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契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进行了1 6天的激烈角逐之后,于北京时间2月24日凌晨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冬奥会上共取得了3金4银2铜的成绩,名列奖牌榜第12位.在备受瞩目的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决赛项目中,中国选手张虹以1分14秒02夺得金牌,这是中国冬奥会历史上首枚速滑金牌,创造了历史.半路出家胜过名将看着笑得如此灿烂的张虹,大家很难想象,这位摘取速滑项目分量最重金牌的选手,在2008年的十一届冬运会上,还是一名短道速滑选手.”我7岁开始接触滑冰项目,12岁进入哈尔滨市队,前两届冬运会,我比的都是短道速滑.”张虹笑吟吟地说.张虹在短道速滑上也曾拿到过全国锦标赛冠军,但却因为身材有点高,一直没有入选国家队.
目的:探讨两名优秀速滑运动员专项肌肉用力特征差异.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采集两名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冰上专项过程支撑腿肌电参数,从主要做功肌群、肌肉激活强度和肌肉激活顺序3个角度研究其冰上专项肌肉用力特征.结果:两名运动员的主要做功肌群相似,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支撑滑跑阶段的主要用力肌群;两名运动员各肌群肌电在屈伸间展现了较一致的变化趋势,体现了专项过程的肌电变化特征——胫骨前肌屈过程激活更大,股四头肌伸过程激活更大;两名运动员动作技术稳定,各肌肉的激活顺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胫骨前肌最先激活,然后是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最先灭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腓肠肌在离冰时刻灭活.结论:专项训练实践中应针对主要用力肌群及其专项做功方式进行训练,以提高力量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张X应加强蹬冰后期技术改进及腓肠肌力量训练.
以解放军速滑队和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共10名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为对象,研究她们的左心室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女子速滑运动员心脏的左心室腔明显增大,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明显增厚;与普通女大学生对照组相比,左室心肌重量及重量指数、每搏量均明显提高.女子速滑运动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增加是速滑运动员通过训练获得良好心脏适应的特征性表现.女子速滑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心脏具有明显的能量节省化现象,其心功能储备能力较强.
每天锻炼3个小时伊格纳罗热衷各种运动,旅游便是其中之一.1998年他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时,正在意大利旅游.此外,伊格纳罗还曾从事过速度滑冰和赛车,两年前参加过两次万米长跑比赛.跑步、游泳、打网球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滑冰运动分为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速度滑冰:速度滑冰的冰面曾被人比做一张银色的唱片,速滑跑道被当成记录声音变化的螺旋槽纹,而运动员就是盘绕在唱片之上发声的唱针,演奏一曲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美妙乐曲.
速度滑冰是我国冰上运动的传统项目,运动员受运动创伤后受到各方重视。运动员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运动创伤的危害性表现的越发明显,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越大,而运动创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决定了疾病愈后转归情况。在运动创伤学中,它融入了临床医学、运动医学等相关学科,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速度滑冰的运动创伤特征,分析运动创伤的病因机制,从而达到采用更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笔者通过跟队调研、追踪训练,研究了因运动量超负荷所形成的各类急慢性损伤,从而为运动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预防、诊治和康复训练指导。
速度滑冰课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介绍趣味性教学法的含义、理论依据和趣味教学法在速度滑冰课的具体运用,对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更好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具体化,是教学手段和教学防范的综合形式,在技术教学中,因项目特点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一些项目的技术教学中,一般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既"动作结构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竞技体育观念及传统技术动作为主所形成的.速度滑冰技术教学受"动作结构式"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往往忽视了单脚支撑平衡站立的基本能力,使教学出现了脱节现象,直接影响技术的提高.因此,运用了理论答疑、适应过度、技能培养等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800米滑行成绩,所测得的血乳酸值对竞技能力的评价,有重要实践意义.方法:教练员计时,运动员用本人的最大速度,在400米速度滑冰场跑道上滑两圈,行进间计时,滑行结束后3-5分钟取耳血测定血乳酸值并做好记录.结果:800米滑行后血乳酸值显示男子9.15-14.13mmol/L.女子9.81-12.69mmol/L.成绩分别显示男子54.12-57.66秒;女子60.23-62.51;结论速度滑冰800米滑行成绩对速度滑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评价具有实践意义.配合血乳酸测值,可以客观评价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与竞技状态起到科学的互补作用.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速度滑冰运动员肌肉酸痛症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目的是为了解决肌肉酸痛症这一医学问题.研究方法:病例回归性研究.结果:速滑运动员肌肉酸痛症发病率有连年增高的趋势.结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是目前最常见的运动性疲劳所致的常见医学问题之一,其病因学、发生学均与训练有关.预防与医学干预,训练调控是解决选一问题的研究热点.