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变异】相关文献(71)
  •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蛋白特征及抗原变异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非节段性的单链负股RNA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本文就近年来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蛋白特征和抗原变异的研究作一综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 G蛋白 F蛋白 抗原变异
  • 北京市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2年1期

    1.流行概况:我市流感冬季为流行高峰,而且流行强度与抗原变异密切相关.其特点为疫情局限,主要袭击婴幼儿及青少年.在大、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常造成局部暴发,时间集中在元旦至春节前后,分析其诱因,与天气突变及节前活动增多有关.1998年我市经历了一场甲3亚型流感的冲击,是近20年规模较大的流行.通过对10 570例的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人群感染率为10.01%.

    北京市 流行性感冒 人群感染率 回顾性调查 托幼机构 天气突变 流行强度 流行概况 流行病学 流感 抗原变异 婴幼儿 小学校 青少年 元旦 疫情 亚型 局部 经历 活动
  • 中国流感监测网络发展概况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08年8期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肌痛、头痛伴有严重不适、干咳、咽喉痛或鼻炎,多数患者可在一到两周内恢复.流感潜伏期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播迅速,抗原易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控制难度大.流感流行呈一定季节性,但大流行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并且可以迅速蔓延至全球.中国流感在南北方流行季节不同,北方地区一般在冬、春季流行,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流感病毒分A、B、C三型,A型和B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其中A型流感抗原变异频繁,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对人类威胁最大.流感被列为中国丙类法定传染病.

    中国 流感监测 网络发展 流感病毒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季节性 大流行 抗原变异 流行性感冒 法定传染病 流感流行 临床表现 经呼吸道 飞沫传播 发病高峰 北方地区 咽喉痛 世界性 潜伏期 南北方
  • 北京市南城地区 2005-2006 年度流感样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南城地区 2005-2006 年度流感监测结果 ,显示流感的流行趋势,为控制北京市流感流行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网络系统,对流感做流行病学、病原学监测,并严密监控北京市南城地区的流感疫情情况.结果 2005-2006 年定点医院上报流感样病例 15 269 例,其中内科门诊检出 7 436 例,占内科门诊病人总数的 1.80%,儿科门诊检出 7 833 例,占儿科门诊病人总数的 5.28%,病例以青少年为主.北京市南城地区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仍以甲型为主,同时也有乙型的局部流行;流行高峰仍为 11~12 月,以 H1N1 亚型为主,次年 3~4 月再次出现小流行高峰,以 H3N2亚型和 B 型为主.2006 年 3~4 月辖区中小学发生流感局部疫情 3 起,1 起由 H3N2 亚型引起,2 起由 B 型引起.结论 2005-2006 年北京市南城地区流感处于相对平静状态,以散发和局部小型暴发为主,并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流行.建议加强在校学生流感监测, 9~10 月开展疫苗接种,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

    流感病毒 流感样病例 抗原变异 组织细胞培养法
  • 浙江省2006年乙型流感病毒的分子变异和抗原特性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8年4期

    2006年浙江省乙型流感的流行强度明显较往年增强,为明确2006年浙江省乙型流感病毒流行株的分子进化特征,分析其发生暴发的原因,我们对当年从各地市分离的乙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抗原及基因特征分析,并与2005年分离毒株进行比较.

    乙型流感病毒 抗原变异
  • 不同人群血清对麻疹疫苗株与流行株的中和能力比较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7年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人群血清对麻疹流行株与疫苗株中和能力的差异.方法 采集麻疹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麻疹疫苗免疫前后儿童血清以及流动人口血清,分别对疫苗株沪191与2005年麻疹流行株进行中和抗体(NT)滴度测定.同时,利用疫苗株、浙江省当地流行株制备动物免疫血清,与相应毒株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测定各毒株之间抗原比.结果 疫苗免疫后儿童血清对疫苗株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50.82,高于流行株Mvi/ZJ/05/7(GMT值为27.35)1.86倍;患者恢复期血清对流行株的中和能力(GMT值为386.95)显著高于疫苗株(GMT值为151.83);流动人口血清对流行株中和抗体GMT值均小于疫苗株,差异为2.22~4.17倍;Mvi/ZJ/99/1、Mvi/ZJ/04/1和Mvi/ZJ/05/7与疫苗株间抗原比分别为4.28、5.24和5.66.此外,部分患者急性期血清对疫苗株存在低滴度的中和抗体,GMT值1∶4左右.结论 不同人群血清对麻疹疫苗株与流行株的中和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滴度的疫苗抗体不能有效保护个体免受麻疹流行毒株的侵袭,应加强麻疹病毒变异与疫苗效果的相关研究.

