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数量为12477万吨,同比增长24.2%。粮食对外依存度高,以大豆为例,2015年国内大豆总产量不到1200万吨,而进口大豆8169万吨,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产大豆的7倍。随着进口粮食种类、数量的增加,植物检疫风险明显增大,严重影响百姓“饭碗里的安全”。仅2015年,全国各口岸截获有害生物5958种,104.3万种次,分别同比增长9.21%和29.72%,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愈加严峻,植物检疫的地位愈加突出。
本刊讯(记者唐蕊)近日,山东滨州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来自法国的进口干红葡萄酒进行检测时,发现该批产品标识含糖量及所属类型为干型与实际不符。这是滨州局辖区首次检出进口葡萄酒标识类型不合格。
依据葡萄酒国家标准GB 15037-2006《葡萄酒》规定,干型葡萄酒为含糖量小于等于4.0g/L的葡萄酒。通过实验室检测,该批进口葡萄酒的含糖量属于半干葡萄酒的范围。检测不合格后,滨州局责成进口食品商修正了葡萄酒中文标签中葡萄酒类型的标识,有效避免了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近日,福建省厦门东渡检验检疫局退运一批来自马来西亚的冻鱿鱼,该批货物重量10888千克,分装于838个纸箱,无国外的水产品检验证书。这批直接退运的货物不仅给贸易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影响了贸易方的声誉。
日前,浙江某公司向温州检验检疫局报检一批从西班牙进口的白葡萄酒,数量共1170箱7020瓶、货值7020欧元。经实验室检测,该批葡萄酒铁含量超过国家标准GB15037-2006限量的50%以上,浙江温州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判定该批进口葡萄酒不合格,拟实行退运处理。根据《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查封、扣押管理规定》,已对该批白葡萄酒予以查封扣押。
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在其网站公布了去年12月进境食品化妆品检验检疫情况:248批次食品和8批次化妆品不合格。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不合格进境食品化妆品是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时发现的,都已依法做退货、销毁或改作他用处理,并未在国内市场销售。
目的]通过风险分析,评估登革热传入防城港口岸的风险,为实施检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防城港口岸的自然地理条件、周边疫情、交通运输状况、口岸蚊媒监测情况、口岸地区人群发病及输入性病例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防城港口岸地理条件适宜登革热病原及媒介的生存及繁衍传代;周边国家疫情严竣,给与之有着经常性贸易往来的防城港口岸构成严重威胁;存在通过交通工具携带而输入登革热病人、潜伏期带毒者或带毒蚊媒的可能;近3年来防城港口岸伊蚊的布雷图指数和密度较低,伊蚊的传播引起登革热流行风险较低;防城港口岸所在地区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也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结论]登革热传入防城港口岸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不容忽视,应加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目的]通过对2005年辽宁各口岸传染病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传染病监测工作情况,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方法]对2005年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比全国其他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传染病监测结果,对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传染病监测工作进行分析.[结果]辽宁检验检疫系统传染病监测病例检出率为5.1‰,传染病监测工作及传染病检出率仍有提高的潜力;口岸传染病监测病例检出数占总检出数的3%,口岸传染病监测率及检出率(非出境人员传染病体检监测)亟待提高.[结论]通过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提高口岸传染病监测及检出率是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传染病监测工作的重点;国家质检总局应加强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的管理,统一传染病上报、诊断标准,制定全国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方案.
目的 分析2013年上海口岸出入境人员监测传染病疾病谱,为预防传染病经口岸传播、加强上海口岸出入境人员全面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上海口岸2013年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中疑似患者的样本,采用分子生物学、培养法、形态学、免疫学等方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153份样本中,共检出58例阳性样本,涉及病原种类10种,检测阳性率为37.9%;病例来源以亚洲人群为主;其中呼吸道样本110份,阳性样本34例,阳性率30.9%;且第二季度后逐季提高.结论 初步掌握了上海口岸出入境人员监测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病种以呼吸道流感为主.在口岸一线检验检疫人员中普及实验室检测基本流程对提高检测阳性率有较大意义.
