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刺激是利用时变电流流入线圈,产生时变磁场,在组织内出现感应电流,使某些组织产生兴奋的无创性诊断和治疗技术.1985年Barker等改进了磁刺激器,首先创立了经颅磁刺激运动皮层在相应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的方法.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出现于1985年,通过时变磁场(time-varying)产生感应电流直接刺激皮层神经元而改变后者功能.单脉冲TMS、重复TMS(rTMS)、配对TMS、围刺激期时间直方图等与其他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描述不同脑区的功能,不同脑区之间或内部和(或)投射纤维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及继发行为改变.尤为人们关注的rTMS技术出现于1992年,其不仅影响刺激局部和功能相关的远隔皮层功能,实现皮层功能区域性重建,而且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持续到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已成为研究神经网络功能重建的良好工具,并用于某些神经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的探讨[1,2].现就近年来rTMS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在体外特定部位利用一定强度的时变磁场在生物体内诱发感应电流,并以此刺激兴奋组织的技术.
功能性磁刺激(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FMS)是利用时变磁场在组织内产生感应电流,使机体组织兴奋,从而进行无创性诊断和治疗的物理技术.Kolin等于1945年利用青蛙肌肉神经标本首次证实时变磁场能刺激神经组织[1];1985年Barker 等[2]改进了磁刺激器,通过经颅磁刺激运动皮质,首次在相应肌肉部位记录到动作电位.磁刺激最初多被应用于探查神经传导路径的临床诊断,如多发性硬化患者可见中枢神经传导延迟、受损神经可见传导速度异常等改变.随着技术发展,磁刺激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
磁刺激是利用时变电流流入线圈,产生时变磁场,在组织内出现感应电流,使某组织产生兴奋的无创性诊断和治疗技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快速发展,磁刺激作为一种可施加于人体的外来物理因子,对其热及非热牛物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工程学界的研究热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