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的编剧梁晓声曾向热爱文学创作的朋友们说过一句话:"要善于编故事."一个"编"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编好故事,必须有扎实、雄厚的语言文字基础.同时,又要善于观察社会上的人和事,从中汲取编故事的题材和编故事的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作手法,那么所编出的故事就会或娓娓动听,或感人肺腑,听者才会真正走进您故事中的世界.
感悟文学选择文学创作,就是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花园,一直信奉"读,扩展世界;写,创造世界"的宗旨,并且遵循"文学是人学"的思路.在创作中,追求文学感觉、体验生命.以及作者的思想.在记录生命体验的写作中,不断丰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历史的智慧.
感悟文学如果人生是一堂生动活泼的大课,那么,文学创作就是这堂课的课外作业.之所以说是课外作业,原因在于它无人监督,完全依靠你的自觉自律;虽然无人监督,却有人给你批改.完成得好,就表扬你;完成的不好,就批评你.至于你能否接受,是否接受,就另当别论了.
作者简介
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2014年9月27日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张贤亮是新时期文学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生命力最顽强的作家之一。
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20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自北京移民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1993年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38岁以前,正逢开元盛世,他刻苦读书,身体健康,曾漫游中原大地,瞻仰泰山,吟颂出《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
但在嗣后的人生旅程中,由于社会动乱,仕途不顺,情志悒郁,劳苦奔波,就使杜甫原来健康的身体逐渐被疾病所困扰,终日苦于病魔缠绕:“多病沈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这时其诗风也为之一变,更加沉郁顿挫。他写了38首诗叙述自身疾病的诗篇,主要描述了三种疾患。反映了诗人后半生却饱受病魔缠绕之苦,生活质量低下,以致在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的58岁时,不幸英年早逝。
有一位文学青年曾经问我什么是天才,我告诉他,所谓天才,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宁静而专注地做一件事的人.用一生的时间做一件事,很可能会成为大师,即使成不了大师,起码也能成为专家;做两件事就很难说了,什么都想做、"沙河里睡觉千条路"那种人,结果肯定是庸碌之徒.我们搞文学创作的人更是如此.面对神圣的文学殿堂,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一种心境呢?现在还说文学殿堂是"神圣的",有的人可能会不以为然,甚至会发出不屑的嘘声,但我自从青少年时代皈衣文学以来,一直都是不二法门,现在仍然痴心不改,仍然常常为它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
莫言1955年生,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幼年时在家乡的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务农多年.1981年,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著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四十一炮》、《蛙》等一系列乡土作品.201 1年,他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在生活中,莫言是一个低调的人.他始终保持着农民的质朴,推崇简单平淡的生活."一把紫砂壶,二两明前茶,独坐一斗阁,思绪到天涯"就是莫言平淡生活的写照.那么,莫言对生活和健康有哪些卓见呢?
在探讨社会学与医疗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鲜为人探讨的范畴之前,我想先引述英国著名作家吴雨芙的一段话:"疾病常常带来心灵巨变,当健之火熄灭时,那陌生国度是何等令人诧异,轻微感冒令人看到灵魂的荒土和沙漠,体温微升时显现长遍灿烂花朵的悬崖和草坪,疾病将平素壮健如牛的躯体打垮.我们不能不感到奇怪,何解疾病竟然没有跟爱情、战争和嫉妒一样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
介绍恽铁樵在文学创作上,有外国著作翻译和主编<小说月报>的成就;在中医学上,他是著名儿科专家,并倡言立足于中医传统基础上的中西医汇通,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人物.
七旬作家丛维熙自1979年重返文坛,以<大墙下的红玉兰>轰动,至前年一至八卷400多万字<丛维熙文集>精装本面世,已出版了50多本书,充分说明丛维熙对文学创作的执着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文学这座大山面前,任何作家都会高山仰止.
句内括号是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号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如果需要停顿,标点在括号后边,如例1;句外括号是注释整个句子的,括号应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如例2。
例1、他们发现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例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
1957年,正逢青年作家丛维熙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却因为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南河春晓>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政治帽子,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劳动改造生活.然而磨难并没有把他压垮,创作的激情始终没有消沉.20年的苦难人生给了他许多作家无法得到的创作题材,他把民族的使命扛在肩上,始终笔耕不辍,活到老,创作到老,至今出版了52本书就是最好的诠释.
