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发生与多基因的异常有关,其中,DNA甲基化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方式,其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与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胃癌的发生亦系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异常累积的过程.本文就与胃癌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p14ARF、pi6INK4a、APC、pS2、p15INK4b和RASSF1等)、DNA修复基因(MGMT和hMLHl)和其他与肿瘤转移和侵袭有关的基因(CDHl和TIMP-3)的CpG岛甲基化情况作一综述,说明了胃癌的发生与DNA甲基化的关系,揭示了胃癌的形成与DNA甲基化有一定的关系,探讨利用基因甲基化的检测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的可能性.
目的: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索P53基因在癌前病变到癌这一转化过程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胃镜活检标本,选择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病例,分出癌变组与未癌变组,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53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癌变率分别为0%、3.4%、10.7%、16.7%,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加其癌变率亦增加.在未癌变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胃黏膜、轻度不典型增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癌变组中,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胃黏膜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癌变与癌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典型增生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P53基因的变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进行P53基因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前病变不同转归中的作用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52例胃癌患者癌前病变组织标本及56例非胃癌患者组织标本的P53、Bcl-2和PCNA的表达.结果:发生癌变者与P53、Bcl-2和PCNA阳性强度有密切关系;PCNA标记指数(PCNA LI)在癌变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变组,差异有显著性(t=5.261,P<0.01);在癌变组,88.5%的病例有单一或多种基因表达异常,51.9%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同时表达,与非癌变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393,P<0.05).结论:在胃癌发生过程中,P53、Bcl-2表达强度明显增加,细胞增生活性升高,且为多基因协同作用,说明在胃癌演变过程中他们起重要作用.
0引言胃癌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位,而早期胃癌目前的发现率不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努力提高,以挽救更多的患者.回顾一下内镜的发展史和早期胃癌临床研究进展情况,就不难了解为什么至今内镜检查仍然是早期胃癌(EGC)诊断的主要方法.1868年Kussmal首创硬管胃镜后的90a内,EGC的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日本1950年代初查出EGC只占全部胃癌的3.6%.自从1958年Hirschwit设计光学纤维胃镜后,几经改革,镜身越来越细,接物镜视野越来越大,角度可上下弯曲达300度以上,观察病变方便,易为患者所接受.因此,随着纤维胃镜的发展革新,日本EGC已占全部胃癌的52-79%.充分说明了胃镜检查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52例胃癌癌变前后组织标本的p53,Bcl-2和PCNA的表达.结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的p53蛋白表达分别为27.8%,38.2%和57.7%;Bcl-2蛋白表达分别为33.3%,50.0%和65.4%;PCNALI分别为41.4±13.0,47.9±8.9和53.0±11.9.在肠型胃癌,癌前p53,Bcl-2阳性者发展到癌时仍全为阳性,无1例转阴性;在弥漫型胃癌,癌前Bcl-2阳性者到癌时有1例转阴;PCNA LI由癌前发展到癌时明显增高,在肠型胃癌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在肠型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53,Bcl-2蛋白表达起重要作用,且细胞增生活性逐渐升高.
目的:对肿瘤标志物联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胃癌患者5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胃粘膜检查正常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1组,对3组患者的血清标志物CEA、CA724、CA242、CA199水平实施检测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照组1组患者的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时,其敏感度要明显高于单项、2项或者是3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检测的特异度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将CEA、CA724、CA242、CA199等血清肿瘤标志物联检应用于胃癌早期的诊断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其诊断敏感度与准确性,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当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仅约10%左右,Ⅰ、Ⅱ期胃癌的诊断率不足30%[1].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是提高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水平.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T,MSCT)能够提供病变部位清晰的结构特征,是临床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分期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存在局限性,也难以准确判断有无远处转移灶、术后有无复发以及疾病的代谢情况,这些缺点使其在胃癌诊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3].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以上方面却显示出较大优势,在胃癌早期诊断、TNM分期、化疗疗效监测及术后复发监控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6].本文参考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对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含量的测定和对比评估,认为此法对消化道肿瘤具有灵敏、广谱、快速、简便等特点。方法通过测量56例胃癌患者以及2515例体检人员的血清TSGF含量,对两组阳性率进行统计方差分析。结果胃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体检组,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TSGF作为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由于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有效初筛胃癌、诊断早期癌变、评价疗效和检测复发肿瘤,其快捷性和稳定性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胃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居世界第2位,在我国为第1位[1].由于起病隐袭,症状不典型,胃癌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大多处于晚期,需要采取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2].为此,我们采用泰素帝(TXT)、草酸铂联合氟脲嘧啶/亚叶酸钙方案治疗晚期胃癌2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目前仍然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直接影响预后.因此深入研究胃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为胃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也为治疗提供有效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T细胞成熟相关蛋白基因(MAL)基因由Alonson和Weissman[1]于1987年在T细胞分化中晚期时发现,定位于人染色体2q13.在多种肿瘤中均发现MAL基因的失活和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2-5].Buffart等[6]分析了MAL启动子甲基化、基因的表达和胃癌的关系,提示MAL是胃癌的抑制基因,它的失活可能是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5-Aza-CdR是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能与DNA甲基转移酶Ⅰ结合,使其失活,逆转甲基化效应,重新激活因甲基化而被抑制的基因,进而促进细胞分化[7,8].本实验通过培养BGC-823细胞,观察5-Aza-CdR对其生长、MAL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探讨MAL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为胃癌的防治寻找一个新的可能靶点.
