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47例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43~86岁,平均64.5岁.其中自发脑出血2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13例,颅脑手术后颅内引流3例.入院昏迷25例,清醒22例.既往有高血压史36例,血压140/70mmHg~210/115mmHg.经头颅CT确诊出血部位:基底节脑出血11例,脑叶出血5例,脑室型出血5例.血肿破入脑室11例.
1 临床资料83例患者中,男44例,女39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85岁,平均48.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9天,平均5.8天.其中并发于脑血管意外及颅脑手术后者21例,腹部手术后者19例,慢性胃肠疾病者8例,化疗后者10例,肝胆疾患者6例,肾病综合征4例,强烈精神刺激后9例,其他原因者6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常见,为减少患者心肌梗死/心绞痛再次发作以及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进一步治疗,以观察其预后.报道如下:颅脑手术后应用高压氧99例樊润润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55000)
重型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脑瘤原发病都比较重,术后死亡率高,后遗症重.降低其病死率,促进早日清醒,减少后遗症是当前神经外科有待攻克的难点.我科近年来收治了本院及外院转来的颅脑术后病人均在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HBO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发作性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或者在发作间歇期意识未能完全恢复正常连续多次频繁发作.我科自2000~2008年,进行开颅手术共计1 217例,术后24 h内并发癫痫发作63例,其中癫痫大发作者11例.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起病急,进展快,危及患者生命.由于血脑屏障使大多数抗生素难以达到感染部位或在脑内达到抗菌浓度.因此,进行脑室内抗生素冲洗引流是抗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进行颅内冲洗过程中需要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冲洗速度,防止气体进入而发生气颅.
颅脑手术后在手术区伴发血肿多见,但在远隔部位血肿少见.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共进行择期手术387例,其中发生4例远隔部位血肿,现报告如下.
颅内因有供血丰富的头皮、坚硬的颅骨和血脑屏障的保护,与其他组织器官相比,不易发生感染;颅脑手术后,将其解剖结构破坏,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其发生率约1%~8%[1-3].虽然近年来,手术室环境的改善、消毒技术的进步、高效抗生素的应用,使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但颅内感染仍是神经外科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感染一旦发生,因颅脑解剖特点,临床上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治疗比较困难,造成病人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4].
颅脑手术的病人常置引流管于不同部位,以缓解颅内高压及血液的积聚.本文介绍了颅脑手术后病人头部不同部位引流管的护理要点及护理体会,对引流管的精心护理和观察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引流管的异常现象也可及时发现并得到处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手术结束后,麻醉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苏醒过程中,其潜在的危险性并不亚于麻醉诱导时,因此,手 术后必须加强对病人的护理.神经外科病人麻醉苏醒期间的护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
1995年5月以来,我院ICU采用长期气管插管并呼吸支持方法抢救48例合并呼吸衰竭(呼衰)的危重患者,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48例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9~65岁.肺或食管癌切除术后呼衰9例,颅脑手术后呼衰11例,严重胆系感染、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肠坏死中毒性休克合并呼衰13例,严重胸、腹、颅及复合伤合并呼衰15例.抢救时患者均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其中9例心跳、呼吸停止.
我国于1999年进人老年型社会(aging society)[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一,并且每年正以3%的速度增长[2].脑卒中、颅脑损伤、颅脑肿瘤等老年颅脑常见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常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由于老年患者脑组织退化、血管硬化、弹性差,损伤后更易出血,加上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降低、代谢能力差、脏器功能不同程度减退,又常伴有各种老年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老年患者颅脑手术后不仅要承受脑损伤及继发性的病理变化,还可能引起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紊乱和损害,因此,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并发症,所以早期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老年开颅术成功的关键.