    麻疹病毒 中和抗体 抗原变异 几何平均滴度
  • 基于基因序列聚类的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H3抗原变异规律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12期

    目的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全球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H3亚型抗原的变异规律.方法下载NCBI GenBank和流感病毒数据库中全部的甲型流感病毒RNA4节段H3亚型基因序列,在ClustalX中进行序列对齐后,使用两阶段聚类法进行分析,并随后探讨各类的三间分布.结果所有序列可被分为10类,其中7类主要为人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鸟类、其他哺乳动物的流感病毒被明确的分为不同类别,但和猪流感病毒则共存于数个类中.各类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分布和宿主分布规律,但并未发现地域分布规律.结论由于受到人类免疫系统的选择压力,H3抗原呈现出5-7年出现一次较大变异的流行特征,且这一趋势随着近十年来流感疫苗的普遍使用而呈现加速趋势.同时,猪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出现在同一类别中,两者的遗传距离较近,这为猪作为病毒重配的载体提供了新的佐证.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两阶段聚类法 抗原变异 生物信息学
  • 中国流感与人禽流感预防控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5年11期

    一、近年来流感疫情1997年5-12月,以往仅能感染禽类的禽流感病毒H5N1却在香港地区引起人群感染暴发.这是全球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能直接感染人.1999年3月,香港又发生禽流感病毒H9N2感染人类的事件.2003年2月,香港再次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事件.同年3月,荷兰养殖场暴发禽流感病毒H7N7,随后,禽流感病毒通过结膜感染80多人,死亡1人.2003年12月,香港再次证实1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9N2.2003年底以来,禽流感病毒H5N1先后在亚洲的越南、泰国、韩国、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禽类中发生暴发.目前,经实验室证实,禽流感病毒H5N1已经导致121人发病,其中62例死亡,病死率50%.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发生禽流感病毒H5N1、H7N7、H9N2跨越种属屏障直接感染人类,引起世界各地流感专家们的高度关注.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禽流感H5N1、H7N7、H9N2病毒具有人传人的能力,但它们均属甲型流感病毒,且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非常大,有专家认为,禽流感病毒可能通过抗原变异或通过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形成重配株,从而具备人传人的能力.因此,禽流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中国 人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 直接感染 香港地区 人的能力 专家 死亡 事件 世界各地 禽类 流感疫情 抗原变异 结膜感染 甲型 公共卫生 感染暴发 重配株 养殖场 实验室
  • 禽流感危机及其应对策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3期

    1997~2003年,以往仅感染禽类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H5N1、H9N2、H7N7病毒却在我国香港、广东地区及荷兰分别引起人类疫情爆发或个案感染[1-5].2003年底至2004年初,亚洲有8个国家出现了禽流感H5N1爆发疫情,且在越南、泰国再次出现人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其中死亡18例(截止2004年2月10日的数据),引起全球高度关注[6].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发生禽流感H5N1、H9N2、H7N7病毒跨越种属屏障直接感染人类的事件,预示着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在加速.至今尚没有发现禽流感具有人传人的能力[1,5,7],但该病毒均属甲型流感病毒,而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非常快,就有可能通过抗原变异或通过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形成重配株[8],从而具备人传人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有可能变为全球大流行株[1],有可能造成人的流感流行或世界大流行.因此,禽流感爆发和其越过种属屏障感染人类,已经对全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

    禽流感危机 禽流感病毒 直接感染 人的能力 抗原变异 世界大流行 种属 疫情爆发 人类健康 屏障 流感流行 流感爆发 甲型 爆发疫情 重配株 流行株 变异性 越南 亚洲 香港
  • 2007-2011年青岛地区H3N2流感病毒全基因组进化特征分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1期