胃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恶性肿瘤前列,临床确诊多属中晚期,根治后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与患者手术后淋巴系统、血循环、骨髓等组织器官中存在微小肿瘤细胞灶有关[1]。胃癌癌胚抗原(CEA )蛋白、CEA-mRNA 在肿瘤转移、复发及判断方面应用广泛,但在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应用较少。近年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在侵袭和转移的早期阶段就有癌细胞入血,即微转移,是肿瘤的恶性标志和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诊断肿瘤微转移是提高恶性肿瘤治疗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途径之一[2]。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胃癌早期患者 CEA 蛋白表达情况,并联合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EA-mRNA ,分析表达的临床意义,探求胃癌早期诊断、早期血道微转移检测的特异、敏感指标,以利于胃癌患者早期诊疗及预后的评价。
首先要明确与残胃癌有关的3个概念1.1 统一定义自1930年Eicheller报告胃良性疾病胃切除术后近侧残胃内又发生癌,称为残胃癌.之后,一直专指这样的癌为残胃癌,即狭义残胃癌.因胃恶性疾病胃切除后,残胃再发生的癌叫残胃再发癌.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癌症病死率第二位,总体5年生存率约20%。但是,早期胃癌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大于90%,总体复发率为1.5%-13.7%。而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仅30%-40%,总体复发率高达50%-70%。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的关键[1]。早期胃癌指癌细胞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癌肿范围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不论。内镜检查是胃癌早期诊断的核心。内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仍是诊断早期胃癌最直接、准确、可靠的方法,与此同时,针对胃癌高危人群(包括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者)的监控,早期检出病变进展,也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措施。现将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经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及胃黏膜高级别瘤变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了解辽宁抚顺地区早期胃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常缺乏特异性表现,当出现明显消化道症状时,病情已进展为中、晚期,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临床上对胃癌的诊断主要以胃镜检查为主,但对亚临床患者尚不能作为普查手段.近年来已有多名学者报道了血清胃蛋白酶原(PG)测定作为胃癌初步筛查的有效性[1,2],本文通过检测26例浅表性胃炎、28例萎缩性胃炎、32例胃溃疡、29例胃癌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 Ⅰ、PGR)水平,以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胃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病变,很多患者是有慢性胃炎过渡至萎缩性胃炎,最终进展为胃癌的,因而明确这一过渡过程中患者标志性血清指标特征是促进临床诊断工作改善和确保积极有效治疗的关键[1]。当前临床对胃癌的早期诊断主要通过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造影两大途径进行,胃镜检查结果一致作为胃癌临床诊断金标准广为推崇,但并不适用于筛查工作。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血清 PG 胃蛋白酶原指标水平的波动灵活反应了人体胃黏膜健康状况,而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又与胃癌进展密切关联,众多专家学者正尝试将血清 PG 水平作为胃癌筛查的重要高敏感指标[2]。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前.随着近年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胃癌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对决定治疗方案和判断病人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兹就有关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胃癌在我国属高发恶性肿瘤,且早期诊断率较低,内镜诊断率低于10%.目前胃镜检查已在基层普遍开展,如何确定胃癌早期表现及规律,有效提高内镜下早期癌检出率,是内镜临床工作者需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24例早期胃癌内镜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内镜特征及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方法.
肝肠钙粘连蛋白(liver-intestine cadherin,LI-cadherin)是钙粘连蛋白超家族中的特殊一员,因为在结构上它与经典Ⅰ型钙粘连蛋白有所不同而被划分为经典钙粘连蛋白的变异体,至今对它的主要功能仍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LI-cadherin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初步探索LI-cadherin的表达对胃癌早期诊断及转移潜能的预测价值.
近年来,p53抑癌基因和ras癌基因表达产物(P53蛋白和P21蛋白)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联合检测胃黏膜良性病变、胃黏膜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标本中的上述2种蛋白,以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胃癌是目前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生以及发展与许多种基因甲基化有关系,例如各种肿瘤抑制基因以及失活的基因.肿瘤抑制因子的失活都是由于其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基因甲基化[1-3].阐明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对进一步筛选胃癌分子靶点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病死率在世界上恶性肿瘤中排第2,每年有8.5万人被诊断为胃癌,65万人死于此病,在中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居前列(平均每10万个中国老年人中,就有41名胃癌患者)[1].胃癌的发生可能与饮食、吸烟、Hp感染、家族因素等有关[2].进展期胃癌患者治疗的预后差,术后5年生存率约61%,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治疗的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84%~99%[3].本文就胃癌早期诊断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综述如下.
