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1~27日邯郸市磁县花官营乡东城营村发生了一起麻疹暴发,对所有病例进行调查和采集血液标本并收集其中4例病例的咽拭子、尿液标本进行检测,首次从一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核酸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尿液中的各种有形成分,使得尿中有形成分的定量测定进入新的时期.该仪器具有快速、稳定、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该机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出现过一例典型故障:报"样本量不足"错误,现介绍如下:分析原因:查看标本架上的尿液标本,发现尿液量并不少,从而排除了尿液标本量太少造成仪器报警的可能;而后打开仪器前盖,发现导管支座上的过滤器装置有液体渗出,执行抽吸程序后,发现导管内有气泡流动,究其原因可能是长时间使用仪器,尿液中的杂质把过滤器堵塞造成的.
尿液分析仪已被各大医院广泛采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其隐血检测结果有时与镜检结果和临床症状不符.对此,本实验室对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的尿十项分析仪测定323例隐血检测阳性尿液标本,用尿沉渣镜检法加以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目的:探究尿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其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尿液检验的患者共80例,本组受检者收集尿液标本后均行常规检验,对本组患者尿液标本获取后即刻、1h、2h、3h及4h分别进行尿液检验,对比不同时间点标本中红细胞、白细胞及上皮细胞.结果:取样后即刻、静置1h、2h时本组患者尿液标本中红细胞、白细胞及上皮细胞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取样即刻至静置5h各时间点本组患者白细胞水平及上皮细胞情况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置3h时本组患者红细胞即刻、静置1h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置时本组患者红细胞相比即刻、静置1h、2h明显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标本放置的时间越长其检验指标会产生越明显的变化,因此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获取标本后应尽快进行检验,最长时间不应超过3h.
目的:观察分支杆菌在BACTEC960培养仪中的生长特点和涂片细菌抗酸形态,提供初步快速鉴定分支杆菌的实验室方法,从而提高分支杆菌的鉴定水平.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病人痰,脑脊液,胸水,尿液标本共计1544份,经前处理后分别接种MGIT培养基及对硝基基甲酸PNB培养基,置BACTEC960快速培养仪和37C培养箱,待培养仪出现阳性示警后,取出MGIT培养管,吸取培养物直接涂片,作抗酸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形态学检查.结果:MGIT培养管内培养物清淅,有片状或团状沉淀物,涂片分支杆菌为长链状排列,PNB不生长.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中导致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100份不合格的粪便标本与122份不合格的尿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予以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检验不合格的原因.结果:导致粪尿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中,标本量不足,占57.21%,标本污染,占20.72%,标识出错、容器出错、送检超时,分别占9.45%、6.76%、5.85%.结论:常规检验粪尿标本之前,应当对患者予以有关指导,尤其是标本量采集、容器选择以及搜集的方式等,搜集标本之后,予以严格查验,保证粪尿检验的合格率.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尿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尿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观察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控制组较对照组不合格尿液标本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应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后,可有效提高尿液标本采集质量.
目的:探讨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尿液检验的标本87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尿常规检验,观察组则以对照组为基础,加用尿沉渣检验.对两种检验方式的价值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白细胞、红细胞及其尿蛋白阳性检出率指标上,相比对照组而言,均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要行尿液标本检验患者而言,将尿沉渣与尿常规检验方式联合应用于尿液标本检验中,相比于单一使用其中某种方式检验,准确率更高,可有效提高红细胞、白细胞及其尿蛋白的阳性检出率,进而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随着各种自动化尿液分析仪广泛普及以来,尿液常规检查不但提高了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和精密度,也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因素直接干扰尿液常规自动化检验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临床诊断[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标本细菌学检验结果正确率水平,为提高检验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6年1―12月接受细菌学检验的200例不同类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方法对不同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并与标准菌株进行比对,比较不同类型标本细菌学检验正确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200例不同类型细菌学检验标本中,187例检验结果正确,正确率为93.50%.其中50例尿液标本检验正确,正确率为96.15%;40例创伤组织标本检验正确,正确率为92.24%;26例粪便标本检验正确,正确率为86.67%;27例血液标本检验正确,正确率为96.43%;24例痰液标本检验正确,正确率为92.31%;20例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检验正确,正确率为90.91%.不同标本细菌学检验结果正确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2,P>0.05).结论该院各类标本细菌学检验结果正确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从检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获得科学准确的数据,不断提高细菌学检验质量,使疾病得到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不断提高治疗效果.
为识别病毒来源,了解宁夏州族自治区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笔者现就宁夏回族自治区2004-2010年麻疹病原学监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采集:按照WHO《麻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基本操作手册》要求,采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市、县2004-2010年198例疑似麻疹患者的咽拭子163份和尿液标本120份,进行病毒分离.咽拭子采集后置于2 ml标本运输液中,-70℃保存备用;尿液标本采集后1860 ×g离心15 min,弃上清,用2ml病毒标本运输液悬浮沉淀,-70℃保存备用.
