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BD疾病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相关,本文将对与克罗恩病临床表型相关的主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一综述。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分为小细胞癌(SCLC)及非小细胞癌(NSCLC)两大类,其中NSCLC约占80%~ 85%.2008年肺癌在全世界的发病率(17%)和病死率(23%)已跃居所有恶性肿瘤榜首[1].2010年美国新发肺癌有22万,超过15万人死于肺癌[2].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病死率增长速度最快[3].对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各个地区、不同人种有很大差异,提示遗传或变异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人体中99.9%的基因在不同个体中是一样的,仅存在0.1%的差异,这些差异大部分是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目前,随着肺癌SNP的单体型图谱构建完成和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发展,肺癌遗传个体化研究成为了可能,这为将来肺癌患者的个体化预防、治疗提供了技术条件.
本研究对中国汉族人TNF-α、IL-6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HCV相关肝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ELISA测定250例HCV肝病患者和182例健康对照者TNF-a、L-6血清水平,用上海百傲科技有限公司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试剂盒和芯片识读仪检测TNF-α( -238,-308)G/A及IL-6(- 174,-572)G/C,-597C/A位点SNP,操作包括DNA抽提、PCR扩增、杂交、显色及基因芯片识读仪自动输出检测结果等步骤,同时以PCR-RFLP分析随机抽取的部分标本证实芯片分型结果;247例HCV采用基因直接测序法分型.病例按病情进展分为慢性肝炎组及肝纤维化合并肝癌组;按HCV基因型分为1b、2a组.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至今RA病因学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在RA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AIRE基因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器,在胸腺髓质细胞中表达,在胸腺细胞发育及控制胸腺中外周抗原表达负向调节中发挥作用。在日本人群和欧洲人群已证明 AIRE 基因相关易感标签SNP 位点( rs2075876、 rs1800520、rs760426、rs878081)与 RA 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关联研究,分析AIRE基因4个标签SNP位点是否是中国陕西汉族RA人群易感基因位点。
矮小症在儿童内分泌疾病中较为常见,而导致矮小症的病因错综复杂,其中以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特发性矮小(ISS)较为多见.人群身材高矮的差异是由某些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变化所决定的,所以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矮小症状.内质网应激可诱发激活多种信号通路,进一步构成未折叠的蛋白反应,多种信号分子对软骨细胞的生长发育、程序性死亡及软骨的炎症均存在重要影响.本文对矮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其相关的内质网应激基因作一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IS相关基因的定位和识别已成为研究热点.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黏附分子,它可促进神经炎症反应,与血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1-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多态性对DN易感性及预后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建立了模板指导末端延伸反应结合荧光偏振技术(TDI-FP)检测eNO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方法,并对DN患者和正常人检测价值进行了探讨.
目的: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应用氯吡格雷的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的效果影响较大,但是特异性的基因变异与潜在的氯吡格雷生物活化作用机制目前仍未被阐明。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ON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目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这种药效个体差异性尤为明显,目前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这部分患者胰岛素对血小板活性的抑制作用减弱,血小板活性明显增高,以致抗血小板药物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是位于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体,在胰岛素抑制血小板的生理活动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IRS-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现象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丙型肝炎(hepatitis C)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此外针刺、吸毒等也是其常见的感染途径。据统计,全球目前有约1.8亿人曾感染过HCV病毒,约占人口总数的3%[1],其中仅不足1/3的急性感染者体内会出现病毒的自发清除(spontaneous clearance,SC),大多数患者逐渐发展至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若不能得到正规有效的治疗干预,约1/3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将最终进展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晚期病变[2]。多年来,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式一直是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方案(standard of care, SOC)[3],近年随着各类新型药物的研发与使用,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得以不断改进与完善,对于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患者,在原有标准基础上联合采用以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s)为代表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drugs, DAAs),已获得了较既往单用SOC更佳的抗病毒疗效。然而哪些患者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应答发生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依旧是临床医师在制定与实施抗病毒治疗方案中所面对的主要困难。目前的诸多研究提示,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转归、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宿主IL-28B基因多态性、HCV基因型、基线病毒RNA水平(baseline viral load)和肝纤维化程度等密切相关[4]。作为近年来丙型肝炎防治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IL-28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在丙型肝炎的发展、演变中的影响与地位越发引起人们的瞩目。本文将近年来丙型肝炎与IL-28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性研究总结如下。
