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周期】相关文献(133)
  • 自然周期取卵术中多次卵泡冲洗的价值

    《生殖医学杂志》 CA 2013年5期

    目的 探讨自然周期取卵术中卵泡冲洗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9月间采用自然周期行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获单卵的患者,对取卵术中卵泡冲洗次数与获卵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获卵母细胞的受精状况、胚胎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1)卵泡冲洗1~3次时,可以采集到74.2%的卵母细胞,卵泡冲洗4~10次,可采集到96.7%的卵母细胞,卵泡冲洗次数>10时,可采集到另外3.3%的卵母细胞.(2)冲洗1~3次所获卵母细胞与冲洗4~10次及>10次所获卵母细胞的受精率(78.7%、63.0%、50.0%)、优胚率(73.4%、76.5%、100.0%)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卵泡冲洗次数增加可以显著提高获卵率,并且所获卵母细胞在受精及胚胎发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在自然周期取卵术中卵泡冲洗是很有必要的.

    自然周期 取卵术 卵泡冲洗
  • 微刺激和自然周期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CA 2013年1期

    目的 探讨高龄、卵巢功能减退、有诱导排卵禁忌证、既往在本院或外院接受常规超促排卵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中表现为卵巢低反应、优质胚胎率低下和(或)反复移植失败的患者,采用微刺激周期和自然周期IVF/ICSI-ET治疗中的临床参数,包括平均获卵数、妊娠率、流产率、临床妊娠率等指标.方法 1.将月经第3天窦卵泡直径<8 mm,卵泡刺激素(FSH)<20 IU/L,雌二醇(E2)<280 pmol/L的患者,从第3天开始服克罗米芬50 mg至取卵日,第8天B超监测,酌情增加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注射;2.窦卵泡直径>8 mm、FSH<20 IU/L、E2>280 pmol/L,或既往周期卵母细胞形态异常,有诱导排卵禁忌证患者采用自然周期.两组均在主导卵泡直径>15 mm,平均每个卵泡E2≈1,100 pmol/L时,肌注0.2 mg曲普瑞林诱发排卵,34~36 h采卵.在内膜达8~14 mm时行胚胎移植.否则实行胚胎的玻璃化冷冻,待以后进行自然周期冻胚移植.结果 从2008年开始共1,223起始周期,取卵1,103周期,卵母细胞早排120周期,完成IVF/ICSI-ET治疗958周期,其中克罗米芬微刺激周期669个,自然周期289个,每年的卵母细胞早排、未获卵的风险以及胚停率下降,妊娠率上升,总的周期取消率无显著改变.并随着周期的增加,每周期的妊娠率无下降趋势,多胎率明显降低.结论 对于高龄、卵巢功能减退、有诱导排卵禁忌证、或既往常规超促排卵IVF/ICSI表现为卵巢低反应,优质胚胎率低下和(或)反复移植失败的低生育力患者,使用微刺激周期或自然周期方案是比较好的选择.

    自然周期 克罗米芬 微刺激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导排卵与自然排卵在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中妊娠结局的比较

    《生殖医学杂志》 CA 2013年7期

    目的 比较采用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过程中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排卵与自然排卵的不同临床结局. 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期间,采用自然周期准备子宫内膜的413例冻融胚胎移植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使用HCG进行诱发排卵,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A组为HCG诱发排卵组,共203例;B组为自然排卵组,共21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取卵周期数、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个数、平均移植胚胎评分、排卵日及移植日雌孕激素水平、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的差异. 结果 两组间胚胎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HCG诱发排卵对自然周期准备子宫内膜行冻融胚胎移植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无显著影响.

