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如鼠、蚊、蝇、蟑螂、蚂蚁、跳蚤、虱子、蜱和螨等)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环境和人们生活的有害生物.据调查,我国现有鼠类180种,蚊类约350种,蝇类1386种,室内蟑螂19种,蚤类520多种,螨类534种,蜱类110种,这其中有很多为媒介生物,由它们所致的鼠源性疾病和虫媒病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预防媒介生物性疾病暴发流行的最有效手段是控制病媒生物,而控制病媒生物则需要相应的技术标准予以指导和规范.
某些害虫不仅可以导致媒介疾病,如昏睡病、黑热病以及伤寒等,还可以传播腹泻病菌,与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因此,由媒介生物传播的疾病是整个食品加工过程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许多食品加工场所中,苍蝇是最常见的一种害虫.它们喜欢在垃圾、动物粪便或其他室外污物上取食和产卵,并在食品表面和加工操作表面停留(苍蝇不能直接消化固体食物,必须先在食物表面吐出唾液,然后再舔吸消化后的液体),通过其直接接触、呕吐物以及排泄物传播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导致疾病的发生.苍蝇等飞虫的种群数量一般在夏末达到高峰,所以食品加工和食品服务场所必须适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目的]为做好企沙港媒介生物防制和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对企沙港媒介生物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发现鼠类2目2科4属8种,年平均鼠密度为9.54%,码头区鼠密度最高,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其次为褐家鼠;鼠类季节消长呈多峰型,以9月份最高,鼠体染蚤率12.06%,主要为印鼠客蚤和仁氏病蚤雷州亚种;鼠血清F1抗体检测阴性.蚊类4属9种,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其次为中华按蚊;年平均密度为57.33只/人工小时,以街区最高;季节消长曲线成3峰型,以4~5月份密度最高;成蚊密度与降雨量、气温有一定的关系.蝇类3科7属10种,以家蝇为优势种,其次为大头金蝇;年平均密度为91.53只/笼,以街区密度最高;以夏季为高峰期,蝇类月平均密度随月平均气温的上升而升高(r=0.6339,Tr=2.5926,P<0.025),但与相对湿度无相关关系(r=0.2352,Tr=0.751,P>O.10).蜚蠊5属8种,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其次为澳洲大蠊;年平均密度为0.40只/瓶,以街区密度最高;以夏秋季为高峰期,月平均密度随气温升高而升高(r=0.745,Tr=4.135,P<0.0025),但与相对湿度无关(r=0.048,Tr=O.153,P>0.25).
[目的]进一步摸清岚山口岸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为开展媒介生物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类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紫外线灯诱捕法、勺取法;蝇类采用蝇笼诱捕法;鼠类采用夹夜法.[结果]捕获蚊类1904只,隶属3属7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全年蚊类活动呈单峰型,高峰期为6月.捕获蝇类5221只,隶属4科20属28种,以家蝇为优势蝇种;年平均蝇密度为5.89只/笼*天,高峰期在5月下旬;气温及湿度与蝇类消长有关.捕获鼠类191只,隶属2种4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年平均鼠密度为1.80%,全年出现2次高峰;雌鼠妊娠率为21.11%;鼠体染蚤率为25.00%,蚤指数为0.42.[结论]蚊类的季节消长与该地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是一致的;春季的灭蝇措施主要应针对丽蝇和腐蝇,夏季则主要针对家蝇;年平均鼠密度较初次本底调查有明显下降,表明岚山口岸地区采取的防鼠灭鼠措施是切实有效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海运业的蓬勃发展,媒介生物以国际航行船舶、集装箱、货物等为载体侵入我国,对我国人民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为了保障我国的卫生安全和经济安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履行即将实施的新<国际卫生条例>,在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国际航行船舶媒介生物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框架包括4部分:媒介生物信息模块、国际航行船舶媒介生物监测模块、媒介生物风险评估模块和国际航行船舶媒介生物风险预测管理模块.实现这一系统,我们必须: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长期坚持媒介生物监测工作、开发应用计算机软件、加大财力投入和培养人才.
