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专业重点不同,在日常工作中容易产生一些小矛盾.比如,有些临床医生经常会产生疑问,尿蛋白定性和定量结果为什么不一致?下面仅就此给予解释,供参考.浓度不同尿蛋白定性用晨尿或随机尿,而定量则用24小时尿,在物质浓度方面会有明显不同.虽然尿中出现蛋白质表示有一定肾损伤,但肾的浓缩稀释功能仍然可以很强大.
目的 调查天津乳母在产后24周内碘营养状况及其对子代碘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测定纯母乳喂养的438名乳母在产后1周内、4周、12周和24周的母乳碘含量(BMIC)、随机尿碘浓度(UIC)和婴儿随机尿碘浓度(UIC).结果 在不同采样时间下,BMIC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水平在产后24周较低,中位数M (P25~P75)为123.5 μg/L(83.1~ 177.6 μg/L).乳母UIC在产后4周水平较低,为87 μg/L (52 ~159 μg/L).婴儿UIC在产后12周水平较低,为191 μg/L(130 ~ 302 μg/L).此外,BMIC与乳母UIC(r=0.238,P<0.001),BMIC与婴儿UIC(r=0.257,P<0.001),乳母UIC与婴儿UIC(r =0.148,P<0.001)之间为正相关.产后4、12和24周,婴儿尿碘水平在BMIC分组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调查中乳母BMIC水平在产后24周内逐渐降低,但仍处于乳碘充足状态;乳母BMIC水平可影响纯母乳喂养的子代的碘营养状况.
目的 探讨随机尿、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肌酐(Cr)比值与24 h尿RBP、微量白蛋白(mAlb)的相关性及可替代性.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50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内科住院的早期肾功能损伤患者为受试组,正常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随机尿、晨尿及24 h尿液标本,进行其RBP、mAlb及尿Cr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受试组随机尿、晨尿、24h尿中mAlb[(283.93±10.29)、(279.31±20.39)、(2310.24±293.02)mg/L]、RBP [(3.91±1.02)、(3.74±1.00)、(26.86±3.40)mg/L]及RBP/Cr [(6.02±1.82)、(5.61±1.23)、(44.35±7.29)mg/g]均升高(P<0.01).肾损伤患者随机尿及晨尿RBP/Cr与24 h mAlb、RBP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随机尿:r=0.664,r=0.813;晨尿:r=0.732,r=0.830.随机尿、晨尿液RBP/Cr对肾损伤判断的敏感度(81.2%、95.1%)、特异度(85.3%、90.8%)、阴、阳性预期值(88.1%、91.2%与80.2%、98.3%)均高于24 h尿检测值(78.3%、84.2%、78.0%、80.3%),三者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尿液RBP、mAlb能早期监测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变,可作为检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随机尿、晨尿RBP/Cr代替24 h尿检测更为方便,且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24 h尿检测结果.
我们于2001-2005年对镇区内8-10岁学龄在校儿童日间一次随机尿及调查对象所在地内加工点、销售点和居民食盐进行了碘含量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24 h-mAlb)与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和晨尿ACR的相关性,探讨采用随机尿ACR代替24 h-mAlb用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位住院患者24h尿、晨尿、随机尿的尿液标本,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24 h-mAlb,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ACR.结果:晨尿组ACR与随机尿组ACR无统计学差异(P>0.05),晨尿组ACR与24 h-mAlb呈正相关(r=0.714 5,P<0.01),相关性良好;随机尿组ACR与24 h-mAlb呈正相关(r=0.823 5,P<0.01),相关性良好.结论:测定随机尿ACR方法简单易行,尤其是方便门诊病人,可代替24 h-mAlb用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筛查.
目的:为探村不同时间采集尿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97名志愿者同一天内的晨尿、2次晨尿、随机尿进行尿沉渣、干化学等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2次晨尿为标本,对于各项指标的检出阳性率,除亚硝酸盐低于晨尿而高于随机尿,尿糖低于随机尿而高于晨尿外,其余指标均高于晨尿与随机尿,其中尿蛋白、上皮细胞还具有统计意义.结论:作为尿沉渣、干化学检查的标本2次晨尿优于晨尿、随机尿,而晨尿又优于随机尿,但对于亚硝酸盐、尿糖等个别项目,则晨尿、随机尿也有其特有的优点.
