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实现志贺菌候选抗原rstxB-phoE的胞膜表面表达.方法 本研究利用融合PCR技术(SOE-PCR)构建可以表达rstxB-phoE的重组菌,并通过蛋白杂交、免疫胶体金电镜等手段证明重组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连续传代鉴定重组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 一段长21个氨基酸的stxB肽段通过phoE蛋白载体准确递呈到了细菌胞膜表面,重组蛋白的表达对细菌的生长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且连续传代结果表明重组株的良好遗传稳定性.结论 本实验基于SOE-PCR技术初步构建了可以表面递呈rstxB-phoE重组蛋白并稳定遗传的重组菌株,为开发新型志贺菌疫苗打下基础.其免疫作用需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鉴定.
目前用于免疫人群的流感疫苗多为三价灭活疫苗,包含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三价灭活疫苗是有一定保护效果的.但是,由于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经常发生抗原转变和抗原漂移,使其抗原性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所以根据流感疫情监测预测的疫苗株也很难产生最理想的保护效果.但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2的膜外区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交叉保护能力的流感疫苗的候选抗原.该文就A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2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恶性疟原虫PfMAg?1蛋白为裂殖子表面相关蛋白,为了探究PfMAg?1的功能,本研究采用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及相关失活蛋白(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dea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dCas9)技术,构建恶性疟原虫PfMAg?1低表达质粒,电穿孔方法转染后通过抗稻瘟菌素(Blasticidin S Deaminase,BSD)筛选出恶性疟原虫MAg1KD(Knock Down,KD)虫株.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fMAg?1表达水平.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MAg1KD虫株生长趋势及裂殖子入侵效率来评价PfMAg?1的表达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MAg1 KD虫株较对照虫株的体外生长率显著降低,进一步实验提示影响疟原虫增殖速度的原因是MAg1 KD虫株裂殖子入侵效率下降.本研究证实PfMAg?1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评价PfMAg?1蛋白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的前景提供了实验依据.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阻碍流行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寄生虫病,随着多抗药虫株的出现和媒介按蚊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疟疾的防治面临新的挑战.对按蚊与疟原虫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寻找按蚊支持疟原虫发育因子,弄清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机制,可为疟疾防治研究提供有益线索.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不但促进了人们对疟原虫和按蚊相互关系的理解,丰富了疟原虫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为寻找新型杀虫剂靶点、发现新的抗疟疫苗的合适候选抗原、完善疟原虫的体外培养技术、实现遗传改造蚊媒的防疟策略等提供帮助.本文以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不同阶段为线索就按蚊与疟原虫相容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疟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并有多个虫期的发育.在人体内先后侵入、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疟原虫寄生人体的两个阶段中,不仅侵入的形式和侵入的宿主细胞不同,其侵入所依赖的粘附分子和机制也有很大差异.疟原虫侵入宿主细胞依赖于一系列粘附分子和酶的作用,其侵入过程需要寄生虫和宿主细胞间配体和受体的协同或相互作用.通过深入研究疟原虫侵入分子及其机制,寻找出介导侵入的分子,并作为新型抗疟药的靶目标或作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可阻断疟原虫的侵入.现将疟原虫侵入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为进一步筛选新的抗原分子和研制有效的抗虫疫苗提供背景知识和理论依据.
所有幽门螺杆菌(Hp)菌株均有鞭毛,由染色体基因组中的flaA和flaB两个基因编码,全长分别为1 533bp和1 545bp,其核苷酸或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与其它细菌鞭毛蛋白无抗原交叉,多数Hp感染者血清中可出现FlaA和FlaB抗体[1],因而FlaA和FlaB可作为基因工程疫苗和诊断试剂盒的候选抗原.我们构建了Hp临床菌株Y06的高效原核表达系统,鉴定了重组FlaA(rFlaA)和重组FlaB(rFlaB)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检测了Hp临床分离菌株FlaA、FlaB抗原表达和感染者血清抗体情况.
已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疫苗具有预防和治疗Hp感染的效果[1].大多数Hp菌株均能产生空泡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 vacA),其前体蛋白在分泌过程中只有相对分子质量(Mr)约87×103的VacA被转运到细胞外,Mr为4×103氨基末端信号肽和50×103羧基末端多肽分别留于细菌内、外膜中[2].Hp感染者血清中可出现VacA抗体,重组VacA在Hp SS1株小鼠感染模型中有80%的保护率[3].我们构建了vacA原核表达系统,所表达的重组VacA可作为Hp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抗原.
