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脏就像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左右两个心室就是最重要的卧室,左右两个心房相当于客厅,血液都要从客厅经过,才能进入卧室,然后心脏收缩时把血从卧室射出,右心室射血进入肺动脉进而在双肺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回流进入左心房;左心房的血进入左心室后,射血进入主动脉,供应心脏、大脑、全身各脏器和组织.左右心房与心室各司其职、完美配合,才保证了我们全身对血液的需求.
人的心脏也会长“肿瘤”吗?会.心脏和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会长肿瘤,但发生率很低,在心脏外科手术中仅占1%~2%.其中,最常见的是黏液瘤.心脏黏液瘤占了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半数以上,发病年龄多分布在30~60岁,女性略多.其可发生干各心房或心室,以左心房最多见,次为右心房等.发生时,常常从心房间隔处长出一根蒂,最后在另一端长成黏液瘤.
1925年,德国的一位25岁助理外科医生福斯曼报告了一项惊人的实验结果--将一条长达65厘米的导管从人的左肘部静脉插入,再经上腔静脉,最后将导管插入右心房.这证明将导管沿静脉插入心脏是可行的,并且没有危险.
心脏原发性肿瘤罕见.在成年患者中,约50%是心脏粘液瘤.由于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多数能得到准确诊断和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的目标是完整切除肿瘤,并尽量减少心脏正常组织结构的损坏.但对某些较为特殊的肿瘤,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笔者在16年(1883年1月~1999年12月)的临床实践中,曾遇到3例罕见而手术切除困难的心房肿瘤,其中2例为左心房粘液瘤,1例为右心房海绵状血管瘤.现将3例的临床诊断和手术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目的:超声对心房内横纹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超声判断肿瘤部位,大小,活动度,明确心腔内及心肌内肿块.结果:心脏超声能对心脏横纹肌瘤做出正确诊断.结论:超声因无创性、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等优点,被公认为诊断横纹肌瘤的首选检查手段.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PICC经肘前浅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起到了外周血管穿刺,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1].聚氨基甲酸乙酯材料制成的导管,有良好的组织兼容性和顺应性,静脉留置时间长达半年之久[2].在肿瘤病人化疗中,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患者可带管活动,同时也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了生存质量,2010年3~11月行PICC置管20例,现总结如下.
肺栓塞是指源于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房的血栓阻塞了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了肺循环障碍和呼吸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2年来先后遇到3例肺栓塞误诊为肺结核病例,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右心房脉管平滑肌瘤手术期间的麻醉处理.方法 总结4例延至右心房的脉管平滑肌瘤切除手术的麻醉要点.结果 患者均在全麻复合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全面正确掌握该类患者手术期间的病理生理变化、术中严密监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横窦是心包窦中位置最深的一个窦,是指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右心房及左、右上肺静脉之间,由壁层心包与脏层心包返折形成.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左头臂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左头臂静脉于左胸锁关节后方,由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起始处管外径9.95 mm.继而经纵隔左侧、肺根前方向下斜行,斜跨主动脉弓前方,距起始处49 mm处,有副半奇静脉注入,此后继续斜行,直至主动脉出心包的后外下缘,左头臂静脉斜穿入心包,在心包内斜行入右心房处上腔静脉内侧缘,在此注入上腔静脉,注入处管外径10.15 mm.左头臂静脉自起始处至注入上腔静脉处,全长约152 mm.
患者男,41岁,系因“反复咳嗽、咳痰伴胸闷不适1月余”于2013年5月10日入院。患者1月余前开始咳嗽,咳黄色脓痰,量较多,痰中带有鲜血,咳嗽时伴胸闷不适,伴咽痛,来我院急诊。胸部 X 线片报告两肺炎症,拟诊为“两肺炎症”,在门诊予抗感染、止血治疗1周后,患者感胸闷症状缓解,仍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为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患者平时无明显腹痛、腰酸、腰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病程中患者无发作性胸痛,无黑矇、晕厥,无午后低热,无乏力盗汗,无肢体浮肿,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改变。
患者女,59岁.因服"鱼胆"出现右下腹疼痛住当地医院治疗,后因双下肢水肿、心衰,彩超示:右房粘液瘤,转入我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心界正常,心前区见弥散博动,心率84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脏肿大,平脐.化验检查:肝功AST173μ,ALT 236μ;腹部B超示:肝脏右叶肿大,肝区弥漫性损伤;胸片示:右胸腔积液,右肺第一肋见一团絮状阴影;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全麻cpb下行右房"粘液瘤"切除术.术中见:右房内肿瘤呈五叶状,包膜完整,肿瘤深入并阻塞下腔静脉深8~10cm.患者术后8天因全身衰竭死亡.