目的 对深圳口岸1996-2008年已确诊的6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进行耐药性突变分析,以了解深圳口岸国际旅行者HIV-1耐药性毒株的流行情况.方法 应用巢式RT-PCR扩增HIV-1聚合酶基因,对所获得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再将所获得的序列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性突变位点.结果在68例HIV-1感染者中,经巢式RT-PCR扩增并获得聚合酶基因序列68份.耐药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人群未检测到蛋白酶抑制剂(PI)原发耐药突变;11例感染者发生反转录酶抑制剂(RTI)耐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率为16.17%;其中核苷类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率分别为7.35%(5/68)和8.82%(6/68).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深圳口岸国际旅行者HIV-1感染者耐药突变的流行情况,这对于我国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的]掌握珠海口岸地区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评估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方法]在珠海7个口岸采用鼠笼诱捕法常年进行监测.每月捕鼠1次,每次每个口岸布鼠笼100个,捕获活鼠(包括其它鼠形动物)进行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结果]7个口岸监测点中,有5个监测点发现2目2科3属3种9只鼠形动物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均为Ⅱ型抗原),阳性率为2.69%.在7个口岸中鼠形动物EHF阳性率最高的是九洲口岸,为13.6%.3种HEF阳性的鼠形动物中,阳性率最高的是褐家鼠为2.1%.[结论]珠海口岸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存在,且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鼠形动物分布广.珠海主要船(货)运海港口岸九洲口岸和陆路拱北口岸鼠形动物HEF抗原阳性率远比其他口岸高.
目的 了解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感染现状,为有效开展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1年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江西口岸4年间共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38226人次,检出各种传染病5095例,总检出率为13.33%.检出率最高的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4815例,为12.60%;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181例,为0.47%;肺结核92例,为0.24%;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7例,为0.02%.不同职业人群传染病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272,P<0.01),其中以劳务人员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涉外婚姻人员.结论 乙肝和梅毒是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感染的主要传染病,劳务人员和涉外婚姻人员是江西口岸传染病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和行为干预措施,减少传染病的流行.
[目的]通过对中蒙口岸多年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掌握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规律,以便进一步监控疫情和应对鼠疫突发卫生事件.[方法]按照动物鼠疫监测标准、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开展监测.[结果]在早已证实的长爪沙鼠疫源地(二连口岸地区),1984~2003年有8个年份判定疫鼠27只,疫蚤32组74匹,该地区鼠间鼠疫每隔3~4年有1次流行,每次流行都可在鼠、蚤体内检到鼠疫菌.连续3年从蒙古国进口的旱獭皮采样监测1 431份,检出鼠疫F1抗原阳性15份,最高滴度达1∶10240.2003年对该口岸地区发生的动物鼠疫病流行进行了疫情处理.[结论]在一些处于鼠疫疫源地的口岸,系统的、长期的开展鼠疫监测意义深远.
目的 掌握武汉口岸出入境人员的疾病分布特点及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0年,对武汉口岸52598名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各类疾病及异常指标者14 856例,总检出率为28.24%.其中非传染性疾病有高血压、心电图改变,检出率分别为15.49%、11.40%;传染性疾病有肺结核、梅毒抗体阳性、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78%、0.55%、0.02%.结论 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疾病监测,在切实做好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强对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促进出入境人员身体健康.
目的 通过分析口岸入境有症状人员甲型川N1流感排查情况,为今后提高对有症状人员的医学排查效率和细化甲型HIN1流感症状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2009年5-9月,杭州机场口岸对入境有症状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将甲型流感确诊病例与排除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确诊甲型H1N1确诊病例为19例,经统计分析,确诊病例中具有2种以上症状的比例比被排除者高(x2=16.692,P<0.05).确诊病例比被排除人员出现发热体征(x2=9.315,P<0.05)和咳嗽(X2=7.719,P<0.05),咽痛(X2=19.159,P<0.05)等症状比例更高.结论 相比其他有症状人员,甲流患者更易出现多种症状,特别是出现发热、咳嗽和咽痛等症状.因此,症状监测对甲流大流行的预警有一定的意义.