    冻融胚胎移植 自然周期 内膜准备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活产率
  • 1,030个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的女方因素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CA 2013年2期

    目的 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女方因素. 方法 分析423对夫妇1,030个夫精IUI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女性年龄、不育年限、不育类型、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与妊娠率的关系. 结果 (1)随着年龄的增加,妊娠率呈下降趋势.(2)不育年限6~9年组临床妊娠率低于≤2年组(P<0.05).(3)继发性不育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原发性不育(P<0.01).(4)促排卵周期的临床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P<0.05),排卵正常的患者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夫精IUI中,女方的年龄、不育年限、不育类型均可影响妊娠率,促排卵治疗不能改善排卵正常患者的妊娠率,治疗时应综合考虑.

    宫腔内人工授精 妊娠率 年龄 自然周期 促排卵周期
  • 冻融囊胚移植后临床结局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1年5期

    目的 比较第5天(D5)和第6天(D6)囊胚期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分析自然周期和替代周期对囊胚期冻融胚胎移植的影响.方法 将移植后剩余胚胎进行囊胚培养至D5或D6后行玻璃化冻融,比较囊胚复苏后的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及种植率等指标.结果D5组解冻154个囊胚,153个存活,复苏存活率99.4%;D6组解冻100个囊胚,99个存活,复苏存活率99%,两组复苏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临床妊娠率D5组(54.4%)显著高于D6组(20%)(P<0.01).自然流产率D5组为6.1%,而D6组则为9.1%,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种植率D5组(41.2%),显著高于D6组(11.1%)(P<0.01).替代周期组(HRT)和自然周期组(NC)相比,NC组的临床妊娠宰及种植率均高于HRT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5囊胚冷冻复苏后移植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内膜准备方法不同即替代周期和自然周期对临床结果并无影响.

    囊胚 玻璃化冻融 自然周期 替代周期
  • 自然周期体外受精取卵前卵母细胞提早排出的预测因素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4年1期

    目的 分析卵巢低反应患者自然周期体外受精(ⅣF)方案中发生取卵前卵母细胞提早排出的相关因素,探讨预测和预防卵母细胞在取卵前提早排出的相关指标. 方法 实施自然周期Ⅳ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患者共378个周期,自月经第3天B超监测窦卵泡直径,基础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值;第8~11天B超监测卵泡直径;当卵泡直径>14 mm时,监测血LH、E2、孕酮(P)水平,当E2≈1,100 pmol/L时,肌注0.2mg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 a)诱发排卵(trigger),34~36 h后取卵.分析各项临床指标与卵母细胞在取卵前提早排出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取卵前卵母细胞提早排出与基础E2值、“trigger”日P、LH值有关,与患者年龄、基础LH、FSH值和卵泡直径无关.结论 自然周期取卵时机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基础E2值及监测P、LH水平进行预测和监控.

    自然周期 卵巢低反应 取卵前 卵母细胞
  • 以孕酮水平确定冻融胚胎移植时间的临床研究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6年1期

    目的 比较基于排卵监测的方案(MOR)与基于孕酮水平监测的方案(MPR)确定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时机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190个自然周期FET的临床资料.结果 61.1%(116/190)的周期应用MPR方案,38.9%(74/190)为MOR方案;MOR组生化妊娠率为9.5%,同MPR组(1.7%)相比显著升高(P=0.014);然而,MPR、MOR组的临床妊娠率相似,分别为53.4%及51.4%,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方案是生化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MPR与生化妊娠呈负相关[(OR 0.050,95%CI (0.004,0.593)](P=0.018).结论 在基本情况及周期治疗情况相似的患者中,与MOR方案相比,MPR方案进行自然周期FET可能获得更低的生化妊娠率(即更低的妊娠丢失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冻融胚胎移植 自然周期 方案 孕酮
  • 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4年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生殖中心,采用自然周期(NC)和克罗米芬(CC)、来曲唑(LE)、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CC+ HMG和LE+HMG 5种促排卵方案用于IUI共2 528周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LE+ HMG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9.49%、13.74%、14.95%、15.73%、19.13%、21.80%;5个促排卵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 HMG组临床妊娠率高于CC组、LE组、HMG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 H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NC组、CC组、LE组、HMG组、CC+ HMG组和LE+HMG组多胎妊娠率分别0%、4.26%、2.38%、9.88%、9.52%、1.72%;促排卵周期组总多胎妊娠率及其中HMG组、CC+ HMG组多胎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促排卵组多胎妊娠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NC组、CC组、LE组、HMG组、CC+ HMG组和LE+ HMG组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促排卵治疗可提高IUI的临床妊娠率,对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增加多胎妊娠率.LE+ HMG方案可以提高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促排卵 临床妊娠率
  • 人工周期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应用价值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2期

