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语言是人类交流的特有的工具,清晰的语音及流畅的口语语言取决于正常发音器官的结构以及相互之问的运动的配合.口腔是最重要的发音器官之一.任何发生在口腔的疾病,如果累及发音器官,均可影响正常语音的产生.
喉癌患者全喉切除术后由于丧失了发音器官,他们的第二语言发音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指导他们实现科学、规范、系统的语言康复,尽可能地缩小差距,使他们重返社会是头颈肿瘤外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我院头颈外科自2005年至今举办过2期无喉患者食管发音的培训班,尽管不是能让所有的患者发出让人期待的食管音,但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是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功能,而言语产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近三十年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之后,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的发展,为研究语言的产生过程和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获得了重大的成果.目前认为言语产生(说话)是从组织交流意图、激活概念、提取词义、句法和语音信息,到控制发音器官发出声音的过程.词汇产生被划分为5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具体细节和不同阶段的实时加工关系上,众多学者由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不同,以致结果不同,甚至矛盾.本文重点对神经电生理在言语产生成分及其时间进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词汇提取过程的两种模型.
目的:通过对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和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探讨有效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方法.方法:采用点穴、按摩等手法对发音器官运动障碍进行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128例被诊断伴有言语障碍的住院脑瘫患儿,并进行治疗前后发音器官运动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结果:显效48例,有效65例,总有效率达88.28%,其中言语语言达正常化者13例.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言语障碍类型等有关.结论: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和构音训练相结合是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重要手段,早期治疗效果更好.
发音外科学(phonosurgery)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和改善发音质量,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发音器官的美学手术"(esthetic surgery of the vocal organ).
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一些腭裂患者早期行腭裂修复手术使腭咽闭合功能有所改善或达到完全恢复,但仍存在发音障碍,需要长期的语音矫正治疗[1] .现代的语音治疗包括发音器官的机械运动训练和反馈治疗.反馈治疗是借助电子仪器监视发音活动,并及时将测得的生理、形态变化信息利用视听触觉反馈给患者,使之自我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功能,以矫正不良发音习惯,恢复正常语音功能[2] .国外近20年来,有一种反馈治疗仪器--腭电图仪(electropalatography,EPG)广泛应用于语音治疗.EPG是发音时可见舌位以分析发音器官位置为主要功能的仪器.通过口内戴入带有感受器的基托,使舌腭的接触位置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通过视觉反馈进行语音训练[2].
"十聋九哑"一向被人们认作常理.然而,聋儿虽然失聪,但他们的发音器官并未受损,通过适当的训育,是完全可以学会说话,做到"聋而不哑"的.齐齐哈尔特殊教育学校的马淑芳老师就成功的开创了这样的先河.
患儿女,2岁6个月,曾于1岁6个月来我院保健门诊就诊时发现其语言发育落后,不会说简单的字词,很少有语言-动作的条件反射.查体格和智力发育正常,听力正常.追问生活史,患儿生后即哭,3个月时能发一些元音,6个月左右咿呀学语,说明发音器官正常.但患儿1岁半都对语言的反应不敏感.
据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儿童口吃患病率约为0.9%,男性多于女性.口吃发生的原因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幼儿刚学说话,由于语言功能不熟练,经常一句话需停顿四五次才能说完,这属自然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而5岁以上的儿童出现口吃,必须进行有效的矫正,方可治愈.因为口吃是一种功能性障碍,发音器官一般没有病变,以心理治疗为主.
青少年一般在14~16岁左右进入变声期.这个时期是其喉头、声带增长发育的阶段,多表现为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多等.变声期一般为半年至1年.其间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嗓子,不要让它太疲劳,同时注意调理饮食.首先,应注意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摄入.发音器官主要是由喉头、喉结和甲状软骨组成,这些部位又是由胶原蛋白质和弹性蛋白质所构成.声带也是由弹性蛋白质薄膜构成的.因此,变声期的青少年应多吃富含胶原蛋白质的食物,如猪蹄、猪皮、蹄筋、鱼类、豆类和海产品等.
判断老年人的健康标准,可参考下述十项比较显而易见的指标以评定:1.智力正常,心态端正.2.目光炯炯有神,视觉器官与大脑皮层生理功能优良.3.声息和说话声音洪亮,呼吸从容不迫,发音器官、言语中枢、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均良.4.小便正常、畅通无阻,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功能正常.5.肛门括约肌紧张度适中,肠道无特殊疾病.6.体型偏瘦,不肥胖,始终保持标准体重.