目的 探讨IL-28B血清水平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及疾病进展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258例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组)、5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31例丙型肝炎肝癌(肝癌组)患者及22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SNP Genotyping Assay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IL-28B SNPs基因型;运用ELISA检测血清IL-28B浓度;稳健回归和ROC曲线分析血清IL-28B水平和SNPs的诊断价值.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6个IL-28B SNP基因频率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8B水平(112.8±40.9)pg/ml显著低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4.8±40.3) pg/ml及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302.5±50.1)pg/ml,(P<0.01);患者中rs8099917TT携带者血清IL-28B水平(147.8±40.5)pg/ml显著低于TG携带者(295.8±50.2)pg/ml,(P<0.05);稳健回归发现血清IL-28B水平与rs8099917 TG、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硬化+肝癌密切相关(P均<0.05);ROC分析239 pg/ml血清IL-28B为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界值.结论 血清IL-28B可作为丙型肝炎病毒(HCV)疾病进展的辅助诊断指标.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及生殖功能障碍性疾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不仅是PCOS患者的重要特征,而且可能是发生PCOS的主要病理基础,在PCOS发病早期起一定的作用[1].钙蛋白酶10(calpain 10,CAPN10)基因是第1个被定位克隆的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该基因的变异与IR的发生有关,并影响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2].本研究主要对PCOS患者CAPN10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APN10基因多态性与PCOS发病的关系,为PCOS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
2007年3月~2008年3月,我们选取5个最常见哮喘相关基因(IL-13、IL-4、IL-4RA、FcsR Ⅰ、ADRβ2基因)的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IL-13 C-1112T、C1923T;IL-4 C-590T;IL-4RA 175V;FceR Ⅰ C-109T、E237G;ADRβ2 R16G、Q27E),在上海地区儿童中进行单点以及联合分析,旨在研究这些SNP位点对上海地区儿童哮喘发病的影响.
研究表明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基因的扩增和(或)过度表达可见于多种肿瘤,如淋巴瘤、乳腺癌和睾丸精子细胞肿瘤[1],MDM2在肺癌中的表达是一个常见现象[2].因此,MDM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易感性及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是值得肿瘤学家们探讨的问题.笔者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80例NSCLC及82例正常人MDM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旨在探讨MDM2基因多态性与NSCLC易感性及辐射敏感性是否存在相关性.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位于染色体19q13的ApoE基因是AD的易患基因之一,其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种族人群间表现不同.目前有关ApoE与AD关系的研究大多源自西方人群.本研究旨在探讨Apo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散发性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6年伊始,本刊第1期为读者准备了变应性鼻炎( AR)重点号。 AR是变应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现患率为10%~30%,且呈明显上升态势,为了进一步规范其临床诊疗,本刊编委会鼻科组联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联合修订了《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该指南共2万余字,内容丰富,指导性强。配合指南,由本刊副总编撰写了介绍指南形成背景、指南重要意义的述评文章。此外,本期还为读者准备了3篇AR基础研究类文章,分别从Treg细胞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R免疫治疗的关系、间充质干细胞调节T细胞免疫状态、Orai1抗体对AR的治疗作用等方面对AR的治疗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本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处理的专家共识》是由本刊编委会头颈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头颈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分会头颈外科学组联合制定,相信会对临床颈淋巴结的处理具有规范指导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刊2016年开始增设新媒体之窗栏目,该栏目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图、文、视频有机结合,本期将刊出类脂蛋白沉积症一例,扫描二维码可观看电子喉镜、频闪喉镜下该病的典型表现。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是人类重大疾病之一.虽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显著下降,治愈率在逐步提升,但仍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已经达到基因水平.目前多采取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该方法是建立在CV-CD假说(Common Variants-Common Disease hypothesis)基础之上,如果患者中变异多态性大于1%,那么多态性与疾病有一定的关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新近研究结果表明,NHL常表现为对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的抵抗[1].逃避凋亡机制有多种,其中包括该途径相关基因的失活突变.
载脂蛋白是具有脂类转运功能的血浆蛋白质,其结构与合成异常将影响血脂代谢,而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高血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易感因子.有多项研究提示,新发现的载脂蛋白AV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同血脂代谢,尤其同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密切相关,现将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乳腺癌整体发病率在上升,并且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再加上一定时间的累积而导致,其发病机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会患乳腺癌,只有部分妇女会患上乳腺癌,这种现象出现的部分解释是个体的遗传背景不同,即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造成的.遗传多态性是指同一群体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类型并存的现象,遗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相关基因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助于找到作为预测发病风险的生物标记来制定预防策略.本文就乳腺癌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于乳腺癌风险评估个体化预防进行简单的评述.
