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LA-1株)是目前国内用来控制甲肝的主要种类,一剂接种后的抗体阳转率在80%左右.诱导产生的抗体滴度较低,免疫后第3-10周仅有1:8-32,可维持3年.本文报道加强免疫一剂后抗体阳转率、滴度及可能维持的时间.
目的:评价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观察疫苗)应用于3~5月龄儿童的免疫原性.方法:在江苏省赣榆县选择3~5月龄未接种过百自破联合疫苗的健康儿童进行现场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同类疫苗平行对照设计,将观察对象按3:2的比例随机接受观察疫苗和对照疫苗(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基础免疫全程接种.在接种前后采集血清样本,采用抗PT-ELISA、抗FHA-ELISA方法分别检测抗百日咳毒素抗体和抗丝状血凝素抗体,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抗白喉和破伤风抗体.结果:受试者观察疫苗破伤风、白喉抗毒素阳转率分别为100.00%、98.05%;抗百日咳毒素抗体、抗丝状血凝素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99%、93.18%.4种抗体阳转率与对照疫苗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疫苗免后四种抗体GMT水平分别为4.398 5、0.882 5、36.000 0、43.500 0,显著高于免疫前(P<0.01).结论: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后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目的 了解育龄期女性、产妇及婴幼儿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为制订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至2010年,选取育龄期妇女、产妇、新生儿及5~8月龄婴儿,采集血清用ELISA法进行麻疹抗体IgG水平检测,同时对5~8月龄婴儿进行麻疹疫苗免疫效果研究.结果 育龄期妇女IgG抗体阳性率82.98%、保护率49.64%;产妇阳性率85.oo%、保护率52.14%;新生儿阳性率79.17%、保护率47.50%,育龄期妇女与产妇间阳性率、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P>0.05;x2=0.23,P>0.05),GMT无明显变化.产妇与新生儿间阳性率、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3,P>0.05;x2=0.27,P>0.05),GMT无明显变化.5、6、7、8月龄婴儿免疫后抗体阳转率及抗体4倍增长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27,P>0.05;x2=0.064,P>0.05);各组间GMT无明显趋势.结论 建议在麻疹非流行期,为育龄期妇女接种麻疹疫苗.而在麻疹流行时,可将免疫初始月龄提前至6月龄.
目的 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YDV)对成人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在辽宁省北票市部分学校选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体温正常的22~58岁的教师,随机抽取124名,按0、1、6个月程序,每剂5 μg/0.5 ml接种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结果 免疫后3、7、12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5.0%、83.3%、67.2%(P<0.01)。抗-HBs平均滴度分别为12.63 mIU/ml、402.04 mIU/ml、70.28 mIU/ml(P<0.01);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均在7个月时达到高峰,以后又急剧下降。免疫后3、7、12个月时,女性抗-HBs阳转率和滴度均高于男性。但仅抗-HBs滴度在免疫后3个月时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小于35岁组的抗体阳转率高于35岁以上组,但仅在免疫后12个月时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该两个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差异无显著性;免疫3 d后局部和全身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其抗-HBs持续时间有待进一步观察。
流行性出血热(EHF)疫苗刚刚大面积应用于人群接种,为了进一步评价接种Ⅰ型EHF疫苗后人群抗体阳转率与抗体水平情况,观察流行病学效果,指导免疫接种工作,我们选择既往EHF发病率较高的姬鼠型疫区黑河市宋集屯煤矿作为观察点,进行了专题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免疫观察人群及时间选择:调查点选自继往EHF高发姬鼠型疫区宋集屯煤矿。观察人群为中、小学生、工人(主要为露天采煤工人)、机关干部、医护人员和当地居民,总计178名。于1996年9月6日在当地EHF高发季节前1个月采免前血清并接种疫苗,全程免后1个月采集血清。 2.疫苗来源:应用杭州天元药业公司生产的Ⅰ型EHF疫苗,批号950603,免疫程序为1、7、28 d各注射1支。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是儿童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恢复后,较广泛导致潜伏感染,引起带状疱疹。