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对脑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处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脑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效果,定量比较不同针刺康复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检索数据中心,收集关于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中文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对选取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系统评价报告针刺康复疗法在中风恢复期以及卒中后遗症期的治疗效果.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有6篇文献符合研究标准,全部6篇文章均为队列对照研究.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疗效评价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其中在中风恢复期积极应用针刺干预治疗的效果明显的优于卒中后遗症期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中风恢复期以及卒中后遗症期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分析研究中可以发现,在中风恢复期积极应用针刺干预治疗的效果明显的优于卒中后遗症期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本文研究对于指导中风针刺康复疗法的应用以及治疗时间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上借鉴学习.
资料与方法通化市中医医院、辽源市中医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通化市东昌区江东医院2003~2009年中风后合併尿潴留的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治疗组急性期32例,恢复期6例,后遗症期2例;对照组急性期31例,恢复期7例,后遗症期2例.
周围性面瘫是中医科针灸门诊较为常见的疾病,口眼歪斜为其主要症状,该病发病较急,通常为单纯一侧的面颊筋肉弛缓,没有神志不清或半身不遂等症状,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间上把握较为关键,特别是其中较具特色的急性期与后遗症期两个治疗阶段。急性期应当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避其锐气,可采用远道刺法和巨刺法结合运动针法,能够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使身体功能及时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而对于后遗症期也不应放弃治疗,由于病患者在该阶段常因虚致瘀,使得络脉瘀阻不通,面部经气不畅,可按虚、瘀论治。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属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1].头针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传统的头针疗法进针后快速捻转,刺激强烈,易引起明显疼痛或不适.笔者应用改良头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观察.
脑梗死属中医的“中风”范畴,其系缺血性中风,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我们依据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基因型,从同病异治、缓则治其本的角度拟订抗栓1-5号,治疗中风后遗症期患者53例,并与西药阿斯匹林组50例对照观察1年复发率,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面瘫的分期治疗及针法要求杨兆福[1] 现在临床上对于面瘫一般有两种分期法:(1)分为3阶段.第1阶段:发展期1~7天;第2阶段:静止期7~20天;第3阶段:恢复期20天以后.(2)分为3期.急性期:2周内;恢复期:2周至半年;后遗症期:半年以上.笔者认为后者分为3期较为合理,因一般认为病程至半年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经综合治疗大多数可望恢复痊愈.
编者按:我们结束了持续12年的"专病治验"栏目,开始了"专病笔谈".本栏目旨在对针灸最佳适应病种进行深入细致地讨论,首先提出的是"中风病".针灸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针灸治疗何时介入合适?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有何区别?中风的各种并发症、后遗症如何治疗取效迅速等问题仍说法不一.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临床工作者,令大家无所适从,以致于为了安全,只在中风的后遗症期才考虑用针灸治疗.但是,这样会耽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可能会造成无法逆转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因延误治疗而失去生命.为此,就中风的治疗时机、最佳方法、疗效评价、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讨论,欢迎高年资的临床医生发表真知灼见.本栏目不收发表费.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有明显疗效.本研究即用该法治疗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患者38例,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脑卒中后抑郁(PSD)为脑血管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之一.临床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失眠健忘、食欲下降、悲观烦躁、周身疲乏、人格消极等症状,属于PSD的范畴.抑郁症的产生与发展,与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直接相关,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持续恢复,给患者的中后期康复带来明显的不利,而且是导致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症高发及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的 研究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53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治疗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共6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后12周随访时,采用上肢徒手肌力测试(MMT)、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6周时,两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511,P>0.05);治疗后12周随访时,治疗组腕背伸肌力、FMA-UE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t>2.312,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进一步促进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恢复.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从1999年8月-2002年7月在烟台市中医医院中风病房患者212例,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组(Ⅰ)和单纯针刺组(Ⅱ).Ⅰ组113例,其中男60例,女53例;年龄39-72岁;病程1周-4年;脑出血42例,脑血栓形成60例,脑栓塞11例;恢复期61例,后遗症期52例.
脑卒中的致残率很高,存活的患者中70%-80%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他们出院后回到社区需要继续进行康复治疗~([1]).脑卒中后遗症期临床上多指发病后1-2年以上,主要表现为患者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和手功能障碍、失语、面瘫、吞咽障碍、偏瘫步态、足下垂、行走困难等.
