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其颈动脉超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将纳入的5 99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HHcy组与无HHcy组,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生化化验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HHcy组患者脑卒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无HHcy组,TIA、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无HHcy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BMI、HDL、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HHcy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多发斑块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单发斑块或无斑块的比例低于无HHcy组.HHcy组的内火、痰湿证候要素所占的比例较高,无HHcy组的患者内风、气虚、阴虚所占的比例较高.结论:HHcy与脑卒中、高血压痛有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年龄、BMI、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一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中老年人多发,是当今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是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病,其病理生理过程很难逆转,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最近,美国有研究表明,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合理预防,脑卒中发生率将减少31%、平均寿命将增加1.3年、生活质量也较目前提高[2]。因此,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至关重要。一级预防是对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脑卒中的人群进行早期干预,通过教育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脑卒中的目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及家族遗传性等)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及缺乏体育活动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以推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IS相关基因的定位和识别已成为研究热点.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黏附分子,它可促进神经炎症反应,与血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1-3].
脑卒中是成人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仅能解释1/3脑卒中事件。对上述危险因素的干预性治疗虽明显地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并不能对心血管系统进行完全的保护,很多心血管事件发生在无高血压的正常状态或在高血压得到控制的情况下[1]。
脑卒中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疾病,各种危险因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具有相互协同的交互作用.自1961年在Framingham随访6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危险因素"这个词以来,人们逐步认识了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过度饮酒、肥胖、糖尿病、心脏病和少体力活动等因素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联性,但这些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仅能解释60%的脑卒中事件[1].随着研究的深入,及70年代CT和80年代核磁共振等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使人们对脑卒中有了深入的了解.不仅对上述危险因素有了深入细致地定量的分析,而且还证实了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从而加深了对其致病作用的认识,纠正了许多旧的观念,给脑卒中的预防策略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将简要概述脑卒中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541例(IS组),男266例,女275例,平均年龄(65.89±11.23)岁.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谁,所有诊断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发病72 h内入院;无严重的进行性脑内器质性疾病,如脑炎、变性病等.
应用国家1987年"七·五"攻关课题"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北京地区队列资料,对老年人群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间进行追踪调查.1资料与方法
《规范》包括7部分内容:(1)概述.脑卒中可防可控, 一级预防最为重要,主要针对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目的是减少发病.二级预防针对的是发生过1次或多次卒中的患者,目的是降低卒中的再发危险.三级预防针对脑卒中后患者,目的在于加强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
儿童脑卒中危险因素较成人更为复杂,后者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酗酒以及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在儿童脑卒中病例中却甚为少见.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凝血因子、血流以及脂蛋白浸润在动脉硬化的发展及临床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纤维蛋白原既参与血液凝固,又参与血液流变学特征的变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Meade等在其前瞻性研究中就发现,死于冠心病的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高于其他死因的患者.研究者认为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1].在Framingham随机对照研究中,男性脑卒中的发生和纤维蛋门原水平的升高有明显关系,特别是年龄大干65岁者.本研究认为血浆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除高血压外另一个重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2].所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动脉硬化和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调查常住西宁40岁以上城镇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情况,并进行风险评估,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风险评估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糖和血脂化验,调查西宁电力小区常住西宁40岁以上的城镇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为低、中、高危人群。结果:调查符合条件城镇居民1500例,男性709例,女性791例,男:女=1:1.12。脑卒中低、中、高危人群分别为970例(64.67%)、252例(16.80%)和278例(18.53%),前5位脑卒中危险因素为运动缺乏41.4%、高血脂38.0%、高血压病27.5%、吸烟25.2%、明显超重及肥胖19.9%,其中女性血脂异常较男性高(P<0.05),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及吸烟比率较女性高(P<0.05)。结论:西宁城镇居民脑卒中中、高危人群略低于国内其它城市报道,前5位脑卒中危险因素为运动缺乏、高血脂、高血压、吸烟、明显超重及肥胖。
目前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预防及干预,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是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在增加.据调查,我国脑卒中年发病为120万人~150万人,存活50万人~70万人,其中38万人~52万人留有残疾[1],其中50%脑卒中病人中出现重度或轻度抑郁,伴抑郁者比无抑郁者死亡率高3倍~4倍[2].近10年来,国内学者主张脑卒中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促进功能恢复[3].笔者依据中医经络原理,2009年1月-2010年10月对200例脑卒中病人运用经络操调动其本体感觉,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抑郁症状,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关系,以及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大小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评价研究组及对照组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不同血管病变组中轻、重型胰岛素抵抗亚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FDS)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胰岛素抵抗程度与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的ISI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ISl与血压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线性相关.入院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中重型胰岛素抵抗亚组患者CNFDS较轻型亚组高;腔隙性脑梗死(LCI)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其与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卒中危险因素相关.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发病率增高趋势,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何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减轻脑卒中所致的残障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对1999年1月-2003年1月3年间缺血性脑卒中病历资料800份进行查阅统计分析,其中三级医院100份、二级医院600份、一级医院100份,针对目前脑卒中治疗状况,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临床诊疗提出若干问题,就治疗规范、合理用药提出看法,希与同道商榷.
