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文献(1284)
  • 1例高龄危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的护理

    1 临床资料患者,男,95岁,主因低血压急诊入院.入院后先后6次发生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气管切开,经常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入院3年救治中行锁骨下静脉置管6次,前5次置管最长时间5个月,最短28d,均因多种原因拔除.在总结前5次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加强了对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护,使第6次置管保留已一年零一个月.置管通畅,穿刺局部皮肤完好,确保了各种治疗用药的完成.

    高龄 危重患者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锁骨下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急性心力衰竭 性心肌梗死 治疗用药 气管切开 临床资料 经验教训 急诊入院 段抬高 低血压 中行 维护 皮肤 局部 救治 基础
  • 颈外静脉导入PICC导管在肿瘤复发患者中的应用

    《山西医药杂志》 CSTPCD CA 2006年7期

    近几年,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多采用经肘部静脉进针[1].晚期肿瘤患者外周静脉尤其是上臂静脉条件差,不具备经上臂肘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条件,给进一步化疗或静脉支持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是肿瘤科临床护士面临的棘手问题.2004年5月以来,我们对肿瘤患者颈外静脉导入PICC导管进行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颈外静脉 导管技术 肿瘤复发 晚期肿瘤患者 中心静脉置管 现报告如下 肘部 周围静脉 支持治疗 外周静脉 推广应用 上臂 临床护士 棘手问题 肿瘤科 化疗
  • 18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体会

    通过对18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所出现的19例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过程的探讨,认为在应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中,正确的操作和严格的护理及密切的观察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护理
  • 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疗设备》 CSTPCD 2011年8期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0例危重患者应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 50例PICC置管患者,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期间穿刺部位渗血1例;静脉炎2例;导管脱落2例;局部感染2例;导管堵塞本组导管堵塞2例,无1例出现导管断裂和全身感染.结论 PICC置管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能长时间保留,为救治危重患者提洪了一个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掌握封管压力,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好管道的护理是提高PICC成功留置的关键.

    PICC 中心静脉置管 临床护理
  • 中心静脉置管国内外发展现状

    《健康大视野》 2013年19期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s)以其管径粗、血流丰富且血流量大、液体易输注、循环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为更好地掌握该方法的适应症,更为广泛地普及,本研究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对CVCs的穿刺部位、置管操作方法、相关并发症及其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相关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中心静脉置管有其自身的局限及特殊的优势.选择合适的置管方法,注意适应症,同时掌握穿刺方向、角度、深度等操作要领以此来降低并发症,促进其临床推广使用.

    中心静脉置管 穿刺部位 并发症 发展现状
  • 细节优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功能的影响

    《健康大视野》 2019年3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细节优化护理对其中心静脉置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3月在院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名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细化优化护理.记录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导管功能(透析血流量、静脉压)、导管留置时间、导管通畅率,计算两组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值(Kt/V值),统计两组并发症率,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透析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Kt/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细节优化护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质量,延长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置管 细节优化护理 导管通畅
  • 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干预

    《医疗装备》 2017年15期

    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88例资料,并根据护理方法分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预见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率.结果 预见组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预见组护理后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P<0.05);预见组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预防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提高患者对置管护理的满意度.

    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预见性护理 干预效果
  • 中心静脉置管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评估

    目的 评估中心静脉置管在创伤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兵器工业521医院急诊科50例严重创伤患者分别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观察患者静脉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创伤评分.结果 8例(96%)患者穿刺成功且无严重并发症,生命体征均平稳,被送入相应科室进行治疗.2例为严重多发伤且ISS16分,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通过中心静脉置管,可以快速输血、输液,改善患者休克状态,同时减少外周静脉的反应.

    中心静脉置管 创伤 急救
  • 留置针与中心静脉置管在大肠癌持续静滴化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留置针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大肠癌持续静滴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80例大肠癌持续静滴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持续静滴化疗,研究组经PICC持续患者静滴化疗,化疗期间动态观察患者静脉炎、色素沉着、神经毒性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周期化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色素沉着发生率、神经毒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PICC持续恒速滴注进行化疗,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大肠癌临床疗效.

