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寄生宿主十分广泛,包括人类在内,目前已知在120多种哺乳类动物体内均可寄生[1],引起旋毛虫病,是动物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蜱是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专性寄生的吸血节肢动物,能贮存和传播许多人、畜的病原生物,目前所知至少有11属193种蜱类与217种感染性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蜱瘫毒素有关.因此,蜱在医学和兽医学上有重要意义.
人疱疹病毒中有些是人类最重要的病原体,这类病毒所引发的人类疾病,在临床上呈一系列症状,有些病毒宿主范围很广,另一些又比较狭窄,这是一类很古老的病毒.经科学界长期观察,发现寄生于脊椎动物宿主的各种疱疹病毒,自鱼类起与宿主一起经历了从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历经亿万年演化,在这一系列宿主体内都选择出各自特异的疱疹病毒.在人体独特的小生态环境中,在某种人体特殊类型的细胞中,也潜伏着对人特异的人疱疹病毒亚型.
泌乳素是由垂体前叶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促进乳腺发育,同时促进乳腺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是哺乳类动物机体平衡的重要调节因素.血清泌乳素增高对大脑和其它器官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包括溢乳、月经减少、闭经、不规律排卵或不排卵、性功能失调、骨密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等.
基因的表达在DNA、RNA和蛋白水平上受到调控.近二十年来,人们对于RNA介导基因调控的认识日新月异,小分子RNA(small RNAs)在哺乳类动物发育和疾病发生中的调控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最先被发现的调控性小分子RNA,可以是潜在的治疗靶点和诊断的生物标记,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最近美国Baranano等[1]证明的胆红素生理保护作用令人瞩目,为哺乳类细胞内保护机制的探索和其在临床可能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新的思路.细胞运用多种体系来保护自己免受内、外来源的毒害,这些都属于细胞保护机制.
气味受体是哺乳类动物识别各种气味分子和启动嗅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为了加深对嗅觉信号处理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本文对近年来气味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哺乳类内耳的形态生成和毛细胞的产生是由局部的细胞间相互影响及特异的基因所调控.尤其是特别的"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 bHLH)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对于毛细胞的分化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果蝇atonal的鼠类同源基因Math1已被证明是毛细胞分化的一个正向调控因子,而Hes1和Hes5 则起着负向调控的作用.这些bHLH基因转录调节因子在毛细胞分化时的内耳上皮区域表达.当Math1基因被敲除后,毛细胞分化全被阻断,而Math1过表达则会诱导多余的毛细胞产生.与之相反,敲除Hes1基因则会产生多余的毛细胞.同步转染Hes1与Math1基因进入新生大鼠的耳蜗组织则会抑制Math1诱导毛细胞分化的作用.此外,特殊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分裂的调控基因也能影响内耳感觉上皮前体细胞的分裂和毛细胞分化过程.人们对于毛细胞分化机理的理解将为日后成体内耳毛细胞再生的研究提供非常有用的线索,并最终将有助于毛细胞损毁而引起的听觉和平衡觉障碍的修复.
位于感觉上皮外的大上皮嵴细胞经诱导能产生大量异位毛细胞,这是毛细胞再生的一条新的途径,将来也许有助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本文概述了大上皮嵴中异位毛细胞的产生及其分子水平机制,最后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肝脏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重要的消化器官,参与体内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代谢,胚胎肝和某些病理状态下可以重新造血.很早发现各种生物、理化因素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同时,伴随着新生肝细胞的再生、分化和成熟,以维持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发现大鼠实验性肝癌组织中存在一种卵圆细胞,以后在人肝脏中也找到这种卵圆细胞,目前认为,它是肝脏专能干细胞,在肝脏的微环境调控下,可以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1,2].