    目的 了解2007-2011年青岛地区流行的H3 N2流感病毒的全基因组进化特征.方法 选取2007-2011年青岛地区流行的H3 N2流感病毒58株,提取病毒RNA,应用RT-PCR扩增各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用Sequencher软件完成序列拼接.选取GenBank收录的全球同期氨基酸数大于300的H3 N2流感病毒589株,以其血凝素重链区(HA1)序列作为参照,用Mega 5.0软件对各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2007-2011年青岛地区流行的H3 N2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在进化树上形成单一主干,每一流行季毒株的起源均晚于上一季;全基因组进化分析发现,2009-2010流行季存在重配病毒株,而2010-2011流行季同时存在簇Ⅰ和簇Ⅱ两系毒株流行,该季病毒呈现复杂的重配现象.病毒HA1蛋白与疫苗株比较,2007-2011年各监测季分别有8、6、6、8、11处氨基酸变异,涉及13个抗原位点.M2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分离到的H3N2流感病毒31位氨基酸均发生丝氨酸→天冬酰胺(S31N)突变.2007-2011年青岛地区分离的H3N2流感病毒HA1基因在进化树上与全球同期H3 N2流感毒株处于同一主要分支.序列比对及抗原性分析显示,毒株A/Qingdao/F521/2011存在H3 N2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共感染现象.结论2007-2011年青岛地区流行的H3N2流感病毒各基因片段呈现复杂的进化特征.

    流感病毒A型 基因组 抗原变异 进化
  • 2005年浙江麻疹流行株与疫苗株基因组比较分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9年8期

    目的 通过对麻疹暴发疫情中分离的麻疹流行株MVi/Zhejiang.CHN/7.05/4与麻疹疫苗株沪191全基因组比较,分析当代麻疹流行株与疫苗株的基因差异.方法 通过测定从2005年浙江省麻疹暴发疫情中分离到的麻疹流行株MW/Zbejiang.CHN/7.05/4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MEGA 3.1软件对流行株与疫苗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毒株的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流行株与疫苗株相比全基因组共发生822个碱基突变(变异率为5.17%),含161个异义突变,其中有3个变异位点导致了病毒糖基化位点的变异;用毒株制备抗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流行株与疫苗株抗原比相差5.66倍.结论 浙江省2005年麻疹暴发疫情分离的流行株MVi/Zhejiang.CHI/7.05/4和中国现行使用的麻疹疫苗株沪191在全基因组层面已存在一定的差异,疫苗对免疫人群的保护作用需做进一步追踪探讨.

    麻疹病毒 基因组 抗原变异
  • 2009-2011年青岛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12期

    目的 了解2009-2011年青岛地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的全基因组特征.方法 选取2009-2011年青岛地区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35株,提取病毒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各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用Sequencher软件完成序列拼接.选取GenBank收录的25条全球同期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全长序列作为参照,用Mega 5.0软件对各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特征分析;下载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间全球分离的1068条该型HA序列用于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 在HA基因进化树上,2009-2010、2010-2011年监测季毒株各分列4个分支,每监测季各有一个优势分支.2009-2010年监测季优势分离株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6%~99.9%,编码氨基酸同源性为99.1% ~ 99.8%,2010-2011年监测季优势分离株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1% ~ 99.6%,编码氨基酸同源性为98.2% ~99.1%,两季优势分离株间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8.8%~99.8%,编码氨基酸同源性为98.0%~99.6%.病毒HA蛋白与疫苗株比较,各监测季分别有14、12处氨基酸变异,涉及10个抗原位点及5个阳性选择位点.神经氨酸酶(NA)蛋白247位、274位氨基酸均分别为丝氨酸(247S)、组氨酸(274H),M2蛋白31位氨基酸均为天冬酰胺(31N).结论 2009-2011年青岛地区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异而产生抗原漂移;毒株全部为烷胺类药物耐药株,但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

