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奖: 泽罗斯*I*阿尔费罗夫70岁,俄罗斯彼得堡AF约费物理技术研究所教授; 赫伯特*克勒默,72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 研制成功超高速计算机使用的半导体。 杰克*S*基尔比77岁,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原工程和技术主任。 发明集成电路。化学奖: 白川英树64岁,日本筑波大学化学教授; 艾伦*G*麦克迪尔米德73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教授; 艾伦*J*黑格64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学教授。 研制成功具有导电性能的聚合塑料。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尔维德*卡尔松77岁,瑞典哥德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保罗*格林加德74岁,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 埃里克*R*坎德尔,70岁,美国歌伦比亚大学教授。 发现神经系统的信号转导机制,使人们对大脑机制的认识大为改观,而且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记忆以及很多精神疾病的了解。 (林广棣摘自 文汇科技文摘)
砭石疗法最早记载于<马王堆帛书>和<黄帝内经>,它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五种治疗方法--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首.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扁鹊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用的就是砭术和针术.而东汉时期砭术却失传了,原因为"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了一套春秋时期的泗滨编謦,其中两枚已损坏.为了修复这套编謦,研究人员到处寻找制造石謦的石料,最后通过遥感岩石物理技术终于在鲁西南找到了稀有的泗滨浮石.经专家考证证实,泗滨浮石就是我国古老砭术的工具--"砭石".
随着骨质疏松研究的日益深入发展,以及物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用无创技术对骨矿物质含量/密度以及结构进行检测的方法不断出现.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选用何种方法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和监测呢?但在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使用何种方法对骨矿物质含量/密度进行评价.不同的检测方法从基本原理到准确性、精确度都不尽相同,检测的费用也不同.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被检测者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现将目前世界上采用的几种测量方法介绍如下.
目的 建立一套系统的、可行的G4射波刀物理技术方面的质量保证方案,确保放射治疗的安全和精确.方法 研究射波刀的加速器系统、机器人系统、靶区定位系统、靶区追踪系统、治疗计划系统等各个系统的特性,分析各个系统的质量保证项目和所要使用的仪器.分析射波刀的试运转程序和接收测试程序,以安全和精确为最终目标,制定一套全面的物理技术方面的质量保证方案;以系统性、可行性为方案设计的主体思路,对质量保证方案中的项目进行优化,制定执行周期.结果 制定了每日、每月、每季度和每年的物理技术方面的质量保证方案,该方案涵盖了可能影响放射治疗安全性和精确性的各种物理技术因素,并制定了执行周期以及各个检查项目中参数的正常范围.结论 一套系统的、可行的物理技术方面的质量保证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是安全和精确治疗的重要保障.
流式细胞技术是激光为光源,集流力学技术,电子物理技术,光电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细胞荧光化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技术仪,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处于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细胞或生物颗粒经行快速的,多参数的,定量分析和分选技术称为流式细胞技术(FCM)[1].其中生物颗粒包括大的免疫复合物,DNA,RNA,蛋白质,病毒颗粒,脂质体,细胞器,细菌,染色体,真核细胞,杂交细胞,聚集细胞等,所检测的生物颗粒理化性质包括大小,细胞形态,胞浆颗粒化程度,DNA含量,总蛋白含量,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酶活性学.由于融合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定量细胞化学和定量荧光化学,流式细胞技术作为一门生物检测技术已经日臻完善,流式细胞或在生物学,免疫学,胞瘤学,血液学,病理性,遗传学,临床检验等学科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将为医学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逐步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而且绝大多数先进设备都是进口设备.这些先进的进门设备,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磁物理技术、自控技术、精密机械以及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于一身,具备了数字化、智能化、超大规模集成化的特点[1].同时对使用和维护这些先进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普通胃镜检查术胃镜检查术是将内窥镜通过食道送人胃和十二指肠进行直接观察并病理检查取材.因此,对病人造成了一定的痛苦,使得部分病人拒绝或者害怕检查,从而耽误病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虽然近来物理技术的发展使得胃镜制作材料有了明显改进.但病人的痛苦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病人的回避行为仍然比较明显.在我们的前期调查中就发现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非常痛苦的体验.绝大部分人认为胃镜检查痛苦是必然的,自己是非常被动的,从而对消化道癌肿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形成了严重障碍.
随着目前医学新技术与物理技术的飞速发展,CT,MRI,DSA,核医学等已经成为现在不可缺少的医学检查,放射科也已经成为了医院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同时,医院对放射科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而在这样需求的趋势下,又将会给影像专业学生带来新的挑战,而在这些新的挑战背后,需要新型的影像人才.
交变应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进某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使得植株生长茂盛,根系发达.本研究采用圆二色光谱(C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等生物物理技术研究了交变应力对植物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进而揭示交变应力对植株生长影响的机理.