目的 分析脂联素(AP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41766 (+45T/G)、rs1501299 (+276G/T)和rs16861194(-11426A/G)与福建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探讨APN在福建地区G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诊断为GDM的孕妇150例为GDM组,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5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APN和胰岛素水平,直接测序法检测APN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组血清APN水平、APN基因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所选APN基因3个SNP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0.05).GDM组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空腹胰岛素(FINS)和HOMA-I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5T/G位点和+276G/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11426A/G位点AG和GG基因型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GDM组G等位基因突变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11426A/G位点AG和GG基因型患者血清OGTT1 h、OGTT2 h、FINS和HOMA-IR水平均高于AA基因型患者,且GG基因型患者高于AG基因型;AG和GG基因型患者血清APN水平低于AA基因型,GG基因型患者血清水平低于AG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N基因-11426A/G位点多态性及血清APN水平的降低可能与福建地区GDM发生有关.
甲状腺癌居内分泌恶性肿瘤之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稳定上升趋势[1],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类型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按照病理分型可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滤泡状甲状腺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
机体内的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当凝血系统被激活占优势时,则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机体内发挥重要抗凝作用的3个体系:抗凝血酶、蛋白C(P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PC和蛋白S(PS)与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活化PC抑制物(APCI)共同组成PC系统,在抗凝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广泛的多态性,最简单的多态形式是发生在基因组中的单个核苷酸的替代,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通过探讨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PS和PC基因SNP,明确PS和PC基因多态性与VTE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人VTE的主要致病基因.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疾病,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反映个体肿瘤遗传易感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认识肿瘤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目的研究中国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beta2-adrenoceptor,β2-A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并观察这些SNPs在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荧光标记自动测序法测定来自安徽大别山地区80名非亲缘关系人群β2-AR基因序列,确定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及基因型.结果在3.8kb长度范围内共发现8个SNPs,其中5个位于编码区,平均274bp出现1个SNP;3个位于调控区,平均721 bp出现1个SNP,与国外报道相比,-468C→G,-367T→C,-47C--→T,-20T→C,+79C→G,+100G→A,+491C→T,+1 098T→C未在本研究人群中检测到.各SNPs等位基因频率在人群中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β2-AR基因SNPs呈不均匀分布,且具有很大的种族差异;其等位基因频率在人群中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药物基因组学足在药物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分子药理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结合的产物.通过研究药物代谢、转运及药物作用受体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开发新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1].
目的 研究可遗传的C反应蛋白(CR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布与家族遗传性抑郁症(fDEP)发病的关系,以期进一步阐释血清CRP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患有fDEP的男性患者作为fDEP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男性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静脉血进行生化指标检查和DNA提取、CRP SNPs分析.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DEP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DEP组rs1417938位点的A等位基因、rs1205位点的C等位基因以及rs1800947位点的G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s1417938、rs1205位点的低频等位基因以及rs1800947位点的高频等位基因,相对于其它等位基因亚型,均可以上调血清CRP水平.结论 人血液中CRP SNPs与血清CRP水平增高有关,而血清CRP水平增高可能是fDEP发病的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自限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干扰素ω1(IFN-ω1)、干扰素γ受体(IFNG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206例自限性HBV感染者(对照组)和210例慢性HBV感染者(病例组) IFN-ω1基因上4个SNP位点、IFNGR基因上4个位点,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病例组、对照组IFNGR基因的rs9376267位点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4%、60.3%,两组比较,P=0.012。两组IFN-ω1、IFNGR基因其他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限性HBV感染患者IFNGR基因上的rs9376267位点CT基因型频率较慢性HBV感染患者高。
目的:研究在家族性阿耳茨海默病(FAD)和无家族史健康人群中枢载脂蛋白E受体(SORL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筛选。方法:收集武汉地区具有家族史的阿耳茨海默病(AD)血样品41例,无家族史的健康人群50例,利用SNaPshot分型系统,针对SORL1基因5'端中8,9,10( rs668387,rs689021,rs641120)3个SNP位点及3'端19,23(rs2070045,rs3824968)两个SNP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FAD SORL1基因3'端的SNP23A等位基因(TA,AA)与无家族史健康人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 001,P<0. 001)。结论:SORL1基因的SNP 23位点有可能是FAD标志性基因,进一步的研究有待于扩大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