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检验尿中的有形成分,然后根据检验结果对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1材料与放法:1.1桂林优利特UF-500尿化学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1.1.1 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1.1.2电光学显微镜1.2标本来源:随机收集门诊病人新鲜尿液标本50例1小时内尿检.
天津市2002年首次从送检的成人尿标本中分离到1株麻疹病毒,现简报如下.
神经外科垂体瘤疾病的患者,由于病情的需要,需根据医嘱嘱患者留取24h尿液送检并进行化验,以此来作为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笔者常使用量杯直接将尿液倒入试管里来留取尿标本,此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存在很多不足,如:同一个量杯反复使用,冲洗不净,很容易影响化验的结果,且留取标本试管开口较小,倾倒时易造成尿液外漏等.临床工作中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使用5ml注射器留取尿液标本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目的 探讨品质圈在缩短病人留取大小便标本时间中的应用.方法 成立品质圈,以缩短病人留取大小便标本为活动主题,调查现住和归档病历,查阅大小便常规化验结果单,得出平均每份大小便标本留取化验的时间.通过品质圈方法,制定目标,寻找原因,确定要因,制定并实施对策,遵循PDCA循环分析方法和解决存在问题.结果 通过品质圈活动,病人留取大小便标本时间明显缩短,大便由6.2 d降低3.8 d,小便由4 d到1.2 d,同时也减少了长期卧床病人便秘的发生.结论 品质圈活动在缩短病人留取大小便标本时间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护士解决病人潜在和存在问题的意识、能力提高,护患沟通增加.
目的:调查临床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方法跟踪371份尿液标本的采集,由专人对没有及时准确采集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有效地进行临床标本采集的管理。结果330份尿液标本能及时准确采集,占88.95%;41份未能及时准确采集,占11.05%,其中10份是由于患者来月经、无尿或当日做检查需要憋尿而推迟,占2.70%,31份能够采集而没有及时准确采集,占8.35%。因患者新入院第1次留尿标本而错误采集的患者22例(91.67%);因同时留两个或两个以上标本而错误采集的患者10例(41.67%);因文化程度低由家人协助而错误采集的患者12例(50.00%)。结论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应作为一项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加强护士标本采集知识和质量意识的培训,协助患者留取标本,才能提高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
目的:探讨临床尿液样本不同放置条件下的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对尿液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方法:随机选取33名该院门诊就医病人,收集其随机尿液样本,分别检测尿生化、尿常规、尿流式相关检测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室温放置条件下,尿钠(Na)在4h显著升高(P<0.05);尿肌酐(CREA)、尿酸(UA)、白细胞平均前项散射光强度(WBC-MFSC)在6h出现明显变化(P<0.05),其中CREA、UA显著升高,WBC-MFsc显著下降-尿总蛋白(TP)在8h显著升高(P<0.05),其余各检测指标在室温放置8h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4℃冰箱保存条件下,尿钾(K)在6h显著降低(P<0.05),尿UA在8h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检测指标在8h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不同放置条件下的放置时间对某些尿液检测结果可产生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规范尿液标本检测流程.
尿液分析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检查项目,除了进行常规检验和化学定性、定量外,尚可进行尿沉渣细胞计数、尿细菌培养等.尿液分析除了对肝肾功能、糖脂代谢提供准确资料外,还可选择性地进行深入研究.对尿液分析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就是标本的留取.除门诊病例外,所有住院病人的尿标本留取指导工作几乎全由护理人员承担,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指导是护理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深入了解不同的尿液标本种类、检验项目和留取注意事项是指导病人留取合格尿液标本的关键.
目的:提高对尿液分析质量控制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的推荐方法进行尿液常规检验,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尿液分析有多种影响因素.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照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操作,排除多种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分析检验结果和服务临床.