    目的 探讨人工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募集接受FET的患者264例、共264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内膜准备方案不同予以分组:人工周期组177例(共177个周期),自然周期(NC)组72例(共72个周期)和促排卵周期组15例(共15个周期).因促排卵周期组例数较少,故本文只对前两组即:人工周期组和自然周期(NC)组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不育年限、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人工周期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略高于自然周期组(27.0%vs.19.9%;42.9% vs.40.3%). 结论 人工周期在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方面略高于自然周期,且前者方便并利于临床医师工作安排,因此人工周期可作为常规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

    人工周期 自然周期 冻融胚胎移植
  • 不同直径卵泡排卵对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11期

    目的 了解不同直径卵泡排卵对自然周期冻胚移植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427个周期.其中135个周期小卵泡排卵后行冻融胚胎移植,为研究组;对照组为292个周期正常大小卵泡排卵后行冻融胚胎移植的患者.观察指标为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活产率.结果 小卵泡排卵组与对照组的种植率(29.9% vs.29.6%,P=0.91)、临床妊娠率(44.4% vs.47.2%,P=0.78)、流产率(13.3% vs.12.3%,P=0.67)、异位妊娠率(5.0%vs.2.9%,P=0.72)及活产率(36.3% vs.40.1%,P=1.00)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行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时,与正常大小卵泡排卵组比较,小卵泡排卵组可获得相似的临床妊娠结局.

    小卵泡排卵 自然周期 冻胚移植
  • 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患者4种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案的比较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2018年12期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4种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助孕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的RIF患者共381个FET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子宫内膜准备方案的不同分成4组:自然排卵组(NC组,120个周期)、激素替代组(HRT组,195个周期)、垂体降调节后HRT组(GnRHa-HRT组,27个周期)和诱发排卵组(OI组,39个周期),比较4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周期特点和助孕结局. 结果 4组中GnRHa-HRT组囊胚移植率最高,OI组卵裂期胚胎移植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解冻前冻胚数、既往移植周期数、移植胚胎个数、移植日内膜厚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卵裂期胚胎的妊娠结局比较:OI组、HRT组优胚率显著高于NC组(P<0.05);OI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活产率较HRT组和NC组略高,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的自然流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囊胚期胚胎的妊娠结局比较:NC组、HRT组、GnRHa-HRT组和OI组4组的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NC组、HRT组、GnRHa-HRT组的自然流产率略高于OI组,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RIF患者采用此4种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助孕的临床效果相当,NC和HRT方案可能更常应用于临床.

    反复种植失败 冻融胚胎移植 自然周期 激素替代周期
  • 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临床结局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12期

    目的 研究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探讨促排卵IU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行IUI治疗的600个周期,其中自然周期355例,促排卵周期2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 结果 ①促排卵周期患者的临床妊娠(14.69%)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的临床妊娠率(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促排卵周期流产率为27.78%,略高于自然周期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促排卵周期活产率为11.02%,略高于自然周期的7.6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新生儿均未发现任何出生缺陷.④按年龄段分组: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15.94%,显著高于同年龄段患者自然周期的9.09%(P<0.05);而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89%和5.79%,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促排卵治疗能显著提高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IUI临床妊娠率,但对于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治疗并不能改善IUI临床妊娠率.

