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高低对于食品安全能否保证,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并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为此,应认真做好食品质检工作.
为减小实验误差,提高检测结果精确度,评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的不确定度。分析速冻制品(水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不确定度的来源,采用合并样本标准差的方法来评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的不确定度。测量结果表明,扩展不确定度为0.08%,该方法简便,适合于每一个样本的检验结果,随着检验结果的不断增加,可随时加入到合并样本中,重新计算合并样本标准差,更新其不确定度的取值范围。
医学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检验过程要求精确、科学,但由于工作实际影响因素众多,极易出现各种实验误差,而实验误差的产生直接影响诊疗服务,威胁患者健康.本文针对医学验中的误差特点与种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消除和减低误差的措施,认为应高度重视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数据的严密性与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将医学检验中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新理念,加强检验过程中交流,严格进行检验质量控制与复核.
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方法:选取行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出现误差患者64例,综合分析归类得出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常见原因.结果:64例患者中,由于样本采集问题导致分析前误差58例( 90.63%),其中采集前因素导致分析前误差36例( 56.25%),采集中因素导致分析前误差13例( 20.31%),采集后因素导致分析前误差7 例( 10.94%);由仪器试剂问题导致分析前误差6例( 9.38%).结论:从样本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全程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可从根本上降低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发生率,进一步保证临床诊疗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在医疗检测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突破,其中包含医学检验学,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是医学诊断的有力保证.医学临床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求相关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以保证检验的精准性及科学性.本文主要对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对误差的特征性表现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误差的对策,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准确性.
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及检验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检验结果越来越成为临床医生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为了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实验室必须坚持全面质量控制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前质量控制、实验中质量控制、实验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其中实验前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据统计实验前误差占到实验误差的70%.
检验过程可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环节,其中分析前工作主要由临床医护人员完成.作为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分析前包括的步骤多、牵涉的人员范围广,质量控制存在较大的漏洞[1].研究表明,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错误占71%[2].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有8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不符合要求[3].临床实验室为了降低分析前差错率,通过标本采集手册、宣传栏等向患者和医护人员介绍检验相关的注意事项,但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组织芯片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是将数十个、数百个乃至上千个小的组织片整齐地排列在某一载体上(通常是载玻片)而成的微缩组织切片[1].此技术具有高产出,实验误差小和省时、省力、节约经费等优点,并能应用于科研、教学、生物试剂测试、质量监控及标准化等领域[2].因此它是目前很热门的一种技术方法.我们在尝试此项技术的同时,摸索出一种制作组织芯片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组织芯片(tissue chip) [1]技术具有高产出(high-throughput),实验误差小和省时、省力、节约经费的优点,并能应用于科研、教学、生物试剂测试、质量监控及标准化等领域[2 ,3]. 我们采用了组织芯片这项技术并选用了5种常用抗体(AE1/3、波形蛋白、CD45、结蛋白和 S- 100蛋白)对54例正常组织及60例肿瘤标本进行了抗原表达的检测,以了解该技术在这方面的使用价值.
目的:用分离胶促凝管和普通促凝管分离血清,进行部分生化项目检测,对比两管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采集同一血液标本,分别置于分离胶促凝管和普通促凝管,分离血清,在2小时内完成第一次生化检测,对比测定结果.结果:两组检测结果比较,采血后2小时内,分离胶促凝管和普通促凝管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血8小时后,分离胶促凝管与第一次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促凝管与第一次测定值有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分离胶促凝管分离的血清的生化指标稳定性优于普通促凝管,所以分离胶促凝管更适于存储血液标本.