    流感病毒A型 基因组 抗原变异
  • 2007-2010年湖南省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基因特性分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2年3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2007-2010年B型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2007-2010年湖南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分离到的42株B型流感病毒毒株,对其血凝素重链区(HA1)及神经氨酸酶(NA)基因进行RT-PCR,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与2007-2010年WHO北半球流感疫苗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绘制基因进化树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HA1基因进化树中,在Victoria系分支中,2007 -2009年的毒株在V1分支中,与疫苗株Malaysia/2506/2004类似;2010年的毒株在V2分支中,与疫苗株Brisbane/60/2008类似;在Yamagata 系分支中,2007年的毒株在Y1分支中,与2008-2010年的毒株(Y2分支)在进化树上距离较远.NA基因进化树中所有病毒均在Yamagata系分支中,为Yamagata系来源.对2010年的7株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显示,病毒为基因型2和15型.HA1分子与WHO推荐的流感疫苗株进行比较,Victoria系的同源性:2007年为98.6% ~99.1%、2008年为98.6% ~99.1%、2009年为98.1% ~99.1%、2010年为97.6% ~99.1%.Yamagata系:2007年为97.9%~98.5%、2009年为97.9%~98.5%、2010年为97.9%~98.2%.2007年毒株的主要突变位点为:R48K,K88R,P108A,D197N和S230G.而2009-2010年毒株的突变主要集中在:K88R,S150I,N166Y,D197N和S230G.结论 2007-2010年湖南省人群中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持续发生着变异.

    流感病毒B型 序列同源性 抗原变异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广西分离毒株抗原相关性的研究

    《病毒学报》 CSTPCD 北大核心 2012年6期

    本研究将26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广西分离毒株以及参考株M41和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共30个毒株,分别与根据这些毒株S1基因高变区Ⅰ的基因分型结果而选取的属于3个不同亚群的7个代表性分离毒株和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制备的共10个单因子血清,在鸡胚气管环培养(TOC)上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然后根据中和试验结果对1985~2008年间课题组所分离的26个IBV广西地方流行毒株与3个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以及参考毒株M41的抗原相关性及其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个试验的毒株分属7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26个分离株有两个优势血清型(占总分离株的68%),分别是血清1型(包含13个毒株)和血清2型(包含5个毒株).此外,我们还将分离毒株的血清分型结果与重要抗原基因(包括S1、N、M和3'UTR)的分型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分型结果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存在多个血清型IBV的流行而且不同时期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不同,分离毒株之间以及分离毒株与疫苗毒株之间的抗原相关性也存在着差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气管环培养 病毒中和试验 中和滴度 血清型 基因型 抗原变异
  • 广西2009~2011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分型及血清分型

    《病毒学报》 CSTPCD 北大核心 2014年2期

    为了解广西地区1985年以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流行情况及跟踪其基因和抗原的进化,通过病毒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技术以及鸡胚气管环中和试验,分别对2009~2011年间分离的28个广西地方IBV毒株进行基因分型和血清分型.毒株基因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28个IBV分离株在N基因的进化关系可分成3个主要的基因群,其中大多数毒株属于第Ⅲ群,而之前1985~2008年的流行毒株则属于第Ⅳ群和第Ⅱ群;病毒中和试验的结果表明,28个IBV分离株分属于6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血清1、2和3型共占71.4%,与现用疫苗株血清型一致的毒株共有11个(占39.3%).结合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广西不同地区存在不同血清型的流行且不同时期流行的血清型及其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为研发和应用包含多个优势血清型的多价灭活油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基因分型 病毒中和试验 血清学分型 抗原变异
  • 抗伊氏锥虫VAT兔源"抗体库"的建立及其抗虫效果检测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STPCD CA 2006年1期

    将编号为01,02,03,04,05的5个伊氏锥虫克隆群体以107条/只的剂量经耳静脉分别接种至1只新西兰大白兔体内,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后,开始耳静脉采血提取抗血清.之后每隔2天提取一次抗血清,每只共提取10次,5只共50份血清等量(各占1/50)混合,称为抗活体锥虫血清"抗体库B";此外取BeTat 1.1,BeTat 1.2……BeTat 1.19,BeTat 1.20共计20个抗原变异体以107条/只的剂量经耳静脉分别接种至1只新西兰大白兔体内,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后,一次心脏采血,分离血清,20只共20份血清等量(各占1/20)混合,称为抗活体锥虫血清"抗体库A";取编号为01的伊氏锥虫克隆群体以100条/只的剂量腹腔注射分别接种小鼠和大鼠,镜检见虫后使用抗活体锥虫血清"抗体库B"和抗活体锥虫血清"抗体库A"分别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抗体库B"治疗组的小鼠保护率为93.75%,大鼠的保护率达到了100%,"抗体库A"的治疗效果则不明显.

