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近10多年来,茶的抗肿瘤作用成为肿瘤化学预防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茶在动物和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茶在动物体内的抗癌作用和流行病学关于茶与癌症的关系调查及茶防癌的机制(抗氧化作用、抑制致癌物形成和活化、促进致癌物排泄、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断致癌物与DNA结合、提高DNA修复的准确性、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抑制肿瘤转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饮食与癌症的关系非常密切.据文献报道,人类癌症的30%~40%与饮食有关.因此概括介绍了:(1)饮食与癌症研究的历史沿革,其中主要包括致突变物和(或)致癌物、抗突变物和(或)抗癌物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致癌或抗癌机制的研究进展;(2)食物中存在的致突变物、致癌物;(3)食物中存在的抗突变物、抗癌物;(4)膳食结构和某些特殊饮食习惯与癌症发生的关系;(5)饮食与癌症关系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该研究领域应用的前景.
调研了芹菜素(apigenin)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有关文献报道,并分析芹菜素的抗癌研究机制.结果表明芹菜素可通过抗氧化、调控肿瘤相关基因、影响肿瘤细胞信号传导、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及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相关蛋白酶的活性,以及放化疗增敏、化学预防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与其他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山奈黄酮)相比,芹菜素具有低毒、无诱变性等特点,为其作为新型高效低毒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有关芹菜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今后将备受瞩目.此外,作者提出从自噬角度深入研究芹菜素的抗肿瘤机制具有实验及临床指导意义.
喜树碱(camptothecin,CPT)是我国特有树种喜树Campotheca acuminata Decaisaisne中所含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其抗癌机制独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专门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Ⅰ发挥细胞毒性的天然植物活性成分[1],目前已有TPT,CPT-11等喜树碱类药物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癌症.喜树中的喜树碱含量很低,一般仅为0.01%~0.1%,目前关于喜树碱制备的报道,多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的方法[2,3],所获得的喜树碱纯度较低.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 Taxol)是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1992年底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为抗晚期癌症新药.其抗癌机制是在癌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促使细胞中微管稳定和聚合,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受阻,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目的:通过分析小鼠肝癌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前后DC表型变化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肝癌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激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的抗癌机制.方法:取得小鼠骨髓细胞并诱导生成DC,用冻融法制备的小鼠肝癌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然后用已致敏的DC激活TILs,测定DC致敏前后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表达变化及DC分泌细胞因子IL-12、IL-2、IFN-γ和TNF-α的水平,评估激活前后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以小鼠脾淋巴细胞作为杀伤对照.结果:致敏后小鼠骨髓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表达率分别为(57.55±7.32)%、(54.49±14.20)%、(46.79±8.25)%和(53.94±13.94)%,明显高于未致敏DC的(20.01±5.22)%、(24.56±9.08)%、(18.06±5.13)%和(30.24±8.39)%,P值均<0.05;DC上清液中IL-12、IL-2、IFN-γ和TNF-α浓度分别为(80.40±1.33)、(94.67±3.36)、(29.83±1.20)和(75.01±4.10) ρg/mL,明显高于未致敏DC的(19.35±0.99)、(11.25±0.50)、(1.05±0.09)和(2.02±0.27) ρg/mL,P值均为0.000.经致敏后成熟DC激活的TIL对H22细胞杀伤率为(81.80±2.90)%,明显高于未激活TIL、激活或未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的(62.64±3.94)%、(47.35±3.40)%和(28.45±2.56)%.结论: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DC后,其表型变化及细胞因子分泌增多是其诱导活化TIL抗癌活性的可能机制.
本研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in suit end-labeling,IS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4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经VM(长春新碱、甲氨蝶呤二药)方案化疗前后的细胞凋亡(apoptosis,APO)和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变化,并结合疗效分析化疗抗癌机制.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帕替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VEGF、CEA、CA125、CA153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VEGF、CEA、CA125、CA15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明显比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帕替尼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血管生成,从而杀灭癌细胞,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的效果.
