有所提高.
目的: 探讨彩色室壁动力技术(CK)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CK-DSE) 检测冬眠心肌(H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22只犬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CK-DSE检测动物模型的心肌梗塞区心内膜运动幅度/非梗塞区心内膜运动幅度比值(AMI/ANMI),与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冬眠心肌面积/梗塞区总面积的比值(ATAM/ATI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实验成功地建立11只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动物模型,CK-DSE检测冬眠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80%和83%.CK-DSE检测AMI/ANMI比值,与ATAM/ATIM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r=0.75).结论: CK-DSE能准确地检出心肌梗死后存活的冬眠心肌,是定量检测梗塞区内冬眠心肌的较好方法.
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是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系列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对其功能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价,不仅对肝脏围术期具重大意义,也是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的有效依据.从Child 唱Pugh 分级到血液检测肝脏清除或负荷试验等,所评价的结果往往反映了术前全肝的功能[1],随着多种影像学手段的问世,肝脏显像在肝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飞速进展,使三维立体随意测试某一区段的肝功能成为可能.
心肌短暂(2~20min)缺血后恢复灌流,其功能并未立即恢复,往往延迟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这种缺血后功能障碍称为心肌顿抑.
近期,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刘迎午做客人民网天津视窗,介绍了冠心病的检查方法.“许多患者属于无症状心肌缺血,这部分人需要接受专业的检查才能发现冠心病.”刘迎午介绍,检查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核素心肌显像、超声心动图、血液学检查、冠脉CAT(CT血管造影)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
经食管心脏起搏负荷试验,是通过提高受试者的心率,增加其心肌耗氧量,使心肌出现暂时性供氧与需氧的失衡,从而揭示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Stress echocardiography,SE)是指用不同的负荷方法,激发心血管系统的反应,观察受检人心脏室壁运动状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及左心室的功能的一种技术[1-2].它有广义和狭义的两层含义,狭义是指用增加负荷的方法诱发心肌缺血,提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广义是指利用增加负荷的方法,提高诊断各种心脏疾病的敏感性和评价心脏整体及局部的功能状况.负荷试验的方法一般包括运动、药物、精神、过度通气、心房调搏和冷加压负荷试验.临床上运动及药物负荷多见[1-3].本文将对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在心脏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目的:评价盐酸伊伐布雷定片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2009-10至2012-07间,自全国16个医疗中心纳入病程大于三个月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盐酸伊伐布雷定片、阿替洛尔治疗。停用能够影响心率的药物-7~0天后符合入选标准且运动平板负荷试验(ETT)阳性者(未服同类药物直接进行ETT试验)随机进入伊伐布雷定5 mg bid组/阿替洛尔12.5 mg bid组的治疗。4周后根据ETT试验结果调整剂量,或继续服用原剂量或增加剂量为伊伐布雷定片7.5 mg bid/阿替洛尔25 mg bid再继续治疗8周。比较服药前、服药4周后及8周后两组ETT指标变化。同时评估用药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目的将彩色室壁动态(CK)技术用于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SE),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目测法比较,评价其实用价值和优越性.方法30例冠心病(CAD)患者和26例正常对照组先后于冠状动脉造影后一个月内完成DSE.(1)分别用2DE和CK技术判断室壁运动状况,比较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2)用SPECT作为金标准,采用CK技术定量分析室壁运动.结果(1)CK技术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是89.6%和90.7%,均高于2DE法,P<0.05.尤其对单支,二支病变诊断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无显著差异,分别为92%,88%,P>0.05.(2)DSE后冠心病非受累部位心内膜移动幅度增加,受累部位则明显减少.结论CK技术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2DE法.CK技术定量分析法有一定价值.