目的 分析天河口岸2013-2014年出入境人群流感流行状况,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2014年天河口岸有流感样症状的出入境人员采集鼻咽拭子,提取病毒RNA,采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同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 共采集鼻咽拭子738份,阳性143份,阳性率19.4%,各年度阳性率无差异.检出季节性H3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5例,占31.5%,季节性甲型未分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例,占0.7%,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64例,占44.7%,乙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3例,占23.1%,各年度流行优势株不同.总阳性率无性别差异;0~5岁年龄组阳性率最低,为8.1%,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样本来源以大陆及香港居民为主,占84.6%(121/143).总体冬(12-2月)、春(3-5月)季阳性率最高,分别为27.1%和27.4%.结论 2013-2014年,天河口岸流感流行强度处于正常水平,流行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各年度阳性率无差异.以季节性H3型、甲型H1N1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检出为主;季节性高峰在冬春季,峰值出现在1-3月和5-7月,呈双峰型或单峰型.
[目的] 适应国际疫情变化,为国境口岸突发疫情快速反应提供对策依据.[方法] 通过对3例输入性传染病病例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卫生检疫措施的分析,探讨口岸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对策.[结果] 口岸卫生检疫应扩大适用范围,将常见、多发性传染病的控制列为重点之一,并根据风险程度,宏观上把握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微观上实行分别应对、分工协作,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防止疾病国际传播的新机制;突发疫情处置应以传染源控制和管理为重点,辅以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外籍传染病病人,宜经治疗病情稳定后监护出境;应加强与地方医疗卫生机构的横向协作,构建应对突发疫情的联动应急体系.[结论] 调整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策略,建立"应对突发疫情快速反应体系,为防止疾病的国际传播提供保障"的新机制.
目的 掌握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1日-12月30日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临测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全年共监测体检19227人,检出各类传染病983例,总检出率为5.1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740例,检出率为3.85%;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22例,检出率为0.63%;丙型肝炎抗体(HCV-Ab)阳性52例,检出率为0.27%;肺结核63例,检出率为0.33%;艾滋病病毒携带者(HIV)阳性6例,检出率为0.03%.劳务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最高(4.05%),其次是交通员工(3.95%);其他人员HCV-Ab阳性检出率最高(1.49%)、其次是旅游探亲人员(0.51%);交通员工梅毒螺旋体阳性检出率最高(1.32%),其次是商务人员(0.82%);活动性肺结核在劳务人员中检出率最高(0.38%);6例HIV阳性者全部为劳务人员.结论 在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体检监测中HBsAg阳性检出率最高,梅毒、肺结核有抬头趋势,HIV检出数相对以往大幅度上升.劳务人员、商务人员、交通员工是出入境体检监测的重点.应继续加强口岸传染病监测,加大传染病防治力度,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咨询、宣传、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出入境人员自身素质,增强其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国际间的传播与流行.
目的 对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口岸入境的1例自委内瑞拉归国发热人员进行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同时使用自主研制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放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对发热人员的血清、全血、尿液、唾液和咽拭子等多种样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对唾液样本进行寨卡病毒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 入境第一天上午采集的血清、全血和咽拭子样本的实时荧光RT-PCR结果显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当天下午采集的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核酸弱阳性,第二天采集的血清样本为寨卡病毒核酸阴性,但尿液和唾液样本仍为阳性,且唾液中病毒载量较高.RT-PCR结果显示,唾液样本扩增出了预期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与巴西寨卡病毒毒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9.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检测确认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例样本核酸检测情况,确诊该入境人员为口岸截获首例、广东省首例、我国第二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目的] 了解被缅甸警方遣返回国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传染病携带情况.[方法] 对遣返人员逐一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一般健康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检出传染病4种(即HIV感染、梅毒、疟疾和乙型肝炎)24例,传染病感染率为35.29%,其中HIV抗体阳性10例,阳性率为14.71%;疟疾7例,阳性率为10.29%(其中间日疟5例,占41.43%;恶性疟2例,占28.57%);乙型肝炎6例,阳性率为8.82%;梅毒1例,阳性率为1.47%.[结论] ①遣返人员的传染病感染率与在缅甸居留时间的长短正相关,居留时间越长,传染病感染率越高,反之则低;②静脉吸毒而共用注射器和性乱是遣返人员中成人感染HIV的主要途径.