鞣质又称单宁,是一种多元酚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鞣质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活性较好且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代研究表明,鞣质类化合物主要通过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抗肿瘤血管形成、抑制细胞迁移侵袭、诱导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诱导细胞自噬、抑制端粒酶活性等作用抗肿瘤.但目前鞣质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实验,抗肿瘤靶点尚不明确,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述其作用机制.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aisne 为珙桐科喜树属多年生植物,阔叶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诸省区[1].我国是喜树的唯一原产国.目前,国内外对喜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喜树中具有独特抗癌机制的喜树碱(CPT)[2],而对喜树中其他成分的研究很少报道,尤其是未见有关喜树脂肪酸组成的报道.本文采用GC-MS联机方法研究了喜树果实中脂肪酸的组成.
β-榄香烯(β-elemene)是从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rcenyujin中提取出来的倍半萜烯类有效活性单体,为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的药物.目前β-榄香烯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肺癌、肝癌、乳腺癌等,由于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广谱、安全、有效、廉价等突出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对β-榄香烯抗癌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抗癌活性,进行了β-榄香烯结构改造和给药剂型研究,筛选了众多活性显著的衍生物,设计了脂质体、微乳等新型给药系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β-榄香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就目前β-榄香烯的重要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及其抗癌机制、新型给药系统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阐述,以期为深入研究β-榄香烯,提高其临床抗癌活性提供思路.
莪术抗癌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从莪术提取物及其抗癌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等方面探讨其抗癌作用,为莪术在抗癌领域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实验证明丹参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分化,在肝癌临床治疗中确能使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轻、使癌肿缩小,增强抗癌药物疗效,并缓解癌性疼痛、降低门静脉高压,而且丹参对肝癌有一定预防作用.丹参是否具有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卵巢恶性肿瘤作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且早期病变不易发现,晚期病例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化疗、放疗为临床上主要治疗方式,而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中药中的抗癌有效成分,其作为卵巢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合理应用中药则有助于消除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同时还可以避免癌症的转移复发.本文将对近几年来中药抗卵巢癌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以及抗卵巢癌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综述.
苦参碱(matrine)是我国传统中药苦参的多种活性成分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价值极高.由于其抗癌机制复杂,至今仍有较多不明之处.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无创伤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技术的运用为进一步推动中医中药临床治疗肿瘤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拟对近年来苦参碱抗癌机制研究中所运用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 TP)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 具有抗氧化性及清除自由基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 尤其在防癌和抗癌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 随着对TP研究的深入, 在防治癌症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的 观察紫草素对肺腺癌细胞H1975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紫草素作用于肺腺癌H1975细胞,MTT实验观察紫草素作用24、48、72 h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GFR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分子EGFR、AKT、ERK表达及磷酸化水平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和DNA修复酶PARP的变化.结果 紫草素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显示紫草素诱导H1975细胞发生凋亡,阻滞细胞于S期;EGFR、AKT和ERK蛋白表达下降,p-EGFR、p-AKT和p-ERK磷酸化水平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少,PARP发生剪切.结论 紫草素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975增殖、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EGFR、AKT和ERK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和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和促使PARP发生剪切有关.
喜树为山茱萸目珙桐科乔木植物,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大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区[1].1966年美国的Monroe E.Wall首次从喜树茎的提取物中分离出喜树碱(eamlatotheein,CPT),随后人们研究发现喜树碱对胃肠道肿瘤、膀胱癌、肝癌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均有一定疗效.但它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呕吐、腹泻[2]和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等[3],在随后的十多年间相关研究大大减少,临床应用几乎陷入停顿[4].直到1985年发现喜树碱能阻断拓扑异构酶Ⅰ(Topo Ⅰ)的合成,Topo Ⅰ是一种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一种酶,阻断这种酶的产生即可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说明喜树碱的作用靶标是Topo Ⅰ而不是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这正是喜树碱独特的抗癌机制[5],从而使喜树碱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喜树碱衍生物类化合物已成为继紫杉醇之后另一种天然植物来源的最重要的抗癌药,目前美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和意大利的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笔者就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制、化学合成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茉莉酸类属于植物激素,能介导植物对外界伤害和病原菌侵染做出的应激防御反应,并对哺乳类动物癌细胞表现出抗癌活性.茉莉酸甲酯(MJ)是天然茉莉酸类中最有效的抗癌衍生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死亡.茉莉酸类还具有引起基因表达异常等其他抗癌活性.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茉莉酸类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对茉莉酸类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介绍.
