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房】相关文献(97)
  • 警示标识在骨科病房防跌倒的效果分析

    《健康大视野》 2012年9期

    目的:探讨警示标识在骨科病房防跌倒的效果.方法:采用警示标识管理措施,加强骨科高危跌倒关键环节的控制.结果:骨科住院病人警示标识后,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护士防跌倒的风险意识及相关能力也明显增强.结论:采用警示标识加强跌倒风险管理,能有效预防骨科患者跌倒,提高了护理人员防跌倒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警示标识 骨科病房 防跌倒分析
  • 研究视频健康教育在骨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6期

    目的:研究视频健康教育在骨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共计36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组患者则采取视频健康教育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依从性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中应用视频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还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依从性,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视频健康教育 骨科病房 临床护理
  • 探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模式的医学价值

    目的 探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模式的医学价值.方法 在2017年3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骨科病房中选取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应用预防护理模式将其分为探究组与常规组.探究组患者护理工作中加入预防护理措施,常规组患者接受普通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探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病房中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模式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骨科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模式
  • 骨科病房应用层级护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骨科病房施行层级护理管理的可行性.方法:本试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骨科病房60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150例;同时选择我院骨科病房护士76名,将护士随机分为A组30名、B组46名,对照组选择A组,施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选择B组,施行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各项试验数据.结果:骨科病房中施行层级护理管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随之降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亦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于骨科病房中施行,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亦十分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层级护理管理 骨科病房 可行性
  • 骨科病房骨关节感染部位分离病原体及其耐药性

    《系统医学》 2017年8期

    目的 明确骨科患者伤口感染后常见菌落的分布,希望能够对临床骨科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以2011年3月/2013年5月入住该院的骨科患者的分泌物、组织液以及关节腔穿刺液等两百余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230份骨科标本中,阳性标本157份,阳性率68.3%;阳性标本共分离到各种病原菌1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1.5%,革兰阴性菌占48.5%.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引起骨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8.6%和78.6%;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4.7%和33.0%.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百分之百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低,有比较高的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对于多数药物具有耐药性,反应并不敏感.结论 该院骨科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为复杂,主要种类是葡萄球菌.同时,近几年苯唑西林耐药菌株的增多及革兰阴性杆菌的增长速度较快,显示临床对于骨科感染的治疗方式,应该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综合多方面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在日常研究中,应该注重菌落的培养,以研究细菌的药物抗性.

    骨科病房 关节感染 耐药性分析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验证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2—7月的57名骨科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30名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给予对照组27名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护理工作质量的改善情况,并对各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一般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以及设备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实施效果的满意度为96.67%,明显比对照组的77.78%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骨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发生风险,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 骨科病房 护理管理
  • 整体护理在骨科病房的应用

    目的 研究整体护理在骨科病房的实施效果.方法 抽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我科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实施以入院评估、术前健康宣教、术后疼痛干预、术后功能锻炼指导及出院健康指导的整体护理.结果 整体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达到较好的临床护理疗效.

    整体护理 骨科病房
  • 骨科病房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病房中应用效果,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该院进行常规护理骨科患者210例(常规护理组),2017年1-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骨科患者230例(风险管理组),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骨科护理,风险管理组进行风险防范护理与管理:健全完善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提高骨科护理人员素质、加强骨科医护患沟通、完善骨科病房防护措施.结果 风险管理组发生骨科不良并发症1.74%、护理投诉0.43%低于常规护理组的6.67%、2.86%;护理满意度98.26%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骨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质量,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投诉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缓解日益紧张的护患关系.