1998年10月在上海市卢湾区进行了人群VZ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观察了Oka株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性。 1.对象与方法:随机选择本区384名0~50岁的健康人群,分为7个年龄组,进行VZV血清流行率调查;同样选择2~6岁未接种过水痘疫苗及无水痘感染史的健康儿童作为免疫接种对象。免疫后6周采手指末梢血(0.3 ml),用日本Deca研究所生产的抗-VZA/IgG试剂(ELISA)检测水痘抗体,抗体效价≥2为阳性。 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Oka株水痘疫苗批号为:9602、9701。日本BIKEN研究所生产的Oka株水痘疫苗批号为VZ05。每批疫苗接种后均进行全身反应(发热、皮疹)、局部反应(红肿、硬结)等观察。 2.结果: (1)人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血清流行率在0~2岁、3~6岁、7~12岁、13~19岁、20~29岁、30~39岁、40~50岁组分别为13.24%、29.58%、75.71%、88.57%、97.14%、94.29%和100.00%,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4.32%。 (2)对免前抗体阴性者,国产疫苗(9602、9701)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分别100.00%(10/10)和85.71%(6/7),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412>0.05),合并后抗体总阳转率为94.12%;进口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81.82%(18/22),与国产疫苗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364>0.05)。免疫前,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0.859、0.84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33,P>0.05);免疫后,国产疫苗组和进口疫苗组的GMT分别为8.400和7.01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90,P>0.05)。 (3)两批国产疫苗共接种89人,进口疫苗接种24人,均无局部红肿、硬结反应发生;国产疫苗组有4人发热、2人皮疹,进口疫苗组无发热、皮疹反应发生;发热及皮疹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发热=0.743>0.05;P皮疹=1.000>0.05)。 3.讨论: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流行率很快上升,这一结果与我国其他省市(如北京、大连、广州等)报告的人群VZV流行率趋势相一致。0~2岁组约有87%的幼儿为VZV易感者,3~6岁组约有70%的儿童为易感者,因此0~6岁的学龄前幼儿是VZV疫苗免疫的首选对象。 国产水痘疫苗接种后6周抗体阳转率、GMT与进口水痘疫苗接种后差异无显著性,与国外有关报道Oka株水痘疫苗抗体阳转率及GMT水平相一致。国产水痘疫苗接种后全身和局部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微,故建议在易感人群中推广应用国产疫苗。
1.资料与方法:(1)人间疫情监测:根据HFRS疫情报告、实验室记录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统计历年来HFRS发病率、病死率、发病季节、人群及地区分布.(2)HFRS患者、疑似患者血清标本为采自县级医院住院的患者;健康人群血清用微量塑料管采自疫区健康人耳垂或手指血(0.1~0.2 ml);预防接种人群抗体阳转率在耳垂或手指采血(0.1~0.2 ml).
1996年对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天元公司)研制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双价灭活疫苗进行观察,安全性及免疫学效果均较好,但I型中和抗体阳转率稍低[1].2001年8~9月,在江苏省金坛市进行了天元公司生产的HFRS双价纯化疫苗临床研究,观察人群接种反应与免疫效果,并为其确定基础免疫程序及向人群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与LA-1株)为我国科学家首创.有效率为64%~87%,抗体阳转率为30%~40%[1-4].当时所用疫苗滴度偏低,仅为105.0~5.5TCID50.在随后所做的免疫原性试验中,我们发现抗体阳转率同疫苗滴度呈剂量效应关系,疫苗滴度为106.83TCID50时,抗体阳转率为97.5%,滴度为106.17TCID50时,阳转率为79.5%[5];因而提出规范化甲肝活疫苗滴度应在106.5TCID50以上.一、免疫效果1.预防效果:(1)预防发病效果:在河北、广西、上海等地45万余名儿童中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接种组与对照组各20余万人.接种组接种一剂规范化滴度疫苗,滴度为106.75或107.0TCID50;对照组给予伤寒Vi菌苗(广西试点)或未处理(河北、上海试点).在第1年观察中,对照组发现38例,接种组未发现1例[6,7] ,保护率近100%.在3年观察期满时,对照组发现115例,接种组仅3例,保护效果达97%.在以个体随机分组的17万余名受试对象中,H2与LA-1两组疫苗保护率均为95%.在河北农村一次甲肝流行中,对既往接种H2株与未接种疫苗者进行对比,各发现1名与21名甲肝病例,保护率为94.5%[8].史克公司甲肝灭活疫苗对泰国4万名小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效率为92%.我国研制的甲肝活疫苗同国外报道的史克灭活疫苗相比,预防效果毫不逊色.
