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谭大妈10多年前就开始患早期白内障和老花眼,看远处和近处的视力都有下降,并且老花镜度数逐渐加深,可是两周以前,老人近视力突然变"好"了,看近处书报时可以离开老花眼镜,甚至还可以穿针引线了.她自己暗暗高兴,还以为自己是"返老还童"了.不幸的是,在1周前谭大妈右眼突然发红、胀痛、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自己患的是膨胀期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急性发作,经过医生及时治疗才免于失明.谭大妈对自己的病情不理解,于是请医生给她做了详细解答.
患者男,61岁.左眼球突出、睁眼困难渐进性加重,伴有眼红、流血水及视物模糊1个月.既往左眼泪道阻塞史.左眼专科检查:远视力0.5,经矫正不提高,近视力J6,左眼球轻度向外上方移位,向内、向下运动受限,左眼眶内下缘内可触及肿块,质硬,有压痛,泪道冲洗阻塞,未见脓性分泌物流出,结膜充血(++),晶状体轻度混浊.
白内障是目前世界上治愈率最高的眼病.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较理想的白内障手术方法[1],该种手术与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无需缝合,安全且术后具有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疗效确切等优点[2].2006年1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白内障患者656例,均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老友>专家门诊:我患糖尿病已8年,最近视力明显下降,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用了些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显,且视力还在继续下降,目前右眼视力仅0.1.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为患眼提供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而带状渐进型折叠式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较以往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具有更多的优点及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史及新型折叠式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目的 了解弱视儿童近视力和远视力是否存在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弱视儿童81例(139眼).方法 对81例初次就诊的弱视患者进行屈光矫正,分别运用标准对数远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近视力表进行矫正后远、近视力的测量及分析.对所有接受检查的弱视儿童分别按年龄、屈光度和病因进行分组统计分析.主要指标近视力,远视力.结果 不同病因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8±0.27、0.47±0.28、0.45±0.30,平均远视力分别为0.46±0.22、0.40±0.20、0.43±0.30,各组的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3岁~≤5岁组、>5岁~≤7岁组、>7岁~12岁组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1±0.23、0.56±0.29、0.46±0.31,平均远视力分别为0.39±0.18、0.52±0.22、0.42±0.23,各年龄组患者的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屈光度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4.00 D组和>+4.00 D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5±0.26、0.48±0.28,平均远视力为0.40±0.30、0.46±0.21,两组屈光度患者的近视力与远视力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因、不同年龄段、不同屈光度的弱视患者其远、近视力无明显差异.
患者男性,10岁,因远近视力均下降2周、看书写字困难而就诊.近2周每天使用计算机约10小时.家族史:母亲近视1.00D.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8,左眼0.7,近视力右眼0.5,左眼0.6(徐广第近视力表).眼部检查无明显异常.验光:因患者要继续回学校上课,显然验光:右眼+0.25DS-0.5DC×170=1.0,近视力0.5;左眼+0.5DS-0.75DC×10=1.0,近视力0.6.单眼调节力测量:近视力表置于眼前33厘米处,当近用附加镜度增加至1.5D时,左右眼分别可以辨认0.9的视标,继续增加近附加镜度近视力不提高,即两眼调节幅度均为1.5D.采用Nidek公司ARK-730型调节测量仪(内置软件AA-1)测量调节紧张度(图1),从图1中可见右眼的调节基本放弃,表现同高龄老视患者;左眼虽努力调节(调节紧张),但调节幅度很小.初步诊断:调节性视疲劳.
作者自1996年5月~1998年5月间对本院门诊眼球钝伤致视力下降病人作远、近视力及屈光检查,共发现外伤性近视18例.现分析如下:
患者,男,18岁,学生,病例号303977.无诱因自觉右眼视力下降4天于1998年6月25日来眼科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0.8,左1.0,近视力,右j1,左j1.
随着人们对视觉质量要求的提高,恢复远、近视力功能是目前屈光手术及白内障手术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此目的,出现了许多种手术方法.本文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作以综述.
患者,潘某某,男7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月于2005年6月8日入院.入院检查:两眼远视力均为0.12,验光+0.50DS视力不增.近视力两眼均为J5,角膜清,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对光反应存在.晶体透明,眼底未见异常.无眼球震颤.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空气较稀薄,医疗条件较内地落后,有关儿童弱视的研究较少.调查高原地区儿童弱视的发病情况,有利于这一地区儿童弱视的防治.材料和方法调查拉萨市五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共328人,藏族为一组,汉族为一组.利用金贵昌等[1]编著的<双眼立体视觉检查图>筛查弱视患儿,对异常者进行远近视力、眼前后节检查.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1日3次,连续三天后检影验光,以矫正视力低于0.9、无眼部器质性病变为诊断弱视的标准.对藏、汉族儿童弱视发病率进行χ2检验.
患者女,32岁,农民,因直接注视日食过程后双眼视物模糊1天,于1996年8月21日来我院.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4.3,近视力均4.4.眼前段正常.眼底:双眼黄斑部灰白色水肿,并有黄白色渗出点及少量出血点,中心凹反光消失(因条件所限未做视野、眼底照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症见舌红脉细,全身无明显不适.诊断:双眼日食性黄斑损伤.