患者男,39岁.无明显诱因腹胀、胸闷、不能平卧10 d于2001年6月18日入院.体检:双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音.心界向右增大,心率80次/min,率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患者男,63岁.反复活动后胸闷、气急伴浮肿1月余.于2006年8月22日入院.体检:颈静脉怒张,脉搏80次/min,心律不齐,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双侧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肝脾不大,纵隔淋巴结不大,血常规、血压正常.心电图示:房颤(缓慢型),T波改变.心脏三位CR示:心影增大,左室增大为主.
患者,女,41岁.主因间断心慌、胸闷5个月余,突发上述症状于2002年11月7日入院.体检:右侧胸骨第4、5肋间可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右下腹触及一实性包块,大小6 cm×5 cm×4 cm,质韧、轻压痛.外院超声心动图示"下腔静脉至右心房间条索状实质块影"、"右心房内实性占位,与下腔静脉、髂内静脉实性占位延续",EBCT示"自髂静脉-下腔静脉-右房室内长条状占位病变",B超示"右附件类实性包块".转入我院.B超示"子宫肌层多发性实性占位,子宫右侧实性包块".
新生儿,男.胎龄39+1周,于2001年6月22日经剖宫产出生.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 于生后30 min时死亡.尸检:男性新生儿尸,外观足月新生儿貌,皮肤青紫,身长48 cm, 左手内翻、内旋90度,双足内翻.体重3 000 g.脑重350 g.心重27 g , 外观似球形,表面可见前、后、左3个室间沟,将心室分为右侧心室、左前侧心室、左后侧心室3部分.右心房、右侧心室肥大.右心房见卵圆孔,直径0.3 cm,通向左心房.
患者男,50岁.因乏力2个月,胸闷、厌食1个半月于2001年5月9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到乏力,近1个半月加重,厌食、胸闷、头部发胀,当地医院诊为心肌炎、心包积液.经治疗无好转,胸闷、乏力、夜间不能平卧.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病史.体检:心界无扩大,心率91次/分,律整,心音低钝,心尖部1/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受压、变形、变小,左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壁动度降低.整个心包腔均可探及液性暗区(左室后壁7.5 mm,前壁8.0 mm,右室前壁8.4 mm).脏、壁层心包膜均增厚,右心室面较明显.可见心外膜下心肌受累,回声增强,心肌僵硬,运动受限.心包腔内可见较多沉淀物,心包腔右侧较多.右心房处心包腔内呈团块状,最厚可达36.6 mm,向下延伸至右心室前壁,部分心包可见黏连.彩色多普勒血流与频普特征:二尖瓣前向血流速度均减慢,心室充盈受限,E峰0.49 m/s,A峰0.36 m/s.结论:心包疾病超声改变.
2001年4月我院收治一例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采用右心房、双侧髂外静脉人造血管旁路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于术后第11天治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28岁,1 h前无诱因突发晕厥,呼之不应,持续约10 min,后意识逐渐清醒,急来就诊.自述"心慌",无胸痛、胸闷,无憋喘及呼吸困难.患者2年前曾因"心慌"在本院就诊,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经静脉注射胺碘酮后复律成功.查体:精神紧张,体温36.4℃,脉搏100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105/60 mmHg,听诊心律绝对不齐,约140次/min.余查体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快速房颤,电轴左偏;胸片示全心扩大;经食道心脏超声示巨大右心耳房壁瘤,约14 cm×9 cm,并且压迫右心室.左右心室大小及功能正常,双房未见血栓影;D-二聚体强阳性.MSCT肺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充盈缺损.脑CT,经颅多普勒、动脉血气分析、双下肢超声检查未见异常.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同时300mg于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4 h后复律成功.建议患者行右心耳房壁瘤切除术,患者拒绝接受,给予华法令抗凝治疗,观察2 d后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
目的:探讨经主肺动脉和右心房径路根治婴儿法洛四联症( TOF)新术式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43例TOF婴儿,经主肺动脉、右心房径路行TOF根治术,占同期婴儿TOF根治手术的76.8%(43/56)。结果43例婴儿全部痊愈出院,术后仅需要小剂量多巴胺辅助循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62个月,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心功能良好,无死亡,无需要二次手术者。结论肺动脉瓣环发育良好的TOF婴儿可以通过主肺动脉、右心房切口进行根治术,能够保持肺动脉瓣完整性、避免右心室切口,手术后右心功能良好,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无死亡,取得满意近、中期手术疗效。
中心静脉置管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是一种插入中心静脉腔和右心房的装置,它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保护静脉,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危重急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静脉营养,快速输液,化疗等,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输液反应中的空气栓塞是由于进入静脉的空气形成气栓,随血流首先被带到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事随血液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目的回顾总结6例右房粘液瘤摘除手术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建立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右房切口摘除粘液瘤组织.结果 6例患者均在术后早期清醒,无早年死亡,无合并肺动脉栓塞,所有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恢复,痊愈出院.结论熟识手术操作过程,配合默契,加强心肌保护,避免粘液瘤瘤体破裂是该类手术中配合及护理的重要因素.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2D-STI)评价肝硬化患者右心房功能的价值.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分为30例肝硬化代偿组(B组)和30例肝硬化失代偿组(C组),与30例健康对照组(A组)应用RT-3DE获得右心房容积指数(RAVI);应用2D-STI获取收缩期、舒张期右心房心肌应变与应变率参数MSs、MSe、MSa、MSRs、MSRe、MSRa.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右心房容积参数RAVImax、RAVImin、RAVIpre、RAVIt、ETV/e'TV增大,C组较B组进一步增大(P<0.05);B组RAVIp减小(P<0.05),C组较B组进一步减小(P<0.05);C组较B组MS、MSR减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MSe、MSRe与ETV/e'TV呈中度负相关(r=-0.390、-0.373,P<0.001).结论 RT-3DE和2D-STI不仅能够敏感反映肝硬化患者右心房功能的早期改变,而且还可以定量评估肝硬化患者不同阶段右心房形态及功能改变,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患者41岁,女性.4个月来无任何原因活动后心悸、气短,并逐渐加重,近2个月平地步行甚至安静时也感气短,并出现上半身浮肿,腹部胀满,但无晕厥.经一般治疗无效,经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心房占位病变而入院.