年龄相关的皮肤改变既取决于遗传因素,又与饮食、日晒、吸烟等生活习惯有关.这些皮肤改变首先导致功能性的变化,同时也明显促进了面部外观的渐进性改变.皮肤松弛、皱纹形成、毛发稀疏变灰和唇线变形等改变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面部皮肤纹理渐进性改变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些研究的内容涉及皱纹的类型、形成机制、通过无创性方法客观量化评定皱纹、年龄相关的改变和各种方法(药物、化妆品、物理技术)对皱纹的改善效果等.
目前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日益受到重视,这使我国放射医学得到了很大发展,近几年国内放射治疗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主要原因是放射治疗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放射治疗来说,物理技术方面的质量保证和控制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激光定位系统的验证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功能性磁刺激(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FMS)是利用时变磁场在组织内产生感应电流,使机体组织兴奋,从而进行无创性诊断和治疗的物理技术.Kolin等于1945年利用青蛙肌肉神经标本首次证实时变磁场能刺激神经组织[1];1985年Barker 等[2]改进了磁刺激器,通过经颅磁刺激运动皮质,首次在相应肌肉部位记录到动作电位.磁刺激最初多被应用于探查神经传导路径的临床诊断,如多发性硬化患者可见中枢神经传导延迟、受损神经可见传导速度异常等改变.随着技术发展,磁刺激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
鼻咽癌高发于中国南方地区,2008年全国鼻咽癌的发病率在中国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在第11位,男性发病率为2.8/10万,女性为1.9/10万[1].早期鼻咽癌以单纯放疗为主,其5年生存率可达90%甚至更高,而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的5年生存率则往往不超过80%.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随着放疗物理技术的发展,肿瘤局部控制率得到明显提高,远处转移更是成为了治疗失败的首要原因[2].学者们尝试从诱导化疗(即新辅助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途径改善局部晚期鼻咽癌的预后.其中,诱导化疗可取得较高的局部缓解率,但其在生存率的优势目前尚不明确,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不过这也可能与诱导化疗的强度、方案存在不足及未予同期化疗有关.近年来,与传统的PF方案[铂类+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相比,加入紫杉醇类化合物的治疗方案疗效更显优势[3-5],越来越多的诱导化疗研究在临床开展.本文就鼻咽癌诱导化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放疗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射物理技术,随着科技进步发展,计算机在放射物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目的:为加强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微针""驻极体""离子导入""经皮给药系统""促渗""Mi-croneedle""Electret""Inotophoresi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1年1月-2017年2月在PubMed、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物理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84篇,其中有效文献65篇.常用的单一物理技术促渗方法有微针、驻极体、离子、超声、电致孔、激光、磁场导入、热穿孔.其中,微针经皮给药适用于大分子药物(如皮肤渗透率较低的多肽、蛋白质和疫苗等);微针的针体长度、形状以及硬度、针壁厚度、载药量、滞留时间和体内降解问题是今后重点的研究对象.驻极体对离子型药物和非离子型药物都有良好的透皮促渗作用,但对离子型药物效果更佳;国内对于驻极体促渗的实验研究少,目前其临床应用无相关报道.离子导入、电致孔促渗在中药中的运用较热门,适用于电离性能较好的小分子药物(如胰岛素),但依赖带电装置及能量的特点导致推广受限.离子导入适用于慢性疾病如癌症和糖尿病的治疗;今后研究重点在于明确导入体内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超声导入主要适用于水溶性好的药物(如多肽和蛋白质);加强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以及空化作用的机制研究、改善装置设计缺陷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利用激光破坏表皮的屏障作用促进药物经皮吸收,在医药领域应用前景良好.目前磁场导入与热穿孔技术促渗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今后的重点是加强这两者的机制、优化装置性能研究以及解决安全性问题.两种或多种物理技术的联用尽管能大大提高药物经皮透过率,但制作的复杂性和高成本是亟需突破的难题.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应用肿瘤治疗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肿瘤的控制概率(TCP),减少正常组织、器官的并发症概率(NTCP).近年来,随着放射物理、计算机、机电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常规放疗技术已逐渐为三维适形放疗(CC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调强放疗(IMRT)、图像引导放疗(IGRT)等新技术代替,在肿瘤治疗中TCP与NTCP正通过技术变化而获得最佳治疗增益结果.因此对于放射治疗的从业人员来讲其知识的挑战性及权威性更显突出,正如Trotti认为的"专业独立性及其灵魂"在肿瘤学中更显特殊重要性,为此面对现代技术应有理性认识观念,从而做到正确使用及理解技术特征及适应症.
随着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临床肿瘤学和医学影像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常规放疗已向精确放射治疗转变.所谓精确放射治疗技术,就是指以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放射生物技术、放射物理技术和临床肿瘤治疗技术为手段,对肿瘤进行“明确诊断、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心治疗”的一种新的放射治疗技术.
肿瘤放射物理学主要是研究放疗设备的结构、性能以及各种射线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探讨提高肿瘤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受量的物理方法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放射物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