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黄醇结合蛋白】相关文献(503)
  • 尿微量蛋白测定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评估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尿中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a1微球蛋白(A1M).结果尿蛋白定性为阴性时,尿TRF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5.2),尿RBP增高患者尿液中TRF增高达91.6%;尿蛋白定性为阳性时,尿TRF、RBP和A1M均增高,与尿蛋白定性阴性时相对应各组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56;t=5.19;t=5.32),同时尿TRF与RBP和RBP与A1M均呈正相关(r=0.64;r=0.72).结论尿TRF和RBP是糖尿病早期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的指标,是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糖尿病 肾病 转铁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肾功能
  • 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在肝肾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健康大视野》 2012年7期

    目的探讨血清BUN、Cr、PA、RBP及RBP/PA在肝肾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以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RBP/PA)等于0.2为临界值,早期诊断肝肾综合征氮质血症前期,发现血清RBP正常的肝肾综合征患者.方法仪器使用迈瑞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RBP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血清BUN采用酶偶联速率法,血清Cr采用苦味酸法,血清PA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对确诊为肝肾综合症的患者32例,健康体检者50例和30例肝病(无肝肾综合征组)为对照组,进行测试比较.结果无肝肾综合征(包括健康体检者和肝病无肝肾综合征)组和肝肾综合征组RBP/PA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01).32例肝肾综合征RBP/PA比值的敏感性明显高于RBP的敏感,也明显高于BUN和Cr的敏感性.结论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RBP/PA)大于0.2可以提高肝肾综合征阳性率,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视黄醇结合蛋白 前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 肝肾综合征
  •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收治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到院体检正常者3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中重型肝炎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低,慢性肝炎后2项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且急性肝炎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价值较高,可辨别疾病不同类型.

    铜蓝蛋白 转铁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病毒性肝炎
  • 血β2微球蛋白联合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早期肾损伤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β2微球蛋白联合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早期肾损伤中的意义.方法:收治早期肾损伤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血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高,且血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阳性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血β2微球蛋白联合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较大,为评价疾病可靠性指标,据此在疾病早期积极采取有效防治举措,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早期肾损伤 视黄醇结合蛋白 血β2微球蛋白
  • 补肾活血法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CSTPCD 2013年4期

    目的 采用补肾活血法干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观察其对24h微量白蛋白(Malb)、视黄酵结合蛋白(RBP)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其中脱落1例,51例进入统计;对照组38例口服安慰剂,其中脱落2例,36例进入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8周血压及治疗前后Malb、RBP水平的变化.结果 ①血压:治疗组收缩压治疗后4、8周[分别为(144.03±12.33) mm Hg(1 mm Hg=0.133 kPa)、(132.27±13.15)mm Hg]较同组治疗前[(156.32±12.05) mm Hg]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第4、8周[分别为(151.19±13.83) mm Hg、(152.74±12.03) 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alb、RBP水平:治疗后治疗组Malb、RBP水平[分别为(40.80±13.51) mg/L、(1 50.43±23.62) mg/L]均较同组治疗前[分别为(50.14±15.61) mg/L、(220.04±30.20)mg/L]改善(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52.12±14.69) mg/L、(219.34±34.37) 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补肾活血法可改善肾脏功能,并可能通过改善肾功能降低收缩压.

    补肾活血法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微量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 固本通络汤联合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固本通络汤联合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固本通络汤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及CyC、RBP水平.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76.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Cr、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观察组患者血清SCr、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yC和RB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观察组患者血清CyC和RBP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固本通络汤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糖尿病肾病 固本通络汤 羟苯磺酸钙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 外用制剂朱红膏肾脏早期毒性敏感指标NAG、RBP的监测

    《中华中医药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1年10期

    目的:筛选朱红膏肾脏靶器官早期毒性的敏感指标.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个组:朱红膏A、B、C、D、E,5个剂量组,基质组(凡士林),溃疡模型组及皮肤破损组.连续给药14d,记录给药7d及14d大鼠体质量,并测定尿液pH值及NAG、RBP水平.结果:A、B、C、D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受到抑制;给药7d,尿液存在大量酸性样本,不符合检测β2-MG的条件;给药7d,A组NAG及RBP水平均升高;给药14t,A组NAG水平升高,A、B、C、D组RBP含量均明显升高.结论:RBP可以作为朱红膏肾脏靶器官早期毒性的监测指标,并且较NAG敏感.

