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28岁,某出版社编辑.由于工作的需要,王先生每日要在电脑前工作6~7小时.每天下班后,他的脖子就像用了800年的老轴承--又硬又痛,肩酸背痛,头很沉,好像脖子支撑不起来似的.即使戴了"钛金属颈圈"也无明显效果.医生对王先生作出了"颈椎病"的诊断,给予按摩、理疗等治疗.经过20次的治疗,王先生感觉颈肩部酸痛消失,轻松了许多.在各项治疗中,他感觉中频电疗最舒适.
颈椎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也许您 或者您的家人朋友正受到颈椎病的困扰.目前由 于长期伏案工作以及不当的坐姿致使颈椎病的发 病率逐年提高,而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常见的 颈椎病症状有颈肩部酸痛不适,手臂麻木常常波 及到手指,颈部活动不利,严重者会出现活动受限、 眩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生 活和工作.但是,有些症状却未必能被我们首先 考虑到颈椎的问题.
概况颈椎病是现代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又称作"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慢性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产生错动,使骨膜下出血并钙化形成骨刺,当机体代偿功能失调,附加外伤劳累则引起压迫,刺激压迫颈神经,神经根,脊髓,血管和其周围软组织而引起颈肩部酸痛,形成颈椎综合征.常见分型有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型等.
近来一段时间,李明总是莫名其妙的头晕,经各项内科检查均未发现什么器质性病变,主治医师仔细询问后得知,他经常骑摩托车戴头盔,再检查才发现他患了颈椎劳损,罪魁祸首正是头盔.众所周知,驾驶与乘坐摩托者均应佩戴头盔以保证人身安全.但是头盔选用不当或使用不合理,久而久之易于使颈椎承受的压力失去平衡,产生慢性劳损与骨刺,出现颈肩部或颈背部酸僵、酸痛不适,重则可发生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它常发生在戴头盔的摩托“骑士”中,故有些医生将之称为“头盔综合征”.
一些长期从事低头工作的编辑、作家、会计、打字员、画家、医护人员等常常出现头昏脑涨、颈肩背部酸胀麻木、背部疼痛、颈周围及肩胛区有广泛压痛感.但颈椎及头颅拍片或CT检查无病变.这种不健康的症状,并不是典型的颈椎病和颈肩部软组织的损伤,现代医学把它称为"低头综合征".
患者男性,33岁,未婚.因反复颈部不适,逐渐出现颈部阵挛性不自主扭动二年余.于1999年2月24日入院.患者伏案工作,十年前即感颈肩部不适,未引起重视.两年来工作紧张压力大,感颈肩部酸胀痛加重,使头部轻微摇动后可缓解症状,日久发展成头部难以自控的不自主地向左扭转、摇动,呈阵挛性.
颈肩综合征是颈椎病患者急性发作时,同时伴有肩关节周围及三角肌下缘、斜方肌剧烈酸痛的一组综合症候群.笔者1997年8月~2001年8月针刺灵台点配颈肩部推拿之法施治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笔者受<中国针灸>2007年11期报道的<指针按压远端阿是穴治疗落枕27例>[1]一文启发,在临床中发现指压此处阿是穴不但可以治疗落枕,而且对于慢性劳损、受凉等引起的颈肩部肌肉挛急性疼痛的病症亦有良好的止痛之效.2007-2010年间笔者应用此法治疗颈肩部肌肉挛急疼痛50例,现报道如下.
自2007-2009年用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90例病人,年龄30岁~72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20年,其中颈型18例,神经根型40例,椎动脉型20例,交感神经型2例,脊髓型8例,混合型2例.1.2临床症状颈肩部酸重30例,手臂麻木32例,头晕20例,恶心欲吐4例,心悸4例.1.3 X线检查颈椎增生20例,椎间孔缩小变形40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后突17例,椎间隙狭窄10例,CT扫描颈椎间盘膨出,突出者3例.
颈椎病又称颈椎关节病,是颈椎间盘组织慢性损伤、变性、突出,颈部脊椎椎体及附件骨质改变,影响周围不同组织,而引起的以颈肩部痛、肢体麻木无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
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传统的颈椎手术体位摆放方法是将患者俯卧于脊柱支架上,头架稍向前倾以拉伸颈部,如遇颈肩部较肥胖者,手术部位不能充分暴露,影响手术操作.