正常情况下,膝关节的稳定性是由其周围的骨性结构、韧带、关节囊和肌组织等来维持.膝过伸现象存在于脑卒中后的偏瘫患者,多因患侧下肢肌力不足、平衡协调能力下降、原始运动模式出现以及不正确的锻炼方式等造成[1],且一旦出现将很难纠正.据统计,约7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下肢的功能障碍[2],而膝过伸又是康复训练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现象,尤以在社区中进行康复的后遗症期患者发生率较高.由于此不良步态影响到患者的步行能力,要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膝过伸将必须得到重视.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由于其病程不同,感染数目和部位不同,以及机体反应的差异,因此,其临床症状与CT表现极为复杂多样。现根据400例脑囊虫病的诊治过程,分析其CT分型分期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4年6月至1998年12月我院CT诊断的400例脑囊虫病,男218例,女182例,发病年龄3~71岁,平均30.5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9年,平均2.1年。全部病例均经囊虫免疫学检查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其中3例囊虫性小脓肿,1例大囊型和2例脑室内囊虫经手术病理证实。使用GE900HP型CT机,单纯平扫212例,平扫加增强188例。按囊尾蚴寄生部位分四型: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1]。根据囊虫病的病理过程分为五期:活动期,退变水肿期,死亡肉芽肿期,钙化后遗症期和混合期。
目的:明确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的时间范围,探索其CT影像规律,并试对其康复前景作出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临床确诊中风病患者130例,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行CT扫描,研究其CT影像变化规律,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对远期康复作出评价.结果:中风恢复期以水肿消退、病变逐渐吸收为主要病理过程,CT表现主要为病灶的吸收、缩小,CT值的较快降低,脑室或中线结构的受压、移位情况恢复;中风后遗症期CT表现主要以病灶的软化、囊变、穿通畸形、脑萎缩为主,后遗症期病灶变化不大.结论:中风恢复期CT表现为病灶的恢复过程,是中风病患者远期良好恢复的关键时期,应在此期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中风后遗症期CT表现为病灶稳定,此期的功能锻炼需持久系统进行,对远期恢复有一定帮助.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30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其中肺炎患者171例和无肺炎患者159例.结果 高龄(OR=2.586)、吸烟史(OR=2.353)、慢性心力衰竭(OR=2.062)、意识障碍(OR=2.319)、鼻饲(OR=4.708)、完全卧床(OR=2.471)及低白蛋白血症(OR=2.388)是脑卒中后遗症期肺炎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OR=0.341)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遗症期肺炎发病率高,危险因素多.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模式应用于脑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本院86例脑炎患者,按43例/组分别设置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选择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结果:通过治疗,实验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2.8%,实验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80.33±7.45分和64.25±7.2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36±10.26分和30.41±11.58分(P<0.05).结论:针对脑炎患者,其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内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该治疗模式不但能够提高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而且还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等,建议临床推广.
患者男.72岁,因右侧肢体乏力2年,加重3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5年.于2005年6月12日收入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肢体肌力Ⅳ级.2003年8月头部MRI显示,右侧小脑、双侧基底核、左侧放射冠脑梗死,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期,高血压病2期.入院后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①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闭塞;②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率为75%.
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卒中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脑卒中后并不是死于脑卒中本身,而是死于并发症,其中SAP是主要原因之一.2003年Hilker等首次提出SAP的概念,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后遗症期并发的肺部感染.
目的 观察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早期(急性、亚急性期)及后遗症期/平台期患者(病程6个月以上)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使用汉语失语检查法评估,对比23例感觉性失语早期患者及11例后遗症期患者常规语训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①早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后遗症期患者临床疗效不显著.结论 感觉性失语患者早期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病程6个月以上患者疗效欠佳.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留有肢体功能障碍或/和语言不利症状而言.病程一旦到后遗症期,病情的恢复即进入平台期,遗留的症状恢复比较困难.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100例,并与单纯用中药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周围性面瘫又称“口僻”、“口眼喎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作者两年来,运用火针疗法治疗此病证属风寒痹阻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78例均为本院2012年7月~2014年1月住院和门诊患者,诊断为风寒痹阻型面瘫。疾病诊断参考《神经病学》[1]: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眼睑不能闭合等症;辨证分型参考《针灸学》[2],患者受凉或晨起后发现,患侧面滞,额纹消失,露晴流泪,口角歪向健侧,或流清涎、蹙额、皱眉、露齿、鼓颊、吹口不能,哭笑时尤甚,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缓弱。其中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龄29~68岁,平均42.7岁,左侧53例,右侧25例,病程3 d~2年,平均1.7月。其中急性期27例,缓解期21例,恢复期13例,后遗症期17例。所有患者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15分,且就诊前一个月未行针刺、理疗、激素等相关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并发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肺炎者进行统计,并归纳出其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有吸烟史、合并相关基础疾病、存在吞咽障碍、鼻饲、完全卧床、低自蛋白血症、脑梗死次数≥3次、NIHSS评分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针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其肺炎并发因素众多且复杂,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并加强相关护理工作.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分析在临床中对正处于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患者实施中医药结合康复针刺综合治疗的实际治疗效果.方法 首先从该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保证实验对象的随机性.研究者将这些脑梗塞患者中的40例归为观察组,另外20例归为对照组.研究者为对照组提供常规的基本治疗和护理办法,而为观察组提供中医药结合康复针刺综合疗法.研究者对两组脑梗塞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最后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从数据中对比中可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0%.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脑梗塞患者的常规治疗过程之中添加中医药康复针灸综合疗法将会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率.
目的 研究与分析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58/60),与对照组80.00%(48/60)相比,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效果十分显著,且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系我科住院患者,为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共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病程2周~3个月,均伴有偏瘫.以上病例采用投硬币法随机分成电针组与对照组.
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在度过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时,许多患者伴有明显情绪障碍,从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身体康复.本文用氟哌噻吨治疗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的脑血管意外的老年患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过量摄入,活动量减少,造成人群中脑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农村现有医疗条件下,中风患者急性期多数在大医院治疗,作为农村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把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做好,对降低致残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在农村工作20年,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基础,在恩师胡杰教授的指导下,总结了一套中风后遗症期的中医治疗经验.
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于1999年引进推广"药、氧、针栓区带综合疗法".作为全国推广基地之一,至今已收治病人5006人,起初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偏瘫"患者,随着时间和科学发展的进展,治疗病种增加,其中治疗脑梗死1773例,脑外伤后遗症872例,脑出血218例,脑萎缩678例,脑瘫35例,一氧化碳中毒3例,沼气中毒1例,亚健康1426例,总有效率96.2%,治愈率36.1%,该项目的引进,填补了中风、偏瘫(脑血管疾病)急性期与后遗症期治疗脱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