    朱红膏 皮肤溃疡 β-N-乙酰氨荃葡萄糖苷酶 视黄醇结合蛋白
  • 血清胱抑素C与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儿童狼疮性肾衰竭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检测在儿童狼疮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将70例狼疮性肾衰竭患儿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不同将患儿分成4个组别:Ⅰ组(35例):Ccr在50~80mL/min,肾功能代偿期;Ⅱ组(15例):Ccr在20~50mL/min,肾功能失代偿期;Ⅲ组(10例):Ccr在10 ~ 20mL/min,肾功能衰竭期;Ⅳ组(10例):Ccr< 10mL/min,尿毒症期.检测血清CysC与血清RBP的水平(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同时,用酶法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结果 狼疮性肾衰竭患儿中,Ⅰ组:CysC阳性率74.3%,RBP阳性率71.6%,Scr阳性率33.6%,BUN4.3%;Ⅱ组:CysC阳性率91.1%,RBP阳性率88.3%,Scr阳性率50,2%,BUN37.8%;Ⅲ组:CysC阳性率100%,RBP阳性率100%,Scr阳性率100%,BUN93.3%;Ⅳ组:CysC异常率100%,RBP阳性率100%,Scr阳性率100%,BUN100%.血清胱抑素C、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血清尿素氮、血肌酐呈正相关.血清胱抑素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36),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28)均比血清尿素氮(AUC =0.715)和血肌酐(AUC=0.732)高(P<0.05).结论 CysC与RBP是狼疮患儿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同时为狼疮性肾衰患儿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儿童狼疮性 肾衰竭
  • 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普洱市幼儿园188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WHO/NCHS标准为参照,按照身高别体重的不同分为三组,即营养不良组、营养中下组及营养正常组,分别为40名、50名、98名.抽取三组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PA、RB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营养不良组体重、胸围、血清PA、RBP水平明显低于营养中下组及营养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中下组体重、胸围、血清PA、RBP水平明显低于营养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PA、RBP水平均与营养不良呈负相关(P<0.05);在判断营养不良时,PA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9.02%、75.44%,RBP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100.00%、96.85%;不同性别儿童血清PA、RB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A、RBP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具有一定相关性,对于营养状况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应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血清PA、RBP水平评估其营养状况进行适量营养补充.

    前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营养状况 学龄前儿童 相关性
  • 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在重症ICU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在重症ICU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期间ICU收治的重症患者40例以及体检的健康者40例进行研究,ICU患者给予营养治疗;检测血清中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重症ICU患者血清中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者(t=5.892~6.617,P<0.05);治疗后,重症ICU患者血清中ALB、PA、RBP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t=5.128~6.584,P<0.05),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总数和血清中C3、C4、IgA、IgG、IgM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t=5.102~7.573,P<0.05).结论 重症ICU患者存在营养状态不良;营养治疗能够增加血清中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含量,改善免疫功能.