患儿,女,4岁.因家长偶发现右锁骨内侧肿块2周入院.查体:右锁骨内侧见一5cm×3cm×1.5cm肿块隆起,局部皮肤无发红,扪之质地较硬,与皮肤无粘连,但有轻压痛,颈肩部活动无明显受限.血像: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无明显异常.
孕妇,22岁.孕16周.彩超检查:单胎,臀位,于胎儿颈肩部围绕一较大囊肿,壁较厚,囊壁距颈椎最宽距离1.6 cm,内有网状分隔,CDFI:无明显血流信号.胎儿全身皮肤水肿,以头部为甚,最厚处0.6 cm(图1、2).
颈总动脉的假性动脉瘤在临床上属罕见病例,我院经超声检查诊断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18岁.因左颈部包块进行性肿大一月余来就诊.体格检查:患者左颈部内缘可见一直径约4.0cm大小的包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差、触痛不明显,突出于颈表面,该处皮肤未见明显异常.既往病史:该患者于一年前左颈部受过刀砍伤,当时中三刀,其中两刀位于颈后部和颈肩部,另一刀位于左胸锁乳突肌内侧.经当地医院急诊缝合,伤口愈合后出院至今.
近年来,大学生颈椎病越来越受到关注,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且多与慢性劳损有关[2],X线表现为颈椎曲度的改变及失稳[3].由于青年颈椎病的始发症状多表现为颈肩部疲劳及酸胀不适[4],因此,早期采取多种措施恢复颈部疲劳,防止出现慢性劳损和颈椎失稳显得十分重要.
临床中常见以肘外侧疼痛为主症的患者,肱骨外上髁有压痛,按网球肘给予常规治疗及局封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发现多数伴有颈部酸痛不适及压痛或肩外展、伸腕指乏力,这与臂丛神经根在颈肩部的卡压有关,以小针刀进行颈椎松解治疗,肘痛缓解.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它以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基础,包括颈部肌肉、关节继发性改变和相邻椎体退变增生压迫或刺激颈脊神经等病理改变[1].临床上主要以不同程度颈肩部僵痛,颈椎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上肢相应部位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不适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对颈肩部痛症的诊疗实践中,最常见的是软组织损害性疼痛,但颈肩部感染性疾病及同感染有关的后遗神经痛、颈肩部原发及转移性肿瘤、主要反映在颈肩部疼痛的全身性疾病、中枢性疼痛、心胸等脏器疾病引起的颈肩及上肢的牵涉痛亦非少见,心理性疼痛初诊易被忽视.
1病历简介患者,男,34岁.颈肩部麻木、疼痛2年,加重伴走路不稳3个月就诊.体检:颈部僵硬,后颈部及双肩、三角肌区域皮肤感觉迟钝.右侧Hoffmanns征(+),Babinskis征(+).实验室检查:血沉(ESR):44mm/h,碱性磷酸酶(ALP):2170u/1.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体位性眩晕,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可反复发作.为了增进传统的牵引、推拿、按摩、理疗、针灸等方法的治疗效果,我科在给予颈椎旁麻醉后牵引治疗之后,辅以自行设计的颈肩部功能锻炼操,用于4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
患者男,65 岁,左侧颈肩部及左上肢疼痛、麻木15 年,左上肢无力,伴手部肌萎缩4 年.查体:颅神经未见异常,脊柱侧突,左侧肘关节痛觉缺失,关节粗大,活动受限,C2 ~T4痛觉减弱,触觉存在.左肩带肌、左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大小鱼际肌、骨间肌均明显萎缩,左手呈爪形,左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4 级,左手伸屈肌力4 级,右侧上肢及双侧下肢肌力均5 级,左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未引出,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 征( +).
孕妇,22岁,孕1产0,孕16周来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所见:胎儿双顶径3.8 cm,头围13.0 cm,股骨径2.0 cm.脊柱呈双线排列整齐,头颈肩部被无回声包裹,大小约9.2 cm7.9 cm,内见分隔(图1),全身水肿,皮下组织增厚,0.6~1.9 cm,大量胸水及腹水(图2),胸、腹腔内脏器显示不清晰,胎心率136次/min,律齐,羊水最大厚度2.5 cm,后壁胎盘,厚度2.4 cm,回声均质.超声提示:(1)宫内单活胎;(2)胎儿颈部水囊状淋巴瘤可能性大;(3)胎儿水肿;(4)胎儿胸腹腔积液.引产后证实产前超声诊断正确.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既往患高血压10年,脑干出血后1年(头颅CT显示,图1),遗留语言含糊、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主因"自觉身体内部肌肉震颤1月余加重7d"入院.体检:血压138/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语言含糊,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双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不能外展,左眼外展内收较差,双眼可见旋转性震颤,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居中,右侧额纹浅.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左侧病理征(+).感觉对称,共济欠稳准,头部及颈肩部肌肉不自主震颤.