患者男,52岁.心悸、胸闷不适1个月.查体:血压20/15 kPa 心率 60次/min,听诊:心尖部及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闻及II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主动脉瓣中度狭窄并少量反流,冠状静脉窦明显扩张,宽度达2.4 cm,未见明确开口与右房直接相通,分别经左上、下肢静脉注入振荡后的糖盐水,右心房、室顺序显影,左心房及冠状静脉窦内未见造影剂回声,主动脉弓降部前方可见一上行静脉血流汇入左侧无名静脉(图1),考虑冠状静脉窦发育异常.进一步行CT检查,见冠状静脉窦高度扩张,与左、右心房间无连通,其血流经纤细的左侧垂直静脉和左无名静脉汇入右侧上腔静脉(图2).
患者女,49岁.以心前区不适3月余,加重伴头晕、全身乏力、大汗半月收入院.入院前就诊于外院,心脏超声结果:右房内团块占位(黏液瘤?),为诊治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BP 139/90 mm Hg,P66次/min,T36.4℃,R18次/min.心脏听诊:三尖瓣听诊区闻及收缩早期扑落音与舒张期杂音,余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3年前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超声心动图所见:右心内可见源自于下腔静脉的团块回声,大小约29 mm×18 mm,周围可见多个条索样回声包绕,约48 mm×29 mm,活动度好,舒张期进入三尖瓣口及右室流出道,至三尖瓣口及右室流出道变窄,收缩期回到右心房(图1~2).CDFI:三尖瓣中量反流信号,肺动脉收缩压38 mm Hg.
患者女40岁.咳嗽,胸痛,进行性消瘦半年,加重10天并呼吸困难来诊.体检:患者极度消瘦,精神萎靡,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浮肿,强迫体位.心脏彩超检查:心尖四腔心及剑下四腔心切面见:左右心房均增大,在双房内可见一巨大团块状(6.8cm×6.1cm)实质性低回声,病灶形态不规则,向双房底部、双房两侧及房间隔浸润,与双心房壁无明显界限,无蒂,不随心脏运动而活动.十字交叉近端房间隔回声尚存在,中段及远端房间隔回声由于低回声病灶浸润而消失.病灶约占左右心房面积的60%.左房入口处三条肺静脉只显示左下肺静脉.左肺上静脉及右肺上静脉未显示.房室瓣形态、结构未见异常.左右心室及主动脉、肺动脉内径未见异常.其内也未见异常回声.下腔静脉内径不增宽,内未见异常回声.心包腔内少量液性暗区反射.对肝、胆、脾、双肾、胰腺等腹部脏器进行了检查,均未见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双侧胸腔见少量液性暗区反射.CDFI:收缩期探及源于二、三尖瓣的少量返流信号.彩超诊断:左右心房内巨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提示恶性).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患者女,23岁.身高158 cm,体质量(旧制体重)35 kg.反复胸闷气促2年,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符合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房、右心室明显增大,肺动脉增宽,中度三尖瓣返流,连续多普勒估测肺动脉收缩压82 mmHg(10.91 kPa).
患者,男性,46岁.因憋喘2月就诊.二维超声(2D)见:左心房(38mm)、右心房(47mm× 36mm)扩大,主肺动脉(32mm)扩张.左肺不张,肺门区探及一约69mm×66mm实性回声团块, 与肺组织间无明显界限,余部有薄包膜,内部回声较均质(图1).包块向左房内呈乳头状突起,该处心包、左房壁固定,失去正常随心搏的运动,且与包块之间无明显界限(图2).左胸腔探及中等量液性暗区.心包腔内探及细条状液性暗区,左室后宽约5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见异常血流.彩超诊断:1、左肺癌侵犯心包、左心房;2、左肺不张;3、 MASS:包块,W:胸水,L:不张的左肺,H: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