    营养治疗 ICU 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前白蛋白
  • 维生素D、血清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新生儿营养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维生素D(vitamin D,VD)、血清前白蛋白(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在新生儿营养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120例新生儿,其中正常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低营养不良新生儿40例为观察一组,高营养不良新生儿40例为观察二组.收集各组新生儿血液并检测体内VD、PA和RBP的水平.结果 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新生儿患者体重、头围、胸围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新生儿STAM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血清内VD、PA和RBP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情况加重,患者血清内VD、PA和RBP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新生儿患者营养状况与血清VD、PA和RBP蛋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erson相关系数为负值,P<0.01.结论 维生素D、血清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营养不良新生儿体内呈异常表达状态;新生儿体内VD、PA和RBP指标变化在新生儿营养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 营养评估 维生素D 血清前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ysC、RBP及尿NAG的变化与糖尿病肾病发展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 beta-D Glucosaminidase,NAG)的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肾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3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14.29mg/L)作为A组、选取3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14.29mg/L)作为B组、30例2型糖尿病肾病引发尿毒症患者作为C组、30例体检正常研究对象作为D组,比较四组患者血清中CysC、RBP、NAG的差异.结果 A、B、C、D四组研究对象的CysC、RBP及尿NA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A、B、C组CysC、RBP及尿NAG与D组比较均显著的高于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CysC、RBP及尿NAG与C组比较显著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CysC、RBP及尿NAG与B组比较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病变程度不断加重,CysC、RBP及尿NAG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糖尿病 肾微血管病 血清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 肾移植术后受者尿中指标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稳定组(A组)、肾功能恢复不良组(B组)受者不同时间尿中指标的水平,探讨各指标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受者术后1d、3d、5d、7d、2w、3w尿中的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1)从表中可见,两组术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在1~5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B组在3d后CYSC水平出现持续反弹,2w、3 w时已超过1d,约为A组的2.5倍(P<0.01);2)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1~7d时A组水平略高于B组(P>0.05),2w、3wB组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3)尿CYSC水平在1~3d时A组略高于B组(P<0.05),5~7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w时B组约为A组的3倍(P<0.01).4)A组1~7d时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高于B组(P<0.05或P<0.01,5d除外),B组在2w、3w时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5)1~3d时B组的尿γ-转肽酶(GGT)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至2w、3w时B组的GGT水平为A组的8~ 10倍(P<0.01).结论 本研究中A组术后早期的肾小管功能受损较B组略重,但3w内肾小管、肾小球滤过功能均恢复良好;B组2~3w时肾小管、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

    肾移植 血清胱抑素C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视黄醇结合蛋白 γ-转肽酶
  • 不同疾病的重症患者营养治疗评估指标的应用

    目的 分析不同疾病的重症患者营养治疗评估指标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共186例,根据重症疾病不同将患者分为肿瘤重症组和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组.对所有患者行营养支持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治疗前后两组营养、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营养达标时间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以腹胀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大,均在10%左右;肿瘤组和肺病组营养治疗前营养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肿瘤组和肺病组营养支持治疗后营养指标,如: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均得到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营养达标时间上对比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患者行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日常所需能量,而营养治疗评估指标能准确计算患者能量消耗,从而尽早达到重症患者能量供应目标.

    重症患者 营养治疗 评估指标 白蛋白 前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 联合检测血清CYSC/ RBP、尿NAG及MALB在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STPCD 2015年11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在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96例病理上无明显肾小管间质病变但可能有早期肾损害的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及98名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CYSC、RBP、尿素氮(BUN)、肌酐(Cr)及尿中的MAlb /NAG的含量.结果 各检测指标的阳性率在不同疾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阳性率依次为CYSC> RBP> NAG> MAlb> BUN> Cr,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者各项指标的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组.所有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组的CYSC、RBP /MAlb/ NA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伴高血压的病人各项指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CYSC /RBP /MAlb、NAG联合检测可作为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灵敏指标,对于这些患者早定期检查、早发现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尿微量白蛋白 早期肾损伤 糖尿病与高血压
  • 测定尿β2、α1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价值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它可以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智力和听力损害[1],这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对于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肾小管功能损害,临床上报道较少,本文针对30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进行尿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检测,目的在于探索它们的含量与肾小管功能损害的关系.

    测定 微球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肾小管功能损害 神经系统损害 胆红素水平 听力损害 临床现象 代谢异常 智力 粘膜 皮肤 检测 含量 巩膜
  •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对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血液中视黄醇的转运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1].游离于血液中的RBP经肾小球滤过后几乎全部被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正常情况下尿排量甚微.当近曲肾小管损伤时,其尿中含量明显增加.

    视黄醇结合蛋白 蛋白测定 窒息新生儿 肾功能损害 肾小管上皮细胞 低分子量蛋白 肾小管损伤 转运蛋白 血液 重吸收 肾小球 游离 排量 含量
  • 尿液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并发症,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常规检测尿蛋白常为阴性,一旦出现临床表现预后较差.糖尿病肾病临床上多以尿蛋白定性、血尿素、血肌酐来诊断,但这些指标对于早期的糖尿病肾病诊断却不敏感.有资料显示[1],尿中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胱抑素C(CysC)联合检测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本研究对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联合检测,报道如下.