以7~9岁小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国产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评价,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在辽宁省北票市选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7~9岁小学生,免疫前筛查HBsAg、抗-HBs、抗-HBc均为阴性,近期无感冒发烧,体温正常,无接种乙肝疫苗史、肝病史及1年内无输血史.共计110名,其中男生58人,女生52人.采用深圳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酵母乙肝疫苗,剂量为5 μg/0.5 ml,免疫程序按0、1、6月,上臂三角肌内注射.血清筛选应用放射免疫试剂检测HBsAg,以S/N值≥2.1判为阳性;对阴性者检测抗-HBs和抗-HBc,抗-HBs S/N≥2.1为阳性.第1针免疫后3、7、12、24个月血样,均采用美国雅培公司所产Abbott RIA试剂盒检测抗-HBs.小学生抗-HBs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计算采用改良Hollinger公式,抗体滴度≥10 mIU/ml为阳性,计算抗体阳转率.
1996年,陕西省发生一起历年来最严重的布鲁菌病爆发流行。为迅速控制流行,在采取健羊免疫、病羊处杀、治疗患者、环境消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的同时,应用104M活菌苗,对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结合本项工作的开展,对该菌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1.材料与方法:布鲁菌104M活菌苗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接种组为疫区内的养羊户、皮毛乳肉加工从业人员及其他易感人群;对照组为疫区内因种种原因未进行免疫的上述重点人群。先进行皮肤试验,48 h阴性者方可接种。每人每个鼻孔滴入2滴,约含50亿菌体。试管凝集试验操作方法及判定标准均按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合编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 2.结果: (1) 血清抗体阳转率:采集接种组不同免疫期限血清标本79份,以1∶50(++)为阳性判定标准。接种后2个月,血清抗体阳转率为68.75%,1年后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表1)。 (2) 菌苗保护率:3年来,接种组79人中发病3人,发病率3.8%;对照组91人中发病15人,发病率16.48%。菌苗保护率为76.9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7.19,P<0.01)。 (3)我省绥德、澄城两县是发病最严重的地区,也是主要接种区,1996~1999年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绥德县发病率由1996年的134.33/10万下降至4.78/10万;澄城县由1997年的2.03/10万下降至0.35/10万。
通过临床研究确定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为制定规程中的免疫剂量提供科学依据.观察对象接种不同免疫剂量的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后,于接种前和接种后6周采血,采用荧光抗膜抗体(FAMA)法检测其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接种不同免疫剂量的疫苗,抗体阳转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疫苗中抗原含量在25 000PFU/ml和2 000PFU/ml之间,GMT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25 000PFU/ml、2 000PFU/ml与200PFU/ml之间抗体GMT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2 000PFU/ml为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
1998年9月~1999年12月在上海市卢湾区和扬州市广陵区,对我国用Oka株和日本工艺生产的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并以日本生产的VZ-05疫苗和安慰剂作对照.用5批国产疫苗接种468人,发生低热反应102人(21.79%),中热反应50人(10.68%),强热反应3人(0.64%);日本VZ-05疫苗接种59人,发生低热反应6人(10.17%),无中、强反应.用5批国产疫苗接种免疫前抗体阴性者251人,抗体阳转231人,平均阳转率为92.03%(84.00%~98.0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558.46~1:1129.47;而日本VZ-05疫苗的阳转率为89.80%,GMT为1:1126.10.用5批国产疫苗(1剂)接种免疫前抗体阳性者,接种后抗体滴度明显上升,GMT比免疫前提高3.34倍.此结果表明,国产疫苗反应轻微,安全性好,免疫原性亦好.水痘疫苗病毒对密切接触者无传播性.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高发人群是婴幼儿.2015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两家国产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上市,该疫苗很可能使中国大陆成为第一个用疫苗预防儿童HFMD的地区.本研究分析评价了临床研究中6-35月龄儿童接种EV71疫苗后的免疫原性,以及疫苗上市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1 疫苗接种的年龄婴儿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MMR)的最佳年龄应是在其血清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都能达到最高时进行.而这最佳年龄则随着整个人群的免疫覆盖程度,特别是其母亲接触自然感染的程度,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不同.