患者女,51岁.因右眼红痛伴急性视力下降1 d,于2002年3月25日,以右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急诊入院.眼部检查:右眼远视力0.06,近视力J1;左眼视力1.2.眼压:右眼60.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2.0 mm Hg.右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呈雾状水肿(++),色素性KP(++);前房中央轴深1. 5 cm,周边前房消失,Tyndall征(+);瞳孔直径4 mm,对光反应消失;晶状体透明,表面见色素沉着.因角膜水肿无法进行前房角镜检查.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角镜检查:NⅡ~NⅢ,动态下超过两个象限以上可见功能小梁.
患者男性,57岁.因"左眼视物模糊3个月余"于2008年7月22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脉络膜黑色素瘤",既往患扩张性心肌病1年,呼吸暂停综合征5年,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眼科检查:视力右眼远视力1.2,近视力Jr5,左眼远视力0.25,近视力Jr7不见;眼压:右眼9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7mm Hg;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巩膜未见肿物及色素,前房中等深度,虹膜色素正常未见肿物,晶状体清.
患者女性,3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9年,于2007年11月27日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双眼矫正远视力为0.2,双眼近视力为J1;双眼前段无异常;双眼底黄斑区病变相似,可见暗红色边界清晰的圆形斑(精粹图片1);相干光断层扫描结果显示双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缺失(精粹图片2).诊断:双眼巨大黄斑裂孔.
患者女性,47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个月余,于2007年6月1日来北京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远视力为0.3,近视力为J7,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arly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视力表检查为45个字母;左眼远视力为0.25,近视力为J7,ETDRS视力表检查为43个字母.诊断:双眼血管样条纹伴双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给予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0.5 mg治疗.
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是白内障术后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因其可同时提高远、近视力而广泛关注.良好的远近视力伴随着其他视功能的恢复,目前对多焦点IOL植入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变化的研究少见.
以往使用的普通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虽然可改善患者的屈光状态,提高视力,但是因为无调节力,故患者术后无法同时获得较好的远、近视力,只能长期处于远视或近视状态,并需要通过镜片矫正才能取得最佳视功能.多焦点IOL虽然可提高部分近视力,但因其存在对比敏感度降低和眩光等缺陷,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的这一临床问题,根据限定元素计算机模拟模型提出的光学区位移原理设计的可调节式后房型IOL开始应用于临床.该IOL可在晶状体囊袋内模拟生理状态下晶状体的调节变化,并可由睫状肌动态控制调节力.我院自2003年8月开始使用该IOL,为了评价其疗效,我们以普通折叠式IOL为对照,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德国进口的施图伦滴眼剂,主要成分为洋地黄甙和七叶甙,临床用于治疗黄斑变性、视疲劳及视网膜相关疾病。国外研究证明,每日使用施图伦滴眼剂3次,4周后视力明显改善,平均远视力从0.17提高至0.27,平均近视力从0.19提高至0.42。国内研究表明,施图伦滴眼剂可明显改善眼部血流,使用后黄斑区视网膜的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均有明显提高;每日滴用3次,20~32 d后视力提高范围0.1~0.6,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均明显改善。本品为纯天然药物,清凉润滑,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含防腐剂,过敏体质患者也可使用。中国总经销:青岛立康医药公司;地址:266071青岛市汇泉路17号东海国际大厦6001室;电话:0532-3898000;传真:0532-3863699;Email:qdmbc@qd-public.sd.cninfo.net。(台爽英)
患者女性,24岁。主因右眼瘙痒伴异物感2周,于2013年2月10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有犬类接触史,双眼近视眼约-3.00 DS。眼部检查:右眼远视力为1.0,近视力为1.0(采用耶格近视力表进行检查);左眼远视力为1.0,近视力为1.0(采用耶格近视力表进行检查)。右眼结膜弥漫性充血,上、下眼睑结膜遍布巨大滤泡(见图1),结膜囊可见白色丝状分泌物;下穹窿结膜处可见白色线状虫体1条(见图2),长约15 mm,直径约1 mm,两端尖细,虫体活动自如。刺激眼睑后可见虫体钻入下泪小点,挤压泪囊后可见其由下泪小点返回结膜囊。双眼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房水闪辉(-),晶状体透明。左眼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患者右眼表面麻醉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使用显微镊夹出虫体;泪道冲洗通畅,虫体及经其口吐出的泪道冲洗液用福尔马林固定后送检验科镜检,并对患者进行便常规检查和镜检。2d后检验科回报:虫体为结膜吸吮线虫,泪道冲洗液及便中未见虫体或虫卵。诊断:右眼结膜吸吮线虫病。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右眼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滴眼4次/d抗过敏治疗,妥布霉素滴眼液2次/d滴眼预防继发感染。1周后患者复诊时主诉右眼痒感及异物感明显减轻,眼部检查可见患者右眼结膜充血及巨大滤泡较前均有明显缓解,结膜囊中未发现新虫体;左眼查体同前。
目的观察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人体眼压、视野、近视力的影响,及中药对抗模拟失重的效果.方法 10 名被试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中药组,用头低位-6° 21 d卧床模拟失重,分别于卧床前、中、后测量两组被试者眼内压、近视力及视野.结果眼内压及近视力在卧床期间呈波动下降趋势,两者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中心视野变化无显著性;服中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近视力下降.结论 1)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眼压、近视力下降;2)服中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模拟失重对近视力的不良影响.
