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玻璃化冻融后单个囊胚移植周期中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的109个单个冻融囊胚移植周期资料.根据囊胚玻璃化冷冻时的受精天数,将其分为2组:D5单囊胚移植组(n=48)、D6单囊胚移植组(n=61).比较两组的胚胎复苏率、植入率和流产率,并分析囊胚形态参数预测胚胎植入潜能的价值. 结果 D5单囊胚移植组的植入率为45.83%,D6单囊胚移植组为24.5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5移植组的流产率有低于D6移植组的趋势(9.09% vs.2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囊胚分期、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形态均与植入潜能无显著相关性(P>0.05,95%CI分别为0.879~3.061、0.318~3.184和0.328~1.362).然而分别对D5与D6囊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6囊胚扩张程度与植入潜能相关(P<0.05,95%CI 1.080~10.013). 结论 D5单囊胚移植结局优于D6单囊胚移植;D6囊胚的发育速度与囊胚的植入潜能相关.
目的 比较采用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过程中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排卵与自然排卵的不同临床结局. 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期间,采用自然周期准备子宫内膜的413例冻融胚胎移植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使用HCG进行诱发排卵,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A组为HCG诱发排卵组,共203例;B组为自然排卵组,共21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取卵周期数、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个数、平均移植胚胎评分、排卵日及移植日雌孕激素水平、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的差异. 结果 两组间胚胎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HCG诱发排卵对自然周期准备子宫内膜行冻融胚胎移植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无显著影响.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H)在冻融胚胎移植(FET)中对子宫内膜生长发育不良患者子宫内膜及内膜血流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在我中心因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而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种植失败而行FET患者62例,FET治疗中加用GH患者为研究组(32例),未使用GH治疗者为对照组(30例). 结果 研究组子宫内膜形态、厚度及内膜血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H能促进子宫内膜发育及促进内膜血流,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目的 探讨卵巢不同反应者人绒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孕酮水平与体外受精(IVF)结局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9月11,055例IVF采卵周期和4,021例复苏周期,根据获卵数将卵巢反应性依次分为:卵巢高反应组(获卵数≥20;2,023例)、卵巢低反应组(获卵数≤4;827例)和中间反应组(5≤获卵数<20;8,205例).根据HCG日血孕酮水平分别比较不同卵巢反应组的新鲜周期和复苏周期的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各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孕酮升高的临床因素,采用趋势分析评定各组血清孕酮的切点值. 结果 随着血清孕酮水平的升高,不同反应组其新鲜周期的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均明显下降(P<0.05).但受精率、卵裂率和复苏周期的妊娠率无明显差异(P>0.05).卵巢不同反应者其孕酮升高影响妊娠率的切点值不同:低、中和高反应者孕酮切点值依次为1.5、1.75和2.25 ng/ml. 结论 不论卵巢反应性如何,孕酮升高均影响新鲜周期的妊娠率.但随着卵巢反应性的增加,孕酮切点值也随之升高.孕酮升高不影响复苏周期的妊娠率,故可能并不是通过影响卵母细胞质量而负面影响新鲜周期妊娠率.