减毒活疫苗进入体内在增殖的过程中,可以刺激T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细胞免疫;使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后发现,诱发的抗体阳转率往往低于疫苗保护率,推测疫苗引起的抗体应答是疫苗保护机制的一部分,而另外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是细胞免疫.本研究拟在检测抗体反应的同时,观察疫苗免疫后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探讨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后产生免疫保护的机制.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的海洛因成瘾者在2012-2016年期间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转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在德宏州MMT门诊维持治疗的HCV抗体检测阴性的海洛因成瘾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2012 2016年每年的HCV抗体阳转率,并运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V阳转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 2012-2016年,在德宏州MMT门诊维持治疗且入组时HCV检测阴性者共3 471入,期间失访613人(17.7%).截至2016年底,该队列累计随访2 858人,HCV抗体阳转者133人,各年HCV抗体阳转率依次分别为2.20%、2.23%、1.86%、1.25%、0.6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影响后,入组前注射吸毒者[比值比(OR) =6.54;95%可信区间(CI):4.13~10.34]、最近一次尿检阳性(OR=1.67;95%CI:1.14~2.43)、吸毒时间≥10年者(OR=1.65;95%CI:1.04~2.62),HCV抗体阳转率显著高于入组前没有注射吸毒史者、最近一次尿检阴性者、吸毒时间<10年者;人组时≥50岁者(OR=0.35;95%CI:0.14~0.90)、职业为其他者(OR=0.26;95%CI:0.10~0.67)HCV抗体阳转率分别低于入组时<30岁者和农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德宏州MMT门诊就诊者的HCV抗体阳转率从201 2年起逐年降低;入组时<30岁、农民、入组前有注射吸毒史、最近一次尿检阳性、吸毒时间≥10年者发生HCV抗体阳转的风险更高.
为了解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人群的免疫效果,本文对168名23~59岁的部队干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调查对象在部队中选择23~59岁的干部168名。免疫前查HBSAg、抗-HBS、抗-HBC 3项指标均为阴性,一般健……
目的:了解人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后,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2006年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疾控门诊)就诊的对象,全程接种国产冻干纯化狂犬病疫苗(V1),与全程接种国产液体狂犬病纯化疫苗(V2),以及家住农村带回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程接种,与在疾控门诊全程接种国产狂犬病疫苗,体内狂犬病毒抗体阳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程接种(V1)抗体阳转率(96.93%)高于全程接种(V2)抗体阳转率(90.48%,P<0.01),家住农村疫苗带回,在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程接种国产狂犬病疫苗阳转率(89.48%)低于在疾控门诊全程接种的阳转率(98.72%,P<0.01);结论 (V1)免疫效果较(V2)好,接种狂犬病疫苗要统一保管、注意冷藏.
1.人体免疫效果考核为保证疫苗人体考核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在考核中严格筛选研究对象、在母婴传播阻断研究中,选择怀孕期间HBsAg阳性、HBeAg阳性(OD>3倍Cut off值)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以HBsAg单阳性和健康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作为对照.血清抗-HBs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计算,采取改良Holliger公式,以抗体滴度大于10mIU/ml为判断标准.
狂犬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病死率为100%.动物致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最好处理方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人注射狂犬疫苗后不能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因此,全程注射完狂犬疫苗后进行抗体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对2006年到山东省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动物致伤者全程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者2154例进行抗体检测,对抗体阳转率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探讨适合于我国成人的合适免疫剂量提供依据.方法:200名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D共4个剂量组,均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次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4组剂量分别为每次5μg、10μg、15μg和20μg.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时,4个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5.00%、91.84%、95.65%、97.87%,组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是197.4 mIU·mL(-1)、315.6mIU·mL(-1)、403.6mIU·mL(-1)和477.8mIU·mL(-1),组间差别亦有显著性(P<0.01).年龄、体重指数、性别对免疫效果有影响.随着免疫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率随之增加,20μg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为7.59%,5μg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为2.03%,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我国健康成人按0、1、6个月方案接种3次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结果表明,每次接种20μg的免疫效果最好,但不良反应率也最高.故推荐,在健康成人以10μg而35岁以上乙肝高危人群以20μg的免疫剂量较为适宜.
