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推拿及中药外敷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将79例周围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26例(针灸配合推拿中药外敷),对照1组27例(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对照2组26例(针灸).结果:治疗组和对照1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 05),治疗组和对照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1).结论:针灸配合推拿中药外敷治愈率达到96%,可以显著缩短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减少后遗症,减轻病人痛苦,有较好疗效.
桥脑出血占颅内出血的5%~10%[1]。以往均认为桥脑出血病情凶险,临床特点为昏迷,呼吸节律改变,针尖样瞳孔,四肢瘫[2]。自CT运用于临床脑血管病诊断以来,使一些早期临床表现为局灶脑干体征的轻型桥脑出血得以正确诊断[3]。通过CT分析能较好地判断预后,指导治疗。1 临床资料 1990年9月至2000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头颅CT证实的10例小量桥脑出血病人共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为65岁。①有高血压史者7例,其中2例合并有糖尿病,1例有冠心病、心房纤颤、室性早搏;②10例均为急性起病,其中活动中起病者8例,静态下起病者2例;③起病时血压明显增高4例(22~24)/(12.5~16)kPa;④起病时头痛7例,呕吐5例,眩晕6例,嗜睡4例;⑤瞳孔改变8例,双侧缩小2例,一侧缩小6例;⑥双侧水平凝视麻痹3例,7例为同侧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3例;⑦一侧面瘫8例,其中周围性面瘫7例,中枢性面瘫1例;⑧耳鸣、听力下降1例,构音障碍2例;⑨2例有双侧小脑症状;10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
目的:探讨对耳带状疤疹并发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与护理措施.方法:对1例耳带状疱疹并发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再采取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同时,施以精心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转归.结果:通过采用合理的治疗和护理达到预期的目的.
目的 探讨甲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内科就诊的4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以活血化瘀、维生素B12、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27例同样给予以活血化瘀(与对照组一样药物)、维生素B1治疗,但在此基础上加用甲钴胺注射液1mg静滴1次/d.1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目的 观察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取牵正散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实践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参考组治疗有效率为72.5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疗程,提高治愈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目的:电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电针治疗4个疗程,进行面神经评分及临床效果观察.结果: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评分均有所提高,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有效率100%,高于静止期的72.2%及恢复期的64.7%,三组比较X2=6.331,P<0.05. 结论:急性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优于静止期及恢复期.
目的:研究周围性面瘫(风寒型)采用火针联合电针模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位符合条件病患,均给予电针治疗,对其中30例联合火针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及Portmann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达到100%治疗有效率,治疗结束时Portmann评分升至(17.19±2.04)分,远高于对照组的(13.55±2.18)分.结论:电针与火针联合作用下患者面神经受刺激程度更强,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6),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采用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34/46),研究组为91.30%(42/4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3.24±0.45)分,研究组为(2.68±0.3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针灸治疗相比,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和体征.
目的:探讨针对行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优选临床护理方案.方法:两组患者均行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96.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84.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10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仅为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护患关系,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2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营养神经药物、针炙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均行1-3个疗程治疗,痊愈18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借鉴.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门诊就诊的初发3 d 内的风寒型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针刺配合走罐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30例中痊愈29例,显效1例,有效率100.0%,痊愈率为96.7%;对照组30例中痊愈20例,显效7例,好转3例,有效率100.0%,痊愈率为66.7%。试验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运用针刺配合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可提高疗效。
目的 探讨毫针联合梅花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行毫针联合梅花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H-B面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毫针联合梅花针疗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面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自拟祛风和血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针灸结合自拟祛风和血汤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128例.结果:治愈68例,占53.1%;显效50例,占39.1%;有效10例,占7.8%.结论:针灸结合自拟祛风和血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目的:探讨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对其进行分期针灸治疗之后获得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01月-2012年03月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每组患者35例,名称设为A组与B组.分析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病程的长短以及病情的发展规律可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分期.之后根据每期不同的特点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发现,A组优于B组极其明显(P<0.01).结论: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临床上的病情状况,对其实施分期针灸治疗之后,获得的效果极其明显,临床意义较为显著.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强的松+维生素B6+甲钴胺)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面部功能改善情况、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4%)相比于对照组(71.4%)更高,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FDI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低,FDIP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高,治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其面部功能,加快病情的康复,建议将这一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医院行针灸治疗的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两组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护理满意度为95.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与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可广泛应用与普及.
目的 探究中医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痊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试验研究,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痊愈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的痊愈时间显著长于实验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中医针灸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快速治愈,有着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百笑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科室就诊的周围性贝尔氏面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结合百笑灸治疗组(观察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患侧翳风、风池、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双侧合谷、太冲、足三里取穴治疗.观察组患者针刺前使用百笑灸20 min,其余针刺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H-B分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百笑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突出,对面瘫患者功能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目的 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经温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分期温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不分期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麻痹程度评分、House-Brackmann分级及FDI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麻痹程度评分、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及FDI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经温针灸分期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运用.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6例我院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温针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均于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ouse-Brackmann分级均降低,FDI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的House-Brackmann分级低于对照组,F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结论 采用温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目的 分析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2016年收治的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温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辨证分型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FDI躯体、社会功能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FDI躯体、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辨证分型结合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运用.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痊愈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总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护理前、后Portmann评分及康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缩短其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 研究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及效果.方法选取进行分期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干预),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ortmann评分、心理状况、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portmann评分、心理状况评分、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针对性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优越,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理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针对我院收诊的19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穴位针刺、电磁治疗、艾灸等综合治疗方法,每天1次,1周为一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左右.加强护理干预、疾病知识普及.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以及总体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总体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结果:观察组总体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较少,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髓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泼尼松30mg,每天1次;肌注0.5μg甲钴胺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注射液,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照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建议临床针对这类患者尽早施治,可有效改善面瘫症状,以免延误病情.
周围性面瘫属于神经系统疾病范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本文从文献角度分析了面瘫的病因病机、分型、分期,以期为周围性面瘫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针灸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护理组的抑郁与焦虑情绪改善程度、治愈耗时和Portmann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护理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病症,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加快治疗速度.
目的 分析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 抽取该院于2017年1—8月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予以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康复功能训练,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依次是95.56%、86.67%;患者满意度分别是100.00%、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时,予以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疗效显著.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种之一,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但效果不一.为了研究“贺氏三通法”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现总结2005年-2015年中国知网中关于“贺氏三通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报道,并按温通、强通、微通及综合治疗、分期治疗进行论述.通过总结说明采用“贺氏三通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较单一治疗方案疗效好.急性期尽早联合采用贺氏强通法、微通法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