目的探讨心电图运动试验与血压反应的变化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选择202例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患者,根据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45例,阴性组157例,观察运动前、后及高峰的血压值、收缩期血压恢复反应(SBPR)和舒张期血压恢复反应(DBPR).结果(1)与阴性组比,阳性组的运动后3分钟收缩压明显为高(154±25比141±20mmhg,P<0.001).(2)阳性组比阴性组的各血压反应比值均有升高趋势(P均<0.03),但以SBPR最显著(0.8800±0.158比0.7919±0.115,P=0.000).(3)以SBPR>0.87对于心电图运动阳性者,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结论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患者SBPR升高,且后者对前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ETT)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心电图负荷试验,是诊断可疑冠心病或判断冠心病预后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由于传统采用的ST段压低标准的敏感度和预测意义欠佳,有学者对心电图不同的部分进行了研究,试图寻找更为准确和敏感的评价指标,为临床提供指导.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储备功能(CFR).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高血压患者76例,无左心室肥厚(LVH)32例(Ⅰ组),合并LVH44例(Ⅱ组),正常对照组26例(Ⅲ组).三组受检者分别行静态、运动心肌核素断层显像及心电图潘生丁负荷试验.结果心肌核素显像:Ⅰ组运动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ECT)呈缺血性改变3例(9.4%),Ⅱ组运动后ECT呈缺血性改变11例(25.0%),有反向再充填现象2例(4.5%,P<0.05).心电图潘生丁试验:Ⅰ组阳性1例(3.1%),可疑阳性3例(9.4%);Ⅱ组阳性7例(15.9%),可疑阳性9例(20.5%,P<0.05).心电图潘生丁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伴ECT缺血性改变:Ⅰ组:无;Ⅱ组8例(18.2%,P<0.01).正常对照组心肌核素显像及潘生丁试验均无异常.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CFR下降,合并LVH尤为明显,其原因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异常有关.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关[1,2],蛋氨酸负荷试验(MLT)是一种用于发现潜在性Hcy代谢异常的方法[3].我们对糖尿病有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无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进行MLT,旨在提高Hcy的检出率,并探讨Hcy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的机制.
一、对象和方法 1.临床资料:于1996年~1998年收集我院3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1、62和63岁,均有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发作。3例患者冬眠心肌(HM)的确认: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检查示前降支动脉存在明显的固定性狭窄,其分布区域室壁运动减弱,心电图(ECG)缺乏相应部位梗死性变化;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及放射性核素心肌负荷、再分布和再注射显像(SPECT)证实该区域心肌均有活性反应。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独特之处是,以功能显像为主,而不只是单纯的解剖形态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学科-核心脏病学.它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或辅助性的诊断方法,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冠心病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估价、疗效估价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在国际上已得到了公认[1].在美国,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例数每年达700万例,在Medicare保险的人群,心肌灌注显像多于心电图运动试验、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2].
青少年时期是近视眼发生的高峰期,要使具有近视的青少年在不散瞳的情况下,能尽快地确诊并得到及时的治疗,按照李长怙介绍的负荷试验,我们对1997年5月~1998年10月来我科就诊的113例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了鉴定,现总结如下:
6.正确认识儿童屈光与视力的关系(1)远视与远视眼,正视与正视眼及近视与近视眼为不同概念.(2)远视力正常不等于屈光正常,远视力低常不等于都是近视屈光.(3)视力定性检查:通过负荷试验可以测知不同视力下的可能屈光.(4)视力正常眼静止状态(调节麻痹)下可表现有远视眼(最多),正视眼(较少),近视眼(最少).
目的 探讨腺苷药物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护理.方法 可疑冠心病患者502例,分别静脉注射腺苷140 μg/(kg·min),用药时间为6 min.当腺苷用药3 min时静脉注入核素99m锝-甲氧异腈(99mTc-MIBI)925 MBq.用药后休息30~40 min,吃脂餐,1.5 h进行图像采集.结果 通过精心护理,50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多数患者有轻微的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腺苷药物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作为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显像的替代方法之一,结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1],但在腺苷负荷试验过程中腺苷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高,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容易接受和耐受试验,可有效保障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