    伊氏锥虫 抗原变异 抗原型 抗活体锥虫血清"抗体库"
  • 河北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素基因特征研究

    《中国疫苗和免疫》 CSTPCD 北大核心 2012年2期

    目的 掌握河北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流)病毒的流行情况;对分离到的甲流病毒株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比较,分析HA重链区(HA1)第222位氨基酸位点的突变情况.此位点编码的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N)突变为甘氨酸(Glycine,G)(D222G),可能会使病毒更容易结合下呼吸道受体,为流感大流行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用狗肾传代细胞分离流感病毒,经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分型.选取不同时间、地域的10株甲流病毒进行HA基因全序列分析,167株病毒测HA区379~1204片段,用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Star软件比较分析同源性、变异趋势.结果 10株甲流病毒毒株HA基因与疫苗株A(甲)/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07/2009相比高度同源,核苷酸同源性为98.9%~99.5%,氨基酸同源性为98.4%~99.3%,有3个位点氨基酸发生同样的替换(脯氨酸,Proline)100S(丝氨酸,Serine),S220T(苏氨酸,Threonine),E(谷氨酸,Glutamic Acid)391K(赖氨酸,Lysine).从采集于2010年12月标本分离的2株甲流病毒A/河北桥东/SWL (Swine-like) 178/2010和A/河北裕华/SWL1261/2010,在202、214、468三个氨基酸位点与其他毒株不同.所有167株甲流病毒的HA1第222位氨基酸均未发生D222G突变.结论 河北省甲流病毒HA基因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高度同源,与疫苗株及各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均≥98.9%,尚未发现D222G变异.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 血凝素基因 抗原变异 种系进化分析
  • 四株中国狂犬病病毒核衣壳蛋白和糖蛋白抗原性分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1999年1期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NP)单克隆抗体可以清楚地区分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相关病毒.用抗狂犬病病毒单抗还可以在同一血清型内进一步的分组以及分析毒株传播的宿主动物和地理位置,从而有可能找到流行的线索.病毒间的差异同样表现在与病毒GP单抗的特异反应中.用特异性GP单抗进行中和试验对大量毒株的分析,认识到一些狂犬病街毒在GP抗原结构上与疫苗株有明显不同,疫苗免疫的失败和疫苗株与街毒之间抗原差异的程度有关.为了解我国狂犬病毒NP和GP抗原变异情况,用抗NP和GP单克隆抗体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株(aG)、实验室减毒株( CTN-181)及分离自宁夏的2株街毒进行了NP和GP抗原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中国 狂犬病病毒 核衣壳蛋白 单克隆抗体 疫苗株 抗原结构 减毒株 单抗 分析的方法 中和试验 疫苗免疫 特异反应 宿主动物 狂犬病毒 抗原变异 地理位置 血清型 特异性 实验室 核蛋白
  • 2006-2011年青岛地区B型流感病毒全基因组进化特征分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4年4期

    目的:了解2006-2011年间青岛地区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的全基因组进化特征。方法选取2006-2011年间青岛地区分离的B型流感病毒,提取病毒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扩增各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Sequencher 软件完成序列拼接。 MEGA5.0软件对各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特征分析。结果在血凝素( HA)基因进化树上,Victoria系V1分支为B/Malaysia/2506/2004样毒株,包含2006-2009年13个毒株,V2分支为B/Brisbane/60/2008样毒株,包含2009-2011年12个毒株;Yamagata 系全部为 B/Florida/4/2006样毒株, Y1分支包含2006-2008年5个毒株,Y2分支包含2010-2011年7个毒株。全基因组分析表明V2分支3个毒株发生了5+3重配,1个毒株发生了1+7重配,重配株均与前一季及当季疫苗株同亚型;HA进化树上处于Yamagata系的毒株全部属于基因型2,处于Victoria系的毒株全部属于基因型15;HA1蛋白与疫苗株进行比较:Victoria系分离株主要变异位点包括H14Q、L58P、N129S、I146V、N171D、R279K;Yamaga-ta系分离株主要变异位点包括R48K、K88R、P108A、N116K、S150I、N165Y、D196N、N202S、S229G;位点116和129、位点150、位点165、位点196和202分处以往证实经历阳性选择的抗原表位120环、150环、160环和190环。结论2006-2011年青岛地区B型流感病毒两系共流行,并且持续进化;疫苗的使用可为同系病毒造成选择压力,而双组分的B型流感疫苗可能更为有效。