我是一位50多岁在家搞文学创作的自由职业人,近几年时间,性生活每年只2~3次左右.这期间我曾多次对妻子的性信号感到力不从心,平时对性生活感到索然无趣,即使有时有了性欲望,与妻子做爱时阳具不举,或举而不坚.我们夫妻俩对此都颇感苦恼,多方求医问药收效甚微……
提起著名的“战士作家”高玉宝,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晓,但提起“半夜鸡叫”的故事,大家可能就耳熟能详了.这个故事就是取自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如今的高玉宝虽然年事已高,但是看上去精神矍铄,满面红光,青春未逝的气质令人歆羡.高老的健康体魄源于他平时注重身体锻炼.骑车踏出康乐情高玉宝自1952年购置自行车以来,便对骑自行车情有独钟.他长期酷爱自行车健身,自行车成为了他最好的健身器和交通工具.高玉宝每年一半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一半时间应邀外出作报告.若在驻地附近作报告,他总是谢绝车接车送,而是自己脚踏自行车前往,以此来锻炼身体.
老爸老妈退休后,每天翻看报刊编辑部给我家寄来的样报、样刊,禁不住也跃跃欲试起来.我觉得老年人平时写些文章是件练脑健身的好事情,于是就极力鼓励和倡导二老学写作.一来二去,二老还真就迷上了写作.二老搞文学创作,我便责无旁贷地成了他们繁忙的“专职秘书”.每月之初,我要为老爸老妈讲明当月写作的重点,以使二老有的放矢,写作和投稿更有针对性——文章为时而著,投稿亦讲时效性.比如三月,我就要提醒二老:多写一些春天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颂春、踏春、春天的饮食风俗、春季保健知识等等.这样一界定,二老写起稿来就目标明确,心明眼亮了!自然,稿子投出去也较容易发表.
有一次,著名作家毕淑敏应邀到一个文学创作班作报告.报告过程中,她讲道:"一个人如果缺少了文学滋养,那他就像肢体残缺的残疾人."说完这句话,忽然发现座中有一个人满脸通红,表情凝滞,她仔细一看,原来那人是个失去了一条胳膊的残疾人.
化悲愤为创作动力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教育家叶圣陶寿享94岁,他的长寿经验是:从不开夜车,保证睡眠充足.许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习惯夜晚写作.叶圣陶则不然.他坚持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故始终精力充沛.工作之余,叶老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听广播、看戏、看电影、听音乐、看书画展览等,做到有张有弛,使紧张的神经得到调节和放松.
省作协组织我们去西欧旅行,进行一个名为"文学行走与多元交流"为主题的文化考察交流活动,好让我们这些长期在基层进行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开开眼界.我本不想去,可儿子说去吧,不出去还以为这就是世界,出去了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虽然你去的地方合起来也没有我们青海省大,可那毕竟在地球的另一面,是和我们的民俗民风完全不同的一方土地.何况出去了,你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世界.听了儿子的话,我便积极参加了这个行走西欧的文学交流活动.
德国汉学家顾彬因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些否定而招致中国社会许多文人的不满甚至痛恨,文章试从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角度论证顾彬某些言语的发人深省.
人参实在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因药效显著,状类人形,一经发现即被敬而神之,成为社会上谶纬、玄兆的凭借,成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百年来,特别是解放后,从事人参文化资料收集、整理的人为数不少,达到研究境界,或成果斐然者,则凤毛麟角.通化师范学院孙文采教授,耗费近三十年精力,从事人参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成果斐然,可圈可点.他的《中国人参文化》一书,堪称人参文化扛鼎之作,资料宏富,考证殷实,笔者在探秘《红楼梦》中人参文化之时,多有启发、参照.故简要介绍,以为小引.
希梅内斯1881年12月24日生于安达卢西亚的莫给尔镇,大学毕业后前往马德里谋生,从此致力于文学创作.1956年“由于他的抒情诗为情操的高尚和艺术的纯洁提供了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蜚声中外的现代女作家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她19岁考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后并入燕京大学),20岁开始发表文章,24岁赴美国威尔斯女子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27岁回国任教,之后从事文学创作.自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作协名誉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