目的 评价晨尿、随机尿微量白蛋白(mALB)排出率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30例健康对照组和42例糖尿病患者,按24小时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分为无肾病组(UAER<30 mg/24 h)、早期肾病组(UAER30-300 mg/24 h).所有受试对象留取24h总尿量及晨尿、随机尿,检测尿mALB、尿肌酐.以UAER为对照,建立ROC曲线,评估晨尿直接法(MU)、晨尿肌酐矫正法(MC)、随机尿直接法(RU)、随机尿肌酐矫正法(RC)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晨尿、随机尿四种方法的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是,MU法:14.0 mg/l、83%、82%、0.934;MC法:1.51 mg/l.g、85%、81%、0.915;SU法:20mg/l、75%、64%、0.616;SC法:2.1mg/l.g、82%、71%、0.862.结论 晨尿mALB排出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优于随机尿;随机尿肌酐矫正法优于直接法,但是肌酐矫正法提高尿mALB假阳性.
目的探讨晨尿与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检查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108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的晨尿及随机尿中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含量进行检测后计算比值,比较患者的晨尿与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有无差别,并与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晨尿与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结论 随机尿和晨尿尿样标本留取简单,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检验结果可靠,可替代24 h尿白蛋白定量检测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目的:探究随机尿、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平均分组,随机尿组24例,选取任意时段尿液标本,晨尿组24例,选取清晨时段尿液标本.对两组患者尿液标本进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inary Retinol-binding Protein,U-RBP)、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 U-mAlb)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rinary N-acetyl beta-D-Glucosaminidase,NAG)水平测定,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观察两组诊断阳性率.结果:随机尿组U-RBP、U-mAlb及NAG分别为(1.7± 0.9) mg/L、(76.2± 41.5) mg/L及(41.2± 30.0) U/L;晨尿组U-RBP、U-mAlb及NAG分别为(3.6±1.2)mgL、(118.5±71.)mg/L及(116.5±71.9) U/L.两组患者尿液检测指标均高于正常值,且晨尿组指标较随机尿组更高,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随机尿组U-RBP、U-mAlb及NAG阳性例数分别为12例、6例及4例,晨尿组U-RBP、U-mAlb及NAG阳性例数分别为17例、13例及11例,晨尿组U-RBP、U-mAlb及NAG阳性率均高于随机尿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随机尿组U-RBP与肾损伤相关性r=0.532,P >0.05,无明显相关性;晨尿组U-RBP与肾损伤相关性r=0.867,P<0.01,呈高度正相关.结论:随机尿及晨尿均可指示患者肾损伤出现,但随机尿蛋白指标无法有效指示肾损伤程度,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确诊准确率有限,而晨尿尿蛋白正常排泄率更高,且能够有效指示肾损伤程度,适用于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及监测.
目的:评价晨尿、随机尿微量白蛋白(mAIB)排出率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可靠性.方法:选择30例健康对照组和42例糖尿病患者,按24h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分为无肾病组(UAER<30mg/24h)、早期肾病组(UAER30-300 mg/24h).所有受试对象留取24h总尿量及晨尿、随机尿,检测尿mALB、尿肌酐.以UAER为对照,建立ROC曲线,评估晨尿直接法(MU)、晨尿肌酐矫正法(MC)、随机尿直接法(RU)、随机尿肌酐矫正法(RC)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晨尿、随机尿四种方法的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是,MU法:14.0mg/l、83%、82%、0.934;MC法:1.51mg/l.g、85%、81%、0.915;SU法:20mg/l、75%、64%、0.616;SC法:2.1mg/l,g、82%、71%、0.862.结论:晨尿mALB排出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优于随机尿;随机尿肌酐矫正法优于直接法,但是肌酐矫正法提高尿mAIB假阳性.