目的 研究人卵裂期胚胎玻璃化冻融体外培养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我中心进行的解冻胚胎数不超过3枚,解冻胚胎全部存活并全部移植的274例患者分为当日移植组(A组)和次日移植组(B组),比较组间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 胚胎龄为第2天(D2)的共163个周期,其中A组130个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分别为:23.08%、11.71%和6.67%,B组33个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分别为:27.27%、11.84%和11.11%;胚胎龄为第3天(D3)的共111个周期,其中A组94个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分别为:36.17%、19.35%和8.82%,B组17个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分别为:35.29%、20.45%和16.67%.D2和D3胚胎当日移植组和次日移植组之间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延长体外培养时间不显著影响玻璃化冻融卵裂期胚胎的发育潜能,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玻璃化冷冻胚胎的解冻时间.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超长垂体降调节对改善子宫腺肌病(AM)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在本生殖医学中心实施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后剩余胚胎冻存并择期行FET助孕的AM患者138例.根据FET前是否采用长效GnRH-a垂体降调节将患者分为GnRH-a+人工周期组,共106个周期;单纯人工周期组,共79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激素水平、注射黄体酮日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日内膜形态、平均移植胚胎数、所移植的第3天(D3)卵裂期胚胎质量评分等指标,以及两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结果 (1)注射黄体酮日雌二醇(E2)水平、内膜厚度,FET日孕酮(P)水平和内膜形态评分、平均移植胚胎数、复苏D3胚胎质量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在GnRH-a+人工周期组分别为28.37%(61/215)、48.11%(51/106),单纯人工周期组分别为19.14%(31/162)、31.65%(25/7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产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GnRH-a+人工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明显提高AM患者FET周期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而未增加流产率.
目的 探讨全胚冷冻后首次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临床结局是否优于新鲜胚胎移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胚冷冻后行首次FET(165例)与同期行新鲜胚胎移植(1,951例)患者的临床结局.按全胚胎冷冻的原因不同分为6组,即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组、孕酮升高组、内膜异常组、感染组、输卵管积水组及其他原因组. 结果 全胚冷冻后首次FET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分别为34.6%、40.6%、6.1%,与新鲜胚胎移植组的31.8%、35.7%、4.9%相比,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FET各组间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在数值上存在不小差异,但无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 不同因素所致FET的临床妊娠结局存在一定差异.在不适宜或不能行新鲜胚胎移植时,全胚冷冻后行FET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否需行全胚冷冻需结合患者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目的 探讨雌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激素替代周期行冻融胚胎移植患者244例,随机分为经皮17β-雌二醇组120例(研究组)和口服戊酸雌二醇组124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雌二醇浓度上升曲线、给予黄体酮日雌二醇用药总量、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周期取消率、胚胎移植结局及药物副作用. 结果 黄体日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研究组雌二醇各监测点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4)、用药总量显著性较低(P=0.03);研究组周期取消率(0.83%)显著低于照组(6.45%)(P=0.02);研究组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对照组,自然流产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0、0.54和0.16). 结论 17β-雌二醇经皮给药可以有效的应用于激素替代周期冻融胚胎移植患者.
目的 比较基于排卵监测的方案(MOR)与基于孕酮水平监测的方案(MPR)确定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时机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190个自然周期FET的临床资料.结果 61.1%(116/190)的周期应用MPR方案,38.9%(74/190)为MOR方案;MOR组生化妊娠率为9.5%,同MPR组(1.7%)相比显著升高(P=0.014);然而,MPR、MOR组的临床妊娠率相似,分别为53.4%及51.4%,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方案是生化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MPR与生化妊娠呈负相关[(OR 0.050,95%CI (0.004,0.593)](P=0.018).结论 在基本情况及周期治疗情况相似的患者中,与MOR方案相比,MPR方案进行自然周期FET可能获得更低的生化妊娠率(即更低的妊娠丢失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目的 探讨冻融周期胚胎移植在子宫内膜厚度<8 mm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子宫内膜厚度<8 mm的患者,共19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移植胚胎类型分为2组:A组:新鲜胚胎移植组(n=120),B组:冻融胚胎移植组(n=74).随机选取同期子宫内膜厚度≥8 mm患者,共388个周期,按移植胚胎类型分为2组:C组:新鲜胚胎移植组(n=182),D组:冻融胚胎移植组(n=206).分别比较组间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早期流产率. 结果 A组和B组的临床妊娠率(24.2% vs.43.2%)和胚胎种植率(16.1%vs.23.7%)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但两组间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2% vs.18.8%,P>0.05).C组和D组的临床妊娠率(49.5% vs.46.6%)和胚胎种植率(28.6% vs.2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早期流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1.1% vs.9.4%,P>0.05) 结论 对子宫内膜厚度<8 mm患者,选择冻融周期胚胎移植可获得更高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但不能降低早期流产率.