    流感病毒B型 全基因组 抗原变异 进化
  • 慢性肾炎血型变异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中国误诊学杂志》 CSTPCD CA 2009年28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血型变异原因.方法:对1例慢性肾炎患者血型变异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复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父母血型鉴定及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结果:正定型为B型,反定型抗A抗体阳性,抗B抗体弱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阴性,唾液血型物质检出H物质.结论:慢性肾炎患者可发生ABO血型变异.这例O型血变成B型是类"B"血型活性物质结合到红细胞表面,在血型鉴定时出现了类B凝集,也可能与H物质减弱有关.

    肾炎/血液 慢性病 血型抗原 抗原变异 病例报告[文献类型] 人类
  • 拉米夫定耐药性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间的关系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6年11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耐药性变异类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95例来自本院肝炎门诊和病房的YMDD变异阳性血清样品,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boⅠ和EarⅠ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及分型,并作遗传进化树图分析验证.结果 95例样品中检出C型75例,占79%;B型20例,占21%,进化树图分析证明酶切分型法确切可靠;B型病毒的YVDD变异、YIDD变异及YMDD+YVDD+YIDD联合变异的例数分别为11例、5例和4例,而C型中则分别为35例、27例和13例,对B、C基因型与YMDD变异类型间作卡方检验,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6,P=0.710).结论 使用MboⅠ和EarⅠ酶切分型操作简单,结果可靠.HBV B型和C型病毒感染对发生不同YMDD变异类型无影响.

    拉米夫定 抗原变异 基因分型
  •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9年7期

    蛋白质组学是整体、动态、定性、定量地研究所有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和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核心技术是双向电泳、生物质谱和生物信息学.MTB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MTB的H37Rv全基因组序列约441Mbp,4000个基因,3924个可读框,其中大部分用于编码脂类代谢酶,10%编码两大类不相关的富含甘氨酸的酸性蛋白,可能与产生抗原变异和免疫逃逸有关.现将MTB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结核分枝杆菌 蛋白质组学 组学研究 全基因组序列 生物信息学 Mtb 新兴学科 相互关系 酸性蛋白 双向电泳 生物质谱 免疫逃逸 抗原变异 进展综述 核心技术 编码 研究所 可读框 甘氨酸 代谢酶
  • 成分输血在肿瘤患者血型变异时的临床应用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STPCD CA 2009年6期

    肿瘤患者输血不同于一般疾病,有其特殊性,作为辅助治疗和出血患者的抢救, 输血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有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 开始输同型血无反应, 但在以后的输血配血时, 患者的血型发生变异, 使配血、输血困难.在会诊中发现有2 例血型变异, 经血型确认后, 输相应的成分血, 结果报道如下.

    抗原变异 血型抗原/免疫学 血液成分输血 肿瘤/治疗 肿瘤/免疫学
  • 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进化及变异特征分析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9年12期

    目的 了解自2009年3月新型甲型H1N1流感流行以来,其主要免疫原件基因-HA基因的进化及氨基酸变异特性.方法 从NCBI下载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洲地区以往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利用MEGA 4.0软件对所选序列进行基因进化系统发育树分析;对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及氨基酸特异性进行分析,并与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洲地区分离株进行比较.结果 2009年新型甲型HlNl流感病毒HA基因与2006-2007年美国A/swine/H1N1流感病毒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序列差异为0%~0.8%;与美国各州1930-2007年分离的A/swine/H1N1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进化关系;与欧洲及亚洲地区A/swine/H1N1流感病毒进化无关.其重要的抗原性位点与A/human/H1N1流感病毒及流感疫苗株存在较大差异.全球流行半年多以来该病毒株没有发生明显变异.结论 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是北美A/swine/H1N1流感病毒长期进化的结果,目前尚未发现明显抗原位点的变异.

