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书画影苑》栏目的作者是山西省长治市退休高级教师——赵晶.赵晶老师不仅热爱绘画,在养生保健方面也颇有心得.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走近她,了解她.润物细无声—出色的教师生涯赵晶老师1952年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的一个革命家庭,天生聪慧,从小喜欢帮大人刺绣,编织.1969年,17岁的赵晶因为父亲被错打为右派,被迫中止学业,来到黑龙江清河五七干校,作为知识青年,参加学习、劳动.
跟许多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样,在那"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岁月里,我们每天周而复始地过着近原始状态的单调而乏味的生活.
林艳芳,女,47岁,汉族,傣医主任医师.从事傣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其父为本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行医6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名扬州内外.其自幼受家庭的熏陶,酷爱祖国医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逢知识青年下乡,在农村任乡医,用自幼随父所学的医药知识为百姓看病,深受患者欢迎.
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基层医生严重缺乏的问题,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郭玉芬建议国家"强制医学生下基层工作5~10年".多少年来,我们采取过很多举措来缓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赤脚医生制度、医学生到基层及边疆工作的优惠政策、医学毕业生下基层的志愿者行动、扎根基层的典型医务人员宣传表彰……然而,通过上述途径进入基层尤其是乡村的一些医学毕业生或年轻医务人员,大都是"镀金"式的过渡几年,然后就通过考研、提干、转行、人事调动甚至毅然辞职而离开.
曾引起全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发生之后,给人们留下无数的感叹和反思:深受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学业优秀、智力思维正常,却为何因其自卑感而做出有悖于党的教育和人民希望之举,其道德何在?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是从何开展?近日,国家提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切实抓紧抓好".因此,笔者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不但要从小抓起,而且任何学习阶段都要常抓不懈.古人云:闭门思过,自省吾身.
从满怀激情的知识青年,到担任乡长、书记、拆迁办主任、自来水公司经理、建设局局长、交通局局长到安监局局长,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一路磨砺,一路进取,一路辉煌.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时不必从言语中获悉,从他神情和气质中你或许就能察觉得到--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翁--沙县安监局局长王增毅.
杭州郊区半山镇回龙村有一位101岁的长寿老人,名叫童家炳,他性格乐观,身体健康,如果问他长寿的秘诀,他会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水酒养生经.要说水酒养生,得从童家炳年轻时的一件往事说起.童家炳年轻时长期担任生产队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为集体操劳,久而久之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和风湿病,一到阴雨天,全身就疼痛难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里来了一个下乡知识青年,他出生于上海一个中药世家,懂得许多药酒的泡制方法.他看到童家炳一心为公患上了风湿病,内心很感动,于是主动替童家炳泡制了一些专治风湿病的药酒.童家炳吃了三个疗程的药酒后,风湿病大大减轻.当时很讲究个人的家庭成分,而那名上海知识青年家庭成分不好,事事处处比其他知识青年低人一等.生产队长童家炳却对他一视同仁,童家炳认为,出身不能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童家炳的正直善良赢得了知识青年的信赖,在劳动之余,上海知识青年就传授给童家炳许多中药知识.
1978年3月12日,在高中毕业“待业”半年后,我非常荣幸地“支工”了,成为当地正在兴建的化肥厂的一名工人.那时候,“知识青年”毕业有两个去向,一是支工,一是支农,那可是天壤之别.报到那天,就领到了当月25元的工资和3元的“粮食差价”,共28元.我把人生中得到的第一笔“巨款”小心翼翼地塞进“暗兜”里.28元是什么概念啊,在那个绝大多数人没有经济收入的社会里,是沉甸甸的财富哦.
我是嘉善县抗癌俱乐部成员及嘉善县新居民艺术队顾问赵治富,今年65岁,是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我失过学,下过乡,做过干部,下过岗,患过癌症.我的人生坎坎坷坷,承受着别人所不能承受的艰难,但我依然积极乐观……知青下乡勤工作我是魏塘街道谈公社区居民.1969年,刚满20岁的我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插队落户到大云镇东云村,开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我就立志要在农村接受锻炼,磨练意志.
上海,是丁健院士的出生地.在知识家庭的氛围下,他从小喜爱读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华东师大第二附中的学业.江西,是丁健院士人生事业的起始点.从中学毕业出来年仅16岁的他,正赶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号召,他便离开了上海,开始了知青生活.在那段艰苦生活的时光里,苦涩和精神贫乏并没有将他打败,他虚心向周围乡亲们学习,努力把一件件事做好,从一个普通知青到知青班长,再被推荐进入如今的南昌大学学习.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