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制备穿膜肽-抗体-微球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交联法将穿膜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CPPs-EGFP)、牛血清白蛋白微球(BSA-NS)、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分别采用一次偶联法和二次偶联法两种交联方案进行共价交联,采用还原和非还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荧光法评价穿膜肽、抗体、微球间的交联.结果:两种交联方案制备的穿膜肽-抗体-微球偶联物,SDS-PAGE还原电泳均可见在低分子量端形成三条蛋白条带,非还原电泳均未见条带;在不同激发波长的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微球表面分别发出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结论:应用SP-DP交联剂,无论是一次偶联法还是二次偶联法均能够将穿膜肤、抗体、微球有效地进行偶联,为进一步研究穿膜肤-抗体-微球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在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在脑中的众多功能是由不同的受体所介导的.谷氨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ionotropic)和代谢型(metabotropic)两大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即为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按特异的激动剂不同又可分为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dpartate,NMDA)和non-NMDA亚型,non-NMDA包括两种受体亚型,即红藻氨酸(kairate acid, KA)和α-氨基-3-羧基-5-甲基恶坐-4-丙酸(α-aminocyclopentane-1, 3-dicarboxylate, AMPA)亚型;代谢型受体是与G蛋白偶联,经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起作用的,包括反式-氨基-环戊基-1,2-二羧酸(ACPD)与L-2-氨基-4-磷酰基丁酸(L-AP4)两种亚型[1].
趋化因子受体为与G蛋白偶联、含有7个跨膜区的跨膜蛋白,依其结构特点又可分为多个亚类,其中CXCR3主要表达于激活的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其高表达是淋巴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和募集的重要条件,在炎症浸润、细胞迁移、血管形成、移植排斥反应和某些肿瘤的发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
随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遗传因素.自从1978年Strohl等[1]首次证实了1例家族性OSAHS后,相继出现了OSAHS存在家族聚集现象[2]和遗传因素[3]的报道.有研究指出,几乎有30%~40%的与呼吸暂停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可以用遗传因素来解释[4],其中肥胖作为OSAHS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5].β3-AR是一种G蛋白偶联的膜表面受体,主要分布于棕色脂肪组织,具有调节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的重要作用.近年有研究报道,β3-AR基因第64位密码子点突变可致机体内脂肪分解下降,生热作用减弱,成为肥胖的发病因素之一[6].那么β3-AR的基因突变是否可能通过肥胖而影响OSAHS的发病呢?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β3-AR基因突变与肥胖及OSAHS发病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
胆汁酸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合成,通过胆道系统排入肠道,介导脂类、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的消化吸收。近年研究发现,胆汁酸不仅是食物消化吸收中的重要物质,也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等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体内糖脂及能量的代谢[1]。减重手术是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2型糖尿病(T2DM)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胆汁酸可能在减重手术缓解T2DM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胆汁酸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腺苷受体家族由A1,A2a,A2b和A3组成,为G蛋白偶联的7次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共同的配体为腺苷,在肿瘤新生血管化,免疫系统抗肿瘤活性以及肿瘤的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腺苷受体A2b是腺苷受体家族成员中的低亲和力受体,由于至今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拮抗剂.我们建立了RNAi技术方案对其mRNA的表达进行特异性抑制,以期为今后研究该受体在肿瘤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基础.
组胺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活性信号分子,其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在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知的组胺受体有4型,H1-4,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1]组胺受体广泛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参与调解过敏反应、胃酸分泌、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以组胺受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被用于抗过敏、抗胃酸、止晕、止吐及镇静等[2]。针对组胺受体的抗眩晕药物,一直是眩晕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组胺受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前庭功能障碍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不断完善,本文将综述组胺受体家族在前庭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有关阿片类毒品戒断综合征机理的研究,虽有进展,但目前仍尚未完全明了.阿片类药物可引起细胞信使传导系统的改变,包括阿片受体脱敏和下调及与G蛋白偶联、不同亚基G蛋白的上调或下调、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变化、转录因子的激活等[1],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EEA)、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受体、Ca2+、一氧化氮(NO)和环鸟苷酸(cGMP),在吗啡依赖形成及产生戒断综合征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往认为阿片受体以单聚体与G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其比例是按1:1偶联.然而,近年来随着G蛋白偶联受体克隆的成功及其特异性抗体的出现,关于阿片受体二聚化出现了大量报道,用Western印迹法分析异源细胞表达系统,已证明有免疫反应性复合体,而这些复合体相当于阿片受体(μ,κ,δ)单体、二聚体、高级寡聚体[1].