目的 分析实验室肾功能检查项目在慢性肾病中的诊断特性.方法 将73例慢性肾病患者以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分成3组[慢性肾病A组:33例,eGFR >60 mL/( min·1.73 m2);慢性肾病B组:32例,eGFR为30~60 mL/(min·1.73 m2);慢性肾病C组:8例,eGFR <30 mL/( min·1.73 m2)].分别测定慢性肾病组、慢性肾病高危组(糖尿病或高血压40例)和正常对照组(32名)随机尿微量白蛋白( U-mALb)/肌酐(Cr)比值、随机尿蛋白( UP)/Cr比值、24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Lb)、24h尿蛋白(24 h UP)以及血清尿素(Urea)、Cr、尿酸(UA)、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水平.比较各组检测结果,并以慢性肾病的检验项目为判断金标准[24 h UP的临界值>150 mg或eGFR <60 mL/(min·1.73 m2)],分别计算其他检验项目的诊断性能(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期值、阳性预期值、阴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和准确性).结果 慢性肾病A、 B、C3组之间U-mALb/Cr比值、UP/Cr比值、24 h U-mALb及血清Urea、UA、Cys C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病A组与慢性肾病高危组比较,除了UA无明显差异外,其余项目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病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仅UA、Cys 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mAlb/Cr比值、UP/Cr比值、24 h U-mAlb及血清Urea、UA、CysC对慢性肾病的诊断性能中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17、0.22、0.14、0.67、0.66、0.51;阳性似然比分别为7.73、78、28.7、34、3.73、5.00;准确性分别为0 87、0.88、0.92、0.66、0.65、0.74.结论 24 h U-mALb在慢性肾病诊断中准确性最高,UP/Cr比值和U-mALb/Cr比值对慢性肾病诊断的准确性最接近24 h U-mALb,故适用于临床筛检慢性肾病.而eGFR主要应用于慢性肾病的分型.
目的 研究随机尿总蛋白(TP)/肌酐(Cr)比值在1 d中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临床建议做24 h尿蛋白检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8例,所有患者随机尿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10 mL/min.在常规收集24 h尿样本时,分段收集随机尿样本(取出1.5 mL,其余倒入24 h尿定量收集的容器内).检测每份样本的24 h尿及随机尿TP和Cr,并计算出TP/Cr比值.取高、中、低3个浓度的24 h蛋白尿样本各1份重复检测,获得该方法的室内误差值,即批间变异系数(CV).结果 TP、TP/Cr比值高值、中值和低值的CV均<5%,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28例患者中有11例(40%)患者1 d内随机尿TP/Cr比值波动幅度很小,与24 h TP/Cr比值很接近(P>0.05).此类患者可用随机尿TP/Cr比值来推测24 h尿蛋白量.另有17例(60%)患者1 d内随机尿TP/Cr比值波动幅度很大,随机尿TP/Cr比值波动与24 h尿TP/Cr比值的实验误差(按临床最大可接受范围计算)引起的波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且一些患者的随机尿TP/Cr比值会出现极端变化,差异甚至可高达30倍.对这60%的患者用任意一次随机尿TP/Cr比值来推测24 h尿蛋白量很难得到正确结果,即该类患者的随机尿TP/Cr比值不能用于代替24 h尿蛋白检测.部分患者即使24 h尿蛋白水平已明显异常,而多次随机尿中UP及TP/Cr比值却在正常范围内,出现假阴性结果.结论 大多数患者1 d中随机尿TP/Cr比值的变化较大,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24 h尿TP评估肾脏蛋白漏出.
目的:研究随机尿红细胞计数经不同方法校正后与尿红细胞Addis计数的相关性.方法:以1t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随机尿红细胞/尿比重、随机尿红细胞/渗透压和随机尿红细胞/尿肌酐,并分析它们与3h尿红细胞Addis计数的相关性.结果:随机尿红细胞计数、随机尿红细胞/比重、随机尿红细胞/渗透压和随机尿红细胞/尿肌酐与尿红细胞Ad-dis计数呈正相关(r=0.66、0.66、0.54、0.68,均P<0.01).当估算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 1.73m2)、尿比重≤1.012时,随机尿红细胞/尿肌酐与尿红细胞Addis计数的相关性明显提高(r=0.77、0.76,均P<0.01).结论:随机尿红细胞/尿肌酐能较好地反映尿红细胞排泄量,尤其在低比重尿(尿比重≤1.012)和肾功能减退[(eGFR<60mL/(min·1.73m2))]时,它是评价尿红细胞排泄率的较好指标.
