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酪醇使肝癌细胞Ⅱ相解毒酶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01)诱导表达和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肝癌细胞SMMC-7721接种后24 h经β-酪醇处理24 h,分别测定酶活性、mRNA表达和细胞增殖情况.NQ01酶活性采用微孔板直接测定法,诱导结果用NQ01比活性(specific activity)=A(NQ01酶活性)/B(细胞数);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定量RT-PCR;细胞增殖采用结晶紫显色法.结果 NQ01酶活诱导上,酪醇大于60μg/ml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且每一浓度点(60、70、80、μg/ml)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80μg/ml的酪醇与80μnol/L的β-NF(阳性对照)诱导的酶比活性相当;mRNA表达量存在剂量依赖性增加(r=0.824,P<0.05),且与酶比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951,P<0.01);酪醇在70~100μg/ml范围内,其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细胞增殖与酶比活存在负相关(r=-0.410,P<0.01).结论酪醇在培养肝癌细胞SMMC-7721上能使NQ01在酶活性与mRNA表达量诱导性增加,同时酪醇能抑制细胞的增殖,这种增殖抑制与酶活性诱导增加有关.
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在牙再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以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所接收的12例牙槽骨存在骨缺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这12例存在牙骨缺损的患者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牙再生技术进行治疗,观察这12例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经过观察与研究后发现,本次研究所接收的12例牙槽骨存在骨缺损的患者在接受iPSCs牙再生技术后,所有患者的植入体均顺利完成修复,并且在随后的随访当中,患者的种植体最终均成功的恢复了咀嚼功能.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可知,在牙再生技术当中,IPSCs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牙周组织再生的,能有效改善患者种植床骨的增量效果的,是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目前医院手术奖金分配普遍采用科室分配法,将经济效益作为主要依据,在增收、降本和职工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诱导性.手术奖金分配机制的诱导趋势应与医改新方案的导向一致,医院应按照医改新方案精神,探索手术奖金分配的新模式.泗洪县人民医院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采用综合积分评价法,奖金与经济效益彻底脱钩,与手术的数量、等级和质量挂钩,取消二次分配,直接量化考核到人,取得了初步成效.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即iPSC(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是指通过基因重新编排方法,对已成熟分化的细胞进行诱导,得到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ESC,Embryonic Stem Cell)的多向分化潜能性细胞。随着iPSCs诱导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为突破疾病的传统疗法提供了无限可能。而iPSC应用到临床基因治疗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标准化的检测,对其稳定性(stability)、均一性(consistency)、致瘤性(tumorigenicity)、毒性(toxicity)和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等指标进行详细的评估。其中,如何有效降低iPSC诱导分化中的致瘤性所产生的风险,提高iPSC的安全性,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
分子细胞生物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对细胞核以及细胞质内的各种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更为直观的认识,尤其是从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得分子细胞生物学日臻完善,并且也成为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技术.在医学研究领域,体细胞核移植、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细胞重编程(特别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的研究为我们制备体外疾病模型、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寻求细胞及组织移植的新材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效应性 CD8+ T 细胞分化成熟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及疫苗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激活后数小时内,初始 CD8+ T 细胞起始一系列基因转录促进向效应性及记忆型 T 细胞分化,然而这一过程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利用病毒转导 shRNA 是一项经典的通过特异性敲低某基因实现研究该基因功能的技术,但该项技术在初始 T 细胞中效率非常低。后续改进的方法多集中在通过给予各种体外刺激如 TCR、感染、细胞因子等激活初始 T 细胞而达到提高转导率的目的,可是这种额外的干扰对细胞的正常分化过程造成较大影响。
干扰素(IFN)诱导性抗病毒基因MxA于细胞内具有直接的抗RNA类病毒复制作用,已得以广泛验证[1].对DNA病毒的影响亦倍受关注.我们以2.2.15细胞培养为基础,通过IFN的刺激,观察IFN体外抗HBV复制及MxA基因的表达变化,以阐明MxA蛋白在IFN抗HBV复制中的作用.
淋巴细胞的激活对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至关重要.T淋巴细胞的激活除了依赖识别信号外,还依赖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产生的协同刺激信号.1999年Hutloff等发现了诱导性协同刺激因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不久B7同源蛋白2(B7 homolog2, B7-H2)被认定为ICOS的配体[1,2].本文旨在探讨ICOS/B7-H2协同刺激信号对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免疫反应,而T细胞的活化依赖于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抗原,第二信号由共刺激分子提供.B7-2(CD86)和PD-L1(B7-H1)是正负共刺激分子的代表,B7-2组成型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上,上调速度非常快,迅速促进T细胞的分化和产生效应[1];PD-L1被广泛地诱导性表达在身体各器官组织中,对免疫应答起负性调控作用,减弱T细胞的免疫应答,是诱导免疫耐受和T细胞凋亡的主要共刺激分子[2].