临床免疫实验室是检测传染性肝炎、性病、风湿病等多项检验的实验室,其检测结果直接为临床提供确诊依据,但由于多种原因致实验结果误差,给临床工程带来很多麻烦,是造成临床误诊误治和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比较试验和临床调查,总结一下引起误差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常用的临床免疫实验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金标检测技术和免疫渗滤等等。大型综合性医院仪器设备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大都参加全国或全省质量控制评比,相对误差比较小。但大多的中、小型医院很少注重质量质控工作或只是走走形式,没有严格控制临床实际标本误差的允许范围,致使误差增大,引起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临床免疫应用最广泛的试验方法。尽管目前试剂大都是由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生产的,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由于试验方法不当也会造成误差,为了查找误差原因,我们作了一些对比试验:①对比自动化仪器操作和正确的手工操作;②对比正确的手工操作和非正确的手工操作。结果发现:自动化仪器结果误差最小;正确的手工操作误差较自动化仪器大一些,但是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而非正确的手工操作,其误差非常大,明显超出允许误差范围,是引起错误结果的主要原因。酶联免疫试验与其他试验所不同的是它有洗板过程:包括冲板力度、浸泡时间、孵育温度等等。那么冲力过大会造成本底丢失,引起假阴性结果,浸泡时间过短,洗脱不充分或冲力过大致洗液外溢,造成交叉污染,则会引起假阳性结果。另外试剂的质量、试剂中反应物质的含量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如果试剂反应物质配比不合适,敏感度不同也可以引起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我们曾作过不同试剂的对比:同一批号的质控血清两种不同试剂,其吸光度值相差10倍。因此在试剂选择上也要认真对待,选择有批准文号,临床标本具有一定梯度,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的试剂。
检验结果直接影响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治及疗效判断、预后评估。大量资料报道,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的误差占总误差的70%左右[1]。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包括病人准备、标本采集及标本运送、保存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目的 针对近期工作中集中出现的血小板假性减少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查找原因,通过学习、实践提高技能,杜绝因采血不当造成的实验误差.方法 对今年3月份检集中出现十多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患者进行结果复查,追踪原因.结果经观察、追踪、实验、分析,发现部分窗口抽血人员由于采集标本技术不够熟练,造成组织损伤,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引发血小板假性减少,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结论要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实验误差.
全自动酶免已经广泛被各个血站所采用进行血液的筛查实验,其自动化和标准化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础.然而当仪器设备在试验过程中发生故障后如何处理将是影响检测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而吐板后的自动化处理过程也是避免由于设备故障而产生实验误差的解决方案之一.笔者根据本实验室的经验积累总结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流程,以抬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
为了减少医学生化检验实验的误差,将检验的质量提高上来,本文分析了影响检验结果的各方面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而也得出了结论:提高分析前的质量是确保检验结果正确性的有效保证,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规范和执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在此期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检验学也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技术的进步为临床诊断工作的优质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医学检验工作中的误差大多集中在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这三个环节当中,因此工作人员想要对检测误差进行更好的控制,关键就是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误差的发生,为医师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依据.
统计研究设计的原理在实验设计中坚持"随机、对照、重复、均衡"四个基本原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其原理就在于它能有效地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实验误差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可以降低"噪音",纯化"信号",准确地获得处理因素的实验效应,使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更好地显露出来.这样表述似乎不容易看出其"原理"的真正含义,下面用一系列形象化的例子来演示,将使实验设计的原理变得形象、直观.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质量控制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前(分析前)、实验中(分析中)和实验后(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70%[1],而实验室标本测定的结果应忠实于其实际水平,若因为标本处理方式欠妥而对实际测定结果造成误差,则会误导临床诊疗[2].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边缘效应及实验误差的原因.方法:通过比较部分国外知名品牌荧光定量PCR仪的光路系统及加热模块设计原理,分析边缘效应及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传统荧光定量PCR仪光路设计缺陷和加热模块的孔间温度均一性不足会导致边缘效应和实验误差,是影响荧光定量PCR结果重复性的重要原因.结论:了解不同品牌荧光定量PCR仪的检测原理,选购性能优良的荧光定量PCR仪,尽量避免实验误差,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作为伤害性刺激诱发的内脏痛模型是许多内脏痛研究的依据[1].动物痛阈测定易受气温、湿度、昼夜节律、饥饿状态、动物种系、性别与周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影响结直肠扩张大鼠模型痛阈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对内脏痛痛阈影响的程度,国内外尚未定论.本研究拟观察不同气囊长度、性别及体重对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痛阈的影响,找出痛阈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减少实验误差.