目的 探讨随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在糖尿病及高血压肾损伤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共62例(糖尿病30例,高血压32例),并按1989年Mogensen标准,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30mg/24h)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30~300mg/24h)20例,大量白蛋白尿组 (UAER>300mg/24h)22例,均经内科正规治疗;留取24小时尿液计算UAER,治疗前后均留取随机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 (UmAlb)及尿肌酐进行比较.结果 随机尿ACR与UAER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0.78,P<0.01),与UmAlb也呈明显正相关(r=0.77,P<0.01);肾损伤各组ACR及UmAlb检测结果比较中,UmAlb在对照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无意义(P> 0.05),ACR则有显著差异(P<0.01);在评价肾损伤的敏感性比较中,ACR在正常白蛋白尿组阳性率达35.0%,UmAlb阳性率仅5.0%,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3.91,P<0.05);治疗前后各组ACR及UmAlb检测结果比较中,正常白蛋白尿组的UmAlb治疗前后检测结果比较P<0.05,ACR治疗前后检测结果比较P<0.01.结论 随机尿ACR与UAER及UmAlb有着极好的相关性,在肾功能早期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观察中均优于UmAlb,可以作为替代UAER及UmAlb作为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目前国内外测定机体尿钙、磷和镁排泄的通常方法是收集24 h尿来进行定量检测.Nordin研究认为通过测定随机尿标本的钙与肌酐比值,可判断机体钙的排泄情况[1].近年来,关于儿童随机尿Ca/Cr的研究较为多见,而P/Cr、Mg/Cr则相对较少.由于尿Ca/Cr比值受到年龄、地域、饮食习惯的影响[2],因而国内外所提出的尿Ca/Cr比值的正常值往往并不一致.我们于2005年9~12月对454名1月~15岁正常儿童的上午餐后2h尿标本进行测定,旨在探讨适用于本地区不同年龄儿童的随机尿Ca/Cr、P/Cr、Mg/Cr比值的正常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香草扁桃酸(VMA)为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临床主要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现在通过用微柱比色法分别对15例患者及15例健康者的随机尿和24小时尿VMA进行检测,比较随机尿VMA/Cr与24小时尿VMA两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的 探讨随机尿标本离心对检测尿β2-MG、尿Cre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尿蛋白阴性、目测澄清的随机尿标本,在未离心和离心后取上清液状态下分别于即刻(2h内)和24 h内测定β2-MG、Cre值,将检测结果分组进行对比.结果 随机尿标本离心前后检测尿β2-MG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尿Cre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内检测与24 h内检测尿β2-MG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尿Cre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机尿测定尿β2-MG应离心并于2h之内完成检测;尿Cre测定标本无需离心且24 h之内检测结果稳定.
尿液中的问题不仅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还可以发现很多疾病的“踪迹”,而且免去了抽血的疼痛.医生建议,2岁以上的儿童应每年查一次尿常规,对早期发现泌尿系统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健康的晴雨表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尿色、透明度、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以及尿离心后沉渣做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计数.尿液标本常用随机尿,取材方便,常用于门诊,但受饮食、运动、药物等影响.盛放尿液标本的容器应清洁、干燥.对女婴或不配合的婴幼儿留尿前应清洁外阴,以免污染,尤应避免粪便混入.标本应尽快进行送检,室温中放置可使细胞溶解.若不能及时检查,应将所取尿标本冷藏.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肾功能损害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的糖代谢异常并诊断为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确诊的糖代谢异常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50%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冠脉造影及病变评分、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冠心病病变支数与尿白蛋白微量/尿肌酐(UACR)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UA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分别为18例、37例、15例,对应UACR分别为(3.2±1.8) mg/mmol、(4.3±1.9) mg/mmol、(6.4±3.3) mg/mmol.结论 UACR的升高与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冠心病呈正相关.