    无排卵障碍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促排卵周期
  • 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围种植期雌二醇监测的意义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2018年10期

    目的 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围种植期血清雌二醇(E2)水平对种植率和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的362个周期,根据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分为激素替代方案(239个周期)和自然周期方案(123个周期).根据妊娠结局的不同,分别比较激素替代方案和自然周期方案中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移植日、移植后第3天血清E2和孕酮(P)水平及P/E2;再将患者分为移植后第3天E2≤367 pmol/L和E2>367 pmol/L两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与妊娠率.结果 (1)激素替代方案中,妊娠组(128个周期)与未妊娠组(111个周期)在移植日、移植后第3天的E2、P及P/E2均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后第3天E2≤367 pmol/L(42个周期)和E2>367 pmol/L(197个周期)两组间种植率与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2)自然周期方案中,妊娠组(70个周期)与未妊娠组(53个周期)移植日E2、P及P/E2无显著差异(P>0.05);妊娠组移植后第3天E2水平显著高于未妊娠组[(493.9±272.2)pmol/L vs.(395.0±162.9)pmol/L,P<0.05];移植后第3天E2≤367 pmol/L组(43个周期)与E2 >367 pmol/L组(80个周期)比较,胚胎种植率(28.9% vs.44.7%)和临床妊娠率(41.9% vs.65.0%)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移植后第3天E2水平可能预测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但在激素替代周期中监测意义不大.

    冻融胚胎移植 激素替代周期 自然周期 围种植期 雌二醇
  • 自然周期成熟卵和未成熟卵体外培养成熟获得的剩余胚胎经玻璃化冻融35例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1年4期

    1983年Wood等[1]通过冻融胚胎移植获得首例临床妊娠,1985年Cohen等[2]将首例冻融胚胎移植获得了健康婴儿,此后胚胎冷冻技术开始成为辅助生殖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院生殖中心自2005年4月,开展了自然周期体外受精(IVF)结合未成熟卵体外成熟(IVM)技术(IVF/M)治疗不育症,并将剩余胚胎经玻璃化冷冻保存,待机进行解冻胚胎移植,提高了体外受精/体外成熟-胚胎移植(IVF/M-ET)的移植机会和累积妊娠率.

    自然周期 未成熟卵母细胞 玻璃化冷冻 胚胎移植
  • 氯米酚促排卵周期的特点和规律性再认识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4年6期

    回顾性分析总结氯米酚(CC)促排卵周期和自然周期的卵泡监测资料,比较二组卵泡期长短、不同时间点的子宫内膜厚度(EM)和宫颈粘液评分(CS)、排卵前LH峰出现比率、排卵时优势卵泡大小、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和活产率.自然周期组和CC组共监测有优势卵泡(≥1.4 cm)发育各230周期,最终能排卵者分别为190周期和186周期,卵泡期分别为(16.32±0.26)d和(17.02±0.28)d,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优势卵泡直径2.0 cm时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8 mm者自然周期组占95.3%,显著高于CC组(34.9%)(P<0.01);但在排卵前≥8 mm者两组分别为96.8%和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在优势卵泡2.0 cm时宫颈粘液评分≥9者自然周期组与CC组分别为94.7%和33.8% (P<0.01),而在排卵前再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95.8% vs.94.6%)(P>0.05).自然周期组和CC组的排卵周期中于排卵前出现LH峰比率分别为94.7%和93.5%,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排卯时优势卵泡直径为1.96±0.31 cm(1.6~2.4 cm),显著小于CC组的2.46±0.46 cm(1.8~3.0 cm) (P<0.05);自然周期组在优势卵泡≤2.2 cm前排卵者(98%)显著高于CC组(35%)(p<0.01),而自然周期组在优势卵泡>2.2 cm后排卵者(2%)显著低于CC组(65%)(P<0.01).CC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33.33% vs.22.11%)(P<0.05).但两组之间流产率、宫外孕率、活产率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CC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的、安全的、价廉的促排卵药,其卵泡生长发育的特点是生长速度更快、长到更大才成熟、多数能自然排卵、卵泡成熟排卵前并未影响宫颈粘液评分和子宫内膜厚度,所以对CC周期未妊娠者应另外寻找更深层次的不孕原因.