    尿微量白蛋白 β2微球蛋白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视黄醇结合蛋白 胱抑素C 糖尿病肾病
  •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CSTPCD CA CBST 2000年3期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维生素A(Vit A)的运载蛋白,结构上为疏水小分子结合蛋白家族的成员.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肝脏中合成并释放入血液后,通过与视黄醇(ROH)、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TR)及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在VitA 的储存、代谢、转运到周围靶器官中发挥重要功能.本文从基因结构与表达、构效关系及临床意义等方面介绍了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视黄醇结合蛋白 基因 构效关系 视黄醇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8年2期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2月入院初治AML患者123例及健康体检者100例的资料.分析RBP与AML患者性别、FAB分型、基因突变、白细胞数及长期预后等的相关性.结果:AML患者RBP表达水平(34.44±14.08 m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1.02±34.97 mg/L)(P< 0.01).M3患者RBP表达水平(40.74±15.79 mg/L)明显高于M4(28.40±13.64 mg/L)(P<0.01)与M5 (31.97±15.31 mg/L)(P<0.05)患者,但与M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5.20±11.51 mg/L) (P >0.05).AML患者RBP表达水平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负相关(r=-0.352,P< 0.01).亚组分析发现,RBP表达水平与白细胞数负相关主要见于M4(r=-0.563,P< 0.01)及M5患者(r=-0.423,P<0.01).获得CR患者的RBP水平为48.64±9.24 mg/L,非常明显高于初始治疗前(P<0.01),但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M3患者缓解后RBP水平为54.91±5.25 mg/L,非M3为41.36±7.33 mg/L,两者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研究AML患者RBP表达水平可能为AML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急性髓系白血病 视黄醇结合蛋白 白细胞
  • 腹腔内巨大游离体一例

    《中华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6年9期

    患者男,71岁。因“发现盆腔肿物5个月余”于2015年8月11日入院。既往无病史或手术史,体检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直肠指检未触及占位性病变。盆腔CT示膀胱后方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缘光滑,轮廓尚清,最大径约7.8 cm,病灶内见不规则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局部与邻近小肠及乙状结肠分界欠清(图1)。临床诊断为盆腔肿物。血清学检查显示钙离子1.99 mmol/L,钾离子6.05 mmol/L,血红蛋白116 g/L,白蛋白29.0 g/L,视黄醇结合蛋白9.2 mg/L,血清转铁蛋白1.59 g/L,超敏C反应蛋白84.4 mg/L,由于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行开腹手术移除。术中见盆腔膀胱后可见灰白,大小约8 cm ×7 cm ×4 cm 结节样游离体,质较硬,表面光滑。

    腹腔内 盆腔肿物 视黄醇结合蛋白 血清转铁蛋白 膀胱刺激症状 占位性病变 血清学检查 直肠指检 增强扫描 乙状结肠 血红蛋白 临床诊断 开腹手术 患者 反应蛋白 表面光滑 游离体 手术史 钾离子 肌紧张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05年9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检测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71例AOPP患者尿RBP含量,并与4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71例AOPP患者,其中20例中毒后尿RBP逐渐增高,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尿蛋白阳性;51例尿蛋白阴性患者尿RBP含量增高18例,在中毒后第1、3、5、7天尿RBP含量中位数分别为10.1、42.3、22.7、9.1 mg/mol Cr,均高于正常对照(8.1 mg/mol Cr),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中毒愈重,尿RBP增高愈明显.结论检测AOPP患者尿RBP对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杀虫药 有机磷 视黄醇结合蛋白
  • 血清SAA、RBP4、MCP-1与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及梗死程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程度及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选取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SAA、RBP4、MCP-1水平,对照组测定体检当天血清SAA、RBP4、MCP-1水平.再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分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SAA、RBP4、MCP-1水平.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HIS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价,应用CT观察患者脑组织梗死体积.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血清SAA、RBP4、MCP-1与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程度及梗死体积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SAA、RBP4、MCP-1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入院时血清SAA、RBP4、MC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与入院时及入院第1天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SAA、RBP4、MCP-1水平显著下降(P <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SAA、RBP4、MCP-1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HISS评分、脑梗死体积与血清SAA、RBP4、MCP-1水平呈正相关(P <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SAA、RBP4、MCP-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0.785,0.765.结论 血清SAA、RBP4、MCP-1与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及梗死体积呈正相关,通过测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AA、RBP4、MCP-1水平将有助于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评价.