目的:对健康人随机尿尿蛋白(U-TP)和尿肌酐(CREA)进行即时测定,计算U-TP/CREA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805例健康人随机尿尿蛋白(U-TP)和尿肌酐(CREA),计算U-TP/CREA值,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并统计正常值参考范围.结果:U-TP/CREA存在性别差异(P<0.005),但无年龄差异(P>0.05).男性U-TP/CREA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0.1840,女性U-TP/CREA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0.2080.结论:U-TP/CREA比值正常值参考范围的确立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便有效实验室依据.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不同时期的尿碘水平,了解小婴儿的碘营养状况,对婴儿的碘补充指导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一、对象随机选取自1997年8月至1999年8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74名,并根据喂养方式分为三组:母乳喂养组(A组):纯母乳喂养101例.混合喂养组(B组):母乳喂养的同时添加牛奶44例;人工喂养组(C组):用牛奶喂养29例.二、方法取随机尿,用普通塑料管冰箱内保存.检测方法采用酸消化-砷铈氧化还原法,并采用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冻干标本尿样控制检测质量,检测0~7 d(1组)及42±6 d(2组)的尿碘值.三、统计方法采用几何均数、t检验.
目的探讨泌尿系非特异性感染患者的细菌感染种类、药物敏感试验与治疗方法的特点,用晨尿和随机尿作尿培养的结果有无差异性.方法对2002年至2003年所接诊的门诊泌尿系421例患者的尿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患者分为晨尿组和随机组.结果421例患者中,晨尿组阳性检出率占76.1%,2次结果一致者占70.11%,随机组阳性检出率为72.19%,2次结果一致者占33.9%,尿培养结果依次为肠间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药敏以呋喃类、阿米卡星、青霉素类效果最好,氟哌酸、红霉素耐药菌株较多.结论泌尿系非特异性感染的发病特点与原有教科书相比,已经有所改变,临床用药前最好能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而且尽量采用已保留膀胱6h的晨尿做培养,严格按照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目的 了解和评价晨尿、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作为糖尿病肾病诊断试验评价指标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EMBASE(1980-2007年).检索词"microalbuminuria,diabetic nephropathy",中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90-2007年),检索词"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选择糖尿病肾病与晨尿微量白蛋白和随机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研究,查找全文,并按纳入标准逐项分析,通过Meta分析评价四种检测方法作为糖尿病肾病诊断试验的有效性.结果 检索出3456篇文献,中文504篇、英文295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1篇,中文2篇、英文9篇.按留尿方法分:随机尿6篇、晨尿5篇.Meta分析得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随机尿直接法曲线下面积为0.943,95%可信区间为(0.918,0.968);随机尿校正法曲线下面积为0.952,95%可信区间为(0.950,0.954);晨尿直接法曲线下面积为0.915,95%可信区问为(0.884,0.946):晨尿矫正法曲线下面积为0.979,95%可信区间为(0.969,0.989),P>0.05.结论 晨尿与随机尿微量白蛋白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均较高,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微量蛋白尿阶段尚不能肯定四种方法何者为优,应开展大样本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分析.
目的 研究晨尿和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与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探讨留尿时机对评估尿蛋白定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妇产科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86例,尿液标本共172例次,对其晨尿及随机尿ACR和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尿蛋白0.3~15.2 g/24 h,平均(5.96±2.41)g/24 h.晨尿ACR 2~1 632 mg/mmol,平均(573.68±250.32)mg/mmol.随机尿ACR 2.9~1 765 mg/mmol,平均(586.24±262.41)mg/mmol.住院患者晨尿ACR、随机尿ACR与24 h尿蛋白定量均高度相关(r=0.938,r=0.913),晨尿ACR与尿蛋白定量相关系数稍高于随机尿ACR,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晨尿和随机尿ACR与24 h尿蛋白定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但随机尿ACR对于临床应用更为快捷、简便,有望代替24 h尿蛋白定量作为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目的 研究用肌酐校正随机尿、晨尿、24 h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后与24 h尿蛋白(UP)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泌尿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同一天内随机尿、晨尿和24 h尿标本,分别测定三种不同类型尿液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肌酐(Cr)以及UP含量,其中晨尿和随机尿的结果分别以肌酐比值表示.结果 24 h URBP与24 h UP的相关性为0.955(P=0.000);随机尿、晨尿URBP与24 h URB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707(P=0.000),与24 h U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0.738(P=0.000),其结果经尿肌酐校正后与24 h U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2、0.880(P=0.000).结论 晨尿、随机尿URBP/UCr比值与24 h尿蛋白有良好的相关性,且标本收集方便易行.