目的 分析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原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或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较差的超高度近视患者8例(16只眼)的资料.对术后视觉质量进行问卷调查,测量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屈光度、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及矫正近视力的情况,分析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变差的原因.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30 ~60岁,平均年龄(44.88±10.32)岁,术前屈光度范围-29.0~-18. 0 D,平均屈光度(-23.19 ±3.60)D,术后屈光度范围-3.0 ~ 1.75 D,平均屈光度(-0.73 ±1.31)D,术后屈光度比术前明显减小(P<0.001).所有患者对术后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远视力满意,术前矫正远视力平均为0.19 ±0.07,术后平均矫正远视力为0. 24±0.07,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对术后裸眼近视力和30 cm矫正近视力的满意度均较差,术后裸眼近视力明显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术后30 cm矫正视力亦明显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术后10 cm矫正视力有改善但依然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P<0.05).结论 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屈光性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下降,主要与术后裸眼近视力和术后矫正近视力下降有关.
近视,是远视力低常、近视力正常的一种现象.近20年来,我国近视眼患病率在急剧的增加,全国近视患者已超过3亿,在世界排名仅次于"近视第一大国"--日本,近视已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有关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200多年历史,假说很多,至今尚无定论.目前,虽然没有一种学说能完整的阐述近视的发病机理,但基本肯定近视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近30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近视动物模型实验,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在形觉剥夺性近视、遗传基因定位及近视眼生物化化学物质改变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老年性白内障主要表现为远近视力均减退,发展缓慢,早期戴合适眼镜还可保持良好的视力.有时有多视现象.严重时白内障可发展到视力下降至0.1或只能看见眼前手指数.糖尿病患者发展较快,从初发期到成熟期,各人不同,有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不等.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原因是眼球内的晶状体核脱水硬化致混浊,年龄愈大,混浊程度愈甚.老年人血中谷胱甘肽、维生素B1、B2、C、E等减少,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如缺硒,血中氧的含量下降等,使晶体局部新陈代谢障碍,晶体蛋白变性,引起混浊.长期吸收紫外线等辐射线也是一个原因.
目的 观察硬核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于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Ⅲ~Ⅴ级硬核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评估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的情况,并采用中文版25项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功能问卷调查(NEI-VFQ-25)和标准对数视力表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logMAR视力及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①6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均成功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4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出现角膜水肿,轻度水肿21眼,5d内消退;中度水肿13眼,1周内消退;重度水肿6眼,14~21 d消退.②硬核白内障患者术后3个月的远视力(0.32±0.13)和近视力(0.56±0.21),与术前的远视力(1.12±0.38)和近视力(1.02±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③硬核白内障患者术后3个月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包括一般健康状态、总体视觉情况、近距离工作、远距离工作、社交功能、精神健康状态、社会角色限制、独立性、驾驶、色彩视觉及周边视野等方面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而术后3个月时眼痛指标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明显改善硬核白内障患者的远近视力及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微切口技术的应用及高端人工晶状体(IOL)的出现,目前白内障手术已由单纯的复明手术步入以改善功能性视力和个性化为目标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阶段,而且患者对术后的视觉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近十年来IOL 的发展弥补了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缺乏调节力的缺点,IOL主要有两大发展方向:可调节人工晶状体(AIOL)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MIOL虽能提供较好的远近视力,但由于其远近焦点的光分配始终存在对比敏感度下降、眩光和晕轮等缺点[1,2]。而AIOL只有一个焦点,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则较小,且基于老视人睫状肌仍然功能完好[3],AIOL在国内外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最近又有新的进展。
目的 分析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接受单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0例患者为参照组,接受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0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研究组与参照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裸眼中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组与参照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中视力和近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使患者的视觉质量得以改善.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Radial Optic Neurotomy,RON)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由Opremcak首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2001年,Opremcak在Retina杂志上报道应用RON治疗11例缺血型CR-VO,其中8例(73%)平均视力改善5行,9例(82%)近视力获得改善,最好视力达20/40,这样的结果引起了世界眼科同道的关注,近4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报道应用RON治疗CRVO,还有报道用RON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CRVO,国内外学者对该手术方法的理论及解剖学基础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探讨,据medlire不完全统计:有关RON治疗CRVO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文献已达40多篇(国内8篇),手术病例已超过200例,至少10多个国家的视网膜外科大夫已经在临床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作者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对RON治疗CRVO的临床研究进展、意义及问题作一介绍.
孩子得了弱视,父母要配合治疗.介绍两种训练方法.1.提高视力训练凡能被孩子接受又有视觉参加的各种精细活动都能起作用.弱视眼的视力提高,先从近视力开始,所以家长可让孩子多做些有一定用眼要求的近距离作业.要耐心教导,培养兴趣,必要时要同孩子一起做,时常改变花样,时间要逐步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