目的 探讨经皮17-β雌二醇凝胶在冻融胚胎移植(FET)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人工替代周期行FET的患者138例,其中口服戊酸雌二醇组(A组)68例,经皮17-β雌二醇组(B组)70例.观察两组黄体酮给药当日的子宫内膜厚度、血清雌二醇水平,黄体酮给药前雌二醇用药总量及用药持续时间,FET妊娠结局及药物副作用等. 结果 黄体酮日两组子宫内膜厚度[A组(10.42±1.16)mm,B组(10.79±1.29)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黄体酮日血清雌二醇水平(741.34±585.36) pmol/L明显低于B组的(1 750.22±1 390.56)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用药总量A组(70.13±19.21)mg明显低于B组的(99.65±6.04)mg,而用药持续天数(12.60±3.02)d则明显高于B组的(11.13±0.5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相比,B组(40.6%和69.1%)均显著高于A组(29.0%和46.8%)(P<0.05);两组的周期取消率及生化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17-β雌二醇凝胶可以有效应用于FET中的人工替代周期.
目的 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与新鲜胚胎移植的新生儿出生结局.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单胎活产的3 9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的不同分为鲜胚移植组(2632例)和FET组(1 329例);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自然妊娠分娩单胎活产的1 5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FET组和鲜胚移植组的助孕资料,以及3组新生儿的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早产率、低出生体重比例、极低出生体重比例及巨大几比例等.结果 FET组患者的平均年龄[(29.76±4.11)岁]显著低于鲜胚移植组[(30.60±4.22)岁](P<0.05).FET组和鲜胚移植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 329.52±553.95)g和(3 247.89±508.00)g]均显著小于自然分娩组[(3 388.89±461.00)g],但FET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P均<0.05).FET组的早产率(8.50%)、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5.79%)显著低于鲜胚移植组(分别为10.22%、7.33%),而巨大儿出生率(11.44%)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6.50%)和自然分娩组(5.33%)(P均<0.05).FET组的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3.60%)(P<0.05).校正年龄因素后,上述差异依然存在. 结论 FET助孕后的新生儿结局有优于鲜胚移植周期的趋势,但仍劣于自然妊娠;FET周期巨大儿出生率的增加值得临床关注.
目的 探讨高龄妇女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在我院行FET的高龄患者(年龄>37岁)303名(共41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获得临床妊娠分为临床妊娠组(98个周期)及未妊娠组(31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内膜准备方式、子宫内膜类型、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移植优质胚胎数及胚胎类型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龄妇女妊娠结局的因素,并分年龄层(37~40岁和>40岁)探讨影响不同年龄层高龄妇女妊娠结局的可能因素. 结果 临床妊娠组的年龄小于未妊娠组[(39.39±0.14) vs.(40.08±0.11)岁],平均周期数亦少于未妊娠组[(1.49±0.12)vs.(1.92±0.11)个],移植胚胎数及移植优质胚胎数则高于未妊娠组[分别为(2.60±0.58)vs.(2.38±0.04)枚、(1.00±0.10)vs.(0.78±0.05)枚](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0.793,95%CI:0.683-0.921)、总周期数(OR=0.803,95%CI:0.656-0.984)、移植胚胎数(OR=1.722,95%CI:1.161-2.556)、移植优质胚胎数(OR=1.306,95%CI:1.025-1.665)是高龄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37~40岁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为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6,95%CI:1.04-1.53),>40岁的患者中移植胚胎数为独立影响因素(OR=3.44,95%CI:1.50-7.89). 结论 >37岁的患者行FET助孕治疗时,根据不同的年龄分层选择合适的内膜厚度、酌情增加移植胚胎数可能有利于改善高龄妇女的妊娠结局.