[目的] 掌握盐田港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为开展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3年对盐田港的媒介生物开展了为期1年的调查.蝇类采用蝇笼诱捕法;鼠类采用鼠夹法;蚊类采用人工小时法;蜚蠊采用盒式诱捕法.[结果] 捕获蝇类4科19属28种,平均蝇密度为267只/笼·天;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蝇密度高峰出现在5月;非生活区的年平均蝇密度和构成比均高于非生活区.捕获鼠类3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年平均鼠密度为0.42%,季节消长不明显;鼠体染蚤率为22.2%,总蚤指数为0.39.捕获蚊类2属3种,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形;在不同的生境中,以查验场蚊密度较高.捕获蜚蠊2属3种,美洲大蠊为优势种.[结论] 本次调查为盐田港进一步开展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依据.应根据媒介生物随季节消长的特点适时采取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的]为开展媒介生物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1998年3月~1999年2月对钦州口岸的病媒昆虫、啮齿动物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发现鼠类2目2科3属4种,年平均鼠密度4.36%,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蚊类为1目1科2亚科3属4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蝇类3科5属6种,市蝇为优势种;蜚蠊1目1科2种,美洲大蠊为优势种.[结论]钦州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应定期开展口岸媒介生物种群调查,及时掌握本口岸媒介生物的种群变化,为开展灭鼠除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国际贸易与旅游业的发展,由交通运输工具将媒介生物带到世界各地而引起各种疾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医学专家的重视.飞机作为快速运输工具,所引发的问题更为突出.对世界各地由入境飞机传人媒介生物的事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国际机场的特点,提出了检验检疫对策.
[目的] 掌握齐齐哈尔口岸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为开展口岸媒介生物防制和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4年4月~2007年10月对齐齐哈尔口岸鼠类及病媒昆虫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捕获鼠类442只,达乌尔黄鼠的密度为5.5只,公顷;其它鼠类的平均密度为3.0%.鼠血清未检出鼠疫F1,抗体阳性.鼠体染蚤率为28.2%,平均蚤指数为0.15.捕获蚊类3属7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平均蚊密度为11.8只/人工小时.捕获蝇类1.2万只,丝光绿蝇为优势种,平均密度为387,0只/笼·天.捕获蜚蠊1种,为德国小蠊.[结论] 齐齐哈尔口岸啮齿动物、媒介昆虫品种比较单纯,都是东北常见种类,其中有的种类种群数量较大、密度较高,应作为重点防制对象.
目的 了解双流国际机场医学媒介生物(鼠、蚊、蝇、蜚蠊)的种群组成、季节消长,为病媒生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成蚊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幼蚊监测采用集卵器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板法.结果 此次媒介生物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3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蚊类1科4属6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蝇类4科20属35种,大头金蝇为优势种;蜚蠊1科1属1种,为德国小蠊.结论 应依据医学媒介生物的季节消长规律,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控工作,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目的] 了解中山口岸入境集装箱携带医学媒介生物情况,探讨入境集装箱卫生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2004年1~10月中山口岸的入境集装箱携带医学媒介生物情况进行监测,并对卫生处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本次调查共从入境集装箱中检获医学媒介生物55 046只,经实验室分类鉴定出医学媒介生物2门2纲2目10科15属16种,其中黑线姬鼠、大仓鼠、斑蠊、紫真鳖蠊为中山口岸首次发现.[结论] 口岸正面临外来生物入侵的现实威胁,目前的卫生处理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应加快开发高效、低毒、安全、廉价和作用时间短的卫生处理药剂和技术.
目的 通过研究首都机场口岸鼠、蚊、蝇、蜚蠊4类医学媒介生物,掌握其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媒介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调查采用鼠夹(笼)法及粘鼠板法,蚊类采用CO2诱蚊灯收集法,蝇类采用诱蝇笼诱捕法,蜚蠊采用粘捕法,对捕获的鼠类、成蚊、蝇类和蜚蠊进行分类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20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1种2属2种,其中小家鼠17只、褐家鼠3只,平均鼠密度为0.28%;捕获成蚊11457只,经鉴定隶属于1科2亚科3属5种,以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主,年均蚊密度为39.78只/灯·h;捕获成蝇2 993只,经鉴定隶属于4科16属33种,以麻蝇、大头金蝇为主,平均蝇密度为14.25只/笼·d;捕获蜚蠊51只,经鉴定隶属于2科2属2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平均蜚蠊密度为0.02只/张·d.结论 本次调查较全面的掌握了首都机场医学媒介生物情况,为积极开展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资料.
目的 掌握银川机场口岸鼠、蚊、蝇、蜚蠊类4种医学媒介生物本底情况,掌握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媒介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调查采用夹(笼)夜法,蚊类采用人帐诱捕法,蝇类采用捕蝇笼诱捕,蜚蠊采用盒式诱捕法,对捕获的鼠形动物、成蚊、蝇类和蜚蠊进行分类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32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3科4属4种;捕获成蚊7072只,经鉴定隶属于1科2亚科3属4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70.86%,蚊类平均密度为110.5只/人工·h;捕获成蝇19017只,经鉴定隶属于3科7属11种,丝光绿蝇为优势种,7~9月为高峰期,平均密度为306只/笼;调查捕获蜚蠊670只,经鉴定隶属于2科2属2种,平均密度为0.93只/盒,优势种为德国小蠊.结论 本次调查较全面的掌握了银川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为积极开展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资料.