    氯米芬 排卵 自然周期 子宫内膜 宫颈粘液
  •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比较

    《生殖医学杂志》 CA 2013年8期

    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是将男性精液在体外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以去除精浆,集中活动力较强的精子,注入女性子宫腔内,从而获得妊娠的一种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方法,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促排卵周期是否较自然周期有更好的妊娠结局尚存在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中心的1,030个夫精IUI周期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和比较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的妊娠结局.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促排卵周期 妊娠率
  • 自然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06年1期

    总结了我中心早期开展自然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结果,并与同期超促排卵周期IVF-ET的结果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自然周期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冻融胚胎移植56周期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04年4期

    胚胎冷冻技术已成为常用辅助生殖技术之一,具有一个取卵周期的累计妊娠率提高,减少多胎妊娠风险及并发严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降低费用等优点.我中心自开展胚胎冷冻术以来,目前已解冻并移植了50例56个周期,结果分析如下.

    冻融胚胎 自然周期 妊娠率
  • 三种内膜准备方案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的结局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3期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的临床结局. 方法 观察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冻融胚胎移植的不孕不育患者,共193个周期,其中自然周期组(A组)85例,补佳乐人工周期组(B组)78例,补佳乐联合芬吗通组(C组)30例,比较分析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临床妊娠及胚胎着床等有关情况. 结果 3组患者年龄、不育年限、移植胚胎数、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临床妊娠率、总体胚胎种植率及流产率分别为53.4%(103/193)、32.1%(135/420)、7.8%(8/103);C组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66.7%和36.7%,高于A组(47.1%和29.2%)和B组(44.9%和33.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在冻胚移植内膜准备过程中,补佳乐联合芬吗通方案组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且经济方便.

    冻融胚胎移植 内膜准备 自然周期 激素替代治疗
  •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比较研究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4期

    目的 比较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924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346个,促排卵周期578个.比较两者的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及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并抽取两组患者中无排卵障碍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比较. 结果 (1)促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19.8% vs.10.7%)(P<0.001),而两组流产率(5.4%vs.14.0%)、异位妊娠率(2.7% vs.4.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无多胎妊娠及中重度OHSS发生,促排卵周期组多胎妊娠率及中重度OHSS发生率分别为12.3%及1.8%.(2)无排卵障碍的病例中,促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18.7% vs.10.9%)(P<0.05),而两组流产率(3.0% vs.11.1%)、异位妊娠率(3.0% vs.5.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促排卵方案中,来曲唑(LE)组妊娠率高于克罗米酚(CC)组(28.6% vs.15.6%)(P<0.05),其他各促排卵方案之间的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促排卵治疗没有增加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但可能增加多胎妊娠和OHSS的发生.

    自然周期 促排卵周期 宫腔内人工授精
  • 掌握自然周期取得优质卵母细胞时机的探讨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10期

    目的 探讨如何掌握自然周期取得优质卵母细胞的时机. 方法 将本中心2012年12月~2013年12月75例患者的142个自然取卵周期按照是否获卵分为2组:获卵组(117个取卵周期)和未获卵组(25个取卵周期),分析两组之间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142个取卵周期中,获卵率82.4%(117/142),获成熟卵率为82.9%(97/117),有效胚胎率为71.8%(84/117).将HCG日LH值的变化做图并做比较,LH在上升支10~20 U/L间获卵率及获得优质卵母细胞率比其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然周期取卵患者HCG日LH水平是影响获卵的重要因素,上升支LH 10~20 U/L诱导排卵(trigger)有利于获得成熟卵母细胞.