胃癌(Gastric Cancer)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排在第2位,目前主要依靠早期明确诊断和手术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且按TNM分期标准,经个体化综合治疗后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I、II期[1]。>80%胃癌患者中晚期才被确诊,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肿瘤标记物应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目前外周血中可用的胃癌标记物主要有AFP、CEA、CA-125和CA-199等对于进展期胃癌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对于早期胃癌诊断却无明显的差异[2]。近年关于miRNA的研究表明,外周血MicroRNA(miRNA)的种类及表达水平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状态下出现显著的改变,且外周血miRNAs作为胃癌等肿瘤诊断标记物的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胃镜病理学检查和上消化道影像学检查[1-2],虽胃镜病理学检查在行业内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但不能对亚临床症状患者作为普查手段,且在被确诊胃癌的患者中也不能经常用胃镜病理学检查作为疗效考核、监测术后复发的指标.现阶段关于胃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报道较多,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较大的差别,临床意义评价不一.故笔者根据本院实际情况,联合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 CA72-4)、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19-9 (CA19-9)和癌胚抗原(CEA),旨在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诊断及治疗价值.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Ⅰ、PG Ⅱ可反映胃粘膜的分泌水平,检测胃蛋白酶原PG Ⅰ、PG Ⅱ和胃蛋白酶原比值(PGR)的变化,能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以及严重程度.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的癌前状态,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是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临床情况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慢性胃溃疡、残胃、胃息肉等[1].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萎缩性胃炎、胃癌现主要诊断依据为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病人痛苦较大,畏惧心理较严重,也不适合大批量人群筛查,极易造成疾病的延误.胃蛋白酶原检测是一种非介入性、简便、快速、便于动态监测、重复性好等的检查方法,病人较能接受,且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人群的普遍筛查[2-3].PG Ⅰ、PGⅡ及PGR的变化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及胃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4].现就胃蛋白酶原PG Ⅰ、PG Ⅱ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的诊断价值分析如下.
胃镜胃粘膜印片细胞学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易于诊断等优点,可直接在胃镜直视下从病变部位获得标本,是目前胃癌早期诊断最有效方法之一.我院自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进行胃粘膜涂片细胞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258例,确诊为胃癌45例,现总结如下.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占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胃癌患者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将近一半是在中国.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总体5年生存率约为20%~([1]).
目的:了解非编码RNA导致胃癌发生的机制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先采用芯片技术分析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非编码RNA(miRNA和lncRNA)表达的差异;然后采用实时定量RT-PCR进行验证,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最后在细胞和动物实验层次通过上、下调细胞中miRNA和lncRNA的表达了解它们导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结果:鉴定出19种胃癌相关miRNA;首次发现miR-139-5p和miR-768-3p在正常组织中高表达,miR-340*、miR-421和miR-658在癌组织中高表达。机制研究发现:miR-106和miR-21在转录后水平分别调控抑癌基因Rb和PTEN表达,miR-17调控转录因子E2F1表达;miR-106a通过调控CDK1/CDK2的表达促进胃癌生长;miR-421通过调控CBX7和RBMXL1的表达影响胃癌发生;胃癌组织中miR-21和miR-106a水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转移密切相关;胃癌中miR-31和miR-195等低表达的原因在于其基因启动子受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揭示了胃癌相关lncRNA表达谱(GES:47850),重点研究了一些lncRNA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例如:我们对860份胃癌、癌前病变和良性胃病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的组织、血浆和胃液中lncRNA-AA174084的检测发现, lncRNA有希望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新型标志物。基于我们首次发现AC096655.1-002、HMlincRNA717和AC130710与胃癌密切相关,这3种lncRNA先后被人类基因组组织基因命名委员会(HGNC)分别命名为胃癌相关转录本1(gastric cancer associated transcript 1, GACAT1)、胃癌相关转录本2(GACAT2)和胃癌相关转录本3(GACAT3)。这是国际基因组织以“胃癌相关”正式命名的前3种lncRNA。结论:非编码RNA在胃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的新型标志物。
虽然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某些国家近年来稳步下降,但在世界范围内,胃癌仍然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肿瘤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分子水平发现基因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以及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基因产物的非正常表达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往往先于肿瘤的发生,所以测定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可能成为早期诊断和控制胃癌的有效措施.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1位,全身恶性肿瘤的第3位.胃癌的预后较差,经过根治性切除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20%~50%之间.胃癌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虽然使胃癌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术后残留和复发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40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手术以外治疗胃癌的方法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和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化疗是其中研究最早也是研究范围最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部恶性肿瘤之首.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的胃癌患者在60万以上,2000年约36万人死于该病.因此,就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言,胃癌也可称得上我国的"癌中之王".由于胃癌早期诊断困难,故手术切除率低,五年生存率也低.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在临床上很常见.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胃癌患者的内科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