    中心静脉置管 留置针 5-FU持续静滴
  • 中医健康教育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中医健康教育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CVC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1 34例,按照随机数表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健康教育的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中医健康教育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中医健康教育 中心静脉置管 自我管理能力
  •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三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探讨CVC、PICC及PORT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50例;其中A组采用CVC中心静脉置管,B组采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C组则采用PORT中心静脉置管;比较3组患者置管症状影响评分、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QLICP)、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A、B及C组患者置管症状影响评分分别为(14.72±2.21)分,(14.40±2.16)分,(14.57±2.21)分;三组患者置管症状影响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与不良反应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21.82±2.04)分,(41.34±5.16)分,(29.86±3.25)分,(36.21±4.60)分;B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与不良反应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25.31±3.67)分,(44.70±7.33)分,(32.35±4.71)分,(40.94±6.17)分;C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与不良反应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27.05±5.11)分,(48.29±9.84)分,(36.61±6.80)分,(44.15±7.95)分;C组患者QLICP评分者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B组及C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00%,18.00%,6.00%;C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A组、B组及C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70.00%,84.00%,96.00%;C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PORT中心静脉置管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可有效减轻相关症状体征,改善日常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满意,价值优于CVC和PICC.

    CVC PICC PORT 中心静脉置管 恶性肿瘤 化疗
  • 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治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减少ICU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主要的医学数据库,搜集ICU患者护理相关文章,按照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评价指标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 2.0进行meta分析.结果:累计纳入16篇ICU中心静脉置管的集束化护理研究,试验组累计2 677例,对照组2 222例,其中试验组发生CR-BSI患者数为73,感染率2.73%;对照组发生CR-BSI患者数为179,感染率为8.06%.相对于传统护理组,集束化护理组发生CR-BSI的风险为0.35 (95CI:0.27~0.45,P<0.001).结论:集束化护理对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减少其所致的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集束化护理ICU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对照组并予以常规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观察组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导管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中能有效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可能性,且可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有利于促进医患和谐.

    中心静脉置管 PDCA循环管理 导管相关感染
  •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血透治疗中的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血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血透患者78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将其分两组,一组设为对照组(n=39),另一组设为观察组(n=39).中心静脉置管中,对照组予以股静脉置管,观察组予以颈内静脉置管,观察置管情况.结果:比较导管留置时间、Kt/v值,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并发症,观察组发生率10.25%,对照组23.07%,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耐受性分析,观察组耐受性优于对照组.结论:血透治疗中,颈内静脉置管是有效的血管通路,不仅留置时间长,而且血流量充足,并发症少,耐受性好.

    不同途径 中心静脉置管 血透
  • 超声定位与解剖定位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与传统解剖定位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226例次深静脉置管结果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种方法的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并发症的区别.结果:超声定位下40例患者中39例穿刺成功(均为颈内静脉),1例失败,超声定位患者均为一次性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7.5%(1例因导丝植入困难,改为传统锁骨下穿刺),平均穿刺次数为1次,穿刺时间平均8min,误穿动脉0例,气胸0例,静脉血栓0例;186例传统解剖定位,10例失败(穿刺次数超过5次),成功率91.4%,穿刺次数1~4次,平均在2.2次,穿刺时间15~22min,气胸1例,动脉5例,气体栓塞0例.结论:超声定位深静脉穿刺所需时间短,穿刺过程并发症少,穿刺数次少,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

    超声定位 解剖定位 中心静脉置管 穿刺次数 穿刺时间 并发症
  • 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治中心静脉置管患者9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原因包括置管时间、置管部位及患者基础疾病等。结论: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缩短置管时间,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能降低血透患者的感染概率。

    血透 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
  • 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其价值.方法:收治采用两种静脉置管的患者102例,其中采用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VC)8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18例.从成功率、感染率、舒适度等方面对这两种置管方式进行评价.结果:102例患者共出现感染6例,发生率2.94%;从机械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说,①经锁骨下CVC:患者84例发生的并发症依次为导管滑脱1例(1.23%),误刺锁骨下动脉1例(1.23%),导管异位(误入颈内或颈总或颈前静脉)2例(2.38%),同侧颈肩部或耳后酸胀不适或伴疼痛3例(3.57%);②PICC:患者18例发生的并发症依次为局部疼痛2例(11.11%),局部肿胀1例(5.56%),导管外移和导管阻塞各1例(5.56%).结论: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可较好地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清除各类风险隐患,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肿瘤内科 中心静脉置管 应用价值
  • 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研究

    目的:分析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效果。方法:收治C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8例,加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分析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结果:非常满意35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93.75%。导管堵塞1例,穿刺部位红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4.17%。结论:对CCU中心静脉置管加强护理,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

    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置管 临床护理
  • 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的管理和护理

    《心理月刊》 2018年3期

    目的 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的管理和护理效果.方法 有针对性地选择在2015年1月~2018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需要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有100例患者.针对所涉及的患者在置管前、后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有针对性地精心护理,从根本上有效确保血流量,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评价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所致的相关并发症等一系列相关情况.结果 从相关的研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100例患者中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的人有96例,成功率为96%,导管的留置时间为15~200天,平均45天,导管所造成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结论 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针对相应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中心静脉置管,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这种方法比较安全可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有效提升,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深入应用和大力推广.