脑卒中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危险因素暴露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1,2]。2008年公布的我国第3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的第1位死因[3]。且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防控形势严峻,2009年原卫生部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本文通过对运城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数据分析、总结,描述运城市≥40岁城乡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特征,为运城市脑卒中高危因素预防重点提供依据。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我国公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而我国公民,尤其是农村适龄人群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率低,确诊率低,控制率低,服药依从性低,甚或成为脑卒中一级预防的盲区,导致我国脑卒中发生率居高不下。本研究通过设定日程短信提醒功能,强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规范化干预指导,以提高乡村危险人群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认知和防控能力,改变我国目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高发病率、低治疗率的现状,使患者提高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对血压、血糖、体质量自我防控管理能力,明显改善干预人群的不良生活行为,以期达到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改变“因病而穷、因病致残”的局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政府医改目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脑卒中是指一组急性脑血管病而言.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脑卒中病人死亡120万.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可是脑卒中的治疗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一级预防即病前的预防,改变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最积极的策略,使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大大的降低.每个人都有可能患脑卒中.但是,如果能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约80%的脑卒中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脑卒中的死亡率正在下降,但仍与恶性肿瘤和心脏疾病并列,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虽然不至于死亡,但成为躯体和智能障碍、卧床不起和痴呆的原因疾病.因此,预防脑卒中不仅是医学,还是社会的重要课题,为实现该目标,应正确了解日本人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状况.本文将以福冈县久山町的持续40年以上的流行病学调查(久山町研究)的结果为主介绍日本人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与老年人不同,引起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其特点.青年人一旦发生脑卒中,给其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及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都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任何个体来说,一个或多个危险冈素存在,都将增加青年脑卒中发病几率,所以只有更好地洞察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在临床预防及治疗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国内外已开始关注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影响青年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或血管复发性事件等预后的危险因素,现对目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病人高达100万,文献报道75.0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40.00%的病人严重致残,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因此防治脑卒中,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是当务之急.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高的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青年脑卒中一般指18-45岁的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卒中的5%-15%[1]。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降低其发病率,对研究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脑卒中是世界上第三位致死因素和最主要致残原因.而其中近80%的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少部分为年轻(年龄<50岁)和无明确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患者,其中部分患者是由单基因异常导致,此类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少见,但不应忽略.现就近年来单基因缺血性脑卒中及类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主要临床类型,约85%以上的脑卒中患者由这两种类型构成[1].尽管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已经确定,但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间危险因素及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差异尚不完全清楚[2].本研究比较和分析新发生脑卒中患者两种临床类型间危险因素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为个体化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中国房颤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素、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外报道相似[1-2].
老年睡眠障碍是卒中后的常见继发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还会加重那些引起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生活质量.虽然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但未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为了加强对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认识及民干预治疗,现分析如下.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超声技术检测135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有动脉硬化组和无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了解脑梗死复发率.结果本组中97例(71.9%)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复发率有动脉硬化组为33.0%,无动脉硬化组为13.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糖尿病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在众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持久、最强有力但也是可以改变的因素.收缩压(SBP)或舒张压(DBP)增高均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1,2].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压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但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对预后的影响及此时应采取何种措施(降血压、升血压或不干预)、于什么时间开始降压、血压多高时应降压、降到什么水平最佳,这些问题多年来尚无统一认识.现就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关系及对血压处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国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报告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首位死亡原因。同时,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仍以每年8.7%的速率增长[1]。因此,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
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中国,高血压人群中开展的上海老龄人群硝苯地平研究(Shanghai.trial.of.nifedipine.in.the.elderly,STONE)、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ystolic.hypertension.in. China,Syst-CHINA)中发生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事件的比值分别为13.0和6.6[2];在日本进行的NICS研究(na-tional.intervention.cooperative.study,NICS)的比值为5.0[2],而在其他欧美国家进行的研究比值均<2.0[2];这样的结果说明亚洲人群,特别是中国人群,高血压和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然而,包括高血压在内的传统危险因素不足以解释中国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同时,研究也提示单纯控制血压不能很好控制我国人群的脑卒中风险。因此,寻找中国人群特有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