目的 了解满洲里口岸地区医学媒介生物及其携带病原情况.方法 2013年8月,在满洲里口岸地区采用单公顷一日弓形夹法、5m夹线法捕获鼠类,将捕获的鼠类麻醉后检蚤、蜱;采用诱蝇笼诱捕法捕获蝇类;采用诱捕法捕获蜚蠊.对捕获的媒介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利用核酸检测技术及细菌分离培养技术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捕获 鼠类4种18只、蜱类1种19只、蝇类6种675只、蜚蠊1种80只.从2份鼠类样本中检测到支原体特异性核酸片段;从8份蜱类样本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片段;从675份蝇类样本中共分离到16种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从80份蜚蠊样本中分离到13种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结论 蝇类16种致病菌和蜚蠊13种致病菌均为满洲里口岸首次检出,应进一步加强对满洲里口岸地区医学媒介生物的监测,以保障满洲里口岸的卫生安全.
目的 了解辽宁各口岸医学媒介生物(蚊、蝇、鼠、螨、蜚蠊)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及病原携带现状,为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蚊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蜚蠊诱捕器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螨类监测采用革螨指数法.结果 鼠形动物2科4属6种,揭家鼠为优势种群;蝇类5科18属41种,丝光绿蝇为优势种;蚊类3属14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蜚蠊1科1属1种,为德国小蠊;螨1科1属1种,为耶氏厉螨.结论 褐家鼠、丝光绿蝇、淡色库蚊和德国小蠊是辽宁各口岸媒介防控的主要对象,应当根据其孳生习性和季节消长规律,采取环境治理和药物控制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为了保证对医学媒介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又能防止自身感染和从实验室扩散病原微生物,依据国内外有关实验室建筑设计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提出医学媒介实验室的建筑规划标准、建筑要求和注意事项、以供系统内同行开展此项工作时参考.
医学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各种疾病对人类的危害非常严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速度的加快,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逐年剧增,随之而来的是输入性医学媒介及其传染病传入的风险性进一步加大.为了防止传染病及其传播媒介的传入传出,充分发挥卫生检疫的把关防病作用,必须全面掌握国境口岸及输入性媒介生物的本底及其携带病原体的情况,对其传播传染病的风险程度作出科学分析和预测,因此,设计了医学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研究项目.
[目的] 加强对新塘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啮齿动物、病媒昆虫等医学媒介生物的监测和控制.[方法] 对鼠、蚤、蚊、蝇、蠊等媒介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鼠类分2科3属5种,优势种为臭鼩鼱和褐家鼠,季节消长从3月份开始升高,于10月份起开始下降至次年2月,其中1月份最低,(1.15%);口岸区年平均鼠密度为2.56%,峰期在6月份,达4.31%;居民区年平均鼠密度为3.81%;峰期在5月份,达5.76%;居民区各月的鼠密度均略高于口岸区;鼠体染蚤率为26.09%,染螨率34.78%;蚤、螨类分别为印度客蚤、猫栉首蚤、缓慢客蚤、纳厉螨和毒历螨.蚊类分3属5种,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次为白纹伊蚊,季节消长呈双峰型(5月、10月),年平均蚊密度为24.22只/人工小时;蚊幼的容器指数平均为22.96%.蝇类分4科13属17种,优势种为大头金蝇,次为家蝇、市蝇;季节消长与气温相关,于6月份为最高.蠊类分2科2属4种,口岸区的优势种为美洲大蠊,船舶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季节消长以2月较低,6月达高峰;蠊类侵害率和密度最高为饮食场所(86.36%、2.24只/盒),次为船舶(80.04%、1.73只/盒).
[目的]建立机场常见蝇类及鼠形动物本底资料.[方法]①用蝇笼法调查蝇类种群动态,兼以人工网捕,鉴定入笼网捕蝇类种群.②用夹夜法调查鼠形动物动态,解剖鉴定标本.[结果]获蝇类标本6科13亚科29属73种,自然消长呈春秋双峰型,优势种春为巨尾阿丽蝇,夏秋均为大头金蝇,生长历期3~11月.获鼠形动物标本2目2科3属4种,平均月密度10.7%,高峰在8月~12月,密度均大于9%;只有2月密度为2.9%低于防治密度5%.丰度(S)4,二样区内种间相遇机率(PIE)分别为0.217和0.148.群落相似指数(Rjk)0.978.最大优势种(D)四川短尾鼩为0.75.[结论]①粪生蝇种和腐败动物质孽生蝇种量大,说明机场综合防治力度不够,消长峰型和生长历期与同地域吻合.②鼠形动物结构与同地域的鼠形动物结构差异较大.鼠类种群密度下降后主要衍替种群是鼩鼱,应重视鼩鼱防治.
