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职护士都将面临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问题[1].此外,由于分科越来越细,护士从学校毕业工作后,如长期不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护理水平和技能则难以提高,知识面也将越来越窄,护理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应针对性的接受阶段性培训[2].我院自2002年起将ICU作为医院护理骨干的培训基地,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着基础医学形态学各实验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飞速发展,形态学实验技术人才培养已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为此,我校于2001年9月成立了形态学中心实验室;其任务及发展方向是:(1)保障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的完成;(2)将形态学实验教学结果与临床应用有机地结合;(3)确立形态学实验中心以教为主,辅以科研开发地位.要达到这3个目的,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各级人员能够各司其职,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其次,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
卫生部在2007年上半年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在医务人员岗前培训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岗前培训,提高新上岗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恪守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增强依法执业和抵制商业贿赂的自觉性,维护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岗前培训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综观教育体系,无论是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还是任职教育,在阐述学习目标时,均有课程设置目的与适合学习对象等原则.以青岛地区为例,从1999年开始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各项继续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城乡、学科、单位之间的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某些教育项目的开发脱离岗位需要,专业人员对学习课程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显出茫然.我们认为设计教育项目必需借助教育学原理,结合自身实际,遵守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同时体现如下几个原则.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以培养药学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设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化学实验技术》课程,将药学岗位中运用到的化学实验知识与技术融入课程中,使课程的学习更贴近实际工作,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