目的 探讨降调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常规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未妊娠尚有冷冻胚胎的PCOS患者,再次移植时随机分为两组,A组88例常规激素替代准备内膜,B组51例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准备内膜,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A、B两组间患者年龄、不育年限、基础性激素、体重指数、黄体酮转化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胚率、复苏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早期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激素替代日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临床妊娠率(34.1% vs.52.9%)、种植率(23.2%vs.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具有临床操作简便,对于PCOS患者可获得高妊娠率、高种植率、低取消移植周期率等优点,可作为有效、便捷的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案.
目的 探讨在冻融胚胎囊胚培养中,冻融胚胎的质量与囊胚形成率之间关系,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2016年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行冻融胚胎囊胚培养的449名患者共478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年龄、解冻后胚胎存活状态、D3胚胎细胞数、D3胚胎细胞评级、D3胚胎质量等分组比较解冻后囊胚培养的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分析各因素与可用/优质囊胚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患者解冻后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均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解冻后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在解冻后全存活胚胎组显著高于半存活胚胎组(P<0.05)、D3优质胚胎组显著高于非优质胚胎组(P<0.05)、7~9细胞与>9细胞胚胎组显著高于<7细胞组(P<0.05),D3 A+B级胚胎组的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C+D级胚胎组(19.82%vs.14.83%)(P<0.05);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胚胎解冻存活状态、D3胚胎细胞数与可用囊胚形成显著相关(P<0.05),患者年龄、胚胎解冻存活状态、D3胚胎细胞数、D3胚胎细胞评级与优质囊胚形成显著有关(P<0.05).结论 在冻融胚胎囊胚培养中,患者年龄、胚胎解冻存活状态、D3胚胎细胞数、D3胚胎细胞评级影响囊胚的形成及质量,其中胚胎解冻后存活状态对可用/优质囊胚形成的预测价值最大.
目的 探讨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全胚冷冻后首次冻融胚胎移植(FET)的助孕结局.方法 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生殖中心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521个助孕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其中行全胚冷冻后首次FET的419个周期为研究组,同期的10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间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窦卵泡数目、基础FSH、基础E2、腹腔镜术前癌胚抗原(CA-125)值、体重指数、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临床病理类型比例及各控制性促排卵方案比例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中助孕前CA-125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5.6士11.2)U/ml vs.(20.7±14.3 U/ml)](P<0.05);研究组术后GnRH-a治疗周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8.7% vs.55.9%)(P<0.05);研究组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9%vs.47.7%)(P<0.05).两组间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早期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7%vs.14.6%),而活胎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7% vs.28.4%)(P均<0.05).结论 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全胚冻存后首次行FET其临床妊娠率与鲜胚移植相似,但早期流产率更低,活胎分娩率更高.
目的 比较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采用不同黄体酮制剂联合用药进行黄体支持的妊娠结局及药物费用.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融囊胚激素替代周期的患者160例,均采用芬吗通白片先口服后阴道给药方式准备子宫内膜.按照不同的黄体支持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64例,采用黄体酮针剂注射(60 mg每日1次)联合地屈孕酮片口服(10 mg每日2次);B组50例,采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阴道给药(90 mg每日1次)联合地屈孕酮片口服(10mg每日2次);C组4 6例,采用黄体酮针剂注射(60 mg每日1次)联合微粒化黄体酮软胶囊阴道给药(200 mg每日2次).两两比较A、B组及A、C组患者的妊娠结局、黄体酮药物费用. 结果 分别两两比较A、B组及A、C组的内膜厚度、内膜类型、开始使用孕激素日雌二醇及孕酮水平、平均移植胚胎数、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每移植周期黄体酮药物费用1538.5元、每获得1例临床妊娠所需费用3 077元,均高于A组的261.29元、522.58元和C组的271.49元、624.73元.接受黄体酮注射患者局部红肿发生率2.7%.接受阴道缓释凝胶及微粒化软胶囊阴道给药患者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伴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2.0%及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地屈孕酮口服的患者发生轻度胃肠道不适为1.76%. 结论 对于冻融囊胚移植周期,联合多途径不同黄体支持方法均可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结果.相比较于给药更简便,患者舒适度高但价格较贵的黄体酮缓释凝胶联合地屈孕酮片组(B组),黄体酮针剂联合地屈孕酮片(A组)或微粒化黄体酮软胶囊组更经济(C组).根据患者具体的经济情况、给药方式的接受度、对不适反应的认识程度来制定不同的黄体支持方案.