1 Apelin及其受体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发现了很多新的G蛋白耦联受体,这些受体不与已知的内源性配体结合,因此被称为"孤儿受体".1993年O'Dowd等[1]发现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样蛋白-J,即APJ受体,它是最早发现的孤儿受体之一.APJ含377个氨基酸,具有7个跨膜单位,与Gi蛋白偶联.APJ受体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q12带,其结构与血管紧张素ⅡⅠ(AngⅡ)的Ⅰ型受体(AT1)非常相似(54%的跨膜区域结构相同),但并不与Ang Ⅱ结合.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luRs)是脑内广泛存在的受体,通过与G蛋白偶联调节膜上离子通道、第二信使生成、参与诸多的生理及病理过程.
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即G蛋白,是细胞内一类重要的信号传导蛋白.哺乳动物体内绝大多数受体通过与G蛋白偶联而将信号传导到细胞内.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常见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滑膜细胞增生、衬里层增厚、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以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RA的病理改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滑膜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是RA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参与RA滑膜炎症的主要信号转导路径包括G蛋白-AC-cAMP、Ras-有丝分裂原相关蛋白激酶(mitogen-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 B,NF-κB)、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s),路径和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等[1].在异常的信号转导路径中,免疫细胞和实质细胞相互作用引起细胞活化、增殖、迁移能力和细胞存活的改变,最终引发炎症.各信号转导路径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G蛋白-AC-cAMP和Ras-MAPKs信号转导通路间存在密切的交叉联系.本文将综述G蛋白偶联和Ras-MAPKs信号转导路径在参与RA病程中的交叉联系.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 β)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过程中的核心因子,它通过影响G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通路使氧自由基代谢紊乱,神经元的膜性结构受损.目前研究认为A β自身即可聚合成Ca2+通道,使细胞内Ca2+超载,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毒性反应.A β还可激活胶质细胞使之释放IL-1、IL-6和S100β等,造成中枢免疫炎性反应,最终诱发了神经元凋亡,参与AD发病机制.
P2受体是嘌呤受体的一种。 P2受体包括P2X和P2Y,P2X受体是一类离子型配体门控通道有7个不同的亚型(P2X1-7)[1],P2Y受体是一类与G蛋白偶联的代谢型受体,发现有8个亚型( P2 Y1、P2 Y2、P2 Y4、P2 Y6、P2 Y11-14)。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者对P2 X7受体的研究深入, P2 X7受体的功能得到了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对P2 X7受体在人固有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目的:制备穿膜肽TAT-EGFP与白蛋白微球(BSA-NP)偶联物,并检测其对膀胱癌EJ细胞的穿膜活性.方法:通过异型双功能交联剂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3-(2-吡基二硫 )-丙酸酯 ( SPDP) 交联的方法制备穿膜肽TAT-EGFP与白蛋白微球偶联物.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镜、荧光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共价连接及活性.结果:SDS-PAGE电泳鉴定TAT-EGFP与白蛋白微球是通过共价键连接;电镜显示二联偶联物(TAT-EGFP-BSA-NP)的构象;荧光显微镜及电镜显示了二联偶联物的穿膜活性.结论:成功的制备穿膜肽TAT-EGFP与白蛋白微球偶联物-TAT-EGFP-BSA-NP,且偶联物对膀胱癌细胞有穿膜活性.
由于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的高水平耐药性以及对万古霉素耐受性的出现,强调了采用其他方法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性,即进行免疫接种.应用与在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中所用相同载体蛋白偶联的肺炎链球菌偶联疫苗,与多糖疫苗作比较能较好地增强婴儿和儿童的免疫应答,并且能在世界范围内增强预防肺炎链球菌疾病的能力.本文综述了有关多价肺炎链球菌偶联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包括对疫苗的评估、为了疫苗的进一步发展而对有效载体蛋白的鉴定、有关临床试用新型疫苗和质量控制,以及预防肺炎链球菌的其他疫苗.
黑素细胞皮质激素受体(MCR)-4(MC4R)是五种已被发现的MCR之一,由3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七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大量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区域中.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黑素细胞皮质激素能途径在介导人类与动物能量平衡及肥胖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受到人们广泛重视.最初在1998年Giles等和Vaisse等就分别报道了单一家系中早期发病的严重肥胖症患者存在MC4R基因单一位点杂合子移码突变[1,2].到目前为止,在欧洲人群中已有十余个MC4R基因突变位点被相继报道.本研究对60例肥胖患者及20例体重正常无代谢综合征的志愿者进行了外周血DNA MC4R受体基因测序,以了解该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的突变发生率及与肥胖症的关系.
最近的研究发现COX代谢物PGE2有较强的免疫效应,PGE2通过作用于G蛋白偶联的PGE受体,即EP1、EP2、EP3和EP4而发生作用.
