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医学肇始于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从事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医师参与感染性疾病临床会诊(infectious diseases consultation,IDC),迄今一直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国际上,美、英、日、欧洲等不同国家、地区各有特点[1],总之差强人意.而我国临床实验室检验医师参与临床会诊尚属新生事务,从事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医师参与会诊也面临同样困惑.
临床微生物学综合了临床医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又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提高学生对微生物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突出微生物检验的临床特色;在教学实习中切实加强临床和微生物检验的密切联系;同时加强临床微生物科专业知识的更新;最后,利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临床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临床微生物学是实验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诊断学中形态学与实验相结合的一门科学.通过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微生物学教学质量.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学专业委员会、医学参考报社、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主办,台湾检验医学发展协会、宁波大学和海南省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五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台湾海峡两岸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定于2014年9月13至15日在宁波阳光豪生大酒店举行。欢迎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积极参会交流。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学专业委员会、医学参考报社、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主办,台湾检验医学发展协会、宁波大学和海南省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五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台湾海峡两岸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定于2014年9月13至15日在宁波阳光豪生大酒店举行。欢迎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积极参会交流。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1981年创刊,主要报道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评论、综述、国内外学术动态、书评及消息等。
本刊辟有:细菌学、病毒学、分子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疫苗学、感染免疫、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分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肿瘤免疫学、中药与免疫、免疫学技术、检测技术等栏目。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结合的交叉学科,又是检验医学中重要和成熟的专业之一.这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微生物学医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工作,临床微生物学要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1].这就要求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实验室工作,还要完成有关的临床工作,成为感染控制和抗生素应用的参谋和顾问.本文就其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学专业委员会、医学参考报社、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主办,台湾检验医学发展协会、宁波大学和海南省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五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台湾海峡两岸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定于2014年9月13至9月15日(含报到与撤离)在宁波阳光豪生大酒店举行。
回顾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明确不断创新是推动其进步的巨大动力。结合笔者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60余年的经验及教训,说明我国该学科技术滞后的关键是创新力不足,并就当前应如何推动其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想法。
血培养是诊断血液感染的重要实验室手段之一,是血液感染患者病原学诊断的直接依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血培养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规范其操作尤为重要.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为了充分发挥血培养对血液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本文按照<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1]的要求,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我院4年来有关血培养的现状,报道如下.
绿脓假单胞菌(PA)是由Schroeter 在1872年首次报告[1],所有的文献均描述具有单端极鞭毛,第9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2]和第8版临床微生物学手册[ 3 ]也是这样记载的.本研究通过细菌鞭毛染色方法和透射电镜负染色证实,PA具有双鞭毛.
形态学检查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更重要体现在标本直接制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对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痰标本涂片中的白细胞数和鳞状上皮细胞数决定了这个标本是否做培养.同时,菌体形态及是否在白细胞内等信息为痰标本培养出的微生物是否为致病菌提供了重要线索.
质量控制是提高临床检验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我院除了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外,还从2002年起参加了由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y, CAP)组织的能力测试(proficiency testing, PT)即室间质评活动,它包括临床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免疫学和血清学、临床微生物学等部分.现将参加病毒标志物部分的PT总结一下.
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医学检验科主办,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组、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病毒专科分会、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协办的2016年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检验诊断与研究进展研讨会暨医学实验室管理新理念研讨会[项目编号:2016-11-00-085(国)],将于2016年8月18至21日在上海市召开。此培训项目邀请国内知名感染病临床诊治专家、医学检验领域专家、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专家、临床微生物学专家等授课,以当今国内外主要流行的感染性疾病为对象,结合新型与标准化检验检测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医学实验室管理经验与新理念进行分析研讨。参加会议的代表将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学分和Ⅱ类学分20分。
由上海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科委员会和上海医院管理协会感染病专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9月18至20日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将为从事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治和临床微生物学相关工作者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和协作的平台。会议将邀请感染性疾病诊疗和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就近年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做精彩报告。主要内容包括:(1)新发感染性疾病最新诊断和治疗;(2)抗菌药物研发的最新动态;(3)中国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病学分析及最新实验室诊断技术;(4)临床微生物诊断新技术;(5)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研发最新思路和动态;(6)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免疫防御的最新研究
进展;(7)临床疑难感染性疾病诊断;(8)最新医院感染控制思路。另外,此次会议将设立青年论坛,从投稿论文中选取优秀论文汇报并奖励。参会者授予国家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分。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形式日趋严峻。本文着重阐述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与临床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及微生物实验室参与临床会诊时提供一些思路。
2006年7月8日至1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细菌耐药监测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21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医院感染控制学的专家、同行20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刘又宁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总编辑丛玉隆教授致开幕辞,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袁桂清副社长出席了会议.