目的 了解上海口岸结核分枝杆菌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水平,为制定口岸传染性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也为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 course,DOT)提供用药指导.方法 针对2009年12月-2011年12月上海口岸出入境人群中胸部影像学诊断疑似肺结核患者,采集其连续3d的晨痰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用MGIT960培养法检测其一线抗结核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的耐药情况.结果 共分离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38株,其中有11株至少对一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总耐药率为29.0%(11/38),接近国内报道数据31.7%,显著高于国际中位数12.2%(x2=8.777,P=0.003)及香港地区14.4%(x2=6.433,P=0.011)的耐药水平.单耐一种药物的耐药率为23.7%(9/38),其中单耐异烟肼5.3%(2/38);单耐链霉素5.3%(2/38);单耐吡嗪酰胺13.2%(5/38),未检出单耐利福平和单耐乙胺丁醇耐药株.耐多种药物的耐药率为5.3%(2/38),其中多耐药结核(mulitdrug resistance TB,MDR-TB)2.6%(1/38),异烟肼合并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耐药率2.6%(1/38).结论 上海口岸面临耐药性肺结核病传播风险.其一线抗结核药物总耐药率接近我国国内报道水平,但高于我国香港地区和国际中位数水平.单药物耐药特征为高吡嗪酰胺耐药率、低利福平和乙胺丁醇耐药率.多耐药率接近国内外报道水平.采用目前的DOT方案仍应有效.有必要建立口岸特色的传染性结核病防治措施,有效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目的]通过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查询系统的建立,实现全国医学媒介生物信息的图形化分布查询,以及实现医学媒介生物信息的及时更新,集中管理.为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提供有效工具.[方法]通过对截止2006年有效本底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建立全国基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种群信息数据库;建立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区系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区系系统.[结果]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发了基于GIS的中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查询系统.[结论]本研究使全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信息查询得以在一张地图上实现,可以有效提高全国口岸对媒传疾病分析能力与反应速度,提高口岸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效果.
目的 掌握三亚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的感染状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口岸传染病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哨点监测法,对2007-2010年收集的监测数据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结果4年期间,三亚口岸共检出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四类传染病122例,检出率为3.98%;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的检出率分别为0.16%、0.29%、3.13%、0.39%.不同类别和国籍的出入境人员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交通员工和吉尔吉斯斯坦籍人员为主.结论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加快,流动人员增多,因出入境人员染疫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加大.制定有效措施,加强传染病监测力度,以减少传染病的传人传出,已势在必行.
[目的] 通过对2004年中国国境口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口岸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特点,为口岸艾滋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全国各口岸检验检疫机关上报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回顾分析.[结果] 我国口岸艾滋病流行呈明显增长趋势;2004年艾滋病检出率较高的口岸为云南(10.59‰)、河南(2.98‰)、广西(0.97‰)、新疆(0.91‰)等;在出入境人员中,外籍人员艾滋病检出率(1.47‰)远远高于中国籍人员(0.42‰),而外籍人员中以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感染最多;口岸艾滋病感染者以男性中青年为主,并且司机、服务从业人员艾滋病感染率较高.[结论] 我国艾滋病传入的风险高于传出的风险;加强口岸重点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普及是防止艾滋病国际间传播的重要措施.