目前,尿路感染的诊断仍必须根据中段尿的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作为临床的诊断依据[1].然而,1份尿标本从采集、培养到获取报告需要3d,且临床怀疑尿路感染送检的尿液标本中,绝大部分都是细菌培养结果阴性,造成治疗的延误和实验室资源的浪费.本研究以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应用UF1000i自动尿液分析仪对292份清洁中段尿标本进行了细菌定量计数,以期找到一个灵敏度与特异度均佳的细菌值区间,为临床早期诊断尿路感染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干细胞( stem cells )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诱导多潜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 iPSC)为干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可以不断自我更新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目前,多潜能干细胞来源问题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最新研究发现,尿液是一种完全无创的细胞来源,主要用于疾病辅助诊断和检测疾病的相关标记物。1972年,人们首次从新生儿的尿液标本中成功分离出存活的脱落细胞(以下称尿液细胞)[1],为尿液衍生干细胞( urine-derived stem cells)[2],尤其是尿液来源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urin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 UiPSC)[3-5]的成功诱导,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尿液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干细胞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来源,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药物发现与评价等方面颇有应用价值。
UF-1000 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是Sysmex公司推出的目前在国内临床使用较多的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它使用2种含多次甲基荧光染料的染色剂染色尿液细胞和颗粒,被染色尿液细胞和颗粒发出的荧光能反映量化的细胞表面和胞质内的性状以及细胞核的性质DNA和RNA的数量[1],利用流式细胞的原理,以激光的散射强度、荧光强度、散射波的宽度和荧光的波幅来识别和计数尿中的有形成份,它与干化学分析仪组合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尿液分析系统,能较好地解决尿液检查难以标准化的问题,但尿液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干扰因素众多及仪器本身的局限性,常造成RBC、WBC、CAST的假阳性,假阴性。所以进行必要的尿沉渣镜检,将有利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用这3种方法对418份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干扰因素,供大家参考。
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除少数由医生或检验人员完成外,绝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完成。护士负责采集标本的种类,主要有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护士负责这些标本的送检。标本大多数是有夜班护士采集,采集后直接放置在病区,并暴露在空气中。标准预防医学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1]。标本暴露在空气中,既影响科室环境美观,又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夜班护士下班后再送标本,使标本在病区停留时间长。有时因季节原因,标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使标本变质,且护士送检标本过程中,标本也是暴露在外,光的照射、微生物的污染、环境的温度、送检过程中的振动、进入雨水,都干扰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工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自行研制标本放置盒,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分析针对集尿袋口放无菌棉球留取新生儿尿标本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共88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3例,其中对照组新生儿采用1次性集尿袋,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放无菌棉球,对2组新生儿尿液标本留取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1次性留取尿液标本成功率95%(421/443);对照组新生儿1次性留取尿液标本成功率88.5%(392/443),2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集尿袋口放置无菌棉球收集新生儿尿液标本具有安全使用、成功率高等优势,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目的比较利用吸毒人群的尿液和血液标本检测HIV-1抗体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对某市强制戒毒所273例吸毒者分别采集其尿液和血液标本,应用ELISA方法分别采用尿液和血液初筛试剂检测尿液和血液标本中的HIV-1抗体.结果 273例中有94例血液标本的HIV-1抗体为阳性,其平行尿液标本中有93例HIV-1抗体为阳性.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尿液、血液标本检测HIV-1抗体方法的一致性为99.6%.结论采用尿液试剂进行HIV-1抗体检测结果是可靠的,而且是值得大范围推广的.
目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吸毒人群尿液标本中艾滋病病毒1型(HIV-1)抗体,与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采集某市劳教所吸毒者尿液、血液标本354例,HIV-1抗体阳性吸毒者复检尿液标本19例,共计373例.应用ELISA初筛试剂检测尿液及血液标本中HIV-1抗体,阳性者取其血液标本进一步用Genelabs试剂做蛋白印迹(WB)试验确认.结果尿液、血液标本中检测HIV-1抗体的特异性为99.72%,尿试剂的假阳性率为0.28%;血液标本HIV-1抗体阳性者,尿液标本检测也呈阳性,灵敏度为100%.结论尿液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HIV-1抗体与血液标本ELISA方法的检出率有高度的一致性.尿试剂适用于对高危人群进行尿液HIV-1抗体的筛查工作.
目的利用吸毒人群尿液和血液标本比较不同方法检测艾滋病病毒1型(HIV-1)抗体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平行采集强制戒毒所234名吸毒者的尿液和血液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不同标本中HIV-1抗体.结果234人中5人血液标本HIV-1抗体为阳性,其平行尿液标本中4人阳性,另1人蛋白印迹试验确认为阴性.结果显示:两种标本检测HIV-1抗体的符合率为99.6%.结论尿液标本ELISA试剂的检测结果是可靠的.
目的利用尿液标本检测抗HIV-1抗体.方法通过ELISA方法检测50例抗HIV-1抗体阳性感染者及100例抗HIV-1抗体阴性对照组尿液中抗HIV-1抗体.结果显示在50例HIV感染者中有49例尿液抗HIV-1抗体阳性,1例阴性;对照组中尿液中均未检测出抗HIV-1抗体,以血液标本为标准,检测尿液抗HIV-1抗体的灵敏性为98.0%,特异性为100%.尿液标本与血液标本检测的一致性达99.3%.结论本实验提示在采集血液标本不便的情况下,可通过尿液抗HIV-1抗体的检测对高危人群的HIV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筛查.
目的比较应用ELISA检测尿液和血液中HIV-1抗体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对470名被检测者平行采集尿液和血液标本,应用ELISA方法分别采用尿和血初筛试剂检测尿和血标本中的HIV-1抗体.结果采集到470名被检测者尿液,2份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采集到447名被检测者血液,初筛和确认同有2份标本阳性.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尿、血标本检测HIV-1抗体方法的一致性为100%.结论采用尿试剂进行HIV-1抗体检测值得大范围推广使用.
目的 分析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对策,提高检验质量.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不合格的粪便标本112份与不合格的尿液标本132份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不合格粪便标占6.88%;不合格的尿液标本占5.01%.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标本量不足145份,占59.42%,其次是标本污染占20.08%;其不合格原因排列顺位依次是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与超时送检.结论 采集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特别是标本的量、容器及采集方法等,采集后应严格查对,确保粪尿常规检验标本的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