目前人用细菌性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多糖疫苗、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基因工程蛋白疫苗和类毒素等.蛋白保护性抗原在细菌的不同血清型/群间具有较好的保守性,更适合用作广谱细菌性疫苗的候选抗原.研制细菌性蛋白疫苗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筛选获得具有应用前景的细菌蛋白保护性抗原.
黏附素(HpaA)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鞭毛鞘膜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的Hp菌株表面,序列高度保守,可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抗原.本文构建了ltB-hpaA融合基因原核表达系统pQE32-ltB-hpaA-E.coli M15,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GM1-ELISA分别证实了LTB-HpaA重组蛋白(rLTB-hpaA)表达和免疫性.
弓形虫表面抗原P30和P22是弓形虫疫苗的候选抗原.本研究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BK-P30和pBK-P22联合免疫小鼠,初步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
疾疫苗对控制全球疟疾的流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科学家正在研制3种类型的疟疾疫苗:红前期,无性繁殖期,传播阻断期.该文就当前几个重要的候选抗原和疫苗进展作一概述.
透明带(ZP)糖蛋白的组织特异性和在哺乳动物受精期间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一直是研制避孕疫苗潜在的候选抗原.但用ZP蛋白主动免疫实现的避孕效果总是出现卵巢功能障碍问题,因此近年来许多研究开始尝试用ZP合成肽作为免疫原,以克服对卵巢严重的副反应.但是已有研究表明仅含单一表位的ZP3合成肽疫苗,其避孕效果都是不完全的.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本文对HP的尿素酶、空泡毒素、细胞毒素、黏附素、过氧化氢酶、膜炎性蛋白、十二指肠溃疡促进因子及脂多糖抗原进行阐述,以便学者对HP抗原的研究近况进行了解,对未来筛选高效抗原并增加抗原的表达量、探索HP表位疫苗中表位结合的新型方式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ESAT-6家族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蛋白中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成分之一,卡介苗中缺乏该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分。近年对其分布、结构、免疫学特征以及生物学用途方面的研究较多,该蛋白在作抗结核分枝杆菌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DNA疫苗的候选基因以及作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学诊断试剂等领域体现出良好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疫苗免疫是机体抵御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措施,然而还有许多病原体缺乏有效的疫苗,疫苗研究任重而道远.随着许多病原体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利用基因组学筛选疫苗抗原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同时由于近年来比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抗原组学等的发展,病原体毒力相关蛋白、分泌性蛋白和膜表面结合蛋白基因可以被分离出来,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候选抗原,极大地提高了疫苗抗原分析的效率.总之,利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进行疫苗抗原筛选是疫苗研究的革命,将极大地推动疫苗的研究和开发.
目前获准上市的流脑疫苗主要有A群、A+C群以及A、C、W-135及Y群的四价混合疫苗,上述疫苗的有效免疫原成分均为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糖.而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荚膜多糖因与人类N-乙酰神经氨酸聚合物结构相似,可能产生交叉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病,不适合用作B群流脑的疫苗候选抗原.因此,研究者把焦点转向B群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目前报道的B群流脑疫苗外膜蛋白候选抗原主要包括fHBP、NspA、NHBA、NhhA、NadA、GNA1946、GNA1162、NMB0315等.本文就上述外膜蛋白作为B群流脑疫苗候选抗原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基因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催生了反向疫苗学,它是从全基因组水平筛选保护性免疫抗原的新方法.疟疾主要由4种人体疟原虫引起.恶性疟原虫14条染色体上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目前已经完成,因此,利用反向疫苗技术研制恶性疟候选疫苗将是有效的新策略.