目的了解莒南县犬伤患者接种狂犬疫苗后的免疫效果,科学有效地搞好狂犬病的防制工作.方法对316例犬伤者登记并接种人用浓缩狂犬疫苗后15 d,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其抗体阳转率为89.87%,男女之间抗体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农村、城区接种对象的抗体阳转率差异亦无显著性,50岁以下和50岁以上接种对象的抗体阳转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对50岁以上老年接种者,加强免疫2针狂犬疫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状况,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乌鲁木齐县3所中小学综合性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疫苗接种前中小学学生HBsAb阳性率为67.36%,免疫前小学生HBsAg阳性携带率(1.28%)低于初中学生(1.74%),男女生之间,汉族、回族、哈萨克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中小学学生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个月后HBsAb阳转率达到89.72%,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无(弱)应答率为10.28%,无应答率中小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县中小学学生HBsAb阳性率较低,对学生进行乙肝疫苗强化免疫非常必要.
目的:观察在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中年龄对抗体阳转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中心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种的乙肝疫苗儿童150例,对其接种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发现,高免疫应答79例,所占比例为52.67%,低免疫应答56例,所占比例为37.33%,无免疫应答15例,所占比例为10.00%,总免疫应答率为90.00%;与5-8岁儿童相比,3岁以下儿童总免疫应答率及高免疫应答率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可见年龄越大免疫应答率越低,抗体阳转率越低。结论:在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中年龄对抗体阳转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年龄越小免疫应答越高,年龄越大免疫应答越低,因此乙肝疫苗接种要尽早。
比较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究竟哪种组合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最优,提高广州地区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方法.方法:2003-2004年,应用国产重组CHO乙肝疫苗及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使用不同剂量按0、1和6个月免疫程序免疫1489人,其中国产重组CHO乙肝疫苗免疫816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673人.结果:使用各厂家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首针免疫后7个月抗-HBs阳转率分别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为92.40%,GMT为175.39,国产重组CHO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为91.67%,GMT为174.02;基因重组乙肝疫苗首针免疫后12个月抗-HBs阳转率分别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81.7%,GMT为77.02;国产重组CHO乙肝疫苗83.52%,GMT为76.40.有效抗体阳转率在两种疫苗中均相似.5μg、10μg、20μg不同剂量疫苗免疫存在明显区别,结果显示免疫效果与疫苗剂量间呈正相关.结论使用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的保护率达到国外同类疫苗水平,从抗-HBs阳转率和抗体滴度考虑,建议北京酵母疫苗首针免疫最好使用10μg,其后两针可选择5μg或10μg;CHO疫苗首针免疫最好使用20μg,其后两针可选择10μg.
目的 探讨甲公司研制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甲疫苗)与乙公司研制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乙疫苗)应用于3~5月龄儿童的免疫原性.方法 在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随机选择3~5月龄未接种过百白破联合疫苗的健康儿童进行基础免疫全程接种.本实验共收集甲疫苗组308例,乙疫苗组193例.甲疫苗组在接种前后采集血清样本,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破伤风抗体(T)、白喉抗体(D)、百日咳毒素抗体(PT)和丝状血凝素抗体(FHA).乙疫苗组则在接种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4种抗体.结果 甲疫苗组和乙疫苗组上述4种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疫苗免疫前后4种抗体GM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水平显著高于接种前.结论 甲公司研制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后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目的:了解布病104M菌苗接种后阳转率,分析布病的发生原因,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重点人群接种布苗,一个月后采静脉血进行抗体检测,进行阳转率调查.结果::布苗接种阳转率为74.9%,达到了预期免疫效果.结论:布苗接种是预防布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仍需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近两年来,我市布病疫情明显回声并有流行趋势.为了更好减少人间布病疫情发生,我们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在全市布病疫情较严重的部分县(市)区开展布病职业重点人群布苗接种工作并进行血清抗体阳转率调查,现将布苗接种及阳转率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早中期( CKD1~3期)、晚期( CKD4~5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反应情况,明确CKD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时期,使CKD患者产生主动免疫抵御HBV感染。方法:对乙肝两对半全阴性的慢性肾脏病早中期、晚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两组患者乙肝表面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滴度高低情况,同时,将CKD早中期组分为接受或未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两组,所有CKD患者再分为男性、女性两组,分别对上述分组进行比较,观察各组患者乙肝表面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滴度高低情况。结果:(1) 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CKD晚期患者,且抗体滴度明显高于CKD晚期组。(2)在CKD早中期组中接受或未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组抗体滴度更高。(3)性别不是影响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结论: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疗效优于CKD晚期患者,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影响CKD早中期患者接种乙肝疫苗的疗效,性别不影响接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