    自然周期 取卵 不孕 成熟卵母细胞
  • 卵巢功能减退患者采用自然周期或微刺激方案治疗策略及结局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2016年10期

    目的 探讨卵巢功能减退患者,采用自然周期或微刺激周期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临床参数(获卵率、受精率、妊娠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从本生殖中心CCRM数据库中选取6 632例卵巢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2 253例,微刺激周期4 379例,在月经第3天B超监测窦卵泡数目、直径,检查基础FSH、LH、E2值.窦卵泡直径<8 mm,FSH<16 U/L、E2<280 pmol/L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加HMG微刺激促排卵,否则行自然周期.当优势卵泡直径>15 mm,平均每个优势卵泡E2约等于1 100 pmol/L时,于当天20:30肌肉注射0.1 mg GnRH激动剂(GnRH-a)诱发排卵,34~36 h后取卵.在内膜达8~14 mm时行新鲜胚胎移植,否则行胚胎的玻璃化冷冻,待以后行自然周期移植. 结果 自然周期或微刺激IVF/ICSI治疗时,卵巢功能减退患者的每移植周期妊娠率为30%左右,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妊娠率没有明显改变,连续4周期累计妊娠率约46%. 结论 卵巢功能减退患者在自然周期/微刺激治疗中,妊娠率没有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下降,建议连续采用自然周期/微刺激治疗,节约治疗时间、提高累积妊娠率.年龄>45岁的不孕症患者应适时终止自然周期/微刺激治疗,或改用供卵IVF治疗.

    卵巢功能减退 自然周期 克罗米芬 微刺激
  • 尿黄体生成素试纸在自然及促排卵周期中预测排卵的应用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00年6期

    应用尿黄体生成素(LH)试纸对48例不育患者的自然周期、克罗米芬(CC)和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共102个周期监测排卵,以评价其预测排卵的效果,并比较3组尿LH峰值时优势卵泡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差异。

    尿黄体生成素试纸 排卵周期 预测排卵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自然周期 优势卵泡 内膜厚度 克罗米芬 监测排卵 不育患者 子宫 应用 评价 峰值
  • 自然周期与激素替代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妊娠情况分析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3年1期

    冻融胚胎移植(FET)能够提高新鲜取卵周期的累积妊娠率,减少多胎妊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FET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子宫内膜的接受性和胚胎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性.FET中最常用的是自然排卵周期方案和人工周期方案,人工周期方案中又以给予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激素替代周期(HRT)方案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2011年FET周期数据,比较HRT与自然周期患者的妊娠情况.

    自然周期 激素替代 冻融胚胎移植 子宫内膜 人工周期 多胎妊娠 卵巢过度刺激 排卵周期 孕激素 同步性 妊娠率 接受性 雌激素 并发症 应用 数据 患者 发育
  • 不孕妇女自然周期及促排卵周期中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现象的观察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7期

    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LUFs)系指卵巢内有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黄素化和相应的雌孕激素分泌,但无真正的卵泡破裂和排卵发生的病理内分泌状态.LUFs作为不孕症的原因之一,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重视.本文对72例不孕妇女131个月经周期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LUF的阴道超声影像学特点、诊断标准及可能的发生机理.

    不孕妇女 自然周期 排卵周期 黄素 卵泡破裂 影像学特点 诊断标准 月经周期 阴道超声 生长发育 临床医师 监测结果 激素分泌 发生机理 内分泌 卵发生 不孕症 状态 卵巢 病理
  • 多次胚胎移植失败患者采用冻融胚胎移植3种内膜准备方案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多次移植失败患者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冻融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多次胚胎移植失败者行冻融胚胎移植资料,其中采用自然周期45例(A组);采用激素替代周期33例(B组);采用降调节后激素替代周期40例(C组).结果:3组对象的年龄、体重指数、不孕年限、解冻胚胎数、移植胚胎数、转化日雌二醇水平、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自然周期排卵前内膜厚度、早期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中排卵前内膜形态A组和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高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移植优胚数高于C组(P<0.05),A组与C组、A组与B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A组和B组转化日内膜形态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次移植失败者采用激素替代和降调节后激素替代子宫内膜准备法行冷冻胚胎解冻移植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对于子宫内膜形态欠佳者,建议行降调后激素替代方案.