    骨科病房 护理风险 管理 效果评价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究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骨科病房的78例患者为该次护理模式的研究对象.将实施常规管理护理的39例骨科病房患者设定成对照组,将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39例骨科病房患者设定成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5.13%vs 23.08%)(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中病房管理、设备操作及基础护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高达97.44%,显著高于仅为69.23%的对照组(P<0.05).结论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中具有更高的护理效果,在提升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同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 骨科病房 并发症 满意度 工作质量
  •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该院骨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为对照组,一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结果 实验组患者计划外麻醉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为(2.1±1.1)次,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VAS评分分别为(4.1±0.4)分、(3.5±0.7)分,急性疼痛发作次数为(12.6±2.3)次,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各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6%(8例),对照组患者各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4%(12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的实施可以提高骨科病房的疼痛管理质量,减少计划外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急性疼痛,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 骨科病房 疼痛护理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应用对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层级护理管理制度是一种符合当前护理理念的管理模式.其能够依据护理人员不同的工作权限,落实工作任务,履行岗位职责,满足不同病患对于疾病的需要,让患者感受到高品质的护理服务.进而提升护理品质.结合实际情况,该文从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应用对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情况,旨在为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

    层级护理管理 骨科病房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小组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和研究小组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价值,为了为科室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根据随机原则要求抽取20例于2015年1-12月在该院骨科工作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管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6月)护理人员接受传统的管理模式,而观察组(7~12月)护理人员则接受小组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对比和分析两组的护理质量差异。结果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取得一定管理效果,但试验组更占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小组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利于提升骨科的护理服务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和应用。

    责任制护理 护理质量 骨科病房
  • 骨科病房基础护理管理的探讨

    目的:探究基础护理管理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医院骨科病房收治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础护理管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4% (P<0.05).结论:对骨科病房患者加强基础护理管理,全面落实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对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骨科病房 基础护理 护理满意度
  • 完善优质护理服务以加强骨科患者超前镇痛管理

    目的:探讨在骨科患者护理中开展超前镇痛管理的措施与效果,为临床更好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将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镇痛泵镇痛,研究组采取超前镇痛方法,并给予两组相应的疼痛干预及护理措施.以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受程度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功能锻炼总有效率为考察指标对两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18~48h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与术后24h内开始功能锻炼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超前镇痛及相应干预措施应用到骨科病房患者的护理中去,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而且能使患者更早的进行功能锻炼,从而促进其更快康复.

    超前镇痛 骨科病房 护理
  • 骨科病房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构建与成效

    目的:探讨骨科病房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构建与成效.方法:选取医院骨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258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9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医院骨科临床常用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构建和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能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人文关怀 骨科病房 构建 成效
  • 人性化服务在基层医院骨科病房护理管理的实践

    文章探讨了基层医院骨科病房的护理管理问题,提出以人性化服务来实现更高水平的护理管理.选取在浙江省青田县人民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服务,实验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人性化服务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

    人性化服务 骨科病房 护理管理
  • 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实施效果

    目的:探讨小组责任制护理用于骨科病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 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骨科的12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实施小组责任制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服务质量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质量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观察组的疾病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 (P<0.05).结论:骨科病房实施小组责任制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 骨科病房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全员参与骨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文章结合近代中医所遭受的曲折命运,以西方舶来的市场营销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了中医自身的劣势及未来发展道路中的不利因素,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中医学早日摆脱弱势的地位,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护理质量管理 全员参与 骨科病房 实践 体会
  • 5S现场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5S现场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制定计划、方案、目标,在骨科病房实施5S管理,对护理事件风险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其差异性.结果:在实施5S现场管理前,护理事件风险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分别为2.05%和94.53%,实施后,护理事件风险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分别为1.11%和96.40%,差异显著(P<0.05).结论:5S现场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病房的护理工作,可降低护理事件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5S现场管理模式 骨科病房 护理风险 满意度
  • 骨科专职感染监控护士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为了发挥医院感染监控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提高骨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选拔科室监控护士并进行感染管理培训,在护士长的指导下开展临床工作,专职管理监控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结果充分发挥了专职感染监控护士在骨科病房预防感染中的作用,从各个环节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院内感染 骨科病房 护理管理 专职护士
  • 骨科病房晨间交接班时健康宣教的效果评价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护士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护理健康教育是由护士针对患者或健康人群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而实施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1].创伤骨科患者受伤突然,病程长,康复慢,患者的肢体活动受限制,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我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晨间交接班时强化健康宣教内容,以使其明确自已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康复中,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骨科病房 晨间交接班 健康宣教 效果评价
  • 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通过开展骨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确保病人的自身安全,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方法:对骨科病房存在风险进行评估,提高护士风险意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增强细节管理,提高风险监控力度。结果:骨科病房中护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技能都获得了提高,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了病房护理质量。结论:提高骨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的出现,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护理服务。