[目的] 加强对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预警应急工作,防止媒介传入,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方法] 对江苏口岸2002~2005年上半年输入性媒介生物截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5年上半年江苏口岸输入性媒介生物疫情截获率逐年上升.[结论] 传染病传播媒介生物的监测、病原携带检测和传入性风险分析,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监测技术水平、预警反应能力和处置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各成员国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将成为各成员国间设置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加强传染病传播媒介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势在必行.
[目的] 通过南通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本底调查,为口岸病媒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类采用紫外灯法和人工小时法;蝇类采用诱蝇笼捕集法;蜚蠊采用盒式诱捕法;鼠类采用鼠夹法;蚤类、蜱类、螨类与鼠类同时进行;蠓类采用紫外灯诱蠓法.[结果] 通过本次调查,经鉴定蚊类种群组成为4属8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群;蝇类种群组成为4科7亚科8属10种,优势蝇种为舍蝇、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蜚蠊种群组成为1科1属1种;仅见黑胸大蠊;鼠类种群组成为2目2科3属5种,褐家鼠、小家属为优势种群.本次监测未发现蚤、蜱、螨、蠓等.[结论] 基本摸清南通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对实施媒介生物控制和开展传染病监测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的]了解云南德宏口岸辖区内鼠、蚊、蝇、蚤4种医学媒介生物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和分布情况.[方法]2001年4月~2002年3月,鼠类、蚤类采用夹日法和笼捕法;蚊类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采用笼捕法,对芒海和章凤口岸媒介生物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①共捕获鼠类3种408只,夹日法平均鼠密度为4.23%,笼捕法鼠密度为1.47%;②在鼠体中拣获蚤类2种209匹;鼠体染蚤率为65.71%;③捕获蝇类3科6属11种2 771只,平均密度为25.66只/笼;④捕获蚊类4属43种1876只,平均密度为31.27只/人工小时.[结论]①鼠密度与是否经常开展灭鼠活动有关;②蝇密度与环境卫生有关;③蚊类季节消长与消灭蚊类孳生地密切相关.
目的 掌握东兴口岸鼠类、蚊虫等7种医学媒介生物本底情况,为开展媒介生物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3月采用笼夜法进行鼠类调查,同时进行蚤、螨、蜱调查;蚊类采用紫外灯诱捕法;蝇类采用蝇笼诱捕法;蜚蠊采用诱嶂盒诱捕法.结果 此次调查共捕获鼠类34只,隶属3属6种,黄毛鼠为优势种;捕获蚊类265只,隶属3属4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捕获蝇类246只,隶属3科4属6种,大头金蝇为优势种;捕获蜚蠊37只,隶属2属3种,美洲大蠊为优势种.从鼠类中蚤17只,均为印鼠客蚤;螨类39只,隶属1属2种,毒历螨为优势种.结论 指导相关部门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加强监测,作好环境治理,把媒介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目的]研究国境口岸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的情况,为媒介生物防治及疫情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莫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进行检测,对蚊类携带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进行检测,对蜱类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进行检测;利用细菌培养技术对蝇类、蜚蠊携带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利用寄生虫学技术对蝇类、蜚蠊携带的寄生虫虫卵进行检测.[结果]2005年10月-2009年2月,共检测媒介生物样品3388份(输入性2023份、本底1 365份),检出阳性样品95份,阳性率2.8%.输人性媒介生物主要检测结果如下:2005年9月27日,国境口岸首次从输入性蝇类(大头金蝇,柬埔寨籍船舶"凯越"号上捕获)中检测到寄生虫虫卵(肝吸虫卵和蛔虫卵);2006年4月24日,国境口岸首次从输入性蜚蠊(德国小蠊,某外轮上捕获)中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2009年2月 27日,国境口岸首次从输入性鼠类(褐家鼠,柬埔寨籍船舶"诺斯"号上捕获)中检测到莫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本底媒介生物主要检测结果如下:2006年8月24日,从三带喙库蚊等蚊虫(辽宁营口港捕获)中检测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006年8月,从长角血蜱(辽宁大连开发区捕获)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2008年10月15日,从褐家鼠(辽宁大连湾港捕获)中检测到汉城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结论]媒介生物是国境口岸传染病的重要传播载体,应加强监测和控制.