    流感 流感病毒A型 H1N1亚型 基因 HA 抗原变异
  • 军队人群流感监测(1995~200O)

    目的:建立"全军流感监测系统",获得流感流行病学数据和病毒变异及流行趋势,实施流感预测预报.方法:按WH0规定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对流感流行株、抗原和基因变异以及血清抗体和病毒多病原实行监测.结果:获军队流感病毒流行株40株,副流感Ⅱ型流行株2株;6 000名战士血清流感抗体纵向监测表明:每年每名战士平均受流感病毒侵袭1.4次,流感抗体在6个月之内下降67%.流感抗体横向监测表明:甲1型流感抗体从1995年以来呈阶梯形下降,易感人群由15%上升至75%.甲3型流感抗体从1997年以来长期处于高水平,预示将会发生变异.1 000余名战士鼻咽分泌物多病原检测结果表明:流感暴发流行期病毒总检出率为70%,一般流行季节约50%.抗原性变异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甲1型流感株已发生明显变异,发现3株新流行株与标准株的同源性仅有92%和91%,新株丢失了130位氨基酸和304位糖化位点.对14 840名战士调查表明:在流行季节45d内,流感发病率>21%,缺勤约50万工作日,军营病毒暴发流行疫情可在6 h作出报告.结论:初步建立了军队人群流感监测系统,掌握了军队战士主要呼吸道病毒的发病率和易感率,为流感的预测和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流感监测 抗原变异 血清学分析 基因分析 多病原检测
  •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进展

    《临床荟萃》 CSTPCD CA 2008年2期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群感染率57.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9.75%[1],全国现症慢性乙型肝炎约3 000~4 000万,全球慢性HBV感染者达3.5亿.成年慢性乙型肝炎中40%~70%有病毒复制和活动性肝炎,其中15%~20%进展为肝硬化.

    肝炎病毒 乙型 抗原变异 药物疗法 联合
  •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人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流行至今尚无法加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其表面的抗原极易发生变异,使人们难弄清其变化的真正规律,同时也使人群无论是通过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所获得的免疫力失去作用[1].

    流感病毒 抗原变异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自然感染 疫苗接种 失去作用 流感流行 人流感 免疫力 人群 控制 规律 表面
  • A2Bx血型亚型一例

    《中国药物与临床》 CSTPCD CA 2008年z2期

    ABO血型抗原变异较多.在A亚型中主要为A.、A:亚型.而台亚型一般比A亚型少见,而Bx亚型更为少见.我中心在无偿献血者血型复查检测过程中检出正反定型不符一例.后经鉴定为A2Bx亚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ABO血型 亚型 正反定型不符 无偿献血者 抗原变异 结果报告 检测过程 中心 鉴定 复查
  • A2Bx血型亚型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CSTPCD CA 2010年6期

    ABO血型抗原变异较多,在A亚型中主要为A1、A2亚型,而B亚型一般比A亚型少见,而Bx亚型更为少见.我院在2006年无偿献血者血型复查检测过程中检出正反定型不符1例,后经鉴定为A2Bx亚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ABO血型 亚型 正反定型不符 无偿献血者 抗原变异 结果报告 检测过程 鉴定 复查
  • 上海市1999~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5年1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流感流行特征,探讨流感病毒优势株的变化,为流感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流感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1999年流感样病例春秋两季高峰明显,2000年以来季节发病高峰减弱.流感病毒优势株为B型和H1N1型,分别占总病毒分离数的62.81%和32.23%,H3N2亚型活动弱,仅4.96%.1999年主要流行株为B型,2000年为H1N1亚型,2001年以来H1N1亚型和B型交替成为优势株.H1N1亚型病毒抗原性存在某些变异,B型病毒抗原性未发生变异.一般人群流感抗体水平保持较高水平,H3N2、H1N1和B型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70.00,67.33和87.67,但小年龄和老年龄组的抗体水平低于成年人.结论上海市近5年流感发病高峰减弱,以B型和H1N1亚型为优势株,其抗原性末发生明显的变异.与我国北方等省H3N2亚型为优势株不同.小年龄和老年人为易感人群.需加强H3N2亚型流感病毒监测,注意H3N2亚型病毒变异引起流行的可能性.

    流感病毒 流行病学 抗原变异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