    冻融胚胎移植 降调节 自然周期 替代周期
  • 来曲唑与尿促性腺激素两种不同促排卵方案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中的作用比较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CSTPCD 2018年3期

    目的 探讨来曲唑(LE)与尿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0月来我院妇科生殖门诊,分别采用自然周期(NC)以及来曲唑(LE)、尿促性腺激素(HMG)不同促排卵方案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156例患者(共197个周期),对其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 LE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HMG组(P<0.05),与NC组无显著性差异;LE组、HMG组的优势卵泡数(1.7 ±0.4、2.4 ±0.5)、排卵数(1.2 ±0.2、2.1 ±0.3)均高于NC组(1.3 ±0.3、1.1 ±0.2),其中LE组与HM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E 及 HMG 组的临床妊娠率(25.4%、30.2%)均高于 NC 组(8%) (P<0.05),LE组与HMG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多胎妊娠率及OHSS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促排卵治疗可有效提高IUI的临床妊娠率,相比于HMG方案,LE方案既可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且可降低多胎妊娠率和OHSS发生率,安全性更好.

    宫腔内人工授精 来曲唑 自然周期 促排卵 临床妊娠
  • 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CSTPCD 2015年Z1期

    目的 研究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不孕患者2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4年6月-2013年8月期间,将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五组,每组各40例,分别接受自然周期排卵(NC组)、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CC组)、来曲唑促排卵(LE组)、枸橼酸氯米芬联合注射用尿促性腺素促排卵(CC+ HMG组)及来曲唑联合注射用尿促性腺素促排卵(LE+ HMG组),记录五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 结果 NC组、CC组、LE组、CC+ HMG组及LE+ HMG组患者的妊娠率分别为5.00%、12.50%、15.00%、20.00%、22.50%,四组促排卵治疗患者的妊娠率均高于自然周期组,CC+ HMG组患者及LE+ HMG组患者的妊娠率与NC组患者的妊娠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促排卵可有效提高夫精人工受精患者的妊娠率,采用枸橼酸氯米芬或者来曲唑联合注射用尿促性腺素促排卵治疗的患者妊娠率最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促排卵方案 自然周期 枸橼酸氯米芬 来曲唑 尿促性腺激素
  • 自然周期IVF/IVM技术治疗不明原因性不孕症的临床初探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CSTPCD 2014年4期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体外受精联合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F/IVM)技术治疗不明原因性不孕症(UEI)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UEI患者接受27个治疗周期。采集到的优势卵泡和小卵泡中的成熟卵母细胞当天受精,未成熟卵母细胞经IVM培养24 h或48 h后受精,得到的胚胎于第3天移植,观察妊娠情况。结果27个周期均完成移植,共获得卵母细胞279个,平均(10.3±4.4)个,优势卵泡中共获得卵母细胞23个,平均(0.9±0.4)个。正常受精率为86.5%(148/171),卵裂率为90.5%(134/148),周期妊娠率为33.3%,胚胎着床率为15.2%。成功分娩77.8%,流产率为22.2%。结论自然周期IVF/IVM可作为治疗UEI的一种尝试和选择,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自然周期 体外成熟 不明原因性不孕症 妊娠率
  • 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患者精子制备方法的选择策略

    目的 为丈夫精液正常行自然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第一周期患者选择最佳的精子制备方法.方法 采用区组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标准上游组,直接上游组,密度梯度离心组和密度梯度离心和直接上游组).精子计数应用Makler计数板,形态学分析采用伊红-苏木精染色法,妊娠结果 的判定为IUI28d后行超声监测到胎囊及胎心.结果 四组患者的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无差异.密度梯度离心组的精子处理时间最少(13.5分).密度梯度离组的a+b级精子回收率(42.5±15.7)%及a+b级精子总回收数最高(55.3±25.7)百万.密度梯度离心组(26.5±11.6)%和密度梯度离心加上游组的回收精子畸型率低(24.7±12.8)%.结论 丈夫精液正常行第一周期IUI自然周期助孕的患者,精子制备方法首选直接上游法.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上游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