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常规检查众所周知.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普及,不但提高了实验的精密性和敏感性,也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但许多中间环节和影响因素都直接影响尿液自动化分析的准确性,不合理的应用会带来实验结果误差,甚至延误诊断.为了加强尿液自动化分析的质量控制,笔者在工作中体会如下.
综合医院的检验科既要保证日常工作需要,又要承担大量的体检工作.此时,检验科一方面为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按时完成体检工作,而采用自动化血液及尿液分析;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手工镜下复检工作,不遗漏或误判异常标本.因此检验人员除务必深入了解血液及尿液自动化分析的原理及正确掌握其操作程序外,还必须重视仪器分析与形态学方法的结合.
目的 研究尿液自动分析仪测定尿液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韩国生产的URISCAN S-300尿自动分析仪测定与全国标准手工法对照.结果 尿液自动化分析仪测定结果中葡萄糖、蛋白质、潜血、白细胞的符合率与全国标准的的手工法比较均低于90%.480例自动化分析法为阴性样本进行尿沉渣镜仍有一定百分比的阳性结果出现.结论 尿液自动化分析仪测定存在较多干扰因素,应值得我们注意.
尿液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仅做尿蛋白、尿糖及显微镜检,今天尿液自动化分析仪的出现,仅在几分钟内就能对健康体检和初诊病人作出十多项的化学指标,但尿液的自动化分析仅是半定量分析,大多数的医院将自动化分析结果做为定量的数据,直接诊断疾病,结果出现许多误诊和漏诊.下面是对尿液自动化分析的使用与临床应用体会.
近年来,干化学尿液自动化分析逐步在国内普及,但不少操作者由于对干化学缺乏严格的过筛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往往造成实验误差,甚至延误疾病的诊断,目前较为突出的是只看干化学检查的白细胞、红细胞结果,而忽略显微镜检查的倾向.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干化学尿液自动化分析逐步普及,干化学法测定尿中WBC是自动化分析仪的检测项目之一,其测定原理是: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此类酶作用干化学试纸模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其水解产生吲哚酚,后者与模块中的重氮反应形成紫色化合物,颜色深浅与细胞多少成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