钙调神经磷酸酶依赖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信号( calcineurin/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CaN/NFAT signaling )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调节信号,通过对Foxp3+iTreg、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广泛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对T细胞耐受的诱导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异常可以导致外周免疫耐受缺失,引起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通过比较诱导性主动咳嗽的方法探讨胸科术后患者适宜的诱导性咳嗽方法。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在手术清醒后2,6,18 h分别实施常规雾化排痰法、气管按压法和吸痰管刺激法进行诱导性咳嗽,观察应用这3种不同方法前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有效咳嗽率、咳痰率情况、诱导前后的感受情况及肺不张发生状况的差异性。结果 术后6h和18 h诱导咳嗽前后△SpO2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按压组和吸痰管刺激组在术后6h的△SpO2与常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管刺激组在术后18 h的△SpO2变化情况与常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前者优于后者。有效咳嗽率、有效咳痰率均为气管按压组>吸痰管刺激组>常规组。舒适度评价结果为常规雾化排痰组>气管按压组>吸痰管刺激组,均无肺不张发生。结论 诱导性主动咳嗽均有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及促进咳嗽咳痰,胸科术后2,6,18h适宜分别采用常规雾化排痰法、气管按压法及吸痰管刺激法,可达最佳效果。
皮肤的慢性溃疡是较难治愈的疾病,一直困扰着医护工作者.德莫林(Demolin,江苏阳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是一种新型生物诱导性创面敷料,呈粉末状.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德莫林外用配合氦氖激光治疗皮肤溃疡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低血糖是怎么发生的?低血糖病因很多,近年来仍有发现其他病因,大致可分为器质性低血糖、功能性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低血糖症不是疾病诊断的本质,它是糖代谢紊乱的一个标志.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血糖< 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但其病因的诊断则比较困难而且较为复杂,常见的低血糖症分为:①空腹(禁食性)低血糖症.②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症.③药物(诱导性)低血糖症.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于1988年被首次克隆[1].二十世纪90年代在对炎症的研究中,人们发现COX有两种异构体,在组织中呈组成性表达的称为COX-1,诱导性表达的称为COX-2[2].二者结构上较为相似,但细胞内定位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COX-1主要分布于内质网,COX-2分布于内质网和核膜[3],这种分布上的不同提示COX-2可能更多地参与了阶段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的合成,与细胞分化和增殖有较为密切的联系[4].
诱导性协同刺激因子(ICOS)与B7同源蛋白2 (B7-H2) 组成共刺激分子,我们旨在探讨B7-H2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免疫抑制诱导性暴发性肝衰竭/纤维淤胆性肝炎(fibrosing cholestatic hepatits,FCH)不仅可出现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严重慢性肝病而接受原位肝移植的患者,也可出现原先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或仅有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在接受肝外器官移植如肾移植、骨髓移植并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后[1,2].本文报道一例"大三阳"老年患者,肾移植3年后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出现暴发性肝衰竭/纤维淤胆性肝炎.
趋化因子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目前,已知的趋化因子可分为CC、CXC、C及CX3C 4个家族和诱导性及组成性两类.CXCL16是近年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损伤部位的巨噬细胞中发现的一种趋化因子,同时也是一种膜结合蛋白,起到清道夫受体的作用.它属于CXC家族,同时具有CC家族和CX3C家族(如: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趋化因子的特征,它包含跨膜区和黏蛋白样结构.我们从CXCL16的基本特征、病理生理功能尤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免疫抑制诱导性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FHF),是指由纤维淤胆性肝炎 ( fibrosing cholestatic hepatitis, FCH ) 迅速发展的肝功能衰竭. FCH是一类新的临床病种,有着独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特征,发生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免疫抑制状态下,特别是器官移植后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经过凶险,病人多在起病后数月甚至数周内因FHF而迅速死亡.在此对FCH作一系统介绍.
移植血管病(GVD)仍是心脏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尽管GVD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Labarrere等[1]证实内皮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分子与GVD密切相关.MHCⅡ分子转录激活因子(CⅡTA)是MHCⅡ结构及诱导性表达最关键的总调节因子,只在MHCⅡ阳性细胞中出现[2,3].本文以抗CⅡTA的核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系表面MHCⅡ抗原的表达,为心脏移植排斥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干细胞的研究仍将是一项世界性的热门课题,一方面在于它许多深奥的基础科学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它巨大的临床治疗性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就胚胎干细胞研究而言,目前的主要瓶颈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伦理学障碍,二是技术困难,即怎么样才能方便地获取大量的胚胎干细胞用于研究.最近,有关从成体细胞通过去分化途径,即重编程过程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eell,iPS)相关结果的发表,给干细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2],并被预言将有可能代替核移植技术而成为干细胞研究的主导技术.