发现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已有半个多世纪,转铁蛋白介导的铁吸收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细胞吸收铁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转铁蛋白结合铁,再和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TfR)形成复合物,然后内吞化形成内吞小体.内吞小体中的酸性环境使得转铁蛋白释放出铁.这时的铁可作为血红素蛋白、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辅因子或贮存在铁蛋白中.除了铁以外,许多治疗性与诊断性金属离子也可结合转铁蛋白的铁结合位点,形成复合物.由于恶性肿瘤细胞过度表达转铁蛋白受体,如果转铁蛋白与抗癌药物偶联,可明显增强该药物的选择性、毒性和减少耐药,从而增强疗效.DNA与转铁蛋白偶联转染靶细胞,可将外源性的DNA引入细胞,是一种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途径.因此,认为转铁蛋白可作为一个载体将目的物质运输至细胞.本文综述近年来这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使对转铁蛋白的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
内皮素(endotheIin,ET)是含21个氨基酸的多肽,有2个二硫键,属于角蝰毒素(sarafo-toxin)家族.已证实内皮素有ET-1、ET-2、ET-3三种,是由内皮素原产生的大内皮素在内皮素转化酶作用下分解而产生的活性蛋白.内皮素与它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互作用,产生重要的生理、病理效应.
最初提出嘌呤受体的概念是用于解释对非肾上腺素能或非胆碱能的效应.进一步研究又将嘌呤受体分为P1受体和P2受体.P1受体对腺苷产生效应,并与腺苷酸环化酶偶联;P2受体对5'-三磷酸腺苷(ATP)和5'-二磷酸腺苷(ADP)产生效应.而P2受体又可分为P2X受体和P2Y受体.P2X受体是配体控制的离子通道,P2Y受体是带有7个跨膜结构域的与G蛋白偶联的促代谢受体(GPCR).P2Y受体家族中的5种受体亚型P2Y1、P2Y2、P2Y4、P2Y6和P2Y11已被克隆,这类受体中有些对嘌呤类和嘧啶核苷酸均有效应.故此家族现称为P2Y受体而不称P2Y嘌呤受体.
20世纪初的研究发现,乙酰胆碱受体对天然生物碱--毒蕈碱和烟碱的药理学反应特性不同.据此,分为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198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认识到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是由不同基因调控表达,分属于两类不同的受体家族.毒蕈碱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由第2信使介导的受体家族;烟碱受体属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家族,其激活后主要通过对膜电位的调节而影响细胞功能活动.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与谷氨酸受体结合,在癫痫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谷氨酸受体的研究表明,谷氨酸受体存在两种类型[1]: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n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mGluRs ).前者包括NMDA 、AMPA和KA受体,直接与离子通道相连,中介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后者是一个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家族,通过胞内各种信使物质的变化介导多种反应[2],如神经发育、神经元死亡、突触可塑性、空间学习能力等.由于iGluRs发现较早,谷氨酸的突触后兴奋机理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对mGluRs的研究,谷氨酸的突触前机理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受到普遍关注.现就mGluRs的分型、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理进行综述.
一、概述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又称1-脂酰-甘油3-磷酸酯,是目前已知的体内结构最简单的水溶性甘油磷脂,是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磷脂信使,其与细胞膜上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细胞内信息传递等多种作用.近年来,LPA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催化裂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参与凝血过程;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凝血酶受体)激活血小板,是已知体内最强的血小板聚集剂.凝血酶还是体内重要的有丝分裂原,与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AT)一样作用于G蛋白偶联的受体,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和PTCA后的再狭窄有关[1].
趋化因子(chemokines)足一类小分子的细胞因子,可引起各类白细胞的外渗、趋化和激活.至今已有50多个成员,根据蛋白质分子氨基端半胱氨酸残基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分为4个亚家族:CXC(α)、CC(β)、C(γ)、CX3C(δ).趋化因子结合到含有7个疏水跨膜螺旋的G蛋白偶联的受体超家族,通过一定的信号传导途径引起生理效应,包括趋化作用、免疫调节、抗病毒免疫、调节造血与血管生成以及参与细胞生长和代谢.
在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众多因素中,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主要效应因子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II的受体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
许多化学、物理信号若不经过细菌膜受体而启动一系列反应便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其中有相当部分的细胞外信号要通过G蛋白转导为细胞内效应.目前已知能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有数百种,这类受体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七个跨膜区,是很大一类受体蛋白,虽然它们都跨膜七次,但各自氨基酸顺序却千差万别,所以不同受体只能与相应的配体包括糖蛋白、肽、小分子神经递质、光、气体等结合.近年来对M受体与G蛋白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