反向疫苗技术是指利用基因组序列信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快速识别和鉴定疫苗候选分子的一种新型疫苗研制技术.该技术已被成功用于筛选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候选抗原,且在其他重要的人体病原体疫苗候选分子的筛选中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提示反向疫苗技术在新型疫苗研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疫苗是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手段.该文概述了日本血吸虫DNA疫苗的优点、候选抗原、联合免疫、免疫机制及DNA疫苗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Tat)是HIV-1在感染早期产生的一种重要调节蛋白,它可与HIV-1 RNA基因组的反式激活效应元件(transactivating responsive region,TAR)结合,促进HIV-1的转录及复制,在HIV-1感染及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2].此外,由HIV-1感染细胞产生的Tat蛋白还可分泌至细胞外,产生多种细胞外活性,如参与免疫抑制、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卡波西肉瘤的形成等致病过程,被称为"病毒毒素"[3-4].因此,Tat蛋白被认为是理想的抗HIV-1感染靶标以及制备HIV疫苗的候选抗原之一.
1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一直是HIV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心,由于HIV感染的特点和所致疾病的严重性,减毒或活疫苗均不在考虑之中,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以及其他温和病毒如痘苗病毒为载体的重组活疫苗以及多肽疫苗是主要选择,尽管世界研制疫苗有数千人,花费数千万美元,但到本世纪末还不可能制成有效临床应用的疫苗,其主要原因:①HIV基因的高度变异,特别是作为疫苗研究主要候选抗原的外膜蛋白gP120,其氨基酸序列与差异性在不同地区分离的毒株可达20%,用单一毒株gP120免疫得到只是针对该株亚型特异性中和抗体.
霍乱毒素(CT)是霍乱弧菌产生的一种不耐热肠毒素,是霍乱弧菌引起腹泻的致病因子,CT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也是霍乱弧菌疫苗开发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候选抗原.另外,CT是很好的粘膜佐剂,在粘膜免疫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CT的粘膜免疫诱导作用作一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NMO)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脱髓鞘性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特点包括严重的视力损害和脊髓损害,目前被认为与体液免疫紊乱有关。 NMO体液免疫机制的进展促使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发现。2004年,美国LENNON等[1]采用小鼠的脑组织作为基质,间接免疫荧光法(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检测出NMO患者血清中的IgG自身抗体。该抗体与分布于软脑膜、软膜下、Virchow-Robin腔及小脑、中脑、脊髓的灰白质交界的抗原结合,称为NMO-IgG抗体,并证实水通道蛋白-4(AQP4)是该抗体的候选抗原[2]。
B群脑膜炎球菌(MenB)的荚膜多糖结构与人体胚胎组织和神经组织结构类似,以MenB荚膜多糖作为疫苗抗原可能会引起人类的自身免疫病.因此,寻找非荚膜多糖抗原成为研制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新选择.目前,可作为B群流脑疫苗的候选抗原包括:外膜囊泡和外膜蛋白、新型重组蛋白抗原NspA、fHBP、NadA、NhhA、GNA等.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以下简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NhhA(Neisseria hia homologue)是Nm的一种寡聚外膜蛋白.研究表明,NhhA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Nm无症状鼻咽黏膜定植,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具有免疫刺激功能等.该蛋白表面暴露,并在许多Nm菌株中都能表达,表明它有希望作为候选疫苗.现对NhhA的分子结构、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的功能以及作为疫苗候选物的研究现状等作一概述.
沙眼衣原体(CT)是引起感染性致盲的首要病因,也是引起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CT感染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容易被忽视而引起严重的疾病,故疫苗是预防CT生殖道感染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综述了CT疫苗候选抗原的结构特点,免疫保护作用及其在预防CT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前景.
龋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细菌感染.在巴西和中国等众多国家该病甚至呈流行趋势.由于严重受累的人群多为儿童,因此亟需一种有效并可普及的抑制龋病流行的方法.研究发现,口腔中的一组微生物-变异链球菌属(MS)与龋病密切相关,临床前研究也证实了用免疫的方法干预此病的可行性.可用于防龋疫苗的合适抗原、适宜的目标人群以及合理的给药时间等问题已逐渐清晰.本文就防龋疫苗研究的必要性及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防龋疫苗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AMA1)是恶性疟原虫无性繁殖血液期表达的蛋白,是恶性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AMA1蛋白是疟原虫FVO和3D7等位基因表达产物,恶性疟疾候选疫苗AMA1-C1/ISA720是AMA1抗原与佐剂MontanideISA720按照1∶1(质量比)配伍混合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