从番荔枝科植物中提取的番荔枝内酯具有杀虫、杀寄生虫、抗微生物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发现了大约400多种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大部分具有抗癌活性,在抗癌的机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消化系统肿瘤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部肿瘤的50%左右,研发高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是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植物提取物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紫草素(Shikonin)是一种存在于紫草科植物根茎中的药物成分,它对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效果.本文通过检索最近10年紫草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发挥抗癌作用的相关文献,对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分析了今后紫草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索紫苹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金龙胶囊由鲜守官、鲜金钱白花蛇、鲜蕲蛇等组成.具有破瘀散结、解郁通络的中医功效.药效学研究表明,胶囊能够抑制肿瘤生长,抑制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辅助放化疗[1-2].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金龙胶囊对原发性肝癌、食管癌、胃癌、肠癌以及乳腺癌、子宫颈癌等肿瘤具有明显的疗效,能够阻抑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是,金龙胶囊的抗癌机制迄今为止尚未见全面报道.尤其是在抗肝癌转移和复发的基础研究方面报道较少.
人参是我国名贵的传统中草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被用来治病强身.人参皂甙是人参的有效化学成分,目前已从人参中分离出40余种人参皂甙单体成分[1].其中重要成分20(R)- 人参皂甙Rg3的研究仅有20余年历史,但其抗肿瘤作用却广受重视.现将其一般特点及抗癌机制加以综述.
恶性肿瘤是世界公认的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危害性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因此,加强肿瘤治疗的研究,提高现有各种治疗手段的效果,降低癌症死亡率,减少复发率,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急迫职责.
紫杉醇以其独特的抗癌机制成为世人瞩目的化疗新药,对非小细胞肺癌有明显疗效.国内也有报道多次用药发生过敏性休克4例且抢救成功,首次用药2min左右发生过敏性休克1例,抢救无效死亡[1].本例首次用药1min左右出现过敏性休克,呼吸停止,经及时抢救转危为安,现将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已有许多研究报道天然香豆素具有抗癌活性,它的抗癌机制与其具有的多项生理调节作用有关.本文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诱导细胞凋亡、SAPK/JNK/p38MAP等信号通路及对GSH转硫酶/NADPH醌氧化还原酶(GST/NOO)体系的影响等方面对天然香豆素的抗癌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的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在中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用于多种古方验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参皂苷作为人参中一类主要的有效成分,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活性.人参皂苷抗癌机制更是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现将近几年有关人参皂苷抗癌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EF24为一种新合成的新型姜黄素类似物,同样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但其抗癌机制仍没有明确定论.本文从EF24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增殖周期阻滞、抑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磷酸化及保护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抑制范可尼贫血信号通路等方面,阐述目前EF24抗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抗癌中药制剂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应用抗癌中药制剂介入治疗恶性肿瘤,无论在抗癌效果,还是在保护患者机体功能,延长生存期方面,均有独到优势.现就恶性肿瘤介入疗法常用中药制剂的抗癌作用机制国内研究作一概述.
目的 观察奥曲肽联合氟脲嘧啶脱氧核苷或顺铂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SMMC-7721肝癌细胞株,根据干预药物分为6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A组)、氟脲嘧啶脱氧核苷组(B组)、顺铂组(C组)、奥曲肽组(D组)、奥曲肽+氟脲嘧啶脱氧核苷组(E组)与奥曲肽+顺铂组(F组),分别干预SMMC 7721细胞24,48,72,96 h后,应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各组吸光值并统计细胞抑制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SMMC-7721细胞表面Fas及FasL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药物作用24,48,72,96 h时,B,C,D,E,F组SMMC-7721肝癌细胞抑制率及Fas和FasL蛋白表达明显高于A组(P<0.05);E组较B组,F组较C组抑制率明显增加,Fas及FasL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上调肿瘤细胞表面Fas及FasL的表达是奥曲肽协同氟尿嘧啶脱氧核苷或顺铂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