    缺血性脑卒中 脑损伤 脑梗死体积 淀粉样蛋白A 视黄醇结合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 肝硬化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B)的变化,以判定肝脏的合成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116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 Pugh分级标准分为三组:①A组(A级):17例;②B组(B级):42例;③C组(C级):52例;对照组:50例.均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清RBP、PAB、血清白蛋白(ALB)的含量,了解其变化趋势及其灵敏度.结果 A组与对照组比较ALB、PAB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RBP下降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P<0.05).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增加,B、C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三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RBP、PAB在B组即具有差异高度显著性意义(F=14.68,F=7.68,均P<0.01).血清RBP与PAB呈正相关(r=0.769,P<0.01),RBP、PAB与ALB之间亦呈正相关(r=0.608,r=0.534,均P<0.05).结论 随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增加,血清RBP及PAB水平均进行性下降,且比ALB更为敏感,两者联合分析能更好的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 视黄醇结合蛋白 前白蛋白
  •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诊疗阶段的检测价值

    目的 通过动态检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治疗前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白细胞(WBC)变化,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确诊为尿路感染患者的资料,从中筛选出93例资料完整的病例,其中48例为血糖正常患者(A组),45例为糖尿病患者(B组),记录患者病程中的RBP和WBC结果,同时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入院时RBP和WBC水平明显高于C组[RBP(mg/L):31.78±11.88、36.16±12.42比30.56±10.20,WBC(×109/L):7.01±3.19、6.82±2.58比6.45±2.60],发生尿路感染时升高更加明显[RBP (mg/L):34.54±11.71比31.78,48.46±14.67比36.16±12.42;WBC(×109/L):8.94±4.66比7.01±3.19,10.93±5.14比6.82±2.58;均P<0.05];而治愈出院时两组值都已降至入院时.在两组尿路感染患者中,伴糖尿病的B组各时间点RBP和WBC值均高于不伴糖尿病的A组,且发生尿路感染时两值都出现统计学意义(均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尿路感染时的RBP和WBC升高比例相关性很小,相关系数r=0.181,P>0.05,B组患者尿路感染的RBP和WBC升高比例成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0.484,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时的RBP和WBC升高幅度要大,血清RBP检测可作为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监测病情、评估预后的一种方法,非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RBP升高不是很明显,若有显著升高应警惕其他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 尿路感染 视黄醇结合蛋白 白细胞
  • 子痫前期患者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D-二聚体(D-dimer, D-D)在子痫前期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20例晚期妊娠住院的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12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100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CysC、RBP及D-D的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及对照组间CysC、RBP及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CysC、RBP及D-D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子痫前期组CysC、RBP及D-D的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ysC、RBP及D-D在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子痫前期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D-二聚体
  • 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轻微型肝性脑病( MHE)患者血氨(NH3)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开封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患有MHE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2例为试验组,另选同期该院的健康体检者45名为对照组,使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血清NH3和RBP水平,对比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NH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结论 MHE患者NH3水平升高,RBP水平下降,对MHE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肝硬化 轻微型肝性脑病 血氨 视黄醇结合蛋白
  •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CSTPCD CA 2000年1期

    对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RBP为血液中转运视黄醇的蛋白,半衰期短,体内含量较少,能较为灵敏地反映机体营养状况.RBP含量改变也能早期反映各种肾脏疾患及肝功能损害程度.

    视黄醇结合蛋白 临床应用
  • 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80例(观察组)、单纯糖尿病患者80例(对照组A)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B)的临床资料.检测并比较三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观察组视黄醇结合蛋白、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对照组A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视黄醇结合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尿糖 血清胱抑素C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视黄醇结合蛋白清除的比较

    《中国血液净化》 CSTPCD 2008年6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ial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治疗尿毒症的疗效是肯定的.一般认为,血液透析对于清除尿毒症患者小分子毒素优于腹膜透析,而腹膜透析在清除中大分子毒素方面优于血液透析.为此,我们比较了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患者血清中一种大分子毒素视黄醇结合蛋白清除的效果.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 视黄醇结合蛋白 分子毒素 Peritoneal Dialysis 清除 尿毒症患者 慢性肾衰竭 净化方法 患者血清 终末期 治疗 疗效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