医院感染是神经外科主要并发症之一,而下呼吸道感染国内调查显示远高于泌尿道感染和术后伤口感染,占各系统医院感染之首[1].本院自2003年1月-2004年12月病例监测统计资料表明:下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好发部位构成比中最高,占22.43%,在科室分布中神经外科居第一位,占21.67%,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预防颅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1月-2018年8月128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实验组采用基本常规护理措施加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来治疗,患者手术后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治疗3 ~ 5d.对照组采用基本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全组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其中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可以有效地预防颅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颅脑创伤术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较多的患者需长时间保留气管插管.但气管导管以及气管内吸引等刺激可引起患者剧烈呛咳和躁动,常导致血压及颅内压急剧升高,有引起颅内再出血风险.我们使用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用于颅脑手术后带气管插管患者的镇静,效果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抑制发生.现报道如下.
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为抗生素灭活酶(纯化酶)的产生,其次为抗生素作用靶位改变,尚有细胞膜通透性改变[1].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细菌产生越来越多.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颅脑手术病人一旦发生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治愈率低,病死率高,护理难度大.我院于2008年4月收治1例右基底节区及丘脑部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病人,在手术后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经治疗护理后顺利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脑室引流为颅脑手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它不仅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排出颅内积血,还可减少伤口脑脊液漏,促进切口愈合,引流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治疗和挽救病人的生命起关键性的作用.引流管放置过高不利于引流,管内液体反流入颅内可引起颅内感染;过低会产生"拔罐"效应,使血肿腔负压过大而产生再出血[1].脑室引流管通畅情况是防止脑疝形成的关键[2],如处理不当,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由于目前病床床头没有统一、科学的脑室引流袋挂钩,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为了方便而准确地安置脑室引流袋,使之符合病情要求,提高管道护理质量,2009年1月-2010年 12月我科在床头输液架杆上标识刻度,通过两年的运用,医生、护士对刻度标识杆的使用满意,脑室引流护理事故发生率为0.现介绍如下.
头皮下积液积血是颅脑手术后及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易导致感染.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有效地清除头皮下血肿及积液,及时闭合死腔,防止感染.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无菌针抽出积血积液,然后加压包扎,由于加压包扎效果不理想,导致积血积液复发 ,反复抽吸,易增加感染机会,故治疗效果不理想.自1998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负压持续引流效果较前满意,现将负压引流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本文观察了28例颅脑手术后发生脑梗塞患者的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变化,现报道如下.
切口脑脊液漏是颅脑手术后并发症之一,易并发颅内感染.一旦发生感染,不易控制.因此对切口脑脊液漏应非常重视.我科于2000-01~2004-01共做颅脑手术400例,术后发生切口脑脊液漏者10例,占2.5%.本文对10例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
颅脑手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并发颅内感染.一旦发生感染,难以控制.因此,对切口脑脊液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院2009年11月收治1例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老年人颅脑手术后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明显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将颅脑手术后脑梗死17例,报告如下.
住院患者留置管道是较普遍的现象,外科多于内科,尤其在外科ICU患者留置的管道更多,而且种类较多,患者颅脑手术后有时可留置2根以上的引流管.管道管理要求在管道上要标识管道名称及置入时间,原来我们使用布胶缠绕,时间长后字迹变的模糊,且易脏;用打码纸容易脱落.经过研究和改进,我们制作出一种简便、快捷、牢固的明显标识,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盐酸尼卡地平(nicardipine hydrochloride)是一种可经静脉用药的二氢吡啶类Ca2+拮抗剂.可用于重度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以及难治性高血压病,也可用十控制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治疗.尼卡地平具有起效快、降压平稳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近年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1,2],但由十担心其扩张脑血管后出现颅内血肿,因此在治疗颅脑术后高血压方而的应用较少.本文观察其在颅脑术后高血压的应用疗效,探索其最佳剂量,并与常用的降压药盐酸乌拉地尔(urapidil hydrochloride)进行比较,为其在颅脑手术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0 引言近年来,EN支持在临床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PN相比,EN不但有供给营养的作用,而且能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1].