1 全球登革热、日本脑炎的流行情况1.1 登革热(dengue fever DF)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目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国境口岸媒介生物监控工作的 新要求,不断完善国境卫生检疫医学媒介生物行业标准体系,为检验检疫部门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和国境卫生检疫工作的具体实际,在现行的国境卫生检疫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下,建立相应的媒介生物标准体系.[结果]建立了基于医学媒介生物控制过程要素、检疫对象类型要素和医学媒介生物类别要素的三维标准框架.[结论]医学媒介生物标准体系是国境卫生检疫行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早日建立并完善该体系,将其正式作为制、修订医学媒介生物国境卫生检疫行业标准的中长期指导性文件.
[目的] 掌握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建成前后鼠、蚊、蝇和蜚蠊媒介生物种类的本底资料;了解其种群组成、密度情况以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四害"的科学防治和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为及时发现并采取检疫措施控制国外的媒介生物传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3年10月~2005年4月在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范围内,按机场功能布局分为办公区、生活区、飞行区(跑道区)和货运区4大区域,根据不同的生境,在每一个大区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作为监测点.在监测过程中按照定人、定点、定期、定时、定诱饵和定监测工具的要求,对各种媒介生物均进行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鼠类调查采用夹(笼)夜法,蚊类采用人工小时法、集卵器法、勺捞法,蝇类采用捕蝇笼诱捕,蜚蠊采用盒式诱捕法,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捕获鼠形动物,成蚊及幼虫,蝇类和蜚蠊,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1)通过对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范围内每种媒介生物各为期1年的调查,共捕获鼠型动物828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7种,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鼠型动物的50.60%,其次是臭鼩鼱占捕获鼠型动物的30.43%.年平均鼠密度为4.46%,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鼠密度最高月份为11月,其密度为9.28%,最低月份为6月,其密度是2.16%.货运区和生活区以小家鼠为主,办公区和跑道区以臭鼩鼱为主.(2)调查中共收集成蚊2500只,经鉴定隶属2科4属5种,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成蚊的72.76%.蚊类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高峰期为10~12月,3~4月亦有1小高峰.成蚊以工棚内密度最高,其次是跑道边上的岗亭.(3)调查中共捕获蝇类13488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科17属27种,以家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其构成比分别为39.62%、20.93%、18.03%.蝇类活动高峰期是6~11月份.各生境中,以建筑工棚的蝇类密度最高,68.83只/笼·日.(4)调查中共捕获蜚蠊1573只,经鉴定隶属2科3属6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蜚蠊的69.49%.蜚蠊的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1年内,有2次高峰,分别为6~9月和11-12月.[结论] 本次调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内鼠、蚊、蝇的密度与机场口岸控制标准相比均严重超标,蜚蠊是个别生境(如厨房和小卖部内的)密度超标.检验检疫机构在系统监测的同时,应指导机场当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制,将媒介生物降低到不足危害的程度,防止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对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媒介生物控制是防止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保护人体健康的有效措施.而媒介生物控制的实施,应有统一的、规范的、易行的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使船舶的卫生监督、传染病监测、卫生处理工作更具规范性,有效性.因此,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结合船舶结构和航行特点,参照其它方面的媒介生物考核标准及监测方法,提出国际航行船舶的媒介生物控制标准及监测方法.
[目的] 控制口岸医学媒介生物,保护出入境人员和口岸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方法] 对口岸媒介生物的控制措施、杀虫方式、杀虫药械使用方法、控制指标、效果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的控制措施有:环境防制、化学防制;杀虫方式有:滞留喷洒、空间喷洒、直接喷洒、滞效熏蒸等;杀虫灭鼠药剂的选用应参照国家质检总局经专家审批通过的药剂目录;提出了蚊、蝇、蚤、蜚蠊、鼠类的控制指标及效果评价方法.[结论] 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的控制应采用综合防制方法,在用药械除虫灭鼠的同时,进行环境治理,切断病媒传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媒传疾病在口岸的发生和流行.
[目的]为配合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质量体系的建立,提高病媒鉴定工作质量,开发了"病媒鉴定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方法]以Windows98或Windows2000为运行环境,数据库设计软件为Access2000.[结果]该系统可完成记录客户信息;记录委托单信息;记录并可浏览打印原始记录、报告稿子副本;窗存样品和处理样品登记;各种标本标签打印;计费、记帐;媒介生物时间、地域分布的快速查询;输出各种报表;仪器设备管理等业务工作.[结论]经过1年的试运行,该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日趋完善,基本上能够满足质量体系在合同评审、记录控制、设备管理、样品处置和结果报告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