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电脑部件低频电磁辐射分布特征,检测开机(充电,未充电,有线、无线联网和断网)和待机状态下笔记本电脑(L1、L2、H1)、台式电脑和一体机电脑的键盘(有线和无线类型)、鼠标(有线和无线类型)、屏幕、电源适配器等不同部件周围的磁感应强度.结果显示,一体机在断网、联网两种状态下背面的硬盘附近、台式机机箱背后电源附近、一体机的显示屏表面、笔记本白身的触摸鼠标和键盘、电源适配器表面磁感应强度较高,应注意科学合理使用电脑,以减少电磁辐射暴露.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公众对自身所处环境质量意识的提高,以及诸如"极低频电磁辐射危害健康"等言论在各类媒体上广为流传,公众对电磁场的健康影响问题日渐担忧.输变电工程周围存在的电场与磁场是否对公众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公众关心的主题.
目的:了解高强度低频电磁辐射作业环境中作业人群的职业暴露现状和内耳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某高强度低频电磁辐射作业环境中的502例作业人员为调研对象.应用电磁辐射场强仪和噪声分析仪对作业现场不同工作岗位的作业环境进行电磁辐射强度测试和噪音测试,观察作业环境的电磁污染和噪声污染现状;对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纯音测听(PTA)检测,从总体样本人群中筛选出DPOAE检测中2个或2个以上频率未通过的100例作为观察组,DPOAE检测完全通过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纯音测听检测中连续两个频率纯音听阈>20 dB HL进行ABR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DPOAE影响因素筛选.结果:作业场所的电场强度在21~38 KV/m,超出国家标准.噪音强度在52~65 dB HL范围内,在安全范围内.问卷调查结果提示观察组中头痛、失眠、耳鸣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POAE检测显示观察组的通过率和幅值低于对照组,提示该频段电磁辐射暴露可能会引起外毛细胞轻度、散在的改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POAE未通过发生的促进因素是接触电磁辐射(OR=40.22)、日辐射暴露时间长(OR=27.05),工龄长(OR=1.67).保护因素是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措施(OR=0.388).结论:该人群暴露于超标的电磁辐射环境中,DPOAE的未通过率以及其幅值下降远高于正常人群,接触辐射、工作时间、每日工作时间可能是导致DPOAE未通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措施是保护因素.
随着电磁辐射的暴露水平不断增加,电磁污染将成为本世纪最主要的物理污染[1].电磁污染的主要频段包括两个,即50~400 Hz 极低频电磁辐射(生活与工业用电)和900~2 500 MHz 射频电磁辐射(通讯频段),这也是目前电磁生物效应的主要研究对象.手机电磁辐射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电磁辐射,在通话过程中耳部与手机的距离只有几厘米,接受手机电磁辐射最强,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射频电磁辐射对耳的生物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射频电磁污染对内耳的生物效应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