本文报告神经外科自1995年1月至2000年5月以来对100例颅脑手术后意识障碍病人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体会.
我科于1999年2月至2009年2月发现颅脑手术后颅内再次出现血肿32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0~ 51岁,平均31岁.外伤性手术24例,以车祸伤为主,其次为打击伤,受伤机制复杂,有的为多处伤.非外伤性手术8例,其中垂体瘤术后5例,其它颅内肿瘤3例.昏迷17例,嗜睡9例,神志清6例,头痛6例,呕吐18例,偏瘫2例,小脑幕切迹疝3例,去大脑强直1例.
颅内感染是开颅手术后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治疗,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科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行开颅手术1242例次,发生非特异性感染32例(占2.58%)。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32例中男27例,女5例,年龄6~65岁,平均31.5岁,具体病种为: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5例,颅脑对冲伤8例,单侧脑内血肿5例,单侧硬脑膜外血肿2例,颅脑开放伤4例,脑室内出血1例,一侧大脑半球胶质瘤1例,颅骨缺损1例。 二、合并疾病:高血糖症6例,休克7例,四肢骨折者3例,慢性支气管炎者5例,一侧多发性肋骨骨折、气胸者1例。 三、手术情况:单侧颅内血肿清除术16例,其中有6例置脑内引流管,一侧颅骨钻孔引流术5例,先后2次开颅者8例,脑瘤切除并颅内引流者1例,双侧脑室穿刺引流者1例,硅胶颅骨修补者1例。 四、颅内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在原基础疾病改善的情况下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加重伴呕吐、出现精神症状或意识障碍加重或者再度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腰穿颅内压增高,脑脊液检查中白细胞和蛋白明显增加为主的炎症改变,作出诊断。脑脊液培养出细菌,即获确诊。 五、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32例患者中有29例术后3~7天出现持续热度不退,平均4.5天,2例术后第10天再次出现高热,有1例术后第20天出现发热、头部切口流脓。所有病例体温均≥38℃,其中有10例达39.5℃以上。出现精神症状者6例,昏迷加深者5例,再次昏迷者10例。12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征均阳性。外周血像都明显增高。32例腰穿检查,脑脊液初压为2.5~5.0kPa,平均3.0kPa。外观浑浊甚至脓性,其中白细胞数高达(500~3000)×106/L,平均1000×106/L。尽管有20例脑脊液样本为血性,其红细胞数为(50~1000)×109/L,平均250×109/L,但是其白红细胞比例已为1∶250,远大于1∶500~1∶400,此外蛋白均增加,糖和氯化物均明显减少。早期CT检查仅见1例脑室内出血患者脑部CT提示脑室壁线性强化,脑室扩大;另有1例颅骨修补患者硬膜外积液。致病菌:32例脑脊液细菌检查出金葡菌6例,阳性率为18.8%(6/32)。 六、主要治疗措施:全身选用能透过血屏障、脑脊液浓度高、效价高的抗生素,增大剂量及联合用药。同时每日鞘内及脑室内给药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及第三代头孢。抗炎持续时间均在2周以上,最长3周。此外加强全身支持对症治疗,去除病因。仅有1例同时手术去除替代骨,置引流及抗生素局部灌注。 七、治疗结果:治愈27例,治愈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外周血像恢复正常范围。死亡5例,此5例颅内致病菌检查均阳性。
本文收集我院中医内科1990~2001年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肠梗阻22例,对其原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出现肠梗阻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20~82岁.其中55岁以上18例.基础疾病为脑梗塞5例,颅脑手术后(脑溢血、脑外伤)12例,脑外伤伴脾切除术2例,脑胶质瘤术后2例,有继发性癫痫16例,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者6例.其中麻痹性肠梗阻为20例,粘连性肠梗阻为2例.
颅内积气或气颅在神经外科较为常见,一般为颅脑外伤或颅脑手术后的继发性改变.张力性气颅是气颅中的一种,其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