检验医学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过程。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采集、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终止;分析中质量控制,指接受标本开始至检测结果出来;分析后质量控制,是试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发出,与临床医生合理的分析、解释。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临床实验室质量的前提,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资料报道,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的误差占总误差的70%左右[1],患者标本不合格,那么检验科是做不出反映患者真实病情的检验结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临床检验工作正朝着微量、快速、准确、特异及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可靠的诊疗依据.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3个方面.分析前质量控制以往常被人们所忽视,然而它对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室质量尤为重要[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医生选择检验项目并开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收集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多与护理人员密切相关.护理流程再造是指对原有工作流程的不完善环节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形成以提高整体护理效果、减少医疗意外为核心的护理过程.我们对护理流程再造前后标本质量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泛影葡胺注射液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1],含量测定方法是采用加氢氧化钠试液、加热回流处理样品,然后用硝酸银滴定.该方法操作繁琐,实验误差大.文献[2]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含量,但该方法灵敏度低,专属性差.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泛影葡胺注射液的含量,经方法学验证,本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
我国临床实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这些质控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而分析前的质控问题尚未引起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状态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致临床医生总是抱怨检验人员,其实许多情况并非检验人员之过。在实验误差中,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占70%[1],据报道65%出自护理工作[2],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临床医师、护士及检验人员的密切配合,搞好临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尤其护理人员在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镉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研究表明,微量的镉进入机体即可通过生物放大和积累,对肺、骨、肾、肝、心血管、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毒害[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使用劣质不锈钢餐具或者以不恰当的方法使用不锈钢餐具,就有可能造成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GB/T 5009.81-2003《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2]规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锈钢食具容器的镉迁移量,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灵敏度低,不能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而采用浓缩或萃取的方法又容易造成实验误差的增大,做为GB/T 5009.81-2003《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的修订单位,我们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锈钢食具容器中镉的溶出量引入到新的国家标准中,方法准确、快速、方便,现介绍如下.
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此阶段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科人员素质水平及血细胞分析仪工作状态,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生理学因素影响,患者在采集样本前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和运送至检验科及在检验科内部的传递,检验师预处理等过程[1].近几年来,临床实验室普遍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这些质量控制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据统计,分析前误差约占46%~63%,因此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检验分析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检验分析已经成为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有报道指出,医院的诊疗活动中实验室提供的检验信息占患者全部诊断、疗效等信息的60%以上.而检验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生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全程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管理.由于实验室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分析中的质量差错率逐渐减少,相比之下分析前、后差错率较高.Plebani分析指出医学实验室出现误差的原因:46.00%~68.2%的误差出现在分析前,18.5%~47.00%出现在分析后,而在分析中产生的误差不足15%.分析前过程是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项目要求、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传递、储存等一系列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分析前误差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和隐蔽性,对检测结果影响大,因此,保证分析前质量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质量尤为重要.
护理技术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护理技术的质量控制对减少实验误差尤其重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整体经济不断呈上升趋势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其中检验学也逐渐分离开来,成立了独立的学科,检验学技术的进步,是临床诊断工作顺利完成和质量的有力保障。本文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实验误差进行整理,阐述了其来源、种类、特征,并提出能有效控制误差产生的对策。
近年来,干化学尿液自动化分析逐步在国内普及,但不少操作者由于对干化学缺乏严格的过筛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往往造成实验误差,甚至延误疾病的诊断,目前较为突出的是只看干化学检查的白细胞、红细胞结果,而忽略显微镜检查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