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2004年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大会"于2004年5月23~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临床检验中心、各医院检验科和临床实验室、防疫站以及检验检疫部门的代表1300余人参加本次盛会.本次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大会,是首次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常规化学、干化学、血气、脂类、心肌标志物、内分泌、肿瘤标志物、特殊蛋白、治疗药物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流式细胞分析术、血细胞计数、凝血试验、尿液化学、显微镜形态学、红细胞沉降率、临床免疫(传染类)、PCR(病毒)、PCR(结核)、优生优育、自身抗体、产前筛查、临床微生物学等23项室间质评计划集中在一起召开的全国性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大会.会议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陈文祥研究员主持,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申子瑜研究员作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现状与未来>的报告.
陈民钧教授是我国著名临床微生物学专家及实验诊断学专家.陈教授193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50~1956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及流行病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
每年两个大型国际会议都会吸引全球众多的临床微生物学家,它们是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Amre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Xth General Meeting,ASM)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性疾病大会(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ECCMID).
[编者按] 根据卫生部指示,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成立了<临床检验操作规范>编写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操作规范>是该规范的一部分.
第19届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年会(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ECCMID)于2009年5月16日到19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共有100多个国家的感染科医师、临床微生物学专家和各专业医师共6 650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同分享感染病学的新进展.
临床微生物学在过去20年取得了全面发展,但依然面临许多新问题,包括分子牛物学诊断的权利受限,缺乏专业人力资源,费用渊配,获得实验室资助,如何及时正确鉴定和控制耐药菌株传播及新发和再发的传染病的及时诊断等.分子牛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微生物的检测创造了新的机遇.本文根据美国微生物学院2008年院士学术报告会报道,就新世纪临床微生物学的现状、难题和机遇、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未来趋势做一评述,并对学科发展提一些建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实验室先进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检验分析结果的精确度。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特别是临床微生物学标本采取和处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微生物标本采集不够规范:标本的采集主要由医护人员操作。由于实验室和临床科室的交流、沟通不够,医护人员对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如无菌操作、盛放容器、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采集的量等一系列问题,多数医院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其结果可能导致标本不合格,使病原菌检测率低或检测的未必是致病菌,不仅不能提供病院信息,反而会误导临床医生。例如怀疑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通常采集的是清晨中段尿,要求患者采集前清洗尿道口,并取中段尿于无菌小瓶内。如果采集随机尿、不清洗尿道口或标本未放于无菌容器内等都可能导致标本不合格。再如败血症或或菌血症没有特异性临床诊断指标,必须依赖血培养。大部分患者血中细菌数很低,特别是在早期或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如何采集合格的血液标本对能否检出病原菌至关重要。如应严格掌握抽血时间,在高寒热战期,抗生素使用前或下次用药前;采血量要求至少10ml,且需双份标本;使用专门的血培养瓶等。
临床微生物学和抗生素应用是烧伤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每个烧伤医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天就以下内容和大家共同讨论:(1)相关知识复习;(2)超广谱?-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及其控制策略;(3)革兰阴性杆菌?-内酰胺Ⅰ型(AmpC)酶介导的耐药及其控制策略;(4)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5)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医师的临床工作.本文根据本院特点和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更新、优化和完善,构建全新的临床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微生物教学方法,为建设高素质临床微生物检验医师队伍、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支撑作用.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检测时临床微生物学的临床价值.方法 4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0例.两组患者选择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给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进行前瞻性控制和预防.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感染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1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重度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轻度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院感染检测时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不但能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同时还能显著减轻感染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