患者男,66岁.因"双上肢无力1个月,活动时心悸气短2周".于2005年6月28日住我院.患者于1个月前双上肢近端抬举费力,近2周来快速步行时心悸气短,咯少量白色泡沫痰,低热,纳差,近3个月体重下降约10 kg.既往史:1个半月前头面颈肩部出现红色皮疹,在外院诊断为"日光性皮炎"治疗无效.
患者女,33岁。颈肩部不适2个月就诊。体检无异常。既往身体健康,无疫区工作史。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血钙21 mmol/L,血磷0.9 mmol/L, AKP 656 U/L,血清碱性磷酸酶轻度升高。医学影像检查:颅盖骨、颅底骨、下颌骨(图1,2)、颈椎椎体及棘突、长管骨及短管骨皮质明显增厚,骨小梁结构密集,在皮质增厚的背景下显示模糊,管状骨骨髓腔狭窄(图3,4);各关节间隙无明显狭窄;颈椎椎间孔未见明显变小变形(图5~7)。初步诊断为考虑泛发性骨皮质增厚症。
1 病历简介患者女性,73岁,以反复发作颈肩部不适,右手尺侧麻木于2005年9月20日就诊.患者于1983年开始出现颈肩部不适,偶有右手尺侧麻木,症状反复,间隔时间数周到数月不等,持续时间为1~7 d,未进行特殊检查或治疗.
病例报告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0岁,因颈肩部及右上肢憋胀、疼痛5个月,加重3个月入院.5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颈肩部憋胀、疼痛,夜间疼痛明显,未处理.3个月前上述症状无明显诱因加重,并伴右侧上臂及前臂桡侧、右手无名指及小指背侧憋胀、疼痛,口服NSAIDs类药物可明显缓解,停药后症状复现.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一种病因不明,以颈肩部或背部疼痛急性发作,伴进行性神经根或脊髓受压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外统计发病率约为0.1/100 000[1],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漏诊[2],特别是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若处理不及时将导致神经功能不可逆性损害,甚至造成患者截瘫或死亡.作者就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Guinto等[1]于1984年首次报告了腰椎间盘突出组织重吸收的现象后,相关的临床案例及实验室研究报告日益增多.但关于颈椎间盘突出组织重吸收现象的报告仍然少见.2011年4月我们收治1例伴脊髓受压症状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并MRI随访,发现椎间盘突出组织大部分重吸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报告如下.患者男,36岁.颈肩部疼痛伴左上肢麻木间断发作10个月,加重15d,偶有"踩棉感",于2011年4月8日来我院就诊.无外伤史.查体:颈肩部肌肉僵硬,C3/4~C6/7棘突间及棘突旁压痛明显,左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上肢肌力5级,C6平面感觉减退,双侧Hoffman征(+).颈椎正侧位X线片可见颈椎曲度变浅,颈椎退行性改变.2011年4月9日颈椎MRI显示C5/6椎间盘髓核向后突出,同水平脊髓明显受压,脊髓信号未见明显改变(图1).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MRI,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拒绝手术治疗,亦无颈托外固定及其他系统保守治疗,仅休息、慢跑及做扩胸运动等,避免剧烈运动,加强颈部保护,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及后伸.
我院自1996年以来共手术治疗了15例颈髓室管膜瘤,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12~67岁,平均44岁;病程 1个月~6年,平均 29个月.多数患者以颈肩部、上肢感觉障碍起病(表1).体格检查:4例患者有上肢的肌萎缩.4例患者一侧上肢肌力减退,7例患者双侧上肢肌力减退.2例患者一侧下肢肌力减退,5例患者两侧下肢肌力减退.2例患者有轻度呼吸困难.腱反射:上肢腱反射减退者3例;上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者4例.3例患者上肢病理反射(+);7例患者下肢腱反射亢进,8例患者下肢病理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