细菌感染是临床感染性疾病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成人中80%左右的感染均是由细菌引起的.由于细菌的细胞结构和生理代谢过程远比病毒复杂,与哺乳类动物细胞又有明显的区别,在开发治疗药物方面容易找到突破口,做到既有效杀灭细菌,又不会破坏人体的细胞结构,在治疗难度上远低于病毒性感染.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成年哺乳类动物脑组织神经元被认为是终极细胞,一旦发育成熟,就不再进行增生和分化.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先后在成年大鼠、小鼠、豚鼠、沙鼠、兔、树鼩、猴、短尾猿等动物脑中发现存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这些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即具有神经发生(neurogenesis)功能.在随后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成年人大脑也存在神经发生现象[1].这些新的神经元可能替代已经坏死和凋亡的神经元行使功能,这些发现给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
APE1/Ref-1(又称APEX1或Ref-1,本文统称APE1),是大肠杆菌Xth(ExoⅢ)哺乳类同源物、细胞对氧化应激主要反应因子,DNA在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包括化疗药物引起损伤后,APE1通过DNA碱基切除修复通路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受损的碱基去除后,APE1主要切断脱碱基位点以利于修复功能[1].
N1禽流感为新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建立良好的哺乳动物模型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禽流感防治的重要基础.本文报道了禽流感哺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对病原株、造模方法、模型的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病毒复制等方面进行归纳,比较了小鼠模型、雪貂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特点.各种禽流感动物模型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 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病毒株和实验动物进行造模.
目前普遍认为,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是染色体损害和修复的指标.业已证实SCE是揭示化学诱变剂和致癌物质对染色体作用的极为敏感的指标.1974年,Late研究丝裂霉素C对人的淋巴细胞作用时,发现低得不能使染色体畸变增高的浓度,仍可使SCE有明显的增高,从此SCE的方法被建议用于监测诱变剂对哺乳类染色体的作用.由于SCE的计数容易,正确,观察染色体畸变敏感,它要求的诱变剂的浓度远远低于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浓度,且发生率高,观察的细胞数较少,故近年来在毒理学中应用很广,已作为一种体外筛选致癌物和诱变剂的方法.
磷酸二酯酶5(phosphodiesterase 5,PDE5)是磷酸二酯酶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哺乳类阴茎海绵体.阻断或抑制PDE5活性,可引起阴茎动脉内膜细胞中cGMP水平上升,血管舒张,促阴茎勃起.PDE5作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药物的靶点日益引人注目.银杏叶提取物(GBE)可引起阳痿病人阴茎海绵体舒张,用于ED的治疗[1,2].笔者对GBE的粗提物进行活性筛选,发现其具有PDE5酶抑制活性.银杏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双黄酮类、萜内酯类,为研究化合物类型与PDE5抑制活性关系,从上述3种类型分别选取2~3个代表性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3种类型化合物均有一定的PDE5抑制活性,其中以双黄酮类活性最强.
老鼠属哺乳类啮齿动物,其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2 800种,我国有180余种;鼠类的适应性强,分布广,到处都有鼠的踪迹;鼠类繁殖力之强,数量之多,居哺乳动物类群之首,据统计全世界老鼠总数在100亿只以上,一对大家鼠一年繁殖后代总计可达15 552只.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1985年全世界老鼠对农业造成危害达170亿美元;相当于25个贫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是人类和哺乳类动物体内的血管活性肽,具有强烈的血管调节作用,通常情况下保持相对恒定.近年来,CGRP和ET在病理状态下的作用已引起重视.
目的 探讨mDial(mammalian diaphanous 1)在人血小板中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对该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PI3K抑制剂和抗mDial抗体导入后对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mDial在血小板静止及活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关系.结果 mDial在血小板静止、凝血酶诱导的铺展或聚集血小板内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过程中,mDial从Triton-X100可溶性(胞质)部分向Triton-X100不可溶性(细胞骨架)部分转位;抗mDial抗体导入血小板后能够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及Ly294002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mDial从Triton-X100可溶性部分向Triton-X100不可溶性部分的转位.结论 PI3K通过mDial参与调控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构.
支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已从所有的哺乳类和禽类动物体内分离到,它们常作为共生菌定植于口腔、呼吸道.支原体可以从它们定植的初始部位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近年来,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不能及时准确治疗,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我院2000年9-12月对196例次呼吸道感染的儿童病因用超高倍显微镜分析,报告如下.