    中心静脉置管 临床应用 管理 护理
  • 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96例,依据系统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诊疗护理满意度(服务态度、健康指导、病区环境、护理技术、治疗效果)及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导管脱出、感染、出血及导管堵塞)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诊疗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提高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诊疗护理满意度,并且能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后的并发症.

    循证护理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 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护

    资料与方法2003~2009年10月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血透患者136例,男95例,女41例.年龄19~7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0例,糖尿病肾病31例,急性肾衰15例,高血压肾损害11例,其他9例.

    血透患者 中心静脉置管 相关性感染 慢性肾小球肾炎 高血压肾损害 资料与方法 糖尿病肾病 急性肾衰 原发病
  • 超声心动图动态观察右心房血栓2例报道

    临床中右心房肿瘤并不多见,右心房血栓则更加少见.所以临床中需要通过超声心动图对右心房血栓进行准确诊断,并和其他右心房肿瘤进行鉴别,进而对下一步治疗手段进行确认.本文选择我院收治溶栓治疗后确诊的右心房血栓患者2例,对其声像图表现进行研究,并对其与其他右心房肿瘤鉴别点进行分析.

    超声心动图 右心房血栓 中心静脉置管
  • PICC在普外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PICC经肘前浅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起到了外周血管穿刺,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1].聚氨基甲酸乙酯材料制成的导管,有良好的组织兼容性和顺应性,静脉留置时间长达半年之久[2].在肿瘤病人化疗中,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患者可带管活动,同时也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了生存质量,2010年3~11月行PICC置管20例,现总结如下.

    患者 外周静脉 上腔静脉 浅静脉穿刺 聚氨基甲酸乙酯 肿瘤病人化疗 中心静脉置管 局部组织 血管穿刺 生存质量 留置时间 静脉治疗 化疗药物 右心房 顺应性 全过程 兼容性 送达 交界 活动
  • 肿瘤化疗患者PICC管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方法:对78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有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穿刺局部渗血3例,静脉炎4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堵塞3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针对上述并发症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造成严重后果.

    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护理
  •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中心静脉置管(简称CVC)目前在心脏手术和抢救危重患者中应用较多,是危重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措施[1],可用于快速输血、输液以扩容,高浓度药物推注以尽快发挥药物作用,补充和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等.目前常用的置管方法有:锁骨下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等.2011年12月~2012年9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11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体会
  • PICC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护理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以其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及缝针固定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PICC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对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选择.但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可能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在PICC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常见并发症 预防 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 肿瘤患者 穿刺成功率 治疗效果 应用范围 临床 静脉化疗 观察护理 安全 针固定 选择 操作
  • 彩超引导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2例肿瘤患者在彩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过程及效果.结果:112例中心静脉置管在彩超引导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后期观察发生早期血栓2例,发现及治疗及时未产生严重后果.结论:彩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有效避免严重血栓形成.

    彩超 中心静脉置管 应用价值
  • ICU病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对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98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阳性6例,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菌2例,感染率6.1%.结论: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置管部位的监测和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高渗静脉液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及严格无菌操作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相关感染的发生.

    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 护理
  • 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病人应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延长置管时间.方法:对90例应用PICC的老年肿瘤病人进行观察,对11例应用PICC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静脉炎5例,针头导管堵塞2例,导管脱出1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2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结论:加强置管前病人的评估,充分考虑老年肿瘤患者特殊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避免或减少老年肿瘤病人应用PICC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肿瘤病人 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护理
  • 中心静脉置管在ICU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ICU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也为进一步完善中心静脉置管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中心静脉置管的60例病人进行分析,记录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60例中除4例发生局部感染外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无导管堵塞及空气栓塞发生等并发症的发生,1次置管成功率为90%.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便于抢救等优点.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护理 感染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