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尚未确定,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皮肤微生态失调、紫外线照射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黄褐斑的治疗目前多采用维生素E、大剂量维生素C、外用遮光剂等治疗,疗效欠佳,近年来人们用新兴激光技术治疗,效果亦不理想.我们通过检索近20年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文献及60部古籍专著,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古方中治疗黄褐斑应用频率较高的2个复方中药制剂(六味地黄丸和逍遥丸),并结合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补肾化瘀法"制备补肾化瘀胶囊治疗黄褐斑,对其疗效及机制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近年来药物化妆品充斥世界化妆品市场,广告宣传更是竭尽其能。各国对此类产品的法律限定尚在讨论中。各种药物添加剂的作用有待明确。新原料、新技术的研究不断促进商品更新换代[1]。本文就有关药物化妆品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定义与法规 1.日本[2]:除药品、化妆品外,规定有“准药品(quasi-drugs)”。其中以预防痤疮、皮肤粗糙、瘢痕、冻伤或对皮肤及口腔进行消毒杀菌为使用目的的制品中有:⑴药用化妆品;⑵药用牙膏等。 2. 欧美国家[2]:近10年来频繁发现cosmeceutical一词。cosme为美容,ceutical为药物,通译为药物化妆品。美国FDA对此类产品没有法规限定。美国食品、药物及化妆品条例(FDCA)中“化妆品”定义:用于人体清洁、美化、促进魅力或改变容貌但不影响人体结构或功能的制品;“药品”定义: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或影响人体结构或功能的制品,其中OTC(非处方药)包括含氟牙膏、激素霜、遮光剂、止汗及止臭等。
黄褐斑为临床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多发于青年女性.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抑制黑素细胞活性、抑制黑素合成、去除已经生成的黑素、破坏黑素颗粒以及运用具有防光效应的遮光剂等,但常因服用药物麻烦、疗效不确切及药物副作用等缺点,使病人难以接受.近年来笔者采用疏肝祛瘀针刺法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窄谱中波紫外线(UVB)治疗银屑病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特点[1],但是作为一种光疗法,也不可避免地对患者造成各种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则会潜在增加发生皮肤癌的危险性.为了减轻不良反应并提高疗效,笔者尝试应用二氧化钛霜作为遮光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日光防护指数(SPF)是评价遮光剂防止紫外线(UV)晒伤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本实验通过人体试验方法和SPF290分析系统体外试验方法分别测试了12种遮光剂样品的SPF值.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616),用两种方法测得的SPF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0.40
(接上期第251页)三、黄褐斑的治疗(一)一般原则:治疗之前,我们提倡先确定黄褐斑的临床类型.若患者是真皮型或混合型,则单纯外用脱色剂治疗效果常不显著,可采用化学剥脱和脱色剂合用,并适当延长疗程.另外,应尽可能帮助患者找到诱发病因并避免之,有内科病者应及时彻底治疗.口服避孕药的患者必须停用,改用工具避孕,值得一提的是,药物所致的黄褐斑停药后常不易消退.由于UVB、UVA和可见光均可促使黑素细胞产生黑素,因此,治疗时和治疗好转后均应使用遮光剂和避免日晒,禁止日光浴和去热带或日光照射强烈的地方旅游,因为数分钟的日光浴能使治疗数月的成果丧失殆尽,应尽量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妆品和光感性药物或食物.关于黄褐斑药物治疗的疗程,一般应8周以上,疗程越长,显效率越高.
防晒指数(sun pmtection factor,SPF)是指遮光剂对UVB引起红斑或晒伤的保护水平,是遮光剂功效的主要评价指标.虽有众多成熟的体内SPF检测方法,但由于伦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研究体外SPF检测方法很有必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日光中UVA(320-400mm)能穿透更深的皮肤组织,产生广泛的不良效应.因此,遮光剂除了必须含有UVB吸收剂外,也要含有UVA吸收剂.它们可以是有机的或无机的,但必须在受热及UV照射后仍安全且稳定.
目的:探讨不同照射剂量的窄波UVB对表皮细胞DNA的损伤,以及遮光剂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大鼠表皮照射不同剂量的紫外线,对部分表皮在照射前应用遮光剂,免疫组化以及HE染色观察表皮细胞中胸腺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产生情况.结果:正常表皮细胞未发现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随着紫外线照射剂量的增加,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有增加的趋势,应用遮光剂可明显减少这种损伤作用.结论:紫外线照射剂量越大,对表皮细胞的潜在致癌作用越强,遮光剂对表皮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光敏性皮肤病(photodermatosis)是皮肤对光线敏感而致病物质不明的一组皮肤病,紫外线(ultraviolet light, UV)包括UVA、UVB及UVC均可引起,少部分人对可见光敏感.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在UV照射后可发生极其复杂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学效应,其中免疫抑制效应与皮肤及全身的癌症相关,我们也可以利用免疫抑制来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遮光剂作为人类已经广泛接受的保护物,其保护功效及评价指标,如免疫保护指数(immune protection factors,IPF)、不良反应等问题都还没有研究透彻.本文从整体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综述了光免疫抑制效应机制及遮光剂防护作用与光敏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续上期)3.4光线性痒疹,多形性日光疹典型的光线性痒疹是在儿童期发病,此后持续.它以面部浸润、丘疹和湿疹以及肢体暴露部位的丘疹为表现特征.在暴露日光后不久出现瘙痒和烧灼感,皮疹随后发生.用各种局部和系统遮光剂治疗效果通常不佳.上世纪70年代早期,Londono推测光线性痒疹的免疫学机制与ENL的相似.因此,他进行了一项THD临床治疗试验.34例成年病人开始接受每日THD 300 mg的治疗(儿童接受相应比例的剂量),该剂量一直维持到皮疹显著改善为止,然后进行逐步减量至最小有效剂量维持,32例病人效果良好而且没有大的副作用.皮疹改善似乎不如麻风的快,服药时间平均50天(从21天至90天),并且所有病例在停止治疗后又复发.此后分别在51例和14例光线性痒疹病人以及25例多形性日光疹病人中得出相似的疗效结果.现今依病人的年龄,初始治疗剂量从每日50 mg至300 mg不等,大多数病例需维持治疗,维持剂量从每日15 mg至100 mg.
目的:采用不同消解方法消除二氧化钛对铬检测结果的影响,筛选最佳消解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氢氟酸法和薄膜过滤法这两种消解方法对10批样品进行消解预处理,用原子吸收测定法测定胶囊中铬的含量,通过配对t检验考察两组数据的差异性.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清除二氧化钛对实验的干扰,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法)检测明胶空心胶囊中遮光剂二氧化钛的含量.方法:样品经混合酸微波消解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明胶空心胶囊中的二氧化钛.结果:二氧化钛在2~1 0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9 ~1.000 0,最低检出浓度为0.025 0~0.575 5μ.g·g-1,回收率为98.06% ~ 102.0%.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有较低的检出限,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可用于明胶空心胶囊中遮光剂二氧化钛的限度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