目的 分析冷冻保存时间对复苏后胚胎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长期胚胎冷冻保存是否对临床结局产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复苏前囊胚的冷冻保存时间将1 808个移植周期分为7组,第1组为≤90 d、第2组为91~180 d、第3组为181~360 d、第4组为361~720 d、第5组为721~1 080 d、第6组为1 081~1 440 d、第7组为≥1 441 d.比较7组的复苏后存活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以及各组间单胎的新生儿出生结局.结果 7组间胚胎存活率、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7组间的单胎新生儿出生结局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胚胎长期冷冻保存对冻融胚胎的质量及发育潜力影响不大,但囊胚长期冷冻保存的远期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行FET治疗的PCOS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FET期间有无使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n=61)与对照组(n=94).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发病率及新生儿体重等. 结果 (1)阿司匹林组的早期流产率(3.0%)显著低于对照组(22.9%)(P<0.05),而胚胎种植率、晚期流产率及临床妊娠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阿司匹林组的HDCP发生率(3.4%)、早产率(l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6%和32.4%)(P<0.05),其他晚期流产率、活产率、GDM发病率、新生儿体重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能降低行人工周期FET助孕的PCOS患者的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及HDCP发病率.
目的 探讨人工周期(OC+ GnRH-a)和刺激周期(来曲唑)两种内膜准备方案对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于我院行FET的158例PCOS患者,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两组,短效口服避孕药(OC)+ GnRH-a人工周期组(人工周期组,70例)和来曲唑刺激周期组(刺激周期组,88例).比较两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和晚期流产率以及活产率等.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基础血清性激素(包括FSH、LH、E2)、IVF促排卵方案、促排药物使用剂量、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及可用胚胎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周期组患者移植胚胎的ICSI助孕率(52.86%)显著高于刺激周期组(36.36%)(P<0.05),两组患者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以及平均移植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周期组的胚胎着床率(55.35%)显著高于刺激周期组(40.91%)(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早期及晚期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对于行FET的PCOS患者采用OC+GnRH-a人工周期方案准备子宫内膜较来曲唑刺激周期方案能获得更高的胚胎着床率.
目的 探讨人工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募集接受FET的患者264例、共264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内膜准备方案不同予以分组:人工周期组177例(共177个周期),自然周期(NC)组72例(共72个周期)和促排卵周期组15例(共15个周期).因促排卵周期组例数较少,故本文只对前两组即:人工周期组和自然周期(NC)组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不育年限、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人工周期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略高于自然周期组(27.0%vs.19.9%;42.9% vs.40.3%). 结论 人工周期在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方面略高于自然周期,且前者方便并利于临床医师工作安排,因此人工周期可作为常规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
目的 通过比较17β-雌二醇,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及他莫昔芬三种常用内膜准备方案的临床效果,拟探寻适合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内膜准备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427例,其中激素替代组(HRT组):123例;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刺激组:155例;他莫昔芬(TAM)刺激组:149例.比较三组间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宫外孕率. 结果 HMG组[(8.1±1.6)mm]与TAM组[(8.2±1.6)mm]内膜显著厚于HRT组[(6.8±0.4)mm],(P<0.05).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及宫外孕比率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MG组及TAM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略高于HRT组,早期流产率及宫外孕率略低于HRT组,以HMG组较为显著.HMG组的多卵泡发育比率显著高于TAM组(9.7%vs.0%,P<0.05). 结论 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可尝试使用HMG、TAM刺激方案准备内膜,该方案可轻度提高胚胎种植率,降低宫外孕率,但OHSS高风险患者需慎用HMG方案.