喉是人体的呼吸要道,也是发音器官,上与咽相连,下接气管,除了呼吸功能外,喉咙还有发声和吞咽的功能.一直以来,全喉切除在喉癌的临床治疗上占有统治地位,其优点在于癌肿组织切除得相对彻底,局部复发的机会相对少.而缺点则是会使患者终生失去喉头,失去了正常的语言功能,不能保汪正常的生理呼吸通路.这对某些早期患者,尤其是肿瘤还在局部的患者来说,确实很惋惜.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嗓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嗓音病是指人体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形态、发音功能及发出声音的异常状态,当嗓音的音量、音调、音质、声音持续时间以及共鸣等出现异常时,即称为嗓音病。嗓音病常见症状有声音嘶哑、发音费力、音量减小、咽喉干痛、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
人类的发音器官是语言的物质基础。它由 3大系统组成,即动力系统、震动系统、共鸣系统,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协调完成语言的功能。脑性瘫痪 (脑瘫 )患儿由于脑损伤累及支配舌、咽及喉部肌肉的运动中枢而产生构音、发音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语言、认知、社会交往与交流的发育。正确评价与治疗脑瘫患儿的运动性构音障碍已成为现代康复的重点内容之一。对 1999年 4月~ 2001年 1月收治的 28例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脑瘫患儿进行了综合康复训练。现报告如下。
1聋儿具备学习口语的基本条件正常儿童掌握口语主要依靠听觉、视觉和运动觉3方面的综合运用,其中听觉起着关键作用.聋儿虽然有听力障碍,但大部分聋儿具有学习有声语言的基本条件:(1)绝大多数聋儿发音器官比较完善.(2)一般的聋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听力,通过借助助听放大设备,可以有效地学习和理解有声语言.(3)教师可以借助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对其进行语言训练.(4)心理学研究证明,3~7岁是聋儿学习掌握有声语言的重要时期,对聋儿进行口语训练应从这时抓起.
构音障碍即人们俗称的“大舌头”,是由于某些音素发音障碍,导致相应的一些字或词读音不准。构音障碍分为单音素构音障碍和多音素构音障碍两种类型。单音素构音障碍是指只有一个音素发音障碍者,如最常见的声母“L”发音障碍,则凡是含有此声母的音如“来”、“老”、“了”发不准。多音素构音障碍是指有两个以上的音素发音障碍,导致较多的字发音不准,如常见的声母“J、Q、X”发音障碍等。构音障碍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口语表达、朗诵、演唱、交友、就业等,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和内向性格,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语言发展,长期的错误发音还将会影响儿童发音器官的发育,最后使之难以矫治。为了掌握小学生构音障碍的发生状况,以评估其危害的程度和矫治的必要性,本文作者在1999.5~1999.10对吉林地区73所小学62 631名学生进行了构音障碍的调查,并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构音障碍是由发音器官、肌力减弱或协调不良及肌张力的改变所致,吐字不清,不能准确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这类患者还多伴有吞咽、咀嚼困难、流涎、呛咳、甚至不能正常进食,使之出现消瘦、营养不良,难以耐受康复训练治疗[1].早期康复治疗可使卒中后构音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从而改善卒中病人的语言功能,加快病人康复进程,促使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在口腔颌面外科中,位于舌根部、扁桃体及口咽部的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往往造成局部组织的缺损和正常解剖的改变,术后常常发生吸入性肺炎,从而导致严重的致死性的肺部感染.为了避免发生上述并发症,常常需要将喉一并切除,使得患者永久性丧失发音器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因此拒绝手术,延误了治疗.我们从1998年开始对过去需要常规做全喉切除的患者进行了改良近全喉切除粘膜管成形发音功能重建,完整切除口腔口咽部肿瘤又保留了患者的部分发音功能且无咳呛现象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喉是发音器官,各种声带的良恶性病变必然影响喉的发音功能,导致嗓音异常.随着科技的发展,众多嗓音检测方法随之诞生,特别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发声行为进行评估,用声学参数描述嗓音质量,使其测量得到量化[1].本研究分别对声门型喉癌患者、声带息肉患者及正常人进行嗓音声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牙牙学语的宝宝们经常口齿不清,其原因很多,常见的是有听力损害、发音器官异常、口腔运动功能障碍、语言环境的影响.许多宝宝聪明伶俐,发音器官和听力器官也正常,还是说话不清楚,大部分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口腔功能问题造成的;宝宝们的口腔小肌肉力量不够,舌头不够灵活,声带、舌头、唇、齿不能很好地配合,不能很好的控制气流,造成了发音的困扰.