目的 评价随机尿和晨尿检测微量白蛋白(Alb)对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可靠性.方法 对72例早期肾损害糖尿病患者分别收集24h尿、随机尿和晨尿,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24h-uAlb)定量结果分为两组,测定尿Alb和尿肌酐(Cr).结果 以24h-uAlb定量为参照,晨尿Alb/尿Cr、晨尿Alb、随机尿Alb/尿Cr、随机尿Alb的r值分别为:正常微量Alb尿组的0.955、0.918、0.854、0.712和微量Alb尿组的0.983、0.947、0.923、0.756.结论 晨尿检测微量Alb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价值优于随机尿,晨尿和随机尿Cr校正法均优于直接法,晨尿Cr校正法可以代替24h-uAlb定量.
目的:探讨随机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ACR)在高血压及糖尿病致肾早期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共102例(糖尿病50例,高血压52例),按1989年Mogensen标准,根24 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组(UAER<30 mg/24 h)、微量组(UAER 30~300 mg/24 h )、大量组(UAER>300 mg/24 h)。留取24 h尿检测 UAER ,并取随机尿同时测微量清蛋白(UmAlb)、尿肌酐(Cr)计算 ACR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机尿ACR与24 h UAER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肾损伤的敏感性比较中,ACR的阳性率高于UmAl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机尿ACR与24 h UAER及UmAlb有极好的相关性,对肾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好于UmAlb ,ACR可以替代24 h UAER作为肾损伤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目的:研究分别用肌酐和渗透压校正随机尿、晨尿中的常规生化指标与24 h尿中对应指标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患者同一天内的24 h尿、晨尿和随机尿,分别测定三种不同类型尿液中的蛋白、电解质(钾、钠、氯)、和尿酸UA的含量,其中晨尿和随机尿的结果分别以肌酐比值和渗透压比值表示,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秩相关分析.结果:随机尿、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和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相关性良好(P<0.05),相关系数约为0.8;随机尿、晨尿尿电解质/尿肌酐比值和尿电解质/尿渗透压比值与24 h尿电解质的相关性较差;随机尿、晨尿尿酸校正后没有相关性.结论:晨尿和随机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代替24 h尿蛋白的测定有标本收集方便易行的优势;用肌酐校正随机尿、晨尿尿电解质的临床评价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尿酸的测定仍须采用24 h尿标本.而晨尿、随机尿用渗透压做校正效果与肌酐校正一致.
尿白蛋白是一种中分子量的蛋白质,在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屏障损伤或缺陷时尿白蛋白可增高,是肾小球早期损伤的指标[1].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1b)是公认的标准方法,但是采集24 h尿标本留取麻烦、费时,部分尿样容易丢失、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难以解决.但由于尿流量受精神神经调节及饮食因素影响,一次随机尿留取因尿流量影响波动也很大,无实用价值,若经肌酐矫正后结果要稳定得多.国内外文献[1]中尿微量白蛋白的报告方式以肌酐矫正应用最多.近几年有较多研究建议用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mA1b/Cr)法查随机尿诊断尿微量白蛋白症,其结果与"金标准"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有很好的相关性[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肾脏的损伤,但其检查方法大多依靠传统的肾功能如肌酐,尿素氮以及尿蛋白定性等,这些方法对于诊断肾功能衰竭及其疗效观察是很可靠的指标,但对于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灵敏度却远远不够.在此我们用UmA1b/Cr来评价其对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的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尿蛋白的定量对诊断和治疗肾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作尿蛋白程度的监测,但留取24小时尿标本费时、烦琐且不准确.曾有文献[1]提出可收集晨尿或随机尿来代替24小时尿标本来分析尿总蛋白的排泄量.单次尿标本中蛋白与肌酐的比值可反映尿蛋白的排泄情况[2].鉴此,本文通过测定多个时段尿肌酐排出量(Ucre),试图找出其与24小时尿肌酐出量(24 Ucre)相关性较好的时间段,并探讨以1小时尿蛋白排出量(Up)代替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24Up)作为临床检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