目的 在冻融胚胎移植(FET)的前提下探讨国产长效亮丙瑞林应用于短方案进行控制性卵巢刺激(COS)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冻融胚胎移植(IVF/ICSI-FET)患者资料共261例.共进行了261个COS周期,入组患者均采用短方案,根据COS过程中应用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的类型分为:A组,国产短效GnRH-a即曲普瑞林(182例);B组,国产长效GnRH-a即亮丙瑞林(贝依(@),79例).后续进行270个FET周期,其中A组226个周期,B组44个周期.统计分析两组的COS周期用药情况、IVF/ICSI-FET结局. 结果 A组的获卵数(8.54±5.64)与B组的获卵数(9.94±5.5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HMG用量显著少于B组(1 485.99±575.29 Uvs.1 783.86±462.44 U,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50.88% vs.54.55%,P>0.05). 结论 1.125 mg国产长效亮丙瑞林(贝依(@))能够用于短方案进行COS,简单有效,不影响其胚胎实验室结局及FET妊娠结局.
目的 探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肌肉注射黄体酮及肌肉注射联合阴道给药三种不同黄体支持方案的不良反应和对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接受FET的患者临床资料,共914个周期.根据患者使用的黄体支持方案,分为3组:A组295个周期,使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B组313个周期,采用黄体酮针剂肌肉注射;C组306个周期,采用黄体酮针剂加阴道用安琪坦.比较3种黄体支持方案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妊娠结局. 结果 A组药物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A、B、C 三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86%、51.44%、50.98%)、胚胎种植率(分别为35.84%、36.20%、36.47%)、早期出血率(分别为11.12%、10.86%、11.44%)、早期流产率(分别为9.49%、8.62%、9.80%)、异位妊娠率(分别为4.75%、4.79%、4.24%)、多胎妊娠率(分别为15.93%、14.38%、16.01%)、及活产率(分别为38.98%、37.15%、38.56%)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对于FET患者,选择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肌肉注射黄体酮及肌肉注射联合阴道给药三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作黄体支持,都能取得一致的、较好的妊娠结局.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可以单独应用,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 探讨芬吗通不同给药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子宫内膜血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接受冻融胚胎移植的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补佳乐组(A组81个周期)、芬吗通口服组(B组78个周期)、芬吗通口服联合阴道给药组(C组86个周期),共245个周期,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于黄体酮诱导内膜向分泌期转化日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容积(V)、子宫内膜内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分析不同方案下内膜转化日雌激素水平、超声参数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1)3组患者诱导内膜向分泌期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容积,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内膜向分泌期转化日血流参数:VI、FI、VFI值C组较A组和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81个周期,移植79个周期;B组78个周期,移植77个周期;C组86个周期,移植85个周期.3组患者周期取消率、雌激素用药时间(至转化日)、诱导内膜向分泌期转化日P、LH水平、流产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内膜向分泌期转化日雌激素水平、着床率、临床妊娠率:C组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吗通口服联合阴道给药可明显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生物利用度高,能够促进子宫内膜内螺旋动脉的增生,增加子宫内膜血流,明显提高PCOS患者FET周期的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是一种较理想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
目的 探讨降调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雄激素血症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不孕不育科行FET的PCOS高雄激素血症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不同分为常规雌孕激素替代组(HRT组,n=76)和降调节雌孕激素替代组(降调节HRT组,n=63),观察两组患者雌激素使用时间和剂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分型、血清激素水平及临床妊娠结局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胚胎移植(ET)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降调节HRT组补佳乐使用时间[(13.67±1.91) d]及总剂量[(81.55±10.80) mg]显著小于HRT组[分别为(15.28±2.47) d和(94.25±14.17) mg](P<0.01);降调节HRT组的ET日A型内膜占比(77.78%)、临床妊娠率(69.84%)及胚胎种植率(47.29%)均显著高于HRT组(分别为57.89%、51.31%、32.47%)(P<0.05).