聋哑分为先天性聋哑和后天性聋哑.先天性聋哑是指出生时就是全聋,由于从小就听不到人间的声音,故必然是哑,多为遗传性.后天性聋哑,是指出生时发音器官和听觉均正常,但由于感染或药物中毒等原因导致了聋哑.
每位家长都希望宝宝能睡得又甜又香,可是,宝宝为什么会成为"夜啼郎"的呢?这里,既有生理性的因素,也有病理性的原因.宝宝虽然具备发音器官,可是他们却是有口不会说,有病不能讲,饿了,又不会表达,只能以哭声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请大人为他们解忧排难,解除痛苦.所以,遇到宝宝啼哭时,先要看看他是否饿了?是不是口渴了?还得检查一下尿布是否湿了?发烧吗?拉肚子吗?如果能去掉这些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原因所致的啼哭外,那么,下列措施有助于宝宝睡得香甜.
全喉切除术是晚期喉癌及下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失去了发音器官、丧失了说话功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心理负担及较低的生存质量[1]。由于发声的动力器官和构语器官仍然完整存在,这就为术后发音重建提供了先决的生理条件。目前,全喉切除术后的发音重建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食管发音、人工喉和气管食管发音[2]。现将这三类发音方法的原理及特点综述如下。
聋是指听觉器官或听神经系统有病变或缺陷,听不见声音;哑是指发音器官、神经系统、智力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能讲出话来;聋和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症状.如果一个儿童由于先天性耳聋或在婴幼儿时期失去听力、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便会丧失学习语言的机会,成为聋哑人.但他们的发音器官、语言中枢一般都是正常的,聋哑人是因聋而哑.若能对尚未完全丧失听力的儿童加强语言训练,他们就有可能聋而不哑、学会说话.致聋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
人类嗓音的产生是在发声中枢控制下由发音器官协调作用完成,是生理性的呼吸活动转化为物理性的发声活动的产物。发音器官包括动力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及构音器官,任一环节的病变均可导致发声功能障碍,影响嗓音质量。近年来,嗓音疾病发病逐年增多,对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但目前国内外对发声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观察发音振动器官疾病对嗓音功能的影响,而关于共鸣器官疾病对嗓音功能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将目前国内外有关鼻、咽疾病与嗓音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言语障碍。在现实生活中困扰着1-2%的人口[1]。主要表现为发音器官肌肉的痉挛或强直,但是其发音器官无任何器质性改变,与心理因素关系极大。本研究试图了解口吃患者的人格特征及情绪状态,为口吃矫治工作提供一些资料。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口吃组:1996年8月~1997年3 月在沈阳畅通口吃矫正中心接受治疗的口吃患者108名,符合CCMD-2-R的口吃诊断标准。排除神经系统疾病、言语急促杂乱、抽动障碍、强迫性障碍、精神病性言语零乱。平均年龄21.86±5.43(16~40)岁,男70 例,女38 例。其中学生89例(82.4%),农民7例(6.5%),干部5例(4.6%),工人5例(4.6%),军人2例(1.9%);大学20 例(18.5%),高中45例(41.7%),初中43例(39.8%)。
全喉切除,目前仍是治疗中晚期喉癌的主要方法。手术后,患者丧失了正常的发音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质量。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全喉切除的患者,运用Blom-Singer技术,行I期发音重建术,术后发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结果 本组共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46~70岁,平均62.5岁,手术前后病理报告均为:鳞状上皮癌。按UICC分型:T3N0M05例,T3N1M05例,T4N0M05例。其中5例全喉切除时行颈廓清术,2例安装发音管后,予放射治疗。 安装Blom-Singer发音管后,全部病例即能在医生指导下发出气管食管音,86.67%(13/15)的患者当时可说出简短词语,13.33%(2/15)的患者,经短时间训练(约0.5~2h),亦可说出简短词语,一周后复查,数数可达20~40,吸一口气,可说出10~20个单字,全部患者可与医生、护士交谈,而且语句清晰;半年后复查,全部患者对发音感到满意,无1例误吸,个别病人已回到教师的工作岗位。
1引言构音障碍是指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病变或构造异常所致的言语障碍,构音障碍在脑卒中患者的发生率为30%~40%.
晚期喉癌患者常需行喉全切除术.全喉切除后意味着失去了发音器官,呼吸改从颈前气管造瘘口进行,这些喉功能的失去以及容貌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
语音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声音,它是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语音病理学是研究和诊治语音障碍的科学,在我国开展不久,应该说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口腔是重要的发音器官,任何累及口腔的疾患都会影响语音的形成,如何减少和治疗口腔疾患引起的语音障碍,提高患者的语音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医学课题.本文对语音病理学的概况和其在口腔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