目前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某些疾病如SARS、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器官移植后等的有效手段[1],已广泛使用于临床,因而激素的使用已成为目前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最常见原因。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又称激素诱导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由于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大部分患者最终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如能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尤其在MRI发现之前,积极治疗后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护关节功能,控制和延缓病情发展,可显著减少致残率[2]。
研究背景 处于宫内发育期间的胎儿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心脏畸形可能逐渐加重,因此胎儿心脏外科干预治疗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怀孕期间实施畸形纠治可能预防由于病理性的血流方式所导致的心腔或大血管发育不良.但是,对最佳的胎儿心肌保护研究策略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应用胎儿双心室工作模型,对诱导性心室纤颤和晶体停搏液灌注的心肌保护效果进行对比评估.方法实验用心脏取自孕龄115~125天的胎羊.使用Krebs-Henseleit溶液灌注离体心脏.在动脉导管以远结扎降主动脉,肺动脉侧枝均结扎以模拟胎儿循环.1组离体心脏采用常温诱导性心室纤颤(n=8),另外1组采用低温晶体停搏液灌注使得心脏停搏(n=8).之后均恢复Krebs-Henseleit溶液灌注.通过压力直径关系曲线测定心脏停搏前的心功能基础值以及停搏后的心功能指数.结果停搏后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检测显示,诱导性心室纤颤与晶体停搏液具有相同的心肌保护效果(停搏后左心室收缩指数分别为70%±5%vs68%±15%,P=0.52;右心室收缩指数分别为68% ±4.5%vs65%±4.5%,P=0.26).对于预防舒张期室壁张力的增加,两者的作用相似(左心室分别为32%±5.3%vs38%±11%,P=0.24;右心室分别为25%±3.3vs27%±2.1%,P=0.46).采用两种方法停搏后的心肌含水量均没有显著变化(84%±1.5%vs83.7%±0.9%,P=0.71).结论对于胎儿心肌,常温心室纤颤与低温晶体停搏液灌注能够提供相同的保护效果.由于胎儿心肌储备能力差,现阶段对于胎儿周围组织的温度控制方法有限,因此对于一些需要在宫内实施胎儿心脏畸形矫治的手术,采用常温心室纤颤保护心肌可能更为有利.
肝脏疾病是危害我国人民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对重症肝病及肝功能衰竭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且病死率高.而某些遗传代谢性肝病只能通过家族谱系或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来研究其发生机制,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制约了新药物的筛选和应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的发现为肝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iPS细胞是将转录因子转入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其与胚胎干细胞同样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的全能性,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可能成为细胞替代治疗新的研究热点.此外从患者体细胞获得的iPSCs,可以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疾病表现的关系,以利于筛选新的治疗药物和发现药物新的药理作用.
严重吸入性损伤病死率在80%以上[1],吸入性损伤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手段是以呼吸支持为主.常规机械通气(CMV)易产生通气机诱导性肺损伤,高频震荡通气(HFOV)实施机械通气,能明显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ARDS)呼吸系统的顺应性和氧合作用,减轻肺内炎症反应和通气机诱导性肺损伤[2].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在PS耗竭的动物模型[3]和PS缺乏新生儿[4],效果良好.而在吸人性损伤,PS活性明显降低[5].HFOV联合应用外源性PS是否有协同作用,在个别动物实验已得到了阳性结果[6].2005年5月,我们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以家兔蒸汽吸人性损伤并发呼吸衰竭模型,应用4种(CMV、HFOV、CMV+PS和HFOV+PS)方法进行通气治疗,观察兔动脉氧合和肺组织损伤情况.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期间抗体介导的严重并发症,通常在肝素治疗后5~ 14天发生.其临床特点为血小板减少和发生动(静)脉血栓风险增加.38%~76% HIT患者形成血栓,其中10%需要进行截肢手术,20% ~ 30% HIT患者在1个月内死亡[1-2].HIT抗体是暂时性存在的,常会在3个月内消失.若患者体内产生永久性抗体则再次接触肝素时其后果将更为严重.据推算,在美国每年仅用于治疗心脏手术患者HIT并发症的相关费用就高达3亿美元[3].现围绕心脏手术围术期HIT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目的 分析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4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阴沟肠杆菌AmpC酶诱导前后耐药性的变化,并对部分突变菌株进行ampD基因的测序及序列分析.方法 选择野生型和高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各5株,进行抗菌药物诱导实验;检测菌株诱导前后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并进行三维试验、等电点测定及抑制试验的检测,选择诱导突变的1194E菌株4株进行ampD基因扩增、测序.结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野生型菌株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不明显,而对高诱导菌株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较大,以头孢曲松和氨曲南诱导后的MIC值增高最为明显,可达10.7~128.0倍;ampD基因测序结果提示,经抗菌药物诱导的突变株中,ampD基因序列中有多个位点发生突变,并且发生突变的位点基本相同.结论 尽管作为诱导剂的抗菌药物不同,但ampD基因序列中发生突变的位点基本相同.
近视眼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人类近视眼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路,尤其是透镜诱导性近视眼模型被认为与人类近视眼有更多的相似之处[1].
细胞分化是由多种特定的分化基因网络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完成的生物学过程,如骨髓间充质细胞矿化,是在TGFβ/BMP、Wnt、Notch和Cadherin等信号通路协同作用下,先分化为成骨细胞,随后矿化完成的[1].在一定条件下该程序可逆向编程,称为细胞重编程(reprogramming)或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2-3].
头孢吡肟(cefepime)是广谱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作用.与前三代头孢菌素相比,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诱导性,能更快地穿透革兰阴性杆菌的外膜且与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有更高的亲和力,临床用于重度感染治疗确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