目的:构建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哺乳类表达载体.方法:用RT-PCR方法将人OPG cDNA的全长编码基因扩增后,利用酶切和连接技术,将其克隆于哺乳类表达载体pcDNA3.1/ CT-GFP上,构建OPG的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OPG-GFP-.结果:成功地获取了人OPG编码序列并构建了OPG的表达载体pcDNA3.1/OPG-GFP-.结论:利用酶切和连接技术可成功构建OPG的哺乳类表达载体,为后续在真核细胞内高效、稳定表达OPG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人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暴露后免疫是主要的预防手段[1]。随着养犬数量增加,狂犬病也有上升趋势,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为了解人群对狂犬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暴露后预防狂犬病所采用的预防措施,现将江阴市2012年被哺乳类温血动物伤及而到狂犬病门诊就诊的病人暴露状况及接种狂犬疫苗的情况进行分析。
奇静脉是由哺乳类胎儿的右主静脉发育而成的一种静脉,它在人体成长的过程中随着部分主静脉的退化而发生变化,主要是奇静脉会沿着脊柱上行,接着斜行从脊柱的右侧逐步伸出,再经过上行与人体内的大静脉汇合.但在医学检查中,奇静脉异常极易被CT检查所忽视[1].因此,加强对奇静脉异常的CT诊断价值,进行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普遍存在于低等原核细胞和高等哺乳类细胞内,且具有生物进化的高度保守性.MAPK信号通路能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并引起细胞多种生物学反应.
激素是生物体内分泌的、起信使作用的天然化学物质,通过血流传播调节各种身体过程、协调身体活动以维持生物体的健康.在人类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内分泌激素尤其重要.现已识别大约100种不同的内分泌激素,它们控制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鱼、鸟、爬行类、两栖类和哺乳类)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行为.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SCGE),又称彗星试验(Comet Assay)或微凝胶电泳(Microgel Electrophoresis,MGE),它是在核酸沉淀法(Nucleoid Sedimentation)和晕圈分析(Holo Assay)及弱碱性条件下的单细胞凝胶电泳等检测技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单细胞水平检测哺乳类有核细胞DNA断裂的新技术.它主要包括Olive等(1984)建立的测定DNA双链断裂(dsb)的中性微凝胶电泳技术和Singh等(1988)建立的测定DNA单链断裂(ssb)的碱性微胶电泳技术.
GnRH最初是从哺乳类下丘脑分离出的一种十肽激素,其生理功能是调节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对生殖轴起作用.GnRH对垂体外的多种外周组织的生理功能亦有调节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前列腺、垂体、胰腺和肝脏发生的肿瘤细胞上有GnRH结合位点,GnRH类似物可抑制这些肿瘤细胞生长.GnRH的肿瘤抑制效应是通过一种独立于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之外的机制实现的.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对GnRH与肿瘤作用机理方面进行研究.阐明这些作用机理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从昆虫到哺乳类等物种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Sma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的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在TGF-β超家族成员的信号传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TGF-β和BMP的分子结构及其受体,Smad蛋白家族的分类和结构,以及Smad蛋白在TGF-β超家族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及其复杂的调节机制.
葡萄糖是一种极性分子,需要借助于胞膜上的运载蛋白进入细胞内.在哺乳类细胞内有两类葡萄糖转运载体: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和易化葡萄糖转运蛋白[1,2](Glut).
一、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系于1994年由卡波济肉瘤(KS)以PCR为基础的差别克隆技术(代表性差异分析,RDA)分离出的部分基因组.因该片段与EBV衣壳基因具有一些同源性,考虑其相关病毒为一种γ疱疹病毒,后经成功克隆其全长基因组而获确认.实际上,该病毒属与EBV所属γ1疱疹病毒(lymphocrytovirus)仅有一线之隔的γ2疱疹病毒(Rhadinovirus)亚科.γ疱疹病毒与α疱疹病毒一样,也广泛分布于哺乳类,现已分离出多种,EBV即为其一.这些病毒与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或纤维肉瘤等肿瘤密切相关,其主要者列于表1.此一事实即为γ疱疹病毒可列举为DNA肿瘤病毒之一的1个理由.可以说KSHV同KS和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m lymphoma,PEL)的相关性几乎达100%,其与肿瘤发病如此密切相关者尚且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