    护理风险管理 骨科病房 应用观察
  • 超前镇痛在骨科病房中的运用及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在骨科病房应用超前镇痛的效果,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手术患者86例选为研究对象,均行镇痛处理,依据镇痛模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43)行传统镇痛泵镇痛,观察组(n=43)行超前镇痛,同时行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8小时~48小时各个时段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超前镇痛联合疼痛护理在骨科病房中运用效果优良,可大幅度改善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超前镇痛 骨科病房 护理
  •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来对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进行建立,通过疼痛控制满意、疼痛干预有效率、疼痛病情观察及时率、疼痛护理记录合格率以及疼痛评估准确率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来管理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结果: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后(2014年7月~12月)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前(2014年1月~6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的疼痛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能让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 骨科病房 疼痛护理 作用
  • 骨科病房基础护理管理与分析

    目的:了解骨科病房基础护理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分析骨科病房基础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临床进行骨科病房基础护理的经验.方法:通过加强骨科病房的基础护理管理,实行人性化护理,落实骨科病房护理管理责任制.结果:经过加强骨科病房的管理和责任落实,患者的满意程度较以前显著提高,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骨科病房护理管理,实行人性化护理,落实护理责任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减少医患纠纷.

    骨科病房 基础护理 人性化护理 管理
  • 骨科病房中风险管理的应用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25例骨科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对临床护理中潜在或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全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制定科内各种风险应急处理预案等,并对病患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后,病患护理质量及满意度(95.20%,120/125)得到了有效提高,明显优于实施之前(70.40%,88/125,可见差异性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科病房病患而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后,能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发生,并且提高了病患基础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风险 护理风险管理 骨科病房 应用
  • 骨科病房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骨科病房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骨科病房两个病区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机各选取12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骨科病房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定完善骨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骨科病房部分护理风险评估单、提高骨科病房护理人员素质、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完善骨科病房防护措施、实施持续质量管理.结果观察组骨科病房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护理投诉为0.83%,住院时间为(15.37±3.27)天,低于对照组的13.33%、5.83%、(19.36±4.18)天;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7.01±1.34)分,高于对照组的(92.46±4.17)分(P<0.05).结论通过对骨科病房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与常规护理相比,降低不良事件及护理投诉,缩短住院时间,满意度提升,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骨科病房 住院患者 风险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
  • APN连续排班层级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针对在骨科病房当中实行连续排班以及层级管理的模式所具备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当中的80名医护工作人员,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按照传统责任制的护理工作模式排班,并设为参照组,另一组则实行连续排班以及层级管理的模式进行排班,并设为实验组,将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行连续排班以及层级管理的护理模式后,实验组在护理质量、家属的满意程度、护理纠纷等方面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科病房当中实行连续排班以及层级管理的模式,具有理想效果,可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

    APN连续排班 层级管理 骨科病房
  • 探讨优质护理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间接收的106例在骨科住院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在骨科病房应用中,有效的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优质护理 骨科病房 应用效果
  • 探讨骨科病房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人们介绍健康知识、进行健康指导,使其理解健康的意义,增强自我保健与自我护理能力,是护理工作的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化日益明显,已成当今世界所瞩目的问题对老年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也已成为当今研究的主要课题.老年人骨折后多会出现紧张、焦虑、悲观、痛苦等多种情绪反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点,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也是骨科护理中的重点.

    骨科病房 老年患者 健康教育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