结论 对于PCOS高雄激素血症患者,降调节后雌孕激素替代法准备内膜可以减少雌激素使用时间及用量,改善子宫内膜分型,有效提高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目的 观察全胚冷冻的高龄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临床妊娠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在我中心实施IVF/ICSI共1057周期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7个全胚冷冻周期为首次行FET(研究组),910个为鲜胚周期胚胎移植(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活产率、多胎率、妊娠周数及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单胎出生体重(3 521±377kg)显著高于对照组(3 166±624 kg)(P<0.05),而早产率和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和0)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和13.2%)(P<0.05). 结论 高龄患者全胚冷冻后行FET能获得与鲜胚移植相似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且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黄体支持方案对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我院生殖医学科366个人工周期F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黄体支持方案不同分为A组(地屈孕酮+黄体酮注射液组,246个周期)和B组(地屈孕酮+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组,120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妊娠指标.结果 两组间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基础FSH、基础LH、基础E2、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优质胚胎数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种植率(33.33%)、生化妊娠率(60.00%)、临床妊娠率(56.67%)均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25.93%、46.34%和41.46%)(P<0.05);A、B两组间的自然流产率(13.73% vs.14.71%)、双胎妊娠率(15.45% vs.15.00%)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联合地屈孕酮用于人工周期FET黄体支持能够提高临床妊娠率,但是尚需以后扩大样本量、完善实验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的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湘潭市中心医院行冻融胚胎移植的285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内膜准备方案分为3组:使用达菲林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准备内膜组(GnRH-a+ HRT组,121例);使用避孕药达英-35预处理后联合激素替代准备内膜组(OC+ HRT组,95例);使用避孕药达英-35预处理后联合来曲唑和(或)尿促性素促排卵准备内膜组(OC+COS组,69例).观察三组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等临床疗效. 结果 三组患者间年龄、不育年限、BMI、基础性激素水平、黄体酮转化日内膜厚度、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OC+ HRT组、OC+COS组相比,GnRH-a+ HRT组激素替代日LH/FSH值显著降低(P<0.001),使用雌激素增殖内膜的天数预处理加内膜增殖药物总费用显著增多(P<0.05);与GnRH-a+ HRT、OC+COS组相比,OC+ HRT组因子宫内膜薄周期取消率显著升高(P<0.05),其中OC治疗≥3个周期的患者周期取消率显著高于OC治疗1个周期和2个周期(P<0.001);OC+COS组中有2例患者移植术后出现轻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其它两组未出现. 结论 PCOS患者使用达英-35预处理影响了下周期子宫内膜对雌激素的反应性,促排卵方案有卵巢过度刺激风险,因此达菲林降调节后替代周期可作为更安全有效的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案.
目的 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过程中,复方玄驹胶囊联合补佳乐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1~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助孕治疗,既往因子宫内膜薄取消周期或移植后未成功妊娠而再次行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A组:不给予药物干预;B组:给予补佳乐3 mg口服,bid,至移植日;C组:给予复方玄驹胶囊3粒口服,tid,至移植日;D组:联合应用补佳乐和复方玄驹胶囊,用法同上.每周随访子宫内膜厚度及激素水平,移植后1个月随访妊娠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按患者年龄(≥35岁、<35岁)及不孕年限(>2年、≤2年)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按年龄分层分析显示,无论<35岁还是≥35岁,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呈增加趋势,D组增长最为显著,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组中不孕年限≤2年患者的子宫内膜增长厚度均显著大于不孕年限>2年者(P<0.05).D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A组(P=0.010);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5岁患者的年龄及移植胚胎数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妊娠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D组移植前E2水平和移植胚胎数对妊娠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结论 FET内膜准备过程中复方玄驹胶囊与补佳乐联用可有效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改善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