[目的]有效地防止传染病通过口岸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保护人体健康.[方法]对2002年3月6日由澳门遣返回大陆的1名疑似HIV感染者进行医学检查.[结果]经采用免疫层析法和蛋白印迹法对该患者血清进行抗HIV抗体检测,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随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疫情上报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知边防检查部门和地方卫生防疫部门.[结论]非法出境人员和中国大陆到澳门从事色情行业人员的传染病监测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一个盲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加强口岸传染病的监测力度,防止传染病的传入和传出.[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江西口岸传染病监测结果的分析,找出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对策.[结果]江西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中存在传染病监测率偏低的问题,接受传染病监测的人员仅占出入境人员的3.19%,其中旅游探亲商务人员接受口岸传染病监测率最低,为0.12%.接受传染病监测体检的14647名出入境人员中,检出传染病患者1527例,检出率为10.43%.影响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的因素有:①口岸检疫查验不严;②传染病监测后续管理不完善;③现行卫生检疫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结论] 口岸传染病监测体检率不高,国境口岸存在传染病的传人和传出的风险,应予高度重视.
目的 通过对深圳口岸出入境交通员工高血压病干预效果的研究,了解出入境交通员工高血压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行为干预治疗的方法,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增加行为干预,观察综合性行为干预措施对降压疗效的影响.结果 干预组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各项问题的知晓率、生活方式改善、血压水平降低、血压控制率和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行为干预配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提高了深圳口岸出入境交通员工高血压控制率及治疗依从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目的]掌握常熟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现状,为有效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常熟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9年共监测体检8788人,检出各种传染病509例,总检出率为5.79%,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为451例,检出率为5.13%;丙肝抗体(HCV-Ab)阳性为43例,检出率为0.49%;活动性肺结核9例,检出率为0.10%;梅毒6例,检出率为0.07%;艾滋病(HIV)抗体阳性未检出.港澳台胞HBsAg阳性、HCV-Ab阳性和梅毒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3.14%、1.17%和0.26%.劳务人员中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最高,为0.17%.(结论]HBsAg阳性为常熟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流行的主要传染病;港澳台胞和劳务人员是常熟口岸的重点监测人群.应进一步加强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加大卫生知识宣传咨询力度,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国际间的传播.
目的:了解疟疾的流行情况,为口岸输入性疟疾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经广东口岸入境疑似疟疾的旅行者和不明原因发热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6-2010年8月间对226份血样进行检查,共检出疟疾32例,恶性疟30例,间日疟2例;其中男28例,女4例.感染者主要是中青年、劳务工人,多数来自非洲地区,发病季节以6-8月份居多.结论:广东口岸地区面临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及时掌握国内外疫情信息,加强口岸检疫查验、疾病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播散.
目的 分析深圳口岸2009年流感监测结果,了解口岸这一特定人群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选择监测期内由深圳罗湖口岸、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3个传染病监测口岸工作部采集入境有流感样症状的发热旅客鼻咽拭子样本,提取病毒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 共采集鼻咽拭子样本2166份,其中497例阳性,总阳性率为22.95%.甲型H1N1流感阳性264例(占53.12%),季节性甲型流感阳性220例(占44.27%),季节性乙型流感阳性13例(占2.62%).男性样本1 590份,阳性339例(阳性率21.32%);女性样本576份,阳性158例(阳性率27.43%).10~19岁年龄组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为21.91%.2009年7、8月流感阳性率最高,阳性率分别为46.70%,41.44%;其次为2009年1、2月,阳性率分别为19.61%、21.70%.结论 深圳口岸存在甲型H1N1、季节性甲型和乙型3种流感流行,以甲型H1N1和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流行毒株;青少年易于感染甲型流感.
目的 调查新疆口岸出入境人员肺结核检出情况,探讨控制肺结核经口岸传播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2009-2013年在新疆各口岸出入境人员通过临床体检、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确定肺结核,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从204 627名出入境人员中检出肺结核392例,检出率为0.19%;2013年检出率高于其他年份;中国籍及60岁以上老年人